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生活中,我們決不要輕易地將自己的喜好、邏輯強加於他人身上,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風景,各有各的感受,冷暖自知。能站在他人的角度上看問題,多為他人著想的人,總是能贏得人們的喜愛和尊重。其實,學會體諒他人並不困難,只要你願意認真地站在對方的角度和立場看問題。
有一次,戴爾.卡內基在報上刊登了聘請一位秘書的廣告。大約有3百封求職信湧來,內容幾乎是一樣的:「我看到周日早報上的廣告,我希望應徵這個職位,我今年20幾歲……」只有一位女士特別聰明,她並沒有談到她所想爭取的,她談的是卡內基需要什麼條件。她的信函是這樣的:「敬啟者:您所刊登的廣告可能已引來2、3百封回函,而我相信您一定很忙碌,沒有時間一一閱讀,因此,您只需撥個電話……我很樂意過來幫忙整理信件,以節省您寶貴的時間。我有15年的秘書經驗……」
卡內基一收到這封信,真是欣喜若狂。他立即打電話請她前來。卡內基說,像她那樣的人,永遠不用擔心找工作。
真誠地從他人的角度看事情,就是一個人遇事要先設身處地地站在別人的立場和處境思考問題,瞭解他人的觀點和感受,體察和認知他人的情緒和情感。這裡所講的「他人」,可以包括任何與你相處、打交道的人,如你的父母、領導、同事、朋友、顧客等。
信念是生命的脊樑
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苦難並不可怕,受挫折也無需憂傷。只要心中的信念沒有萎縮,你的人生旅途就不會中斷。
有時候,創造奇蹟的不是巨人,而是一種堅定的信念。馬爾登博士說過:「噴泉的高度不會超過它的源頭。一個人的事業也是這樣,他的成就決不會超過自己的信念。
羅傑.羅爾斯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長,但是誰也想不到,他的成功居然是源於小學老師的一句話。
羅傑.羅爾斯出生在紐約的貧民窟,受環境影響,有著和其他孩子一樣的惡習:打架翹課、暴躁好鬥。
小學老師保羅想盡了辦法改造他們,但是沒有用。
有一次保羅發現小孩子特別喜歡看手相,於是就在課堂上給學生看手相。按照保羅的解釋,孩子們長大以後,不是有錢人、貴人,就是體育界明星,孩子們都很高興。
羅爾斯把自己髒兮兮的黑手伸過去,保羅研究了很久說:「你以後一定是紐約州的州長,我敢打賭。」他望著羅爾斯很確定地說。
羅爾斯有點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暗暗下定了當州長的決心。從此,羅爾斯慢慢克服了自己的壞習慣,按照州長的要求來要求自己。終於在他51歲的時候,羅爾斯真的成為了紐約州第53任州長。
「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夠使你倒下。如果你自己的信念還站立著的話。」這是著名的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的名言。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不要熄滅心中信念的火把。信念是一種無堅不催的力量,人只要擁有堅定的信念,就擁有了戰勝一切困難的力量。
浩瀚的沙漠中,一支探險隊在艱難地跋涉。頭頂驕陽似火,烤得探險隊員們口乾舌燥、揮汗如雨。最糟糕的是,他們沒有水了。水就是他們賴以生存的信念,信念破滅了,一個個像塌了架、丟了魂,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隊長。這可怎麼辦?
隊長從腰間取出一個水壺,兩手舉起來,用力晃了晃,驚喜地喊道:「哦,我這裡還有一壺水!但穿越沙漠前,誰也不能喝。」沉甸甸的水壺從隊員們的手中依次傳遞,原來那些瀕臨絕望的臉上又顯露出堅定的神色,一定要走出沙漠的信念支撐他們踉蹌著、一步一步地向前挪動。看著那水壺,他們舔了舔乾裂的嘴唇,陡然增添了力量。
終於,他們死裡逃生,走出茫茫無垠的沙漠,大家喜極而泣之時,久久凝視著那個給了他們信念支撐的水壺。
隊長小心翼翼地擰開水壺蓋,緩緩流出的卻是一縷縷沙子。他誠摯地說:「只要心裡有堅定的信念,乾枯的沙子有時也可以變成清冽的泉水。」
信念是強大的精神力量,是追求理想目標的強大動力。人有了信念,就會生出勇氣、爆發熱情、不懼任何困難,並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閃爍出睿智的光芒,最終成為人生的勝利者。
一個人活著,無論外界的環境多麼惡劣,只要心中信念的燈亮著,所有的絕境和困苦都算不了什麼。而人一旦失去了信念的支撐,就如同航船沒有了航標、列車沒有了鐵軌,人生也失去了意義。
在一次追捕行動中,有一位年輕的員警被歹徒用衝鋒槍射中左眼和右腿膝蓋。3個月後,當他從醫院裡出來時,完全變了樣:一個曾經高大魁梧、雙目炯炯有神的英俊小夥子,成為一個又跛又瞎的殘疾人。
鑒於他的功績,紐約市政府和其他一些社會組織授予他許多勳章和錦旗。一位記者採訪他,問道:「你以後將如何面對所遭受到的厄運呢?」這位員警說:「我只知道歹徒現在還沒有被抓獲,我要親手抓住他!」從那以後,他不顧別人的勸阻,參與了抓捕那個歹徒的行動。他幾乎跑遍了整個美國,甚至有一次為了一個微不足道的線索,獨自一人乘飛機去了歐洲。
許多年後,那個歹徒終於被抓獲了,那個年輕的員警在抓捕中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在慶功會上,他再次成為英雄,許多媒體報導了他的事蹟,稱讚他是最勇敢、最堅強的人。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之後不久,他卻在臥室裡割腕自殺了。在他的遺書中,人們讀到了關於他自殺的原因:「這些年來,讓我活下來的信念就是抓住兇手……現在,傷害我的兇手被判刑了,我的仇恨被化解,生存的信念也隨之消失了。面對自己的傷殘,我從來沒有這樣絕望過……」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經說過:「即使拿走我現在的一切,只要留給我信念,我就能在10年之內奪回它。」信念是生命的脊樑。一個人失去一隻眼睛和一條健全的腿,是不可怕的,可怕的是失去了生活的信念和追求的目標。
有信念就有創造奇蹟的機會,它可以使許多匪夷所思的事情變成現實。只要我們善於運用內心的信念,它就會成為一股取之不盡的力量源泉。
舌頭是天使也是魔鬼
毀滅人只要一句話,培養一個人卻要千萬句話,請你多口下留情。舌頭,是最好的東西,也是最壞的東西。
寓言家伊索年輕時曾經在一個貴族家做廚師。有一天他的主人要他準備最好的酒菜,來款待一些哲學家。
當菜都端上來時,主人發現滿桌都是各種動物的舌頭,簡直就是一桌舌頭宴。全桌客人議論紛紛,氣急敗壞的主人將伊索叫了進來,問道:「我不是叫你準備一桌最好的菜嗎?」
伊索謙恭有禮地回答:「在座的貴客都是知識淵博的哲學家,需要靠舌頭來講述他們高深的學問。對於他們來說,我實在想不出還有什麼比舌頭更好的東西了。」哲學家們聽了他們的對話都開懷大笑。
第二天,主人又要伊索準備一桌最壞的菜,招待他不喜歡的客人。宴會開始後,沒想到端上來的還是一桌舌頭,主人不禁火冒三丈,氣衝衝地跑進廚房質問伊索:「你昨天不是說舌頭是最好的菜嗎?怎麼這會兒又變成了最不好的菜了?」
伊索平靜地回答:「禍從口出,舌頭會為我們帶來不幸,所以它也是最不好的東西。」一句話讓主人啞口無言。
從這個故事可以得知,語言確實是非常奇妙的東西,最好的是它,最壞的也是它;既是天使,也是魔鬼。語言,用好了讓你獲益匪淺,用不好甚至會招來殺身之禍。法國著名作家福樓拜說過:「一個機會可以失而復得,但是一句蠢話卻駟馬難追。」
任何人都避免不了與人進行口頭交流,如果不能掌握一定的說話方式和技巧,就會體會到「禍從口出」的感覺了。說話不可隨心所欲地信口開河。
從古今中外的歷史我們可以瞭解,有許多的是非,都是由於說話不當所造成的,所以古語才會有:「一言興邦,一言喪邦」的說法,目的也就在於告誡我們要注意說話,不要逞一時口頭之快,從而給自己帶來嚴重的後果。
第二次世界大戰打得正激烈的時候,一天晚上,義大利的獨裁者墨索里尼悶得慌,就偷偷地換上便服去看電影。
電影開始了,照例是先放映些新聞片。當墨索里尼的肖像出現在銀幕上的時候,依照當時義大利的法令,每一個人都要站起來。可是這次例外,這位獨裁者並沒有站起來,他依然安閒地坐著。鄰座的一個好心的人見了,就輕輕地拍拍他的肩膀好意提醒他:「朋友!難道你活得不耐煩了?我看你還是站起來才好。我雖然不願意站起來,但這只能放在心裡,千萬不可表現在行動上。要不然,讓獨裁者的特務看見了,你會有危險的。」
結果,這個好心人後來就失蹤了,誰也不知道他到什麼地方去了。
這個小故事給我們的最大啟示就是:言多必失,禍從口出。所以,平日我們就堅持謹言慎行的原則,才不會給自己惹上麻煩!多嘴的人從來不會得到器重,只有少說多做、能藏得住話的人才會得到賞識和重用。試想,誰敢把公司的機密和企業的未來交給一個「長舌頭」!
事實上,有很多工作或生活上應該保守的隱私機密,常常就在我們沒有警覺的情況下,洩漏了出去,而這些我們看起來零星不重要的事,在有心人士的拼湊下,就會產生惡劣的後果。
中國生物學家童第周曾這樣告誡晚輩:「我們的事業,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嘴。」所以,我們應該引以為戒,除了對自己的工作,養成少說多做的習慣外,另外更應拒絕一切個人感情與誘惑,謹言慎行,不該對人說的,不要對人說,否則一旦隱私洩漏出去,影響的不只是個人的身家財產,更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嚴重後果,實在是不可不小心!
目录
第一章?尋找生命的鑽石
信念是生命的脊樑
舌頭是天使也是魔鬼
少想少說,行動最重要
守口如瓶,只說三分話
能容人方能容天下
節儉讓你受用一生
善於傾聽是一種難得的修養
決不為自己找藉口
必要的時候需要沉默
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
多問問自己:快樂嗎?
擁有一顆快樂的心
學會說「下一次」
第二章?苦難是一種財富
挫折是成功的入場券
痛苦是通往天堂的梯子
失敗是一種人生財富
羞辱是人生的一門必修課
有缺陷,就勇敢地面對
誰都可以創造奇蹟
大海上沒有不帶傷的船
第三章?超越人生的困境
別為了一棵樹而浪費生命
上帝給誰的都一樣多
別摔倒在熟悉的路上
思路決定出路
設身處地,換位思考
戰勝內心的恐懼
改變不了環境,就改變自己
學會信任,停止猜忌
做人要耐得住寂寞
去別處尋找肥肉
別讓說謊成為習慣
拖延讓你一事無成
學會爭取他人的幫助
第四章?危機就是轉機
困境,有時候反而是機遇
打開人生的另一扇門
缺憾也許就是幸運
別做無謂的堅持,要學會轉彎
沒有絕對的好事,也沒有絕對的壞事
觀察力是機會的探測器
發現機會就能改變人生
第五章?突破人性中的弱點
有些事不是你想像的那樣
凡事不要自我設限
別把生活搞得太複雜
很多事其實很簡單
煩惱往往是自找的
換個角度,大不相同
在爭論中沒有贏家
我們需要朋友,更需要對手
人比人氣死人,不要和別人比
學會變通,別做固執的傻子
快樂的秘訣就是:不為難自己
換一種思維方式,突破思維定勢
第六章?生活平淡無苛求
適合自己,就是最好的
平平淡淡才是真
簡單平凡的生活
不要活在別人的世界裡
不要審判自己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保持真我本色
缺點也可成為優點
刻意比較,心生煩惱
不要戴著面具生活
勿以出身論英雄
人生無悔
別讓人云亦云所累
生活因你更精彩
平常之心,輕鬆人生
沒有十全十美
人無完人,接納自己
給缺憾留有餘地
幸福就在身邊
活著就是快樂
前言/序言
书名:时间的重量:跨越世纪的家族肖像 作者:[此处填写作者姓名] 出版社:[此处填写出版社名称] 定价:[此处填写定价] --- 内容简介: 《时间的重量:跨越世纪的家族肖像》是一部宏大叙事下的细腻笔触,它不聚焦于个人的瞬间灵感或某一特定领域的理论构建,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人类社会最基本也最恒久的主题——时间、记忆、传承与变迁。本书以一个虚构的,却又无比真实的“林氏家族”为线索,串联起了近两百年间,从东方古老的村落到现代国际大都会的兴衰荣辱,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图景。 这不是一本历史教科书,也不是一部纯粹的家谱记录,它是一部关于“存在”的编年史。作者以文学的想象力,结合扎实的社会学和人类学观察,深入挖掘了家族成员在历史洪流中的选择、挣扎与和解。 第一部分:根的坚守与初醒(1840s - 1910s) 故事始于清朝末年,一个位于江南水乡的林氏分支。第一代人物,林德厚,一个恪守传统的木匠,他的世界被宗族规矩和季节更迭所定义。本书细致描摹了那个时代手艺人的智慧、对土地的依恋,以及在外部世界风暴初起时,他们内心深处对于“不变”的渴望与恐惧。德厚对雕刻的热爱,象征着对传统技艺的坚韧维护,然而,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新型工业品和西方思潮的渗透,家族内部开始出现裂痕——是坚守祖业,还是投身变幻莫测的工厂劳动? 这一部分侧重于“物质的重量”:老宅的每一根梁柱、每一件传下来的旧家具,都承载着无形的重量。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基于血缘和地域的集体身份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当这种结构受到现代化冲击时,个体如何在迷茫中寻找立足点。作者的笔触在此处充满了对旧日生活细节的尊重,从米酒的酿造工艺到春节祭祖的每一个繁复步骤,都展现了生活美学的沉淀。 第二部分:漂泊与重塑的年代(1920s - 1950s) 随着时代的发展,第二代和第三代成员开始走出故土。林家的子孙们,有的怀揣实业救国的理想,投身于新兴的工业领域;有的为了躲避战乱,远渡重洋,成为早期移民群体的一员。这一部分聚焦于“身份的流变”。 小说详细刻画了身处不同政治和地理环境下的林家人物的心理状态:在异国他乡,语言的障碍、文化的隔阂,如何迫使他们迅速“重塑”自我,以适应新的生存法则。例如,林家的第三代才俊林志远,从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如何在战火中沦为难民,最终依靠他坚韧的意志和对生存机会的敏锐捕捉,在异地建立起新的商业网络。 这部分探讨的“时间的重量”是记忆的重量。当一个家族分散在全球各地,口述历史成为维系联系的唯一纽带。书中穿插着大量通过书信和秘密日记展现的内心独白,揭示了背井离乡的漂泊者内心深处对故土的复杂情感——既有怀念,更有对“过去”的切割与超越。 第三部分:回归与审视(1960s - 1990s) 历史的齿轮再次转动,家族成员开始在不同的政治浪潮中经历起伏。这一时期,家族的联系在社会运动的高压下变得若即若离,甚至被迫中断。然而,时间的幽微力量并未停止工作。 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通过第四代和第五代成员的视角,重新审视了前辈们所经历的一切。他们通过翻阅尘封的档案、整理模糊的照片,试图拼凑出一个完整的家族图谱。这不仅仅是找回“我是谁”的过程,更是对特定历史时期集体记忆的修正与理解。 例如,主人公之一林晓岚,一位在海外成长的历史研究者,她试图用现代学术的冷静视角去分析祖辈的遭遇,却发现历史的真相远比书本上的记载要复杂、要充满人性中的灰色地带。她必须学会与祖辈的“不完美”和解。 第四部分:未来的交汇点(21世纪初至今) 故事的尾声回到了最初的江南水乡,那里已是现代化的旅游景点,古老的林家老宅被精心修复,成为一个私立博物馆。此时,林家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后裔们,因为一个共同的契机——老宅的百年庆典——再次聚集。 这一部分着重探讨了“连接的重量”。科技的发展使得跨越数千公里的交流变得轻而易举,但真正的理解是否也同样容易?新一代的林家人,他们拥有流利的多种语言,掌握着尖端科技,他们对家族历史的态度,是继承、是批判,还是彻底的无视? 作者在这里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让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人生观的后代们,在老宅的庭院中进行一场关于传承的对话。他们发现,时间的重量并非压垮人的负担,而是一种无形的财富,它通过家族的故事,提醒着每一个后代,他们是漫长历史链条中的一环,对未来负有责任。 主题深度: 《时间的重量》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故事,它是一面映照时代变迁的镜子。它探讨了: 1. 物质与精神的传承: 财富的消散与精神财富的积累。 2. 乡土情结与全球化视野的张力: 根在哪里,家又在哪里? 3. 历史的“在场性”: 过去如何以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每一个当下决定。 本书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细腻的人物刻画和宏大的历史视野,为读者提供了一次深刻的、关于“我们从哪里来”的哲学追问。它提醒我们,时间不是线性的流逝,而是层层叠加、相互影响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