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面是唐人图书专营店提供在京东平台上的图书基本信息,仅作参考。 | |
| 图书名称: | 以赛亚之歌 (《以赛亚之歌》分作上下两编,上编为随笔和译经笔记,下编为译文。上编涉及的法律理论与政治伦理与《以赛亚书》中的信仰困局有诸多相似,留心的读者或可从中见出作者所关心之问题与思考的演进。) |
| 作者或编译者: | 冯象 (作者) |
|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 |
| ISBN: | 9787108059314 |
| 定价: | 48元 |
| 出版日期[仅参考]: | 2017年07月 |
| 装帧及开本: | 平装-胶订32开 |
| 页数[仅参考]: | 355页 |
| 其他参考信息: | |
| 内容简介及编辑推荐 | |
| 《以赛亚之歌》是冯象新译《圣经》之先知书的阶段性成果。 无论在希伯来圣经还是在基督教旧约里,先知书都是叙事的转折点——福地沦陷、子民为奴,以色列人重拾或追忆之前各时代先知的训诲,这既是对过往历史的总结,又是对未来的预言,在《圣经》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亦充满人神关系破裂后的矛盾张力。而《以赛亚书》正是全部先知书的开篇,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 这本《以赛亚之歌》分作上下两编,上编为随笔和译经笔记,下编为译文。上编涉及的法律理论与政治伦理与《以赛亚书》中的信仰困局有诸多相似,留心的读者或可从中见出作者所关心之问题与思考的演进。 |
| 作者简介 | |
| 冯象,上海人。少年负笈云南边疆,从兄弟民族受“再教育”凡九年成材,获北大英美文学硕士,哈佛中古文学博士(Ph.D),耶鲁法律博士(J.D)。现任北京清华大学梅汝法学讲席教授,兼治法律、宗教、伦理和西方语文。著/译有《贝奥武甫:古英语史诗》(北京三联,1992),《中国知 识产权》(英文,Sweetand Maxwell, 1997,增订版2003),《木腿正义》(1999;北京大学增订版,2007),《玻璃岛》(北京三联,2003),《政法笔记》(2004;北京大学增订版,2011),《创世记:传说与译注》(2004;北京三联修订版,2012),《摩西五经》(牛津大学,2006;北京三联修订版,2013),《宽宽信箱与出埃及记》(北京三联,2007),《智慧书》(牛津大学,2008;北京 三联修订版,2016),《新约》(牛津大学,2010),《信与忘》(北京三联,2012),《以赛亚之歌》(活字/北京三联,2017),《圣诗撷英》(活字/北京三联,2017),及法学评论、小说诗歌若干。 |
| 目录 | |
| 精彩内容及插图 | |
从结构上看,这本书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它对“非线性叙事”的大胆运用。它不是一条直线,而更像是一张布满了无数节点和交叉路口的网。很多看似不相关的两条线索,在全书的某个不经意的段落中,会猛地交汇,产生一种强烈的“原来如此”的震撼感。这种安排要求读者必须具备极强的记忆力和联想能力,否则很容易在众多的角色、隐喻和历史背景中迷失方向。我认为作者的野心在于,他试图构建一个足够复杂的内在逻辑体系,让读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拼凑出完整的图景,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既定事实。这使得每一次的阅读体验都带有很强的“再发现”的属性。我甚至在读完后,又回头去重读了几次,每次都会发现之前忽略掉的、连接不同章节的细微线索,这种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在当代文学作品中是相当少见的。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相当有特点,它不像传统的小说那样有着清晰可见的起承转合,更像是一系列不断回旋的主题片段在交织。初读时,我甚至有些摸不着头脑,感觉作者似乎在故意避开直接讲述故事的核心,而是花费大量的篇幅去描摹场景、渲染气氛,以及探讨某种特定的情绪状态。这种写法对读者的专注力要求极高,稍有走神,可能就会错过作者在转折处埋下的关键伏笔。然而,一旦你适应了这种“螺旋上升”的结构,你会发现其精妙之处。它不是在向前推进,而是在不断地向内挖掘,每一次重复或相似的意象出现,都会带着新的理解层次回来。我个人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时间感”上的手法,时而感觉时间被无限拉长,近乎静止,时而又感觉万物流逝得迅雷不及掩耳,这种对时间主观感受的捕捉,非常到位,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也成为了那个在历史洪流中迷失又清醒的观察者。
评分这本书给予我的最深切感受,是关于“失落”与“追寻”的永恒主题,但它处理得非常高明,因为它没有给出任何确定的答案或慰藉。它探讨的不是具体物件的丢失,而是更形而上的东西,比如“纯粹的信念”、“失散的记忆”或是“回不去的原点”。作者似乎在用一种近乎寓言化的方式,反复叩问读者:你所追寻的到底是什么?而当你真正触碰到它时,它是否还会是你最初设想的模样?书中的人物形象也大多是漂泊不定、处于边缘状态的个体,他们都在某种程度上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或未竟的使命。这种宿命感贯穿始终,营造出一种既悲壮又苍凉的氛围。它不像许多心灵鸡汤类书籍那样急于给人希望,反而更坦诚地展示了“追寻本身就是存在的意义”,接受过程中的迷茫与徒劳,也许才是书中真正想传达的“和解”之道。读完后,我没有感到轻松,但却有一种更扎实的、面对现实的勇气。
评分那本《以赛亚之歌》读完之后,我感觉像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又精妙的哲学漫步。书中的语言并非那种平铺直叙、旨在快速传达信息的文字,反而更像是一种精心雕琢的诗篇,每一个句子都蕴含着多重意象和深邃的寓言色彩。它不是那种能让你一目十行、囫囵吞枣的书,它需要你慢下来,甚至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看似平淡却暗藏玄机的描述。我记得有几处关于“光与影的辩证关系”的探讨,作者处理得极为微妙,没有简单地将两者对立起来,而是描绘了它们之间那种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消解的复杂动态。这种细腻的笔触,让我对很多习以为常的概念产生了全新的认识。总的来说,这本书像一面古老的镜子,映照出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忽略的、更本质的东西,读完之后,你也许不能马上说出“学到了什么具体的知识点”,但你的内在感受和思考方式无疑是被触动和拓宽了。它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而非知识的堆砌,非常值得那些追求深度阅读体验的读者去细品。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我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冷峻的华丽”。它有着古典文学的韵味,词藻的选择上极其考究,用词精准,没有丝毫的冗余或拖沓,但同时,它又带着一种现代主义的疏离感。你能在其中读出一种对人类境遇的深刻悲悯,但这种悲悯却被包裹在一种近乎冰冷的理性外壳之下,使得情感的爆发点都显得极为克制和内敛。我尤其喜欢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他描绘的不是田园牧歌式的、温和的自然,而是充满着原始力量和不容置疑的秩序感的自然界。比如他对山脉、风暴的刻画,往往能瞬间将读者的心绪拉入一种宏大而又略带敬畏的境地。这种文体上的高要求,无疑筛掉了一部分追求轻松阅读的读者,但对于那些沉迷于文字本身构造的美感,并享受这种带着挑战性的阅读体验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场盛宴。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什么,它本身就是一件值得被欣赏的艺术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