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苏力教授的成名之作,以交叉学科为背景,从社会法律问题入手,集中讨论了中国当代法律和法学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例如:法律规避和法律多元、法律本土化、法律专业化、市场与法律的替代问题,以及法学研究方法论等。其学术背景涉及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阐释学、语言哲学等。以力求从平易中展现法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创造性地把交叉学科的知识引入到中国的法学研究中来,并融合进中国法学。此书2004年初版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是法学领域很好知名的作品,已届十年,移至我社再版。 苏力 著 著作 苏力,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祖籍江苏,1955年愚人节出生于安徽合肥。少年从军,再当工人;1978年恢复高考后,复转军人进了北大法学院。1985年读研期间赴美留学,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1992年回北大法学院任教至今。拿到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它的分量感,不仅体现在厚度上,更体现在其试图探讨的议题的深度上。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能接触到海量的法律新闻和观点,但真正能够触及法治根基、引发深刻反思的却并不多。这本书的名字《法治及其本土资源(第3版)》让我眼前一亮,它精准地指出了我一直以来思考的一个重要方向:那就是法治并非是凭空产生的,它必然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紧密相连。我尤其对“本土资源”这个概念非常感兴趣,它意味着作者不是要生搬硬套外来的理论,而是要从我们自己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智慧中汲取力量。我迫切地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定义和挖掘这些“本土资源”的?它们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是通过对古代法律文献的解读,还是对民间习惯法的梳理,亦或是对传统社会治理模式的分析?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新鲜的视角,帮助我理解法治在中国语境下的特殊性,以及如何才能构建一个既符合国际通用原则,又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法治体系。
评分翻开这本书,纸张的触感和油墨的清香便让我沉浸在一种宁静的学术氛围中。我对“法治”这个词汇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但同时也意识到,任何一个国家在构建法治的过程中,都必然会受到其自身历史文化土壤的影响。《法治及其本土资源(第3版)》这个书名,精准地触碰到了我一直以来思考的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法治并非是普适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它必然需要与本土的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落地生根。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和发掘这些“本土资源”的?是那些埋藏在古代经典中的思想,还是流淌在民间生活中的习惯?抑或是存在于传统治理模式中的智慧?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作者如何将抽象的法治理论与中国独特的文化基因进行巧妙的融合,从而为当下的法治建设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模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案。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露出一种沉稳而学术的气息,厚重的纸张和精炼的字体,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社会发展和法律体系变迁的爱好者,我一直对“法治”这个概念有着深刻的思考。然而,许多时候,我们在讨论法治时,往往容易陷入西方舶来的理论框架,忽略了我们自身文化土壤中蕴含的宝贵资源。这本书恰恰抓住了这一关键点,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法律条文,也不是枯燥地分析判例,而是试图打开一个全新的视角,去挖掘那些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经验和价值观念中的“本土资源”,这些资源如何能够为当下中国法治建设提供独特的滋养和启示,这让我感到非常好奇。我期待书中能够探讨诸如儒家伦理中的“礼”与“法”的关系,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与现代法治的契合点,以及中国传统社会中非正式制度(如乡约、族规)的作用,这些都可能成为现代法治建设的重要补充和借鉴。作者是否能够有效地将这些历史悠久的思想精髓与现代法治的实践需求相结合,避免陷入概念的空泛,而是提出具体可行的路径,这是我最关注的。
评分当我看到这本书《法治及其本土资源(第3版)》时,我立刻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阅读冲动。作为一名对社会科学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不能仅仅局限于其法律条文和司法实践,更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底蕴。《法治及其本土资源(第3版)》这个书名,恰恰点出了这个核心的洞见。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揭示,那些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经验和价值观念中的“本土资源”,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中国法治的发展轨迹,又是如何能够为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提供独特而宝贵的启示。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浅出地分析,那些看似古老的智慧,如何在现代社会转型时期,依然能够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例如,如何处理好“人治”与“法治”的辩证关系,如何挖掘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中的精华来弥补法律的不足,又如何在多元化的社会中构建具有凝聚力的法治共识。
评分这本书的书脊设计就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里面承载着无数先贤的智慧。作为一名法律从业者,我深知法治建设的复杂性,尤其是在中国这样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明的国度。我们常常在讨论法治时,不自觉地被一些普适性的理论所影响,而这本书的标题——《法治及其本土资源(第3版)》——则像一盏明灯,指引我走向一个更为本土化、更为深刻的思考。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究竟什么是我们独特的“本土资源”?它们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孕育、发展,又如何在现代社会转型中发挥作用的?我希望作者能够不仅仅停留在概念的阐释,而是能够深入到具体的案例、制度和思想之中,展现这些本土资源如何为解决当下的法治难题提供思路。例如,是否会探讨古代的“德治”思想与现代法治之间的张力与融合?如何处理传统社会中的人情关系与现代法治的公正原则之间的平衡?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有所解答的。
评分喜欢这本书
评分一直都担心这本书不会再版了,所以马上就入手了一部
评分一直都担心这本书不会再版了,所以马上就入手了一部
评分给朋友买的
评分京东一如既往的快,质量也很可靠
评分好书,赶上年中大促买的便宜了不少
评分纸质很不错,是正品,很满意。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一直都担心这本书不会再版了,所以马上就入手了一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