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50981-2014 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标准编号 GB 50981-2014
标准名称 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英文名称 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mech
出版单位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中标分类 P 工程建设 > P15/19 工程抗震、工程防火、人防工程 > P15 工程抗震
发布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归口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起草单位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参编单位 深圳市置华机电工程设施有限公司 深圳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等
发布日期 2014年10月9日
实施日期 2015年8月1日
出版日期 2015.03
标准定价 11.00 元
内容简介:
本规范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至9度的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2015-08-01实施。
目 录: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3 设计基本要求
4 给水排水
5 暖通空调
6 燃气
7 电气
8 抗震支吊架
作为一名对建筑安全有着高度关注的普通读者,我近期有幸拜读了《正版规范GB50981-2014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虽然我不是专业的工程师,但出于对居住环境安全的需求,我对与建筑安全相关的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本书虽然是技术性的规范,但其前言和部分章节的解释,让我对建筑机电工程的抗震设计有了全新的认识。我理解到,建筑的生命力不仅仅在于其坚固的外壳,更在于其内部复杂的机电设备系统能否在极端灾害中保持稳定运行。书中关于地震作用的模拟和分析,让我得以窥见那些隐藏在墙体之下的“生命线”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例如,关于水、电、暖通等系统的抗震设计,我了解到它们不仅仅是简单地固定好,而是需要通过一系列精密的计算和构造,来确保在地震发生时,这些关键系统不会因为剧烈晃动而瘫痪,甚至引发次生灾害。书中对各种支吊架、连接件的详细要求,让我明白了每一个小小的构件都在为建筑的整体安全贡献力量。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延性设计”和“韧性设计”的概念所吸引,这让我意识到,抗震设计并非是要让建筑在地震中丝毫无损,而是要让建筑在承受一定程度的破坏后,能够保持结构稳定,并为人员疏散和救援争取宝贵的时间。读完这本书,我更加理解了为何建设一个安全的建筑需要如此严谨和专业的规范。它让我认识到,每一次工程的顺利竣工,都离不开背后无数技术人员的辛勤付出和对最高安全标准的追求。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安全、可靠的建筑世界。
评分作为一名刚入行不久的建筑机电工程师,我最头疼的就是抗震设计这部分内容。总觉得理论知识太抽象,实际操作又无从下手。偶然的机会,我的同事推荐了这本《正版规范GB50981-2014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说实话,刚开始拿到这本书,我对它的期望值并不高,以为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教科书。但出乎我的意料,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接地气,而且讲解得非常细致。它从最基本的概念讲起,比如什么是地震作用,什么是抗震设防烈度,然后逐步深入到各种机电设备的抗震设计要求。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各种管道、桥架、风管的抗震连接方式的详细图解。这些图示不仅直观易懂,而且还给出了具体的尺寸和材料要求,让我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照搬照学。比如,书中关于给排水管道的抗震支吊架设置,就给出了不同管径、不同安装高度的详细节点图,我可以直接参考这些图纸来完成我的设计。而且,这本书还强调了抗震设计与建筑主体结构之间的协调性,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机电设备的抗震设计不能孤立进行,必须与主体结构的抗震性能相匹配。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关于监测和检查的要求,这让我们在施工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控制工程质量,确保抗震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对我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规范,更是一本操作手册,帮助我克服了在抗震设计方面的种种困惑。现在,每当我接到一个机电抗震设计的任务,我都会第一时间翻开它,从中汲取知识和灵感。它的存在,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工作效率和设计质量,让我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充满了信心。
评分这本书,它不仅仅是给了我一些技术上的指导,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看到了抗震设计背后所蕴含的责任和担当。我是一名在设计院工作的年轻设计师,对建筑抗震设计既充满兴趣,也时常感到压力。尤其是在面对复杂的机电设备系统时,总觉得有些知识点不够扎实,担心自己的设计方案存在疏漏。但是,当我认真研读了这本《正版规范GB50981-2014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之后,我的信心得到了极大的增强。书中详细阐述了各种机电设备在地震作用下的力学行为,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连接方式来抵抗这些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冗余设计”和“失效模式分析”的内容,这让我明白,抗震设计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加固,更是要预见设备可能出现的失效情况,并为之提供冗余能力。这一点对于提高建筑的整体韧性至关重要。而且,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计算公式和设计图例,这让我能够更准确地进行计算和绘图,减少了出错的可能性。我还会经常将书中提到的案例与我参与的项目进行对比,从中学习别人的经验和教训。这本书,就像是我在抗震设计道路上的一个良师益友,它不断地启发我,引导我,让我能够不断进步。我坚信,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能够更加自信地处理机电设备的抗震设计问题,为建造更安全的建筑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分读完这本《正版规范GB50981-2014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我的第一感受就是“专业、严谨、实用”。我是一名在建筑行业工作了多年的技术顾问,经常需要为各种建筑项目提供专业的咨询意见。在抗震设计方面,我一直强调要遵循最新的规范和标准,这本书恰恰是这方面的权威指南。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各类机电设备的抗震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归类,这使得我们能够根据不同的设备类型,快速找到最适合的设计方案。例如,在处理通风系统时,书中详细阐述了风管、风机、阀门等部件的抗震设计要求,包括连接方式、支吊架的设置以及抗震支撑的间距等,都给出了明确的指导。这对于我们在进行大型商业综合体或公共建筑设计时,能够有效避免潜在的风险。此外,书中还特别强调了在进行抗震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建筑的整体功能需求和运行可靠性,这使得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规范,更是为了保障建筑在灾害发生后的正常使用。我经常会引用书中的一些重要条文和设计原则,来指导项目团队进行抗震设计,效果非常显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指导,更是理念层面的引领,它让所有参与到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中的人员,都能够形成统一的、高标准的认知。
评分这本《正版规范GB50981-2014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我拿到后反复研读了很久,可以说,它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我是一名资深的结构工程师,过去在进行建筑设计时,我们更多地关注主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对于机电设备的抗震设计,虽然也有一些基本的规范要求,但往往不够系统和深入。这本书的出现,弥补了这一重要的空白。它将机电设备的抗震设计提升到了一个与主体结构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且给出了非常详尽的指导。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于不同机电设备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特性分析,这让我深刻理解了为什么某些设备比其他设备更容易在地震中受到损坏,以及如何针对这些特性进行有效的防护。比如,书中对大型水泵、空调主机等设备在地震中的晃动和冲击分析,以及相应的防晃、减震措施,都做得非常具体。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关于设备基础设计的要求,它不仅仅是考虑承载力,更重要的是考虑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和变形控制,这对于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此外,书中还强调了机电设备抗震设计与建筑主体结构之间的协调性,这避免了我们在设计中可能出现的顾此失彼的情况。我常常会把这本书作为参考,与我们的结构设计规范进行对照,确保机电设备的抗震设计能够与主体结构的抗震性能相匹配,形成一个完整的抗震体系。这本书,对于我们这些从事主体结构设计的工程师来说,同样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它让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考虑建筑的整体安全。
评分这本书,我从头到尾认真地看了一遍,感觉受益匪浅。我之前是一名普通的建筑工人,后来慢慢接触到一些技术方面的东西,对建筑抗震这方面一直很好奇,也觉得非常重要。这本书,可以说是我了解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的“入门指南”。它用很多我能理解的语言,解释了那些看似复杂的概念。比如,它会用生动的比喻来描述地震对不同管道、设备的影响,让我很容易就能明白为什么需要做抗震加固。书中有很多图片和图示,特别是关于各种连接件、支架的安装细节,对我来说非常直观。以前在工地上,我们可能会凭经验去安装,但有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每一个细节都有它的讲究,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比如,书中提到的关于管道的伸缩缝和抗震缝的设计,我之前完全没有概念,现在才知道它们在地震中起着缓冲和吸收能量的作用。而且,这本书还强调了施工质量的重要性,提醒我们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它不仅告诉我们“怎么做”,更告诉我们“为什么这么做”,让我明白了每一个技术要求背后的安全考量。这本书,让我从一个“只知道做”的人,变成了一个“知道为什么”的人。它让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对建筑安全有了更高的敬畏。如果说以前我只是在执行指令,那么现在我更能理解指令的意义。这本书,对我这样一个基层技术人员来说,真的是太有帮助了。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用“厚重”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我是一名长期在项目一线工作的技术负责人,经历过不少大大小小的工程项目。在抗震设计方面,我可以说是有着深刻的体会。过去,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模糊地带,尤其是在一些特殊设备或者复杂结构的环境下,如何精准地进行抗震设计,常常会让我们头疼不已。而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权威的解决方案。它在内容上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是其他任何资料都无法比拟的。从宏观的建筑机电工程整体抗震设计原则,到微观的每一个具体设备、每一个连接节点的详细要求,都得到了充分的涵盖。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关键设备,比如发电机组、水泵、变压系统等,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分析,以及相应的隔震、减震措施,都有非常深入的论述。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阐述,更重要的是,它给出了具体的计算方法和设计参数,让我们能够依据这些标准进行精准的设计。而且,书中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地震等级的设防要求,也做了明确的区分,这让我们在不同环境下都能找到最适合的设计方案。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它充分考虑了工程实践中的各种复杂情况,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比如,在处理一些非标设备或者特殊连接方式时,书中也给出了一些通用的原则和指导,这极大地扩展了我们的设计思路。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学习规范,更是在学习一种严谨的设计思维。它让我明白了,抗震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规范要求,更是为了守护生命财产安全。这本书,绝对是我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
评分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到它沉甸甸的分量,不仅仅是纸张的厚度,更是其中承载的严谨和责任。我是一名从事建筑设计多年的工程师,深知在工程实践中,细节决定成败,尤其是在抗震设计这种关系到生命安全的关键领域。过去,我们可能更多地依赖于经验和一些零散的规范,但这本书的出现,像一道清晰的灯塔,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做”,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这样做”。书中对各种机电设备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分析、变形特点,以及相应的减震、隔震措施,都有着详尽的阐述。举个例子,在谈到风管系统的抗震设计时,它不仅仅给出了一些通用性的要求,还深入剖析了不同材质、不同连接方式的风管在地震中的潜在风险,并给出了具体的计算方法和构造节点。这对于我们这些一线的设计师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特别欣赏书中大量引用的实际工程案例,这些案例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抽象的规范条文,更能让我们看到理论是如何在实践中落地生根的。比如,在描述管道支吊架的设置时,书中列举了不同类型支吊架的抗震性能对比,以及在不同地震烈度下的选择依据,甚至还附上了详细的安装图示。这让我们在进行实际设计时,心中更有底,也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我经常会把这本书放在手边,遇到疑难问题时,翻开它,总能找到解答的线索。它不仅仅是一本规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在默默地指导着我们前行。而且,这本书的编排也很合理,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索引也很完善,这使得查找信息变得非常高效,节省了我们宝贵的工作时间。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反复实践的经典之作,对于提升我们建筑机电工程的抗震设计水平,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拿到这本《正版规范GB50981-2014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觉得可能就是一本厚厚的、写满了专业术语的工具书,会非常枯燥。但是,当我开始认真阅读之后,我才发现自己完全错了。这本书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而且讲解得非常透彻。它不仅仅是列出了一些条条框框,而是真正地解释了“为什么”要这样做。比如,它会详细分析不同类型机电设备在地震中的受力特点,以及可能产生的破坏机理,然后才提出相应的抗震措施。这一点对于我这样的技术人员来说,真的非常重要。我之前在做一些项目时,总觉得对某些抗震措施的必要性理解不够深刻,只是机械地执行。但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真正理解了其中的原理,这样在实际设计中,我就能更有针对性地去考虑问题,也能在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时,提出更合理的解决方案。书中还包含了很多实用的图表和计算示例,这对于我们进行具体的设计工作,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管道抗震支架布置的章节,给出了不同管径、不同安装位置的详细计算和构造要求,我可以直接套用,大大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比较容易理解,虽然是规范,但是并没有过于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很多地方都用比较形象的比喻来解释,让我更容易接受。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是一本规范,更是一本非常好的教科书,它帮助我系统地梳理了抗震设计的知识体系,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它不仅仅是一本规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保护生命”的百科全书。我从事建筑工程领域多年,深知抗震设计的重要性,但每次遇到一些复杂的项目,总会有些力不从心,总觉得有些细节把握得不够到位。自从我接触了这本《正版规范GB50981-2014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之后,我的设计思路和工作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本书的内容之丰富,简直让我惊叹。它从宏观的总体要求,到微观的每一个连接节点,都做了非常详细的规定。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各种机电设备的抗震分类和设计方法的阐述,它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是根据不同设备的特性,提出了差异化的设计要求。例如,对于一些重要的设备,如消防水泵、配电柜等,书中都给出了非常详细的抗震计算和构造要求,让我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而且,书中还大量引用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这使得它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前瞻性。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隔震”和“减震”技术的详细介绍,这两种技术在提高建筑抗震性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书中对不同隔震、减震措施的适用范围、技术参数以及设计方法都做了清晰的说明,这让我能够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抗震技术。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我严谨细致的设计态度。我明白了,每一次抗震设计都关系到无数人的生命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这本书,是我在抗震设计道路上遇到的最宝贵的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