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学习的本质+人是如何学习的 2册 (人究竟是如何学习的?怎样才能有效促进学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顾问安德烈·焦尔当带你探索学习复杂性的奥秘。) | 
| 作者: | (法)安德烈·焦尔当(Andre Giordan) 著;杭零 译 著 | 
| 市场价: | 70元 | 
| ISBN号: | 9787567530164 9787561798270 |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语种:中文 | 
| 出版时间:2015-07-01 | 版次:1 | 页数: | 
| 印刷时间:2015-07-01 | 印次:1 | 字数:188.00千字 | 
| 目录 | |
| 学习的本质 引言人,一台学习机器 人是如何学习的 译者序/1 学习科学发展委员会成员/5 学习研究与教育实践委员会成员/7 再版前言/9 ***部分 导论 ***章 学习:从猜测到科学/3 第二部分 学习者与学习 第二章 专家与新手的差异/27 有意义的信息模式/28 知识的组织/33 情境与知识提取/38 顺畅提取/39 专家与教学/39 适应性的专门知识/40 小结/43 第三章 学习与迁移/45 促进初始学习的因素/48 影响迁移的其他因素/55 学习是原有经验的迁移/60 学校和日常生活之间的迁移/65 小结/68 第四章 儿童是怎样学习的/70 婴儿的能力/70 特惠领域的早期能力/74 学习和元认知策略/84 儿童的智力观和学习观:学习和理解的动机/90 指导儿童的学习/92 小结/99 第五章 心理与大脑/101 大脑:学习的基础/102 经验与环境对大脑发展的影响/105 教学在大脑发展中的作用/107 记忆与大脑加工/109 小结/111 第三部分 教师与教学 第六章 学习环境设计/115 教育目标的变化/115 学习者中心环境/118 知识中心环境/119 评价中心环境/123 共同体中心环境/127 电视/132 一致的重要性/134 小结/135 第七章 有效教学:历史、数学、科学示例/137 历史/139 数学/146 科学/153 小结/168 第八章 教师的学习/170 一线教师的学习机会/171 学习机会的质量/172 行动研究/178 职前教育/179 小结/182 第九章 技术支持下的学习/184 新课程/185 支架和工具/191 反馈、反思和修改/195 把课堂和社区联系在一起/203 教师学习/204 小结/207 第四部分 学习科学未来发展走向 第十章 结论/211 学习者与学习/211 教师与教学/216 学习环境/219 第十一章 后续研究/224 主题/226 教育材料的研究和开发/228 对职前和在职教育的研究/235 教育政策研究/240 舆论和媒体/244 超出《人是如何学习的》范围/245 研究知识的交流/249 小结/250 参考文献/251 学习科学发展委员会成员的个人简介/286 学习研究与教育实践委员会成员的个人简介/290 致谢/293 索引/297 ...... | 
| 内容简介 | |
| 学习的本质 我们是如何学习的?记忆、动机、愿望和情绪在学习中占据着怎样的地位?我们对于人脑惊人的能力又了解多少?为什么有些孩子和成人在学习时困难重重?作为曾经的差生,本书作者安德烈·焦尔当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他让我们看到学习是一个复杂过程,常常充满冲突,需要打破我们头脑中固有的概念。 人是如何学习的 《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扩展版)》简介:几位美国当代杰出的心理学家,会同来自人类学、教育学、计算机科学、文化与学校教育、数学、科学、物理、历史、视觉与表演艺术等研究领域的16位***研究人员组成的学习科学发展委员会。受美国教育部教育研究与改进办公室的委托,对人类学习的科学知识基础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进行评估,以便向教师、学校行政人员、家长和政策制定者等传递来自认知科学、发展心理学、神经科学、人类学,以及学科(诸如科学、数学和历史)学习研究的***及时、有用的研究成果。《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版)正是这一项目的总结报告,书中汇集了新的学习科学出现以来***为重要的思想和理论,是学习科学这个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本集大成的论***,正是这本书将许多人带入了学习科学这个新的领域。 ***版出版后,美国***研究院(NRC)成立了学习研究与教育实践委员会,目的在于继续前一研究项目,探索***好地将学习科学方面的研究发现与实际的课堂教学连接起来的关键问题。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编***的《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扩展版)》作为***版的扩展版,***进一步地扩充了在***版中提出的一些基础研究项目的结果,并进一步探讨了将学习科学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的有效途径和未来研究方向。 
 ...... | 
这套书无疑是理解现代人如何在大脑层面进行信息处理和长期记忆构建的一部权威参考。它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那些以往只在专业实验室中探讨的神经可塑性和认知负荷理论。我特别欣赏它对“学校扩展版”的关注,这表明作者们认识到,学习并非只发生在教室里,而是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书中关于如何设计能促进深度理解而非表面记忆的教学环境的讨论,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大脑更擅长处理的是“情境化”的、带有情感色彩的复杂信息,而非孤立的事实点。读完后,我对如何指导下一代处理信息流的态度都有了彻底的改变,从关注“学了什么”转向关注“如何思考”以及“如何保持心智的开放性”,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长远的影响。
评分这是一套真正具有“革命性”意味的著作,它毫不留情地挑战了我们过去几十年所习惯的、基于工业化时代背景的教育范式。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感受,那就是它让人清晰地看到了“知识”在信息爆炸时代是如何贬值,而“学习能力”的价值又是如何飙升的。书中对“21世纪学习”的阐述,不再是空泛地谈论技术,而是聚焦于人类心智如何在这种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保持适应性和创造力。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是否正在用过时的方式应对新的挑战。特别是关于如何培养深度专注力和跨学科整合能力的部分,提供了大量基于当代大脑研究成果的实用策略。阅读过程是充满挑战的,因为它要求你不仅要吸收新知,更要主动“卸载”那些不再适用的旧有认知结构,这个过程虽然艰难,但带来的心智升级感是无与伦比的。
评分这套书简直是为我这种终身学习者量身定制的“操作手册”,它不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人类心智运作的底层逻辑。每次翻阅,都感觉像是打开了一个关于自身思维模式的全新视角。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知识内化”过程的描述,它不再将学习视为简单的信息接收和记忆,而是强调主动构建意义和连接的重要性。那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转变,让人豁然开朗。过去我总是在背诵和重复中挣扎,觉得学习效率低下,读完之后才明白,那是因为我没有真正激活大脑的“连接网络”。书中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心理状态分析得极其透彻,比如面对复杂信息时的焦虑感以及如何通过结构化思维来缓解这种不适。这种对学习者真实心路历程的深刻洞察,使得内容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拥有极强的实操指导意义,让我对未来的学习规划有了更清晰、更人性化的方向感。
评分我必须承认,起初我对这套书的期待是那种传统的、充满学术术语的教育学著作,但它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料,更像是一本融合了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实践的深度访谈录。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经验”在学习中的核心地位的强调。作者们似乎并不急于给出标准的学习模板,而是引导读者去反思自身的真实体验——那些让我们感到困惑、卡住的时刻,恰恰是通往深度理解的必经之路。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丰富,从儿童早期认知发展到成人职业技能的重塑,每一个场景都映射出学习的普遍规律。我特别喜欢它对“错误”的重新定义,将其视为反馈循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非失败的标志。这种去污名化的处理方式,极大地解放了我在尝试新事物时的心理负担。它提供的不是一套死板的公式,而是一套灵活的、可以根据自身“学习生态”进行调整的元认知工具箱。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阅读爱好者角度来看,这套书的行文风格是极其引人入胜的,它成功地在严谨的学术探讨和流畅的故事叙述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作者的叙事节奏感把握得很好,总能在你感到知识密度过高、思维开始疲惫时,穿插一个非常贴近生活的观察或一个历史性的教育思潮转折点,瞬间拉回读者的注意力。它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是关于“学习动机”的解析。它揭示了外在奖励机制对内在好奇心的长期损害效应,这一点对我影响极大,因为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工作的态度——是从“不得不做”到“渴望探索”的微妙转变。这种内在驱动力的重塑,比任何具体的学习技巧都更加宝贵和持久,因为它触及了驱动人类行为的根本哲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