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詳情
編輯推薦
內容簡介
《中國古典詩詞麯賦鑒賞係列工具書:唐詩鑒賞辭典》收錄唐及五代190餘位詩人的作品1000餘篇選詩範圍廣泛,既收入瞭一些大傢、名傢之作,又選采瞭許多不見錄於一般選本的遺珠,更全麵地體現瞭唐詩風貌唐代是我國古典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名傢輩齣,燦若繁星,眾多膾炙人口的經典詩篇曆經韆年而傳唱不衰,感動著一代又一代讀者為瞭幫助詩歌愛好者更好地理解這些作品,我們邀請近百位專傢學者對所選作品從思想內容、藝術特徵、情感意蘊等方麵逐篇進行瞭深入透徹、獨具慧心的賞析,以饗讀者。
作者簡介
本書由著ming古典文學專傢、四川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周嘯天主編,由周振甫、管遺瑞、吳汝煜、劉學鍇、薑光鬥、徐應佩、徐培均、吳企明、魏耕原等八十五位古典文學研究領域卓有成就的專傢學者對唐詩經典作品進行賞析,以饗讀者。
目錄
凡例
前言
篇目
正文
精彩書摘
_戴叔倫的五律,與劉長卿有一拼。這義是一篇佳作。刈長卿號“五言長城”,地位粳赫,隻是十首以上,便見重復。戴叔倫名氣小得多,但每篇不同,斯亦難矣。與故人邂逅相遇,從何著筆?戴叔倫隻是從自己的感慨寫齣,便無浮言。至於淺近,那是巾唐特色,不得視為弊病。
“擾擾倦行役,相逢陳蔡問。”心靈溝通。自己厭煩奔波,推知朋友也很疲憊。“陳蔡”有深意,見下文。
“如何百年內,不見一人閑。”又是心靈溝通。百年指一生。一生中不得空閑,隻有你和我瞭。同病相憐,情分可知。注意:這是個流水對。
“對酒惜馀景,問程愁亂山。”佳句。一般律詩到瞭頸聯便是敷衍,這首不同,仍見真情。偶然相逢,但憑杯酒敘舊,而我們格外珍惜這次相逢。明天,我們又要在荒山野嶺中度過瞭。對馀景的依戀,可想而知。
“鞦風萬裏道,又是穆陵關。”明日的處境,不單孤獨,而且悲觀。
現在迴過頭來談辭藻。辭藻增強文氣,律詩作手每倚重之。但辭藻可能有深意,可能隻是銀樣槍頭,裝點而已。鄙人見過一位老前輩詩集,每至重慶,則日字水:每至南京,便同白門。非不美也,酸味亦齣。本詩用瞭“陳禁”“穆陵關”兩個地名,卻有深意。陳蔡,多難之邦;穆陵關(在湖北麻城北),多事之區。豈足偶閤,餘味濃矣。隨手拈來,亦見功力。
這首詩就是淡淡寫齣卻也動人的巾唐風格,可謂樣闆。它與那些隻重辭藻、不關痛癢的矯情詩不可同而語。“吾意獨憐纔”,戴老亦足當之。
內容簡介
《宋詞鑒賞辭典》共選取瞭唐、五代、宋著ming詞人185傢,詞作700餘首。這些兼具思想性和藝術性的作品,直到今天仍在陶冶著人們的情操,給我們帶來美的享受。在中國古代文學的閬苑裏,唐宋詞這塊芬芳絢麗的園圃,令人目迷令人神醉她姹紫嫣紅,韆姿百態,與唐詩爭奇,與元麯鬥妍,又為後來的明清戲劇小說輸送瞭有機養分、本辭典邀請瞭160位專傢學者對這些作品進行瞭精彩賞析,以便提高廣大讀者在古典詩詞方麵的鑒賞能力。
作者簡介
本書由唐圭璋、鍾振振主編。精選唐宋詞經典作品,由程韆帆、霍鬆林、錢仲聯、瀋祖棻、唐圭璋、吳調公、吳小如、吳熊和、吳丈蜀、夏承燾、葉嘉瑩、陰法魯、鍾振振、周振甫等一百六十位古典文學研究領域卓有成就的專傢學者對其進行賞析。zui終把這部內容豐富、裝幀精美的作品奉獻給讀者。
目錄
凡例
前言
篇目名
詞人音序索引
篇目音序索引
正文
附錄
讀詞常識
詞學要籍簡介
本書所見詞牌簡介
精彩書摘
浣溪沙
敦煌麯子詞
五兩竿頭風欲平,長風舉棹覺船行。柔櫓不施停卻棹,是船行。
滿眼風波多閃灼,看山恰似走來迎。子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
這是一首船夫麯。它以輕快的筆調描畫齣揚帆齣航、乘風行船時的愉悅之情。
“五兩”,古代候風器。楚人稱候風器為五兩,因以五兩(一說八兩)雞毛製作而成,故名。把它懸掛在竿頭,立軍營中或舟船上,藉以窺測風嚮和風力。顧況《五兩歌送張夏》:“竿頭五兩風裊裊,水上雲帆逐鳥飛。”“五兩竿頭風欲平”,是說原先停泊在避風處的船隻,從候風器上占齣風嚮將起變化。“風欲平”,謂風力轉弱,這是風嚮改變的前兆。“長風舉棹覺船行”,長風,大風,這裏指順風。順風掛帆又是打槳,拔錨起航瞭。駛嚮江心以後,既不用搖櫓也無須打槳,乘風破浪,順利行進。
過片寫船上人所見江上風光。“滿眼風波多閃灼”,波光閃爍,忽明忽暗。“看山”三句,化靜為動,著意寫齣船行山迎相對運動的感覺。視覺有時會造成一種心理錯覺,賦予靜物以動感。在詩裏寫這種錯覺的比較多。比如粱元帝蕭繹《早發龍巢詩》:“不疑行舫動,唯看遠樹來。”遠樹,本來並未移動,卻由於舟船在行進,映入船上人眼簾時,仿佛正迎麵“走”來。李白《望天門山》:“兩岸青山相對齣”,寫的是舟行江上遙望前麵天門山纔有可能産生的特有感受。相反,有時也會由於物我俱動而造成主客兩體俱靜的錯覺。如陳與義《襄邑道中》:“飛花兩岸照晚紅,百裏榆堤半日風。臥看滿天雲不動,不知雲與我俱東。”既然有風,哪有雲彩不動的道理!自然也是一種錯覺。它是相對運動引起的又一種心理錯覺。詩人先把動態寫成靜景,然後再點明物我“俱東”,不失為一種“奪胎換骨”的妙法。但在歌辭裏,運用疑動式化靜為動手法的,似乎並不多見。而本篇寫得又早,彌覺可貴。不過,平心而論,如果按照詞特殊的章法和韻味彆具的要求來衡量,那麼,它先說“看山恰似走來迎”,後以“子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收煞,把心理錯覺兜底點破,未免失之太露。詞裏重復用“行”字葉韻,顯示瞭早期民間詞形式比較自由的特點。
……
《詩詞意境:從唐風到宋韻的韆年迴響》 一、 導言:跨越韆年的詩詞長河 自古以來,詩詞便是中華民族精神與情感的瑰麗載體,它們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瞭曆史的長河,也點燃瞭無數心靈的共鳴。從盛唐的雄渾壯闊,到兩宋的婉約豪放,詩詞以其獨特的韻律、精妙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描繪瞭時代的麵貌,抒發瞭人生百態。本書《詩詞意境:從唐風到宋韻的韆年迴響》,並非一本簡單的詩詞選集或鑒賞辭典,它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學之旅,一次深入肌理的文化探尋,旨在帶領讀者領略唐詩宋詞這座巍峨寶庫中最為精華的部分,感受其背後蘊含的獨特美學、哲學思想與人文關懷。 我們不求麵麵俱到,也不拘泥於繁復的考據。本書的重點在於“意境”。意境,乃是詩詞的靈魂所在,是情與景的交融,是作者主觀情感與客觀物象的完美統一,是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所體驗到的、超越文字本身的、一種彌漫而來的、難以言說的感受。它是一種“景外之景,弦外之音”,是“有聲漸漸息,無聲勝有聲”的藝術境界。本書將聚焦那些最具代錶性、最能體現唐宋詩詞獨特意境的篇章,通過細緻入微的解讀,挖掘其創作背景、藝術特色、思想內涵,力求讓讀者在品味字句的同時,也能體悟到那份穿越韆年的情感共鳴與審美啓迪。 本書的結構將圍繞“唐風”與“宋韻”兩大主題展開,分彆選取唐詩和宋詞中最具代錶性的作品進行深入剖析。我們將在曆史的維度上,展現唐詩如何承載盛世的恢弘氣象與個體生命的悲歡離閤;在美學的維度上,探索宋詞如何在繼承唐詩的基礎上,發展齣更為細膩、更為豐富的錶現手法。本書的目標是,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僅能夠欣賞到優美的文字,更能理解詩詞創作的精髓,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 唐風:盛世的迴響與時代的鏡影 唐朝,作為中國曆史上最為輝煌的時代之一,其詩歌成就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唐詩,或如磅礴的山河,氣勢恢宏;或如潺潺的流水,清澈婉轉;或如燃燒的火焰,激情澎湃;或如寂靜的月夜,深沉悠遠。它記錄瞭一個時代的繁榮與開放,也映照瞭個體的喜怒哀樂與傢國情懷。 在“唐風”的部分,我們將首先深入解讀幾位唐代詩壇巨匠的作品。例如,李白的詩,充滿瞭浪漫主義的色彩,他以“飛流直下三韆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想象力,將壯麗的山川攬入筆端,也抒發瞭其桀驁不馴、追求自由的理想。我們將剖析其詩歌中奔放的想象、汪洋恣肆的激情,以及背後所蘊含的對人生、對宇宙的深刻思考。 杜甫的詩,則更為沉鬱頓挫,他以“硃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辛辣筆觸,揭露瞭社會的黑暗與民生的疾苦,被譽為“詩聖”。我們將分析杜甫詩歌中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他如何在動蕩的年代,以筆為劍,直麵人世間的苦難,並從中提煉齣人性的光輝與對國傢命運的憂思。 王維,這位兼具詩、書、畫、樂纔華的藝術傢,其詩歌更具禪意與畫意。我們將品味他“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般的寜靜意境,感受他如何將自然的空靈與心靈的澄澈融為一體,營造齣一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獨特藝術境界。 此外,我們還將選取邊塞詩、田園詩、詠物詩等不同題材的代錶作,展現唐詩的豐富多樣。如高適、岑參筆下的邊塞風光,勾勒齣戰士的豪情與徵戰的壯烈;孟浩東、王維筆下的田園生活,展現瞭歸隱者的恬淡與自然的和諧。這些作品不僅是文學的瑰寶,更是珍貴的曆史文獻,為我們瞭解唐代的社會風貌、民族精神提供瞭生動的視角。 本書對唐詩的解讀,將不僅僅停留在字麵意義上,更會深入挖掘其背後的曆史文化背景,分析其藝術錶現手法,如比興、對仗、用典等,探討其在情感錶達、意象塑造、格律運用等方麵的獨到之處。我們會嘗試揭示唐詩如何將自然景物人格化,如何將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如何構建齣既具象又超越具體形象的詩歌意境,讓讀者在閱讀中,仿佛能親臨盛唐的長安街頭,或漫步於清幽的輞川彆業。 三、 宋韻:婉約與豪放的交織與時代的變奏 宋朝,在政治軍事上雖不如唐朝強盛,但在文學藝術上卻取得瞭輝煌的成就,尤其是宋詞,更是將中國古代文學推嚮瞭一個新的高峰。宋詞以其細膩的情感、豐富的錶現力和多樣化的風格,成為中華文學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宋韻”的部分,我們將首先聚焦於宋詞的兩大代錶性流派——婉約與豪放。 婉約詞,以其細膩的情感、優美的語言、含蓄的錶達,描繪瞭閨閣情思、離愁彆緒、傷春悲鞦等女性化的情感世界。我們將深入品讀李清照的作品,這位“韆古第一纔女”,以其“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的語言,將女性內心深處的孤獨、哀愁、思念刻畫得淋灕盡緻。我們將分析她詞作中“愁”的韆般形態,以及她如何用看似平淡的語言,營造齣深沉而動人的藝術感染力。 秦觀的詞,則以其“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的婉轉纏綿,展現瞭文人的細膩情懷與人生感悟。我們將解讀其詞中化景物為情思、以情入景的精妙手法,以及他對人生際遇的淡淡憂傷。 與婉約詞的細膩含蓄不同,豪放詞則以其雄渾的氣勢、奔放的情感、開闊的意境,展現瞭人生哲理與傢國情懷。蘇軾,這位宋代文學的集大成者,其豪放詞更是達到瞭巔峰。我們將分析他“大江東去,浪淘盡,韆古風流人物”的雄渾氣魄,以及他“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曠達人生哲學。他的詞,不僅僅是對景物的描繪,更是對人生、對宇宙的深刻洞察與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 辛棄疾,這位詞風豪邁、氣勢磅礴的愛國詞人,以其“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的壯誌豪情,以及“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鞦”的隱忍與悲憤,將抗金復國的理想與現實的無奈交織在一起。我們將剖析辛棄疾詞作中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以及他如何將慷慨激昂與悲壯沉鬱融為一體,塑造齣獨特而震撼人心的藝術形象。 除瞭婉約與豪放,宋詞還有其他風格各異的流派,如柳永的俚俗詞,描繪市井生活與男女情愛,展現瞭宋代都市文化的繁榮;薑夔的清雅詞,以其獨特的音樂性和藝術追求,創造齣彆樣的審美體驗。本書也將選取部分代錶作品,展現宋詞風格的多樣性。 在解讀宋詞時,本書將特彆關注其與音樂的緊密聯係,分析詞的格律、拍點如何影響其音樂美感,以及詞作如何通過精煉的語言、巧妙的結構,營造齣深邃的情感和豐富的想象空間。我們將探討宋詞如何從唐詩的“詩言誌”發展到“詞言情”,如何更直接、更細膩地抒發個體的情感,以及它如何成為當時士人抒發心緒、排遣情懷的重要藝術形式。 四、 意境的深層探索:詩詞之魂的感悟 本書最核心的價值,在於對“意境”的深層探索。我們將在對唐詩宋詞作品進行解讀的基礎上,提煉齣其意境形成的普遍規律和獨特魅力。 意境的構成:情與景的契閤。 詩詞的意境,並非簡單的情感堆砌或景物描繪,而是情與景的深度融閤。我們將分析作者如何通過對自然景物的選擇、組閤和變形,來寄托和烘托自己的情感;如何通過對特定情境的營造,來引發讀者的情感共鳴。例如,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一輪明月,成為瞭韆古相思的載體;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殘破的城池與繁盛的草木,構成瞭強烈的對比,暗示瞭時代的悲涼。 意境的營造:語言的魔力。 意境的實現,離不開精妙的語言運用。我們將分析比興、象徵、通感、留白等藝術手法的妙用。例如,比興手法如何將抽象的情感寓於具體的事物之中,象徵手法如何賦予景物更深層的含義,通感手法如何打破感官界限,營造齣更具張力的藝術效果。而“留白”,更是詩詞意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意味著“言有盡而意無窮”,給讀者留下瞭廣闊的想象空間。 意境的傳遞:讀者的參與。 意境的最終形成,離不開讀者的積極參與。本書鼓勵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情感體驗,去主動地理解、感悟詩詞中的意境。我們提供的解讀,是引導,是啓發,而非最終的答案。我們希望通過本書,讓讀者能夠培養起獨立欣賞詩詞意境的能力,真正做到“於無聲處聽驚雷,於無色處看文章”。 五、 結語:詩詞不朽,意境永恒 《詩詞意境:從唐風到宋韻的韆年迴響》,是一次對中華詩詞寶庫的深度巡禮。我們穿越盛唐的繁華與蒼涼,徜徉宋代的婉約與豪放,隻為觸摸那韆年來不曾褪色的詩魂。本書試圖在提供鑒賞的工具與方法的同時,更強調對詩詞意境的感悟與體認。 我們相信,詩詞的魅力,在於其能夠超越時空,連接古今,觸及我們內心最柔軟、最深刻的情感。通過對唐詩宋詞意境的品味,我們不僅能夠提升文學素養,更能夠理解中華民族深厚的人文精神,體悟人生的真諦。願本書能成為您開啓詩詞意境之門的鑰匙,引領您在文字的海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片星辰大海。 本書的編寫,藉鑒瞭大量古典文學研究的成果,但在具體的闡釋與解讀上,力求語言通俗易懂,分析深入淺齣,希望能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呈現唐詩宋詞的獨特魅力。我們不希望它僅僅是一本“工具書”,而更希望它成為一本能夠伴隨您,讓您在閑暇之餘,能夠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感受那份來自韆年前的,穿越時空的,不朽的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