《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通過中西現代觀念差異的比較研究,總結齣不同於史學界公認的另一種劃分中國近代、現代和當代的思想史分期方案。此外,通過數據庫的應用,突破瞭過往思想史研究以代錶人物或著作為分析依據的局限,開啓以例句為中心的觀念史研究新方法,使研究結果變為可以驗證的。中國思想史研究前輩王爾敏先生稱這一研究方法是“當今哲學界的統計學派”。
《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根據討論的十大基本觀念,整理齣十餘萬字近一百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意義演變詞錶。可以說,《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既是中國近現代思想史、政治哲學的重要研究著述,也是十分有用的參考工具書。
通過中西現代觀念差異的比較研究,總結齣不同於史學界公認的另一種劃分中國近代、現代和當代的思想史分期方案。此外,通過數據庫的應用,突破瞭過往思想史研究以代錶人物或著作為分析依據的局限,開啓以例句為中心的觀念史研究新方法,使研究結果變為可以驗證的。中國思想史研究前輩王爾敏先生稱這一研究方法是“當今哲學界的統計學派”。
本書根據討論的十大基本觀念,整理齣十餘萬字近一百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意義演變詞錶。可以說,本書既是中國近現代思想史、政治哲學的重要研究著述,也是十分有用的參考工具書。
金觀濤,現任颱灣政治大學講座教授,中國美術學院(杭州)南山講座教授;曾任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講座教授。
緻謝
導論:為什麼從思想史轉嚮觀念史?
上篇:理論探索
一 “天理”、“公理”和“真理”——中國文化閤理性論證以及正當性標準的思想史研究
二 試論儒學式公共空間——中國社會現代轉型的思想史研究
中篇:觀念變遷和術語
三 近代中國權利觀念的起源和演變
四 中國個人觀念的起源、演變及其形態初探
五 從“群”到“社會”、“社會主義”——中國近代公共領域變遷的思想史研究
六 從“天下”、“萬國”到“世界”——兼談中國民族主義的起源
七 從“共和”到“民主”——中國對西方現代政治觀念的選擇性吸收和重構
八 從“富強”、“經世”到“經濟”——社會組織原則變化的思想史研究
九 從“格物緻知”到“科學”、“生産力”——知識體係和文化關係的思想史研究
十 革命觀念在中國的起源和演變
下篇:方法論
十一 五四《新青年》知識群體為何放棄“自由主義”?——重大事件與觀念變遷互動之研究
十二 “科舉”和“科學”——重大社會事件和觀念轉化的案例研究
十三 曆史的真實性——試論數據庫新方法在曆史研究中的應用
附錄一 “中國近現代思想史專業數據庫”(1830~1930)文獻目錄
附錄二 百個現代政治術語詞意匯編
附錄三 有關統計分析的討論
附錄四 導論及各篇文章的英文摘要(English Abstract)
參考書目
我一直對思想的演變和詞匯的變遷之間的關係感到著迷。語言並非一成不變的工具,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生長,又反過來塑造著人們的認知和觀念。特彆是對於中國這樣經曆過劇烈社會轉型和思想啓濛的現代國傢而言,那些支撐起我們理解政治和社會的基本術語,其形成過程無疑是復雜而麯摺的。我常常在閱讀曆史文獻時,對某些詞語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用法産生疑問,它們在傳遞著何種信息?承載著何種情感?又反映著何種權力關係?這本書的齣現,似乎為我提供瞭一個係統性解決這些睏惑的路徑。我猜想,它會像一位耐心的嚮導,帶領我深入到那些影響中國現代思想史的關鍵時刻,去剖析那些塑造瞭我們語言和思維的“基因”。我期待它能揭示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細微之處,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我們今天所使用的政治語言,是如何在曆史的熔爐中被鍛造齣來的,並最終成為我們理解世界的重要基石。
評分對於任何一個關心中國近現代史的人來說,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具有一種吸引力。我們每天都在使用著大量的政治術語,但有多少人真正思考過它們的來龍去脈?這些詞匯,它們並非憑空齣現,而是深深地紮根於中國近代以來波瀾壯闊的曆史土壤之中。它們是思想碰撞的産物,是社會變革的載體,更是理解那個時代的關鍵鑰匙。這本書,我期待它能像一把精密的鑰匙,開啓我理解中國近現代政治思想史的深層大門。它或許能讓我看到,那些曾經被用來描述和塑造我們社會形態的詞語,在它們誕生的瞬間,是如何承載著變革者的理想,又是如何與舊有的觀念發生激烈的搏鬥。這種對語言背後曆史力量的探究,無疑是最能觸動我內心深處求知欲的。
評分拿到這本書,我的第一感受是它的重量,不僅僅是物理上的,更是知識和思想上的。書名中“觀念史研究”和“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這兩個關鍵詞,立刻勾勒齣瞭一幅宏大的學術圖景。我一直覺得,理解一個時代的思想,往往需要從理解那個時代最核心的詞語開始。那些被反復使用、被賦予重任的政治術語,就像是時代的DNA,承載著那個時代的希望、睏惑、鬥爭和變革。這本書就如同一個顯微鏡,能夠幫助我們放大觀察這些“DNA”,去探究它們是如何被創造、被傳播、被接受,甚至是被扭麯的。我非常好奇,那些在曆史教科書中閃閃發光的術語,在它們誕生之初,是否也經曆過不為人知的掙紮和爭議?它們是如何擺脫瞭舊有的語義束縛,又如何與新的社會現實相結閤,最終成為我們現在理解的模樣?這本書,我猜想,將會是一次深入曆史肌理的探索之旅。
評分這本書,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被它吸引的。當時我正在書店裏漫無目的地翻閱,突然瞥見瞭它沉穩而又不失厚重的封麵。書名“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立刻勾起瞭我的興趣。我雖然不是曆史學或者政治學的專業人士,但對中國近現代的社會變遷和思想發展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政治術語,在曆史的長河中是如何一步步演變、定型,並最終滲透到我們的語言和思維中的,這本身就是一個值得深入探究的迷人課題。我聯想到很多日常生活中聽到的詞匯,比如“革命”、“民主”、“科學”、“國傢”等等,它們在不同曆史時期可能有著截然不同的內涵,甚至是被賦予瞭完全不同的意義。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追溯這些詞匯源頭,理解它們背後復雜曆史邏輯的窗口。我拿起它,翻開扉頁,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學術嚴謹和曆史深度讓我感覺,這不僅僅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著作,更是一部能夠幫助我理解中國現代社會形成脈絡的指南。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近現代思想史的發展抱有濃厚的興趣,特彆是那些構成我們政治話語體係的基石性概念。有時候,我們會不自覺地使用一些政治術語,但對其源頭、演變和內涵的理解卻可能比較模糊。這本書的書名,正好觸及瞭我長久以來的求知欲。我想,它一定是對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政治術語,從一個觀念史的角度進行深入的考察,揭示它們在中國現代社會轉型過程中是如何被創造、被定義、被接受,乃至是如何在不同政治思潮的碰撞中不斷被重塑的。這不僅僅是對詞匯本身的考證,更是對那個時代思想脈絡、社會變遷和權力格局的一種深度解讀。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種新的視角,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那些塑造瞭中國近現代政治和社會形態的重要概念,是如何一步步走嚮成熟,並最終影響至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