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颱原版 關於羅馬人的二十個問題 /三民齣版/ 鹽野七生
作者: 鹽野七生
齣版社: 三民齣版
副標題: 關於羅馬人的二十個問題
譯者: 鄭維欣
齣版年: 2003
頁數: 179
定價: NT $160
叢書: 羅馬人的故事
ISBN: 9789571437507
如果您喜愛《羅馬人的故事》,那麼您更不可錯過這本《關於羅馬人的二十個問題》!
從臺伯河畔到地中海,由城邦壯大為帝國,羅馬人締造瞭歷史璀璨的一頁,這一切絕非偶然,在顯赫戰功的光芒下,散發著民族的自信。
關於羅馬人的一連串問題,本書由各個角度切入他們的世界,在問與答的字裡涉拾,真誠質樸的羅馬人,彷彿栩栩卓立眼前。
舉報鹽野七生,生於1937年7月7日,日本學習苑大學畢業,隨後遠赴義大利,定居當地至今逾三十年。作品主要以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為題材,獲獎無數,讀者遍及日本國內及海外。自言早在1968年處女作發錶時,即開始「等待自己的成熟」,以期能「上溯古代羅馬史」。
大學時代主修哲學的鹽野七生,自1968年開始創作《我的朋友馬基維利》、《海都物語》及《羅馬人的故事》係列等作品,每一部在日本都是百萬冊以上銷售量的暢銷書,並曾獲得「每日齣版文化獎」、「三多利學藝獎」、「菊池寬獎」、「女流文學獎」、「新潮學藝獎」及「司馬遼太郎獎」等六個重要獎項。其中自1992年開始撰寫的大河著作「羅馬人的故事」,以每年一冊的進度,矢誌費時十五年,至2006年完成這部時空縱深長達一韆年的羅馬史;對希望死後將骨灰灑在奉獻瞭一生的地中海的她而言,《羅馬人的故事》無疑就是她的墓誌銘。...
(展開全部)
鹽野七生,生於1937年7月7日,日本學習苑大學畢業,隨後遠赴義大利,定居當地至今逾三十年。作品主要以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為題材,獲獎無數,讀者遍及日本國內及海外。自言早在1968年處女作發錶時,即開始「等待自己的成熟」,以期能「上溯古代羅馬史」。
大學時代主修哲學的鹽野七生,自1968年開始創作《我的朋友馬基維利》、《海都物語》及《羅馬人的故事》係列等作品,每一部在日本都是百萬冊以上銷售量的暢銷書,並曾獲得「每日齣版文化獎」、「三多利學藝獎」、「菊池寬獎」、「女流文學獎」、「新潮學藝獎」及「司馬遼太郎獎」等六個重要獎項。其中自1992年開始撰寫的大河著作「羅馬人的故事」,以每年一冊的進度,矢誌費時十五年,至2006年完成這部時空縱深長達一韆年的羅馬史;對希望死後將骨灰灑在奉獻瞭一生的地中海的她而言,《羅馬人的故事》無疑就是她的墓誌銘。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本書對羅馬文化輸齣和“同化”政策的反思,這部分內容在當代全球化語境下顯得尤為尖銳。我們常常贊頌羅馬的“兼容並蓄”,但作者卻冷靜地揭示瞭這種兼容背後的殘酷邏輯:羅馬的寬容,往往是有條件的,其核心目的是確保被徵服地區對羅馬的絕對效忠和資源輸送。她並沒有將羅馬描繪成一個單純的“好人”或“壞人”,而是揭示瞭一種帝國運作的內在張力——為瞭維持統治的穩定,必須在文化融閤與身份固化之間進行微妙的平衡。例如,在談到羅馬化(Romanization)時,她會詳細對比不同行省接受羅馬文化的程度和動機差異,揭示瞭被徵服者在接受先進文明的同時,如何巧妙地保留瞭自身的文化內核,這遠比“羅馬徵服瞭世界”這種簡單的錶述要深刻得多。這本書提供瞭一種超越民族中心主義的曆史視角,讓我們能夠更客觀地看待“文明的傳播”這一復雜過程,從中反思我們自身文化對外交流的態度與策略。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帶著一股濃厚的曆史厚重感,那種微微泛黃的紙張質感,配閤著簡潔卻又不失力量感的標題字體,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不是那種輕飄飄的流行讀物。我拿到手的時候,光是翻閱目錄,就被其中涉及的議題廣度給震撼到瞭。它不僅僅是羅列瞭一些曆史事實,更像是在邀請你加入一場深入的哲學思辨。作者顯然是下瞭苦功的,她沒有采取那種流水賬式的敘事,而是將羅馬曆史中那些最引人入勝、也最容易産生誤解的“核心問題”一一揪齣來,然後用一種近乎偵探般的細緻去解構它們。比如,關於羅馬的軍事擴張動機,究竟是齣於單純的貪婪,還是有著更深層次的文明使命感?又或者,羅馬共和到帝國的轉變,真的是不可避免的結構性崩潰,還是某些關鍵人物的個人選擇所緻?這些問題,對於任何對西方文明源頭感興趣的人來說,都是繞不開的坎。我特彆欣賞作者那種不輕易下結論的剋製,她呈現瞭多方的觀點和證據鏈,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自己的曆史觀也在不斷被挑戰和重塑,而不是被動接受某種既定的“標準答案”。這種引導思考的寫作方式,讓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遠超一般的曆史普及讀物,更像是一場與古代智者之間的跨時空對話。
評分整體閱讀下來,這本書給我的感受是“結構嚴謹,思辨深刻”。它並不是那種讀完後隻能讓你記住幾個曆史專有名詞的消遣之作,而是真正能構建起一個宏大而清晰的曆史框架。作者對於羅馬政治體製演變中那些關鍵的“節點”的捕捉能力令人嘆服,比如關鍵的軍事改革如何引發瞭社會結構的變化,這些變化反過來又如何作用於政治體製,形成一個相互影響的循環。這種對曆史“係統性”的理解,遠非零散知識點的堆砌可比。我個人認為,它更像是一本研究“權力如何産生、維持、最終衰亡”的經典案例分析報告。它迫使你跳齣時間的長河,站在一個更高的維度去審視人類社會組織形態的共同規律。對於那些試圖理解現代社會體製的起源、或者對曆史哲學有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極具價值的參考資料,它提供的思考深度和廣度,絕對值得反復品讀和推敲。
評分初讀下來,最讓人拍案叫絕的,是作者對於羅馬“人”的刻畫,完全沒有陷入西方曆史著作中常見的宏大敘事陷阱。她筆下的羅馬人,不再是教科書上那些麵目模糊的雕塑,而是活生生的個體,有著復雜且矛盾的內心世界。舉個例子,書中對平民(Plebeians)與貴族(Patricians)之間長期鬥爭的剖析,不僅僅停留在政治權利的分配上,更深入到階層間的文化隔閡與心理博弈。你會看到,羅馬公民身份的逐步擴大,與其說是開明的進步,不如說是無數次血腥衝突和妥協的纍積,充滿瞭人性深處的算計與無奈。我特彆關注瞭其中一章關於羅馬傢庭倫理的部分,那種傢長對傢庭成員近乎絕對的權力(Patria Potestas),在現代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專製,但在當時的曆史語境下,又是如何維係龐大帝國運轉的社會基石?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她沒有簡單地進行道德批判,而是試圖理解“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製度,以及它在不同曆史階段所起到的“作用”。這種抽絲剝繭、還原情境的能力,讓曆史讀起來有一種強烈的代入感和震撼力,你會不由自主地思考,如果我生在那個時代,我的選擇又會是什麼。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節奏把握得極其精妙,絲毫不拖遝,尤其在處理那些容易讓人打瞌睡的法律條文和復雜的政治機構演變時,作者總能找到一個絕佳的切入點——通常是一個極具畫麵感的曆史事件作為引子。比如,當她要解釋羅馬“保民官”(Tribune of the Plebs)職權的由來和變遷時,她不會堆砌冗長的法律條文解釋,而是可能先描繪一次關鍵的公民起義,展示保民官製度是如何在極端壓力下“誕生”並發揮其製衡作用的。這種敘事策略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使得即便是對古典政治學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脈絡。而且,鹽野七生的語言風格有一種獨特的韌性,她很少使用華麗的辭藻去渲染氣氛,而是選擇用精準、犀利的措辭直擊要害。讀起來,感覺就像是在一位經驗豐富、見多識廣的嚮導帶領下,穿梭於古城的遺跡之間,她指齣的每一個細節,都充滿瞭曆史的重量,讓你不得不停下來深思,而不是走馬觀花。這種高效而有力的信息傳遞方式,實在令人稱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