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社会环境中孕育出的文化心理人格,对于中美两国的未来,都是一把双刃剑。
与本尼迪克特《菊与刀》齐名,着眼巨型文明社会之比较、二战后国民性研究的一大经典。
尼克松访问中国前阅读的三部重要参考书之一
有益于:想了解美国的中国人
以及想了解中国的美国人
虽然中国人与美国人的爱、恨、悲观、绝望等感受是一样的,但中国人与美国人对于为何表现爱、恨、悲观的心理,尤其是什么东西驱使他们去爱、去恨、去悲观,中国人与美国人之间,性质上有极大的不同。——心理人类学开创者之一、前美国人类学会会长 许烺光
从文学艺术、两性婚姻、教育到政治、经济以及国际关系……,许烺光以深厚精湛的人类学功底,在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的构成中寻找和确定美国人与中国人思想和情感的特征。他用环环相扣的推衍和阐释,将美国人与中国人本质上的文化心理区别——以个人主义为中心与以情境主义为中心,推演至个体的社会心理及社会整体的价值取向,并进而探讨它们在受到内部及外在的挑战时将发生怎样的改变。
《美国人与中国人》自问世之后,即在海外被奉为研究美国人与中国人民族性格的经典之作,尼克松总统的幕僚将其列为访华前必须阅读的三大参考书之一。
除了简略述及两大文明悠久历史,本书始终强调的是个体的社会文化心理及与其有关的生活方式。作者娓娓道来的讲述,让我们看到两种迥然不同的社会文化何以使中国人敏察于周遭的环境,又如何孕育出美国人趋向极端的个人主义?这是一本启发智慧的佳作,必将赢得无数为之倾倒的读者。
——明尼苏达州大学终身教授、人类学家亚当森?霍贝尔(Adamson Hobel)
当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许氏的《中国人与美国人》被其幕僚列为三部重要参考书之一。想了解中国的美国人和想了解美国的中国人,都应像尼克松那样读读这本书。不仅如此,那些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认识和理解的人、那些致力于跨文化交流工作的人、那些在外留学、工作、经商和从事外交活动的人、那些致力于构建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学者,都可从许氏的心理文化学视角获得启迪。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亚非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尚会鹏
《美国人与中国人》所研究的不单纯是中美双边政治关系,许烺光教授得益于对中美两种文明的熟悉,为自己设定了一个远为艰巨的任务——比较和辨析两大文明,以一种平易而近于澄澈的语言,逐一说明中美两国在文化上的巨大反差以及各自的优缺点。……借助两种文化的互相批判,他同时也对它们做出了有效的说明。
——《纽约客》
作者:(美国)许烺光(Francis L. K. Hsu) 译者:沈彩艺
许烺光(1909—1999),出生在中国,毕业于沪江大学,曾留学英国伦敦大学,获博士学位,后回到中国从事实地调查和研究,1947年执教于美国西北大学人类学系,1977年—1978年当选为美国人类学协会主席。许烺光与露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德一样,同属于文化心理学派,独特的经历和东西方文化双重影响下“边缘人”的“身份以及卓越的才识,使他成为有资格写这样一本书的人”。
沈彩艺,侗族,1975年10月出生于湖南通道。2002年至2006年在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市生活学习。现任教于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外语系,副教授,从事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工作。
前? 言 001
自? 序 010
引言:文化与行为 021
第—篇? 追根溯源 001
引子? 002
第—章? 现实之镜像 004
绘画 004
小说 015
第二章? 两性关系 034
爱情 034
男权世界中的女性 045
恋爱与共产主义 047
一起谋杀案 053
第三章? 差异之源 058
住宅 059
父母与子女 061
学校 073
社会需求与价值观 088
第四章? 欧洲的终结与美国的开端 100
美式生活的兴起 108
第二篇? 人、神与万物 119
引子 120
第五章? 婚姻与阶级 123
阶级 135
第六章? 成功与英雄 143
成功 143
英雄崇拜 147
第七章? 对政府的不同态度 163
政府** 163
距离感及认同 171
第八章? 政府的弊端 182
腐败 182
如何赢得好感和影响官员 188
反抗与分裂 198
第九章? 两种宗教 210
中国人的宗教观 212
祖先崇拜 218
多神教与一神教 224
第十章? 宗教信仰的基础 238
“愿意参加卫理公会?” 238
美国教会的发展方向 244
第十一章? 对经济生活的两种态度 261
中国经济的特点 262
中国政府与中国经济 272
美国人的经济观念 273
第十二章? 工业失败与经济危机 279
为什么中国没能实现工业化? 280
竞争:分与合的焦点 286
第三篇? 进退两难 297
引子 298
第十三章? 美国的问题 299
老龄人口问题 299
代际问题 307
种族危机 315
性犯罪与暴力 325
第十四章? 中国人的弱点 338
传统的束缚 338
没有变革的革命 343
不发达的科学与音乐 349
缺乏家族之外的志愿组织 359
知足的代价 363
第十五章? 共产主义在中国 367
动荡的中国? 369
中国共产党力量的早期源泉 375
共产党领导下的变革 380
农村公社 382
城市公社 384
工分制与家族 385
干部、新的对话体系与社会转型 390
第十六章? 不平静的世界:共产主义与美国 397
美国的困境 399
美国的选择 402
内部的敌人 410
后记 : 目的与成果 430
中国与西方简史对照 444
译后记 450
出版后记 453
许教授同时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追溯个人主义的影响。他为此深入地了解美国的政治体制、刑法、人们看待客观世界的心态以及外交和战争行为。他也仔细地剖析了亲子关系、对待祖先与后代的心态、青年社团与老龄生活、性在日常生活及文学艺术中的作用、犯罪率、对成功及**的判定、游戏和体育心理,以及其他一些人类行为。在上述的所有领域里,他把美国人的优缺点一一与中国人相比较。
许教授在研究美国人的生活时,在各个层面都看到深刻的不安全感——它来自美国人自我依赖或仅仅依靠核心家庭成员的观念。他认为,美国人缺少的是一个锚,它本应联系着比个人及核心家庭更大的存在,与相互依赖的人际网络,与家庭、家族及乡邻,乃至与过去和未来相连。美国人缺少这样一个锚,因此才不安、空虚,缺乏成就感和幸福感,才会为了那种从逻辑上看永远不可能实现的虚幻成功而放弃家庭、信仰、事业、朋友和同志。正因为美国人缺少安全感,他们才被迫不断地证明自己——孩子们要证明自己更聪明、更强壮、更受同伴喜爱;男人要证明自己有女性无法抵抗的魅力;白人时时刻刻想表明自己远比黑人优秀。
许教授以批判眼光来审视美国的个人主义,但并未错误地把它当成一种恶,更不认为它是不可避免之恶。自我依赖之中充斥着危险因素,然而无论是对个体或社会而言,它也伴随着不少优点。有独立思想的人在这一信念下不但会努力改变自身的命运,更可以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而此种对政治(或说民主)的期待,尽管有可能失败,却比中国人在过去许多世纪里建立的任何制度都更加有效;至于平等观念,则被中国人充分运用于1911年的辛亥革命和之后的共产主义革命。美国高等教育体制固然有不少缺点,却培养出了更高比例的学者、科学家和政治家;美国人的家庭生活虽然存在危机,却提倡两性平等,鼓励年轻一代自食其力。
但是,不受约束、无政府的个人主义又将给美国之外的世界带来什么呢?显然,在历史转折的当下,美国人的不安全感没有体现在美国国内,而是首先表现在世界舞台上。正如它内部的每一个个体,美国缺乏安全感、竞争欲望强烈,而且极其冷酷无情。美国人必须在一切领域一马当先——财富第—、权力第—、军备第—、登月计划第—。
许教授是一位杰出的人类学家,不会忽略任何社会特征都有其深刻的根源。他显然不相信美国人会用复杂奥妙的中国式互助精神来替换深入美国社会骨髓的个人主义。
中美两种生活方式哪一个更好?原因何在?我们已经密集地回顾了两国人民各自创造的文明之间的对比,在此,我想请读者大胆地做出一点价值判断。但是,我们必须首先假定,文明为人而存在,反之则不成立,于是问题就变成:哪种生活方式可以为人类带来更多福祉?
什么是人类福祉?我认为至少不应该是简单地活着。如果活着就是人类福祉,那么人便与牡蛎毫无区别。我认为人类福祉至少由以下两方面构成:第—,解除肉体痛苦,常见的就是饥饿和营养不良 5,以及自然灾害和疾病造成的身体损伤;第二,消除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尤其是对他人、对丧失个人地位的恐惧以及厌世心理。
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在第—个方面表现得太糟糕,以至于近代中国被西方称为“饥荒之国”。相比之下,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不但已取得经济、工程和生物医药等方面的巨大成就,而且仍在领导人类开展与疾病对抗的战争。时至今日,人们对美国的关注多数集中于经济领域:衰退、通胀和能源危机。天才的美国人有能力解决这一切。我毫不怀疑美国经济将再一次证明自己强大的实力。至于能源危机,它根本算不上一个问题。只要美国人少开一点车,再多节约一点,美国不但能自给自足,还可以对外出口能源及能源技术。
然而,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在人类福祉的第二个方面表现不佳。它拥有强大的娱乐业,一方面愉悦人们的感官,而且就拓展知识及视野而言,也能丰富人们的思想,但社会上的苦闷还是无处不在。人在失去目标时,一定会感到厌世。为了排遣无聊,他不得不寻找新的刺激或敌人,即使只在想象之中。与个体孤立和缺乏亲密关系相伴而来的恐惧、焦虑是如此强烈,将驱使许多人敌视他们的同伴,去追求他们不可能实现或必须以伤害自己及他人为代价才能实现的愿望。这就是为什么在穷人和边缘人、在富人和功成名就者中都存在如此之多的蓄意破坏、非理性杀人和集体骚乱的原因。许多美国人在光天化日之下都不敢独自走入公园或旅游景区;女孩和低龄儿童被告知要警惕其男性亲属;城市和郊区住宅加设种种安全设备,
俨然成为老人们的监牢。人们的生活变得如此不可预测,美国完全应该被称为“失去信任的国度”。
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和曾国藩的处世之道,无法让中国民众过上殷实富足的生活,免受歉收、瘟疫的影响。同样,毕达哥拉斯、路易斯?巴斯德(Louis?Pasteur)、爱迪生、亚历山大?贝尔(Alexander?G.?Bell)和亨利?福特(Henry?Ford)的所有伟大发明也
不能使大多数美国人敞开心灵,摆脱对人类同伴的恐惧。中国人在一系列的挫折中逐渐懂得仅靠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已经不足以帮助他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买书如搬砖,读书如抽丝。
评分买书如搬砖,读书如抽丝。
评分价格便宜
评分非常值得一读。
评分买书如搬砖,读书如抽丝。
评分非常值得一读。
评分非常值得一读。
评分价格便宜
评分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