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原版 關於羅馬人的二十個問題 /三民出版/ 鹽野七生
作者: 鹽野七生
出版社: 三民出版
副标题: 關於羅馬人的二十個問題
译者: 鄭維欣
出版年: 2003
页数: 179
定价: NT $160
丛书: 羅馬人的故事
ISBN: 9789571437507
如果您喜愛《羅馬人的故事》,那麼您更不可錯過這本《關於羅馬人的二十個問題》!
從臺伯河畔到地中海,由城邦壯大為帝國,羅馬人締造了歷史璀璨的一頁,這一切絕非偶然,在顯赫戰功的光芒下,散發著民族的自信。
關於羅馬人的一連串問題,本書由各個角度切入他們的世界,在問與答的字裡涉拾,真誠質樸的羅馬人,彷彿栩栩卓立眼前。
举报鹽野七生,生於1937年7月7日,日本學習苑大學畢業,隨後遠赴義大利,定居當地至今逾三十年。作品主要以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為題材,獲獎無數,讀者遍及日本國內及海外。自言早在1968年處女作發表時,即開始「等待自己的成熟」,以期能「上溯古代羅馬史」。
大學時代主修哲學的鹽野七生,自1968年開始創作《我的朋友馬基維利》、《海都物語》及《羅馬人的故事》系列等作品,每一部在日本都是百萬冊以上銷售量的暢銷書,並曾獲得「每日出版文化獎」、「三多利學藝獎」、「菊池寬獎」、「女流文學獎」、「新潮學藝獎」及「司馬遼太郎獎」等六個重要獎項。其中自1992年開始撰寫的大河著作「羅馬人的故事」,以每年一冊的進度,矢志費時十五年,至2006年完成這部時空縱深長達一千年的羅馬史;對希望死後將骨灰灑在奉獻了一生的地中海的她而言,《羅馬人的故事》無疑就是她的墓誌銘。...
(展开全部)
鹽野七生,生於1937年7月7日,日本學習苑大學畢業,隨後遠赴義大利,定居當地至今逾三十年。作品主要以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為題材,獲獎無數,讀者遍及日本國內及海外。自言早在1968年處女作發表時,即開始「等待自己的成熟」,以期能「上溯古代羅馬史」。
大學時代主修哲學的鹽野七生,自1968年開始創作《我的朋友馬基維利》、《海都物語》及《羅馬人的故事》系列等作品,每一部在日本都是百萬冊以上銷售量的暢銷書,並曾獲得「每日出版文化獎」、「三多利學藝獎」、「菊池寬獎」、「女流文學獎」、「新潮學藝獎」及「司馬遼太郎獎」等六個重要獎項。其中自1992年開始撰寫的大河著作「羅馬人的故事」,以每年一冊的進度,矢志費時十五年,至2006年完成這部時空縱深長達一千年的羅馬史;對希望死後將骨灰灑在奉獻了一生的地中海的她而言,《羅馬人的故事》無疑就是她的墓誌銘。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股浓厚的历史厚重感,那种微微泛黄的纸张质感,配合着简洁却又不失力量感的标题字体,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流行读物。我拿到手的时候,光是翻阅目录,就被其中涉及的议题广度给震撼到了。它不仅仅是罗列了一些历史事实,更像是在邀请你加入一场深入的哲学思辨。作者显然是下了苦功的,她没有采取那种流水账式的叙事,而是将罗马历史中那些最引人入胜、也最容易产生误解的“核心问题”一一揪出来,然后用一种近乎侦探般的细致去解构它们。比如,关于罗马的军事扩张动机,究竟是出于单纯的贪婪,还是有着更深层次的文明使命感?又或者,罗马共和到帝国的转变,真的是不可避免的结构性崩溃,还是某些关键人物的个人选择所致?这些问题,对于任何对西方文明源头感兴趣的人来说,都是绕不开的坎。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不轻易下结论的克制,她呈现了多方的观点和证据链,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的历史观也在不断被挑战和重塑,而不是被动接受某种既定的“标准答案”。这种引导思考的写作方式,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远超一般的历史普及读物,更像是一场与古代智者之间的跨时空对话。
评分整体阅读下来,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结构严谨,思辨深刻”。它并不是那种读完后只能让你记住几个历史专有名词的消遣之作,而是真正能构建起一个宏大而清晰的历史框架。作者对于罗马政治体制演变中那些关键的“节点”的捕捉能力令人叹服,比如关键的军事改革如何引发了社会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如何作用于政治体制,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的循环。这种对历史“系统性”的理解,远非零散知识点的堆砌可比。我个人认为,它更像是一本研究“权力如何产生、维持、最终衰亡”的经典案例分析报告。它迫使你跳出时间的长河,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去审视人类社会组织形态的共同规律。对于那些试图理解现代社会体制的起源、或者对历史哲学有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极具价值的参考资料,它提供的思考深度和广度,绝对值得反复品读和推敲。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妙,丝毫不拖沓,尤其在处理那些容易让人打瞌睡的法律条文和复杂的政治机构演变时,作者总能找到一个绝佳的切入点——通常是一个极具画面感的历史事件作为引子。比如,当她要解释罗马“保民官”(Tribune of the Plebs)职权的由来和变迁时,她不会堆砌冗长的法律条文解释,而是可能先描绘一次关键的公民起义,展示保民官制度是如何在极端压力下“诞生”并发挥其制衡作用的。这种叙事策略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使得即便是对古典政治学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脉络。而且,盐野七生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韧性,她很少使用华丽的辞藻去渲染气氛,而是选择用精准、犀利的措辞直击要害。读起来,感觉就像是在一位经验丰富、见多识广的向导带领下,穿梭于古城的遗迹之间,她指出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历史的重量,让你不得不停下来深思,而不是走马观花。这种高效而有力的信息传递方式,实在令人称赞。
评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本书对罗马文化输出和“同化”政策的反思,这部分内容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下显得尤为尖锐。我们常常赞颂罗马的“兼容并蓄”,但作者却冷静地揭示了这种兼容背后的残酷逻辑:罗马的宽容,往往是有条件的,其核心目的是确保被征服地区对罗马的绝对效忠和资源输送。她并没有将罗马描绘成一个单纯的“好人”或“坏人”,而是揭示了一种帝国运作的内在张力——为了维持统治的稳定,必须在文化融合与身份固化之间进行微妙的平衡。例如,在谈到罗马化(Romanization)时,她会详细对比不同行省接受罗马文化的程度和动机差异,揭示了被征服者在接受先进文明的同时,如何巧妙地保留了自身的文化内核,这远比“罗马征服了世界”这种简单的表述要深刻得多。这本书提供了一种超越民族中心主义的历史视角,让我们能够更客观地看待“文明的传播”这一复杂过程,从中反思我们自身文化对外交流的态度与策略。
评分初读下来,最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作者对于罗马“人”的刻画,完全没有陷入西方历史著作中常见的宏大叙事陷阱。她笔下的罗马人,不再是教科书上那些面目模糊的雕塑,而是活生生的个体,有着复杂且矛盾的内心世界。举个例子,书中对平民(Plebeians)与贵族(Patricians)之间长期斗争的剖析,不仅仅停留在政治权利的分配上,更深入到阶层间的文化隔阂与心理博弈。你会看到,罗马公民身份的逐步扩大,与其说是开明的进步,不如说是无数次血腥冲突和妥协的累积,充满了人性深处的算计与无奈。我特别关注了其中一章关于罗马家庭伦理的部分,那种家长对家庭成员近乎绝对的权力(Patria Potestas),在现代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专制,但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又是如何维系庞大帝国运转的社会基石?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她没有简单地进行道德批判,而是试图理解“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制度,以及它在不同历史阶段所起到的“作用”。这种抽丝剥茧、还原情境的能力,让历史读起来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和震撼力,你会不由自主地思考,如果我生在那个时代,我的选择又会是什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