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及其本土资源(第3版)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苏力著 著
图书标签:
  • 法治
  • 本土化
  • 法律思想
  • 中国法学
  • 法理学
  • 政治学
  • 社会科学
  • 法治建设
  • 文化资源
  • 第三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50051
商品编码:1564840922
出版时间:2015-01-01

具体描述

作  者:苏力 著 著作 定  价:38 出 版 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01月01日 页  数:356 装  帧:平装 ISBN:9787301250051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是改变中国当代法学研究视野的经典作品,获选为1978-2014影响中国十大法治图书之一。
在“依法治国”理念继续深入贯彻的大背景下,作为中国法治建设的本土思考,《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将愈显价值。
法学院硕士以上研究生的推荐阅读作品,关心中国法治问题的读者值得反复阅读的作品。
第三版序
修订版序

什么是你的贡献?(自序)
致 谢
  变法与法制
变法、法治建设及其本土资源
秋菊的困惑和山杠爷的悲剧
附录:从文学艺术作品来研究法律与社会?
法律规避和法律多元
再论法律规避
市场经济对立法的启示
市场经济需要什么样的法律?
市场经济形成中的犯罪违法现象
第二编  司法制度研究
论法律活动的专门化
关于抗辩制改革
《秋菊打官司》的官司、邱氏鼠药案和言论自由
附录:关于贾桂花案件的几个民法问题
第三编  法学研究的规范化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本书是苏力教授的成名之作,以交叉学科为背景,从社会法律问题入手,集中讨论了中国当代法律和法学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例如:法律规避和法律多元、法律本土化、法律专业化、市场与法律的替代问题,以及法学研究方法论等。其学术背景涉及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阐释学、语言哲学等。以力求从平易中展现法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创造性地把交叉学科的知识引入到中国的法学研究中来,并融合进中国法学。此书2004年初版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是法学领域很好知名的作品,已届十年,移至我社再版。 苏力 著 著作 苏力,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祖籍江苏,1955年愚人节出生于安徽合肥。少年从军,再当工人;1978年恢复高考后,复转军人进了北大法学院。1985年读研期间赴美留学,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1992年回北大法学院任教至今。
先后发表论文、书评100余篇,出版过个人专著、文集和译著20余部,包括本社出版的《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增订版,2007)、《法官如何思考》(译著,2009)、《并非自杀契约》(译著,2010)、《送法下乡》(修订版,2011)等。
    重要性在于,首先它减少了这种保护中所需要的交易成本(包括破产后财产的分配)。通过确定的程序,破产后财产的分割将不必各案分别处理,这就如同围棋中走定式而不必重新研究每一步的优劣一样;其次,对整个市场经济来说,它便利了投资者的资金流转,因此减少了交易费用。
    但这只是在理论层面上的分析。在直至目前的中国社会中,破产法的试行看来不仅没有减少决策人或行为人的交易成本,相反增加了其交易成本。以破产法主要起草人所赞美的一个“成功”的破产案为例。某纺织厂在提出破产后,工人们扣留了市纺织局的处长和局长,设置路障,打出“要工作、要吃饭、要生存”等横幅,以至于市委书记和市长都不得不“到工厂与职工见面,就产业结构调整、职工生活保障、破产后的就业等职工关心的问题做了解答,给职工们讲明了企业为什么要走破产的路和政府等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法治与本土资源主题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旨在探讨法治建设的内在逻辑与文化根基,同时避开您提供的具体书名信息。 --- 《制度、文化与治理:全球视野下的法治现代化路径探析》 书籍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现代法治国家建设过程中,制度形态、文化脉络与有效治理三者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在全球化浪潮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大背景下,如何理解和构建适应特定社会土壤的法治体系,是当代法律、政治与社会科学领域共同面临的核心命题。本书摒弃了将法治视为单一外来移植模型的简单化倾向,转而聚焦于法治理念在不同文明与历史传统中的“在地化”过程及其产生的独特张力与创新机遇。 第一部分:法治理念的理论重构与历史溯源 本书首先对现代法治(Rule of Law)的核心内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批判性审视。传统的理解往往侧重于法律的普遍性、可预测性与对公权力的限制。然而,本书认为,一个健全的法治体系,不仅需要形式上的制度框架,更需要深层的文化认同与社会基础。 我们将探讨西方古典自由主义法治观的演变,从洛克、孟德斯鸠到哈耶克、德沃金的理论发展脉络。尤其关注“法治”与“人治”、“良法”与“恶法”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本书引入了比较法的视角,分析了不同法系(如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乃至混合型法域)在构建司法独立、保障基本权利方面的制度差异,揭示出这些差异背后所植根的社会结构与政治哲学基础。 同时,本书对“法治的文化根基”提出了深入的见解。法治的有效性,不仅仅依赖于法律条文的完备性,更依赖于公民对规则的尊重、对程序的信任以及对司法公正的信心。这种信任与尊重,往往与一个社会的历史记忆、伦理观念和价值取向紧密相连。我们将考察社会规范(如集体主义伦理、等级观念或契约精神)如何塑造人们对法律的期待与接受程度,并探讨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来弥合理念层面的差距与实践层面的落差。 第二部分: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法治实践挑战 在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实践层面,本书聚焦于法治建设中遇到的具体挑战与转型路径。 一、公权力运行的法治化:本书详细分析了行政权力的扩张与规制问题。在复杂社会管理需求的驱动下,行政部门的裁量权日益增大,如何通过科学的行政程序法、信息公开制度以及有效的司法审查来约束公权力,确保其合法、透明、可问责,是法治现代化的关键一环。我们特别关注了“治理的法治化”与“法治的治理化”之间的张力——即法律如何在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同时,避免自身沦为单纯的工具理性载体。 二、社会纠纷解决机制的多元化:现代社会纠纷的复杂性要求法律体系超越传统的诉讼模式。本书系统考察了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ADR),如调解、仲裁、社区协商等在减轻法院压力、修复社会关系方面的潜力。同时,本书强调,这些替代性机制的设计与运行必须符合基本的法治精神,保障程序正义与实体公正,防止其异化为对弱势群体的隐性压制。 三、法律体系的适应性与弹性:面对技术革新、经济全球化以及社会结构快速变迁带来的新问题(如数据权利、环境治理的跨界性),法律体系展现出不同程度的滞后性。本书探讨了“活的法律”的构建——即如何通过解释学创新、法条的动态适用以及建立灵活的监管框架,使法律既能保持其稳定性与可预期性,又能有效回应时代需求。 第三部分:本土智慧与法治的创新性融合 本书的独特贡献在于,它系统地引入了对特定地域文化传统中蕴含的“法律智慧”的挖掘与重构。法治的构建不应是单向度的文化移植,而应是具有本土特征的制度创新。 我们深入分析了在长期传统社会中形成的非正式约束机制、集体性责任观念、以及对“公平”和“正义”的朴素理解。这些本土资源并非是法治的对立面,而是可以被纳入现代法治框架进行制度化转化的潜在资源。例如,如何借鉴传统社会中对家族或宗族内部治理经验,来优化现代社区自治与基层矛盾化解机制?如何将强调和谐关系的文化倾向,转化为促进协商民主与程序和解的动力? 本书认为,成功的法治现代化,必然是“根植于本土土壤,面向全球标准”的过程。这意味着在引进西方法治概念时,必须进行深刻的本土化诠释与实践的“驯化”,使法律体系能够被广大民众所理解、认同和内化。只有当法治精神真正转化为社会成员的日常行为习惯和价值选择时,它才真正具备了持久的生命力。 结论:迈向具有韧性的法治未来 本书最后总结道,法治建设是一项长期且动态的工程,它要求制度设计者具备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深刻的文化敏感性。未来的法治研究与实践,需要超越工具理性的窠臼,关注价值的整合与张力的平衡,构建一个既能有效约束权力,又能激发社会活力的、具有强大韧性的现代法治治理体系。本书为政策制定者、法律学者以及关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思辨性的分析框架。 --- 关键词: 法治理论、国家治理、文化与法律、制度移植、比较法、本土化、权力规制、社会规范、治理现代化。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它的分量感,不仅体现在厚度上,更体现在其试图探讨的议题的深度上。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能接触到海量的法律新闻和观点,但真正能够触及法治根基、引发深刻反思的却并不多。这本书的名字《法治及其本土资源(第3版)》让我眼前一亮,它精准地指出了我一直以来思考的一个重要方向:那就是法治并非是凭空产生的,它必然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紧密相连。我尤其对“本土资源”这个概念非常感兴趣,它意味着作者不是要生搬硬套外来的理论,而是要从我们自己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智慧中汲取力量。我迫切地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定义和挖掘这些“本土资源”的?它们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是通过对古代法律文献的解读,还是对民间习惯法的梳理,亦或是对传统社会治理模式的分析?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新鲜的视角,帮助我理解法治在中国语境下的特殊性,以及如何才能构建一个既符合国际通用原则,又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法治体系。

评分

翻开这本书,纸张的触感和油墨的清香便让我沉浸在一种宁静的学术氛围中。我对“法治”这个词汇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但同时也意识到,任何一个国家在构建法治的过程中,都必然会受到其自身历史文化土壤的影响。《法治及其本土资源(第3版)》这个书名,精准地触碰到了我一直以来思考的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法治并非是普适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它必然需要与本土的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落地生根。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和发掘这些“本土资源”的?是那些埋藏在古代经典中的思想,还是流淌在民间生活中的习惯?抑或是存在于传统治理模式中的智慧?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作者如何将抽象的法治理论与中国独特的文化基因进行巧妙的融合,从而为当下的法治建设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模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案。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露出一种沉稳而学术的气息,厚重的纸张和精炼的字体,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社会发展和法律体系变迁的爱好者,我一直对“法治”这个概念有着深刻的思考。然而,许多时候,我们在讨论法治时,往往容易陷入西方舶来的理论框架,忽略了我们自身文化土壤中蕴含的宝贵资源。这本书恰恰抓住了这一关键点,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法律条文,也不是枯燥地分析判例,而是试图打开一个全新的视角,去挖掘那些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经验和价值观念中的“本土资源”,这些资源如何能够为当下中国法治建设提供独特的滋养和启示,这让我感到非常好奇。我期待书中能够探讨诸如儒家伦理中的“礼”与“法”的关系,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与现代法治的契合点,以及中国传统社会中非正式制度(如乡约、族规)的作用,这些都可能成为现代法治建设的重要补充和借鉴。作者是否能够有效地将这些历史悠久的思想精髓与现代法治的实践需求相结合,避免陷入概念的空泛,而是提出具体可行的路径,这是我最关注的。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法治及其本土资源(第3版)》时,我立刻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阅读冲动。作为一名对社会科学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不能仅仅局限于其法律条文和司法实践,更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底蕴。《法治及其本土资源(第3版)》这个书名,恰恰点出了这个核心的洞见。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揭示,那些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经验和价值观念中的“本土资源”,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中国法治的发展轨迹,又是如何能够为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提供独特而宝贵的启示。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浅出地分析,那些看似古老的智慧,如何在现代社会转型时期,依然能够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例如,如何处理好“人治”与“法治”的辩证关系,如何挖掘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中的精华来弥补法律的不足,又如何在多元化的社会中构建具有凝聚力的法治共识。

评分

这本书的书脊设计就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里面承载着无数先贤的智慧。作为一名法律从业者,我深知法治建设的复杂性,尤其是在中国这样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明的国度。我们常常在讨论法治时,不自觉地被一些普适性的理论所影响,而这本书的标题——《法治及其本土资源(第3版)》——则像一盏明灯,指引我走向一个更为本土化、更为深刻的思考。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究竟什么是我们独特的“本土资源”?它们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孕育、发展,又如何在现代社会转型中发挥作用的?我希望作者能够不仅仅停留在概念的阐释,而是能够深入到具体的案例、制度和思想之中,展现这些本土资源如何为解决当下的法治难题提供思路。例如,是否会探讨古代的“德治”思想与现代法治之间的张力与融合?如何处理传统社会中的人情关系与现代法治的公正原则之间的平衡?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有所解答的。

评分

喜欢这本书

评分

一直都担心这本书不会再版了,所以马上就入手了一部

评分

一直都担心这本书不会再版了,所以马上就入手了一部

评分

给朋友买的

评分

京东一如既往的快,质量也很可靠

评分

好书,赶上年中大促买的便宜了不少

评分

纸质很不错,是正品,很满意。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一直都担心这本书不会再版了,所以马上就入手了一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