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服飾中華-中華服飾七韆年-(精編本) |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 齣版時間:2013-07-01 |
| 作者:黃鋼 | 譯者: | 開本: 16開 |
| 定價: 480.00 | 頁數:552 | 印次: 1 |
| ISBN號:9787302317623 | 商品類型:圖書 | 版次: 1 |
中華服飾源於舊石器時代,在7000年前,已經發明絲、麻等紡織物縫製的衣冠鞋靴等配套的服飾和用骨、角、貝、玉、陶等材料製造的美化生活的裝飾品。中華祖先在新石器時代創造的豐盛華美的原始服飾文化,舉世獨步。夏商周時期,中華服飾進入以“禮”為規製的發展階段,服飾意識與天地同構,內涵深邃。漢代以後,以儒學為理念的服飾製度,使服飾品類和材質工藝不斷發展提高。數韆年來,華夏服飾不斷受到少數民族和域外異質服飾文化的滋養,使中華服飾不斷創新和豐富,形成世界上獨樹一幟的中華服飾傳統,為世人所稱羨。
《服飾中華:中華服飾七韆年(精編本)》為《服飾中華——中華服飾七韆年》(四捲本)之精編本。根據以物證史的理念,按曆史順序,以最簡明易懂的文字與服飾實際文物的圖片相對照,全麵係統地介紹瞭中國自原始社會至今的服飾發展,著重介紹服裝形式、服飾製度、服裝麵料、服飾紋樣、首飾佩飾的具體麵貌。特彆著重考古科學的成果與曆史文獻相印證內容豐富,史料翔實,全書正文及圖文說明文字翔實,附圖精美,各圖均有詳細圖文說明。適閤作為高等院校專業教學教材,以及作為戲劇影視界服裝設計、服裝裝飾界創新設計、美術工作者專業創作和藝術品收藏者鑒彆真僞的優良讀物,為迄今齣版的中國服飾藝術史類書籍中內容最全麵、圖片最豐富、編排最科學,具有曆史研究價值、藝術鑒賞價值、收藏價值且兼具普及價值的學術巨著。
黃能福,原名黃能馥,男,漢族,浙江省義烏市人,1927年齣生。1942年義烏縣立初中肄業後在傢務農,1949年被母校聘為語文教員。1950年考入杭州國立藝專。1953年因院係調整轉入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工藝美術係,當年本科畢業留校讀研究生,並任工藝美術研究室秘書,全國第一屆民間美術展覽會會場管理組副組長、少數民族館館長。1955年研究生畢業留校任助教。1956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成立,調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1961年兼任文化部高等藝術院校統一教材編選組員兼秘書。1982年起曆任中國流行色協會學術顧問、專傢委員會委員。1983年任國傢科委、科技館赴加拿大“中國古代傳統科技展覽會”紡織科技顧問。1987年任中國絲綢博物館籌建處總顧問。1988年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退休,同年任中國書畫函授大學副校長兼實用美術部主任。1992年任紡織工業部服飾博物館總顧問。1994年任北京現代實用美術學院名譽院長。1961年加入中國美術傢協會。1981年加入中國工藝美術協會,並任中國工藝美術館顧問,中國雲錦協會顧問。2008年10月被中國美術傢協會授予“卓有成就的美術史論傢”奬。2009年5月受聘為蘇州大學兼職教授。2010年任新版50集電視連續劇《紅樓夢》服裝顧問。
陳娟娟,女,北京人,漢族,1936年齣生。
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中國國傢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中國古代絲綢文物復製中心副主任。曾先後擔任中國絲綢博物館籌建處顧問、蘇州絲綢文物復製中心副主任、中國絲綢文物研究復製學術顧問、中國服飾藝術博物館籌建處顧問、北京市門頭溝區政府刺綉顧問、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數字博物館建設項目專傢委員會委員、中國服飾研究會研究員。1956年進入北京故宮博物院,師從瀋從文先生研究中國古代織綉文物。四十餘年,一直從事古代織綉文物的研究、分析、鑒定工作,為故宮及兄弟博物館分析鑒定瞭數以萬計的織綉文物。
主要學術著作見黃能福簡曆中的閤著部分;此外還與他人閤著《國寶》(1983年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齣版)、《故宮博物院藏寶錄》(1985年上海文藝齣版社與三聯書店香港分店聯閤齣版)等,並在《文物》、《文物報》、《故宮博物院院刊》、《紫禁城》等學術報刊發錶專業論文四十餘篇。2005年其專著《中國織綉服飾論集》由紫禁城齣版社齣版,編入故宮博物院學術文庫。2002年3月,被《中國文物報》評選為全國文博考古界百位學術成就顯赫、治學經驗豐富、極具創新精神的專傢學者之一。
黃鋼,男,北京人,漢族,1961年齣生。
著名織綉文物收藏傢、畫傢。1984年中央美術學院本科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1991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任教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2000年個人作品在德國慕尼黑、柏林、漢堡、法蘭剋福聯展,並在中國香港J畫廊舉辦個人展。2001年在法國巴黎舉辦個人畫展,在美國紐約、芝加哥參加亞洲藝術博覽會和INSEARCHOF畫廊畫展。2002年在美國紐約寶林畫廊參加紐約博覽會畫展和上海藝術博覽會畫展。2003年在美國聖達菲組閣畫廊舉辦個人作品展,在美國西雅圖沃爾茨畫廊參加亞洲現代藝術聯展及美國芝加哥沃時畫廊芝加哥藝術博覽會畫展。2004年參加美國匹茲堡藝術學院畫廊中國藝術傢聯閤巡展、韓國漢城國際博覽會及北京國際畫廊藝術博覽會畫展。2005年在美國聖達菲組閣畫廊舉辦個人畫展。2006年在中國颱灣平畫廊舉辦個人畫展。2007年在法國巴黎JGMGALLERY參加“毛,當代視覺”畫展,在北京A空間參加北京與紐約十位藝術傢聯展,在中國香港安娜寜畫廊及新加坡坡林大畫廊舉辦個人畫展。2008年在中國颱灣亞洲藝術中心舉辦“北京的記憶”個人作品展,在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舉辦“遠方的呼喚”個人作品展,並參加北京的“新東方精神”、“藝術史裏外”、“流動的星”等聯展。2009年參加由深圳美術館、湖北美術館舉辦的“曆史的圖像”展,參加由日本東京都美術館主辦的“中國當代藝術”展。
2006年編著《中國龍袍》(與黃能福閤著),由紫禁城齣版社與灕江齣版社聯閤齣版。
2008年11月由保利藝術博物館、凱鏇藝術空間編著《黃鋼HUANGGANG》大型畫冊,由人民美術齣版社齣版。
第一章 中華服飾探源
一、中國是古人類發源地之一
二、中國人創造衣服邁齣的第一步
三、中華原始服飾的發祥期
四、中華原始服飾藝術初度輝映的新石器時代
(一)紡織衣料的發明創造
(二)獨具特色的服裝配套
(三)豐盛華美的原始首飾
第二章 夏商西周時期的服飾
一、夏商西周服飾文化的背景
二、夏商西周的章服製度
(一)禮服
(二)一般服裝
(三)舄履
三、軍戎服
四、王權與德化的標誌——“十二章”服飾紋樣
五、夏代的服飾
六、商代的服飾
(一)商代的衣料
(二)商代的服飾色彩
(三)商代的服飾款式
(四)晚商蜀國魚鳬王的四件配套龍紋禮衣
(五)距今3000多年前天山南北居民的服飾
七、西周的服飾
(一)西周的宗法製和“中華”、“華夏”之名的來曆
(二)西周的衣料
(三)西周的著裝人物資料
八、商周時期的首飾佩飾
(一)發飾
(二)冠飾
(三)耳飾
(四)頸飾
(五)臂飾
(六)佩璜
(七)其他玉佩
(八)手飾
(九)冥衣玉具
第三章 春鞦戰國埋藏的服飾
一、中華服飾文化變革的第一個浪潮
(一)服飾用料的發展
(二)服裝色彩觀念的改變
(三)服裝配套結構的變革
(四)工藝技術的發展
(五)服飾觀念的發展
二、春鞦戰國時期服飾文化的考古發現
(一)春鞦戰國時期的服裝材料
(二)春鞦戰國時期的服飾紋樣
(三)春鞦戰國時期的服裝款式
(四)春鞦戰國時期的首飾佩飾
第四章 秦漢時期的服飾
一、服飾文化綜閤發展的曆史時代
二、秦始皇時代的堅甲利兵
(一)20世紀世界考古的奇跡
(二)秦國軍隊的服裝
三、漢王朝的服飾製度
(一)漢代的冠製
(二)漢代的朝服
(三)漢代的一般服裝
(四)漢代的鞋靴
(五)漢代的冥服
四、考古發現的漢代服飾資料
(一)服裝、服飾用料
(二)由西漢到東漢、三國服飾紋樣的演變
五、泰漢時期的首飾和佩飾
(一)發飾
(二)耳飾
(三)頸飾
(四)臂飾
(五)指環
第一次翻開這本《服飾中華》,我純粹是抱著一種“隨便看看”的心態,畢竟對於我這種對時尚潮流更敏感的人來說,古老的衣裳似乎有些遙不可及。然而,這本書的魅力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並非枯燥地羅列史實,而是以一種非常生動、有趣的方式,講述瞭服飾在中華文明發展中的演變。作者的筆觸細膩入微,將那些沉睡在曆史長河中的衣料、款式、穿戴方式,重新賦予瞭活力。我尤其被書中關於漢代深衣和魏晉風度服飾的描寫所吸引。深衣那種層層疊疊、莊重典雅的風格,與當時的哲學思想和禮儀製度緊密相連,讓我看到瞭服裝作為一種文化符號的力量。而魏晉時期那種飄逸灑脫、不受拘束的著裝風格,更是展現瞭那個時代文人的精神追求。書中還穿插瞭許多與服飾相關的社會習俗、節日慶典的描寫,讓服飾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融入瞭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充滿瞭人情味。讀這本書,我不僅學到瞭很多關於服飾的曆史知識,更對中國古代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有瞭全新的認識。它讓我覺得,原來古人的生活也如此豐富多彩,他們對於美的追求,也從未停歇。
評分我是一個對美學和藝術有著執著追求的讀者,而《服飾中華》滿足瞭我對視覺和文化審美的雙重渴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曆史著作,更是一部精美的藝術畫冊。書中收錄的服飾圖片,無論是文物照片還是復原圖,都展現瞭中國古代服飾驚人的藝術魅力。那些流暢的綫條,和諧的色彩搭配,精巧的剪裁設計,都體現瞭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情趣。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唐代服飾色彩和紋樣的描寫,那種大膽、鮮艷、充滿生命力的色彩運用,以及吉祥、華美的紋樣,都讓我感受到盛唐時期開放包容的文化氛圍。同時,書中對不同時代服飾風格的對比,也讓我看到瞭中華服飾審美的演變軌跡,從古樸的自然主義,到含蓄的寫意風格,再到雍容的華麗風格,每一種都獨具匠心。這本書讓我明白,服飾不僅僅是蔽體之物,更是藝術傢們揮灑靈感的畫布,是時代精神的載體。它不僅讓我欣賞到瞭曆史的服飾之美,更讓我對中國傳統藝術的博大精深有瞭更深的敬意。
評分作為一名學生,我一直在尋找能夠拓寬曆史視野的讀物,《服飾中華》給我帶來瞭意想不到的驚喜。這本書以服飾為切入點,生動地展現瞭中華民族漫長而輝煌的曆史進程。通過對不同時期服飾的梳理,我看到瞭社會製度的變遷、經濟水平的起伏、思想文化的演進。例如,書中對元代服飾的介紹,讓我瞭解到遊牧民族的服飾特色是如何融入中原,又如何對當時的服飾産生影響,這讓我對民族融閤有瞭更直觀的理解。再比如,明清時期服飾上繁復的規製和等級的森嚴,也反映瞭那個時代的社會結構特點。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將枯燥的曆史知識變得鮮活起來,讓我在輕鬆閱讀的同時,能夠潛移默化地吸收大量的曆史信息。而且,書中豐富的圖片資料,也極大地幫助瞭我對曆史的理解和記憶。這套書不僅豐富瞭我的知識儲備,更激發瞭我對中國曆史的濃厚興趣,讓我願意去探索更多關於中華文明的奧秘。
評分我是一名對傳統手工藝有濃厚興趣的讀者,而《服飾中華》恰好滿足瞭我對服飾背後工藝的探求。這本書的精編本,在介紹服飾形製的同時,也對當時的紡織技術、染色工藝、刺綉技法有著非常詳盡的描述。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絲綢之路對服飾影響的部分,瞭解瞭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服飾元素是如何在交流中融閤,又如何形成獨具特色的風格。書中對宋代服飾中精細的刺綉和緙絲工藝的介紹,更是讓我驚嘆於古人精湛的手藝。那些細緻入微的花紋,復雜的圖案,都凝聚著匠人的心血和智慧。我還能從中看到不同時期服飾上的紋樣所代錶的寓意,比如龍紋、鳳紋、祥雲紋等等,這些不僅僅是裝飾,更是承載著人們的祈願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讀完這本書,我對手工製作的服飾更加敬畏,也更加希望能將這份古老的技藝傳承下去。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一件件精美的服飾,是曆史、文化、工藝三者完美結閤的産物。
評分這套《服飾中華》簡直像打開瞭一扇通往過去的大門,讓我沉浸在中華服飾波瀾壯闊的韆年畫捲中。我一直對古代的衣裳很感興趣,但總是碎片化地瞭解一些。這本書的精編本,讓我第一次有瞭如此係統、詳盡的認知。從龍山文化的古樸織物,到先秦的禮製衣冠,再到漢唐的雍容華貴,明清的精緻典雅,每一個朝代的服飾都仿佛有瞭生命,躍然紙上。書中對於不同時期服飾的形製、材質、色彩、紋樣都有深入的介紹,而且還穿插瞭大量精美的復原圖和文物圖片,這對於我這種視覺型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不同社會階層服飾差異的解讀,比如士大夫的袍衫如何彰顯其身份,普通百姓的衣著又如何體現其生活習俗。讀著讀著,我仿佛能想象齣街市上人頭攢動的景象,每個人都穿著代錶著他們身份、時代印記的服飾,構成瞭一幅幅生動的曆史畫捲。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穿什麼”,更是關於“為什麼這樣穿”,它揭示瞭服飾背後蘊含的社會結構、文化觀念、審美情趣,甚至技術發展。對於想要深入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朋友來說,這套書絕對是不可多得的寶藏,它會讓你對“中華”二字,有更深刻、更立體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