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亚之歌 冯象

以赛亚之歌 冯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冯象
  • 以赛亚之歌
  • 诗歌
  • 现代诗
  • 文学
  • 艺术
  • 文化
  • 中国当代文学
  • 诗集
  • 情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唐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
ISBN:9787108059314
商品编码:14610830483

具体描述

下面是唐人图书专营店提供在京东平台上的图书基本信息,仅作参考。
图书名称: 以赛亚之歌 (《以赛亚之歌》分作上下两编,上编为随笔和译经笔记,下编为译文。上编涉及的法律理论与政治伦理与《以赛亚书》中的信仰困局有诸多相似,留心的读者或可从中见出作者所关心之问题与思考的演进。)
作者或编译者: 冯象 (作者)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
ISBN: 9787108059314
定价: 48元
出版日期[仅参考]: 2017年07月
装帧及开本: 平装-胶订32开
页数[仅参考]: 355页
其他参考信息:

内容简介及编辑推荐
《以赛亚之歌》是冯象新译《圣经》之先知书的阶段性成果。 无论在希伯来圣经还是在基督教旧约里,先知书都是叙事的转折点——福地沦陷、子民为奴,以色列人重拾或追忆之前各时代先知的训诲,这既是对过往历史的总结,又是对未来的预言,在《圣经》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亦充满人神关系破裂后的矛盾张力。而《以赛亚书》正是全部先知书的开篇,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
这本《以赛亚之歌》分作上下两编,上编为随笔和译经笔记,下编为译文。上编涉及的法律理论与政治伦理与《以赛亚书》中的信仰困局有诸多相似,留心的读者或可从中见出作者所关心之问题与思考的演进。

作者简介
冯象,上海人。少年负笈云南边疆,从兄弟民族受“再教育”凡九年成材,获北大英美文学硕士,哈佛中古文学博士(Ph.D),耶鲁法律博士(J.D)。现任北京清华大学梅汝法学讲席教授,兼治法律、宗教、伦理和西方语文。著/译有《贝奥武甫:古英语史诗》(北京三联,1992),《中国知 识产权》(英文,Sweetand Maxwell, 1997,增订版2003),《木腿正义》(1999;北京大学增订版,2007),《玻璃岛》(北京三联,2003),《政法笔记》(2004;北京大学增订版,2011),《创世记:传说与译注》(2004;北京三联修订版,2012),《摩西五经》(牛津大学,2006;北京三联修订版,2013),《宽宽信箱与出埃及记》(北京三联,2007),《智慧书》(牛津大学,2008;北京 三联修订版,2016),《新约》(牛津大学,2010),《信与忘》(北京三联,2012),《以赛亚之歌》(活字/北京三联,2017),《圣诗撷英》(活字/北京三联,2017),及法学评论、小说诗歌若干。

目录

精彩内容及插图


《以赛亚之歌:冯象》的简介 这是一部关于历史、信仰、文明碰撞与个人选择的深刻叙事。它并非仅仅是记录一个时代或一个人的生平,更是一次对人类精神边界的探索,一场对普遍价值的追问。故事的主角,冯象,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坚韧的意志,穿梭于不同的文化语境,在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困境之间寻找一条通往真理与和解的道路。 故事的开端,我们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宏大的背景下,冯象的人生轨迹逐渐清晰。他出生于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童年时期便对周遭的世界充满了疑问。他对知识的渴求,对人生意义的追寻,促使他踏上了一条非凡的探索之旅。他的旅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艰辛与考验。他曾在历史的迷雾中摸索,在哲学的深渊中沉思,也在人性的复杂中体验。 《以赛亚之歌:冯象》的叙事主体,聚焦于冯象在理解与传播以赛亚书的过程。以赛亚书,作为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先知书,其内容宏大、预言深刻,既有对以色列民族命运的警示与应许,也有对弥赛亚来临的预言,更蕴含着对公义、怜悯与谦卑的普世价值的呼唤。冯象被这古老文本中蕴含的智慧所吸引,他认为,在当今这个充满分裂与迷茫的世界,以赛亚先知的声音,依然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 冯象对以赛亚书的解读,并非简单的学术研究,而是一种融入生命的体验。他深入研究希伯来原文,考察其历史背景、文化语境,试图还原先知当年传达信息的原初意义。然而,他的工作远不止于此。他更关注的是,如何将这些古老的智慧,转化为能够触动当代人心灵的语言,如何让以赛亚书的预言,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共鸣。 在书中,读者将看到冯象如何与不同的思想流派对话。他与历史学家探讨文本的演变,与哲学家辩论信仰与理性的关系,与神学家争论教义的真伪。他不会回避任何挑战,反而以开放的心态迎接不同的声音,从中汲取养分,不断深化自己的理解。他的目光,始终投向那些能够连接不同文化、弥合不同裂痕的共同点。 《以赛亚之歌:冯象》的重要章节,将深入剖析冯象对以赛亚书核心主题的理解。例如,书中会详细阐述他对“以赛亚的应许”的解读,不仅仅局限于宗教层面的救赎,更包含了对一个更公正、更和平、更充满爱的新天新地的盼望。这种盼望,不仅仅是给特定人群的,而是对全人类的普世愿景。冯象会通过生动的叙述,展现这种盼望如何激励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去追求卓越,去践行良善,去为构建更美好的世界而努力。 此外,书中还会展现冯象在传播以赛亚之歌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与挑战。他所处的时代,信仰的边界日益模糊,多元文化的冲突日益尖锐。有些人对他所传达的古老信息感到陌生,有些人则对此抱有警惕。然而,冯象从未因此放弃。他坚信,真正的智慧,无论源自何方,终究能够穿透时代的迷雾,抵达人类心灵深处。他以其个人的经历,证明了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中,信仰与希望的力量,也能够照亮前行的道路。 《以赛亚之歌:冯象》并非一本说教式的书籍,而是一部充满思想的冒险。读者将跟随冯象的脚步,一同踏上一段智识与情感的旅程。您将看到一个人的坚持,一个时代的回响,以及一种跨越时空的深刻洞见。这本书试图回答的,不仅仅是“以赛亚是谁”或“他的歌是什么”,更是“在今天,我们如何理解以赛亚的歌”以及“这首歌对我们的人生意味着什么”。 故事的推进,也将涉及到冯象在不同地域的行走,不同人群的交往。他会与那些饱受苦难的人们交流,听取他们的故事,理解他们的痛楚。他也会与那些心怀理想的人们相遇,分享他们的憧憬,点燃他们的激情。在这些互动中,以赛亚书的教诲,以一种更加鲜活、更加贴近生命的方式,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以赛亚之歌:冯象》将探讨“义”的真正含义。在以赛亚先知的眼中,“义”不仅仅是律法的遵守,更是对弱者的关怀,对被压迫者的伸张,对社会不公的挑战。冯象正是沿着这条脉络,去理解先知的呼唤,并将其转化为实践的动力。他将揭示,真正的“义”,是流淌在生命中的一种内在品质,一种对美好世界的积极回应。 书中还会涉及“盼望”的力量。在黑暗的时代,以赛亚先知传递了来自上帝的应许,指明了未来的光明。这种盼望,并非虚无缥缈的幻想,而是基于对上帝信实的信心,对未来美好秩序的确信。冯象通过自身的经历,证明了这种盼望,能够给予人在逆境中坚持的力量,在绝望中重生的勇气。 《以赛亚之歌:冯象》的故事,也关乎“爱”与“和解”。以赛亚书不仅仅是预言,更是一种对上帝的爱,对邻舍的爱,以及对敌人的爱。冯象在传播以赛亚之歌的过程中,也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这种爱。他试图在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之间搭建桥梁,促进理解与和解。他相信,只有当爱成为指引,当和解成为可能,人类的未来才有真正的希望。 在字里行间,您会感受到冯象作为一个译者、学者、以及一个追寻者,其内心的挣扎与成长。他并非完美无缺,他的思考也并非一成不变。他会经历困惑,会遭遇质疑,但他始终不懈地前行。这种真实与坦诚,使得《以赛亚之歌:冯象》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思想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的书。 这本书的结尾,并非简单的故事收束,而是对未来的启示。它鼓励读者,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以赛亚之歌的共鸣,去践行那些普世的价值,去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它提示我们,在每一个个体身上,都可能蕴藏着改变世界的力量,只要我们愿意去聆听,去思考,去行动。 《以赛亚之歌:冯象》是一次对经典文本的现代重读,一次对生命意义的深刻追问,一次对人类精神的温柔召唤。它邀请您一同进入一个充满智慧与启示的世界,去感受古老歌声的力量,去体悟一位追寻者的人生轨迹。

用户评价

评分

从结构上看,这本书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它对“非线性叙事”的大胆运用。它不是一条直线,而更像是一张布满了无数节点和交叉路口的网。很多看似不相关的两条线索,在全书的某个不经意的段落中,会猛地交汇,产生一种强烈的“原来如此”的震撼感。这种安排要求读者必须具备极强的记忆力和联想能力,否则很容易在众多的角色、隐喻和历史背景中迷失方向。我认为作者的野心在于,他试图构建一个足够复杂的内在逻辑体系,让读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拼凑出完整的图景,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既定事实。这使得每一次的阅读体验都带有很强的“再发现”的属性。我甚至在读完后,又回头去重读了几次,每次都会发现之前忽略掉的、连接不同章节的细微线索,这种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在当代文学作品中是相当少见的。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相当有特点,它不像传统的小说那样有着清晰可见的起承转合,更像是一系列不断回旋的主题片段在交织。初读时,我甚至有些摸不着头脑,感觉作者似乎在故意避开直接讲述故事的核心,而是花费大量的篇幅去描摹场景、渲染气氛,以及探讨某种特定的情绪状态。这种写法对读者的专注力要求极高,稍有走神,可能就会错过作者在转折处埋下的关键伏笔。然而,一旦你适应了这种“螺旋上升”的结构,你会发现其精妙之处。它不是在向前推进,而是在不断地向内挖掘,每一次重复或相似的意象出现,都会带着新的理解层次回来。我个人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时间感”上的手法,时而感觉时间被无限拉长,近乎静止,时而又感觉万物流逝得迅雷不及掩耳,这种对时间主观感受的捕捉,非常到位,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也成为了那个在历史洪流中迷失又清醒的观察者。

评分

这本书给予我的最深切感受,是关于“失落”与“追寻”的永恒主题,但它处理得非常高明,因为它没有给出任何确定的答案或慰藉。它探讨的不是具体物件的丢失,而是更形而上的东西,比如“纯粹的信念”、“失散的记忆”或是“回不去的原点”。作者似乎在用一种近乎寓言化的方式,反复叩问读者:你所追寻的到底是什么?而当你真正触碰到它时,它是否还会是你最初设想的模样?书中的人物形象也大多是漂泊不定、处于边缘状态的个体,他们都在某种程度上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或未竟的使命。这种宿命感贯穿始终,营造出一种既悲壮又苍凉的氛围。它不像许多心灵鸡汤类书籍那样急于给人希望,反而更坦诚地展示了“追寻本身就是存在的意义”,接受过程中的迷茫与徒劳,也许才是书中真正想传达的“和解”之道。读完后,我没有感到轻松,但却有一种更扎实的、面对现实的勇气。

评分

那本《以赛亚之歌》读完之后,我感觉像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又精妙的哲学漫步。书中的语言并非那种平铺直叙、旨在快速传达信息的文字,反而更像是一种精心雕琢的诗篇,每一个句子都蕴含着多重意象和深邃的寓言色彩。它不是那种能让你一目十行、囫囵吞枣的书,它需要你慢下来,甚至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看似平淡却暗藏玄机的描述。我记得有几处关于“光与影的辩证关系”的探讨,作者处理得极为微妙,没有简单地将两者对立起来,而是描绘了它们之间那种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消解的复杂动态。这种细腻的笔触,让我对很多习以为常的概念产生了全新的认识。总的来说,这本书像一面古老的镜子,映照出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忽略的、更本质的东西,读完之后,你也许不能马上说出“学到了什么具体的知识点”,但你的内在感受和思考方式无疑是被触动和拓宽了。它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而非知识的堆砌,非常值得那些追求深度阅读体验的读者去细品。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我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冷峻的华丽”。它有着古典文学的韵味,词藻的选择上极其考究,用词精准,没有丝毫的冗余或拖沓,但同时,它又带着一种现代主义的疏离感。你能在其中读出一种对人类境遇的深刻悲悯,但这种悲悯却被包裹在一种近乎冰冷的理性外壳之下,使得情感的爆发点都显得极为克制和内敛。我尤其喜欢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他描绘的不是田园牧歌式的、温和的自然,而是充满着原始力量和不容置疑的秩序感的自然界。比如他对山脉、风暴的刻画,往往能瞬间将读者的心绪拉入一种宏大而又略带敬畏的境地。这种文体上的高要求,无疑筛掉了一部分追求轻松阅读的读者,但对于那些沉迷于文字本身构造的美感,并享受这种带着挑战性的阅读体验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场盛宴。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什么,它本身就是一件值得被欣赏的艺术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