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詳情
==================================================================================================================================================================
幽雅閱讀叢書(套裝全5冊)雲想衣裳+翳然林水+雨中春樹人傢+恰如燈下故人+梨花帶雨
定價:390元
作者:王毅 王其鈞 霍華 譚帆 徐坤 韋榮慧
齣版社:北京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8
基本信息
==========================================================================================================================
《翳然林水:棲心中國園林之境》
定價:88元
作者:王毅 著
裝幀:硬精裝 
書號:978-7-301-28424-7
齣版日期:2017/7 
齣版社:北京大學齣版社
開本:A5 
內容簡介
中國古典園林既是中國文化藝術中極具魅力的門類,同時作為大尺度的三維藝術空間和生活空間,又廣泛吸納和萃集瞭其他文化藝術門類的成就;因此中國園林兼具多重的經典價值:它本身是精湛造景藝術和風景美學的結晶,同時又是一座展示琳琅滿目文化藝術精品的殿堂,並且還是引導人們深入中國審美思維和文化心理的通幽麯徑。本書內容圍繞上述要點而展開,即首先介紹中國園林的景觀內容、藝術風格和構景原理,再進一步介紹園林與中國其他眾多文化藝術門類之間有著怎樣水乳交融的關聯,以及園林是如何錶現著中國人看待世界、時空的心理特點和思維方法。
本書圖文並茂。全書萃取瞭許多有概括力和代錶性的圖例,並配以簡明清晰的文字,力求以直觀的圖示、精細的解析,引領讀者直觀感受中國園林藝術的結構方式、藝術特點和美學內涵。
作者簡介
王毅,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曾發錶中國哲學、文學、史學、民間宗教、古典園林、造型藝術、“文化大革命”研究等方麵的著述數百萬字。近年來主要從事對中國專製社會晚期製度形態的研究,已經發錶的一係列相關論著,內容包括對下列問題的說明:中國傳統社會的法律製度、法權關係、法哲學、行政權力運行體製、製度結構的演變機理、國民政治訴求模式和社會行為模式、“權力經濟形態”及其法理基礎、賦稅體係的運行機製及其演變方嚮,等等。
《雨中春樹人傢:品味華夏古建築》
定價68元
作者:王其鈞 著
裝幀:硬精裝 
書號:978-7-301-28425-4
齣版日期:2017/7 
齣版社:北京大學齣版社
開本:A5 
內容簡介
中國古建築具有悠久的曆史傳統和很高的審美價值。相對於西方古建築的磚石結構體係來說,中國古建築有其獨特的建築理念、結構體係和風格特點,體現瞭華夏民族的空間意識、哲學觀念和藝術水平。全書對中國古建築的樣式、形製、美學風格等等進行瞭分門彆類的講解,結構清晰、行文流暢、圖文並茂,激發人們的想象和思考,引領讀者深深感悟華夏古建築的流風遺韻。 
作者簡介
王其鈞,清華大學工學博士,現任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教授。著有《中國民居·白描畫典藏》《中國古代繪畫中的建築與環境》等,曾獲“國傢圖書奬”等。
《恰如燈下故人:諦聽中國瓷器妙音》
定價:78元
作者:霍華 著
裝幀:精裝
書號:978-7-301-28429-2
齣版日期:2017/7 
齣版社:北京大學齣版社
開本:32 
內容簡介
原始青瓷的神秘,東漢六朝青瓷、黑瓷的古樸,隋唐白瓷的精美,宋代青瓷如玉般的釉色,元代青花、釉裏紅的大氣,明清官窯瓷的美輪美奐、民窯器的灑脫和外銷陶瓷的奇妙……古陶瓷的世界是多麼美妙,無論你是否接觸過它,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心儀的一段。在這裏,沒有絲毫的占有欲,有的隻是對曆史趣聞的迴顧,對精美古瓷的欣賞,對古人創造力的贊嘆。諦聽中國瓷器妙音,恰如麵對燈下故人。
作者簡介
霍華,1956年7月生,籍貫河北平山。1973年高中畢業後下鄉插隊,1977年到南京博物院工作,先後在考古部、技術部、保管部瓷器庫房和文物徵集部工作,2012年11月退休。
曾任南京博物院研究員、南京藝術學院特邀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古陶瓷;2002年通過國傢文物局古陶瓷責任鑒定員資格考試。
著有《陶瓷述古》(1998)、《名窯名瓷鑒賞》(2013);閤著有《青花瓷鑒定》(2008)、《宜興窯》(2016);整理齣版張浦生先生著作《青花瓷器鑒定》(1995); 2012年完成江蘇省文物局課題“中國古瓷譜係大綱”;發錶古陶瓷研究論文30餘萬字。
自認為是幸運兒,因為有優良的學習環境和感興趣的工作。對領導、老師的培養和同人的幫助心存感激,並努力工作以迴報之。
《梨花帶雨:生旦淨末醜的乾坤》
定價:78元
作者:譚帆 徐坤 著
裝幀:精裝 
書號:978-7-301-28430-8
齣版日期:2017/7 
齣版社:北京大學齣版社
開本:32 
內容簡介
中國古代優伶史是一部錶演藝術創造的輝煌史,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古代人生活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本書以“人”為綱,選取自先秦至晚清具有代錶性的二十名演員為個案,對其生平和藝術創作詳加描述,同時也以點帶麵地介紹瞭優伶及其相關文化藝術的諸多方麵。
作者簡介
譚帆,1959年10月生,江蘇常熟人。文學博士,現為華東師範大學中文係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專攻中國戲麯史、中國小說史和中國文學批評史。著有《中國古典戲劇理論史》《金聖嘆與中國戲麯批評》《優伶史》《傳統文藝思想的現代闡釋》《中國小說評點研究》《中國雅俗文學思想論集》《中國古代小說文體文法術語考釋》等專著。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學遺産》等刊物發錶學術論文六十餘篇。
徐坤,1977年9月生,湖北陽新人。文學博士,現為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嚮為中國古代戲麯與戲麯批評。在《求是學刊》《華東師範大學學報》《中華戲麯》等刊物發錶學術論文若乾。
《雲想衣裳:中國民族服飾的風神》
定價:78元
作者:韋榮慧 著
裝幀:精裝
書號:978-7-301-28431-5
齣版日期:2017/7 
齣版社:北京大學齣版社
開本:32 
內容簡介
浩浩中華,眾多的少數民族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瞭絢麗多姿、保存完好的服飾文化,它們以種類繁多的款式、特殊的麵料質感、鮮艷奪目的色彩審美、精美絕倫的製作工藝和它蘊涵著的深沉凝重的曆史、文化、精神、習俗、宗教等,在世界上獨樹一幟。本書將引領你用更多彩的目光來認識少數民族文化,品味民族服飾的文化韻緻以及它那永遠不可能被挖掘窮盡的價值。
作者簡介
韋榮慧,女,苗族,貴州雷山人,現任中國民族博物館副館長。多年從事民族服飾的研究、設計和宣傳。主編有《中華民族服飾文化》《中國服飾大辭典(民族部分)、《中國民族服飾研究》《中國苗族服飾研究》等,著有《中國少數民族服飾》《從蠻荒到現代》等。
我最近翻閱瞭一本關於中國傳統器物美學的書籍,那裏麵關於“器”與“用”的哲學探討,簡直是打開瞭我對日常生活器物的全新認知。這本書不像一般的鑒賞指南,它更偏嚮於一種“物哀”式的感悟。比如,它花瞭大量的篇幅去描繪一件用瞭上百年的舊瓷碗上的細微磕碰和包漿,作者認為,這些使用留下的痕跡,纔是這件器物真正靈魂的所在,比它剛齣窯時的光潔更具價值。這種對時間痕跡的尊重和贊美,深深地打動瞭我。它讓我開始審視自己傢裏的那些老物件,那些被我視為“舊”而打算淘汰的茶壺、木凳,突然間都擁有瞭厚重的曆史感和情感寄托。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去觸摸身邊最普通的物件,去感受它們的溫度和紋理,這本書成功地將高深的哲學思考,轉化成瞭對身邊最樸素生活細節的溫柔凝視,讓我學會瞭在平凡中發現不凡。
評分這部套裝書擺在書架上,那封麵設計就透著一股子說不齣的雅緻,色彩搭配得沉靜而有韻味,即便是沒翻開,也能感受到一種撲麵而來的書捲氣。我特意挑選瞭其中一本,是那種講古代文人雅士日常起居和情趣品鑒的散文集,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描繪的場景仿佛就在眼前。比如他寫梅花盛開時,如何備上最好的炭火,溫一壺陳年的竹葉青,對著窗外的雪景獨自品茗對飲,那份清高與自得,簡直讓人恨不得立刻穿越過去,體驗那份遠離塵囂的恬淡。更難得的是,作者並不隻是描繪風花雪月,他總能從這些細微之處,牽引齣對生命哲理的思考,關於時間的流逝,關於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讀起來讓人心境平和,連帶著平日裏煩躁的心緒也沉澱瞭下來,仿佛被那清雅的文字浸潤瞭一般。這本書的裝幀也很有質感,紙張的觸感溫潤,墨香淡淡的,讓人愛不釋手,每次閱讀都像是一場精心準備的儀式。
評分我最近在看的一本書,探討的是古典詩詞中的“羈旅”主題,作者的切入點非常新穎。他沒有過多糾纏於名詞解釋和典故考證,而是著重分析瞭“路途”和“遠方”在古代文人心靈結構中的位置。他認為,古代的行旅,遠非今日的交通便利可比,每一次齣發都伴隨著極大的不確定性和對故土的依戀。書中摘錄瞭大量描繪風霜雨雪中趕路的詩句,那些“日暮蒼山遠”、“孤帆遠影碧空盡”的意象,在作者的解讀下,不再是單純的景物描寫,而是承載著深沉的生命體驗和對時間無力感的喟嘆。讀著讀著,我竟然産生瞭一種奇妙的共情,仿佛自己也置身於那漫漫長夜的古道之上,心中既有對前路的迷茫,又有對傢鄉溫暖的無限眷戀。這本書的語言就像是打磨過的玉石,溫潤而有力量,讓人讀完後,對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遠行,也有瞭全新的敬畏。
評分說實話,我本來對那些厚厚的曆史解讀類書籍有點敬而遠之的,總覺得枯燥難懂,但這次嘗試的這本,完全顛覆瞭我的印象。它聚焦於宋代士大夫階層的生活細節,比如他們如何選購文房四寶,不同季節的服飾禮儀,甚至包括他們如何處理傢族間的財産繼承問題。作者的敘述風格非常活潑,一點也不闆正,他常常會引用一些當時流傳的筆記小說或者民間戲文裏的片段來佐證觀點,讀起來就像是在聽一位博學的長者,講著他傢祖輩的軼事,既有學術的嚴謹,又充滿瞭生活氣息。我尤其喜歡他描述的“點茶”文化,那種繁復的儀式感背後,體現的是對日常審美追求的極緻,讓人領悟到,真正的文化底蘊,往往就藏在那些最不起眼的“小事”之中。這本書讓我明白,曆史不是冰冷的年代和帝王將相,而是韆韆萬萬個普通人認真生活的痕跡。
評分我最近沉迷於一本關於園林藝術的專著,這本書簡直是園林愛好者的福音。它不僅僅羅列瞭各個名園的圖樣和曆史,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瞭中國傳統園林設計中“藏”與“露”、“虛”與“實”的辯證關係。書中配的那些寫意插圖,寥寥數筆,卻把山石的嶙峋、水流的麯摺錶現得淋灕盡緻,比起那些高清照片,反而更具想象空間。尤其讓我震撼的是關於“藉景”的章節,作者詳細闡述瞭如何將遠處的山巒、鄰傢的古樹巧妙地納入自傢園林視野中,這種胸襟和格局,讓人不得不感嘆古人的智慧。讀完之後,我再去看任何一個中式庭院,都會下意識地去尋找那些被匠心隱藏的視綫引導和空間轉換,仿佛眼睛都被重新校準瞭一樣,學會瞭用一種更具層次感和詩意的方式去觀察周遭的世界。這已經不是看書瞭,這簡直是接受瞭一場關於空間美學的密集訓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