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1年12月28日,馬偕搭乘「金陵號」雙桅帆船,12月29日抵達打狗港,踏上颱灣的土地;1872年3月7日,搭乘「海龍號」北上,3月9日抵達淡水,開啟他在北颱灣的傳教事業。
從1871年到1901年,馬偕的足跡踏遍北颱灣,除宣揚基督教義,也帶來瞭現代醫學與教育,先後成立偕醫館、牛津學堂與女學堂等,不但是颱灣北部教會的創始者,今日教會都以他為信仰和宣教的藍本,也在醫學與教育上發揮極大的影響。
這套《馬偕日記 1871-1901》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十九世紀末颱灣社會生活的大門,而且是從一個極其獨特且難得的視角。馬偕博士的文字,與其說是在記錄事件,不如說是在描繪一幅幅生動的時代畫捲。他筆下的人物,無論是當地的官員、士紳,還是普通的老百姓,甚至是他的同事和學生,都栩栩如生,仿佛就在我眼前。我看到瞭他在診療室裏與病人溝通的耐心,看到瞭他在傳教路上遇到的種種挑戰,也看到瞭他在興建學校、醫院時的遠見卓識。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在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對颱灣這片土地和人民的深厚情感。他不僅僅是一個“外來者”,他將自己的人生深深地紮根在這片土地上,與颱灣的命運緊密相連。日記中那些關於氣候、農業、疾病的細緻觀察,不僅展現瞭他的科學素養,也反映瞭他對颱灣社會發展的深切關注。讀完這套日記,我對颱灣的曆史有瞭更立體、更具象的認知,不再是教科書上冰冷的數據和事件,而是充滿瞭人情味和生活氣息的真實過往。
評分我一直對曆史的細節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能夠反映普通人生活和思想的記錄。而《馬偕日記 1871-1901》恰恰滿足瞭我對這種“微觀曆史”的渴求。馬偕博士以一種近乎流水賬的方式,卻又充滿瞭真摯情感的筆觸,記錄下瞭他近三十年間在颱灣的每一天。從他細緻入微的觀察,我仿佛能觸摸到那個時代的溫度、聽到那個時代的聲響。他不僅僅關注宏大的傳教事業,更常常記錄下生活中的點滴:天氣變化、身體狀況、與傢人朋友的往來、甚至是遇到的各種瑣事。這些看似平凡的記錄,卻構成瞭那個時代颱灣社會最真實的麵貌。我能感受到他在麵對睏難時的思考,感受到他對新事物的學習和適應,感受到他對這個陌生國度的熱愛和付齣。這不僅僅是一部傳教士的日記,更是一位充滿好奇心和責任感的觀察者,用誠懇的態度記錄下他對一個時代的理解和奉獻。他的經曆,讓我對“跨文化交流”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看到瞭個體在曆史洪流中所能發揮的巨大作用。
評分一直以來,馬偕的形象總是在我腦海裏被塑造成一位孤身一人、漂洋過海來傳播福音的外國傳教士,那種遙遠而有些模糊的聖潔感。直到我翻開這套《馬偕日記 1871-1901》,那種“聖人”的濾鏡瞬間破碎,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無比鮮活、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一個充滿智慧、勇氣,但也偶爾會犯錯、會沮喪、會思念傢人的個體。日記的文字樸實無華,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字字句句都透露齣馬偕博士在那個時代颱灣所經曆的點點滴滴,那些為瞭醫療、教育、信仰而付齣的努力,那些與當地居民的互動,那些麵對疾病、飢荒、甚至是誤解時的內心掙紮,都躍然紙上。他記錄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工作,更是那個時代颱灣社會的麵貌,風土人情、生活習俗、甚至是當時的政治氣候,都仿佛透過他的筆觸,一點一點地呈現在眼前。讀著讀著,我常常會忘記自己是在閱讀一本史料,更像是和馬偕博士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感受著他的喜怒哀樂,欽佩他的堅韌不拔,也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與這片土地的曆史淵源。這套書不僅僅是曆史的記錄,更是一份人性的展現,一次關於信仰、奉獻與生命意義的深刻探索。
評分這套《馬偕日記 1871-1901》帶給我的震撼,是關於一位偉大人格的完整呈現。馬偕博士的日記,並非僅僅是他個人工作和生活的流水賬,而是他用生命寫就的一部史詩。他記錄瞭他在颱灣所經曆的種種挑戰:自然的嚴酷、文化的差異、甚至是不被理解的誤解。然而,無論麵對怎樣的睏難,他都展現齣瞭驚人的毅力和堅定的信仰。我看到瞭他在傳教、醫療、教育等多個領域的辛勤耕耘,看到瞭他對颱灣這片土地深沉的熱愛和責任感。更重要的是,我看到瞭他在文字中流露齣的對人性的洞察和對平等的尊重。他不僅僅將自己視為傳教者,更是將自己看作是這個社會的一份子,努力去理解和融閤。日記的每一頁,都充滿瞭他的思考、他的掙紮、他的進步。他不是一個完美的聖人,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真實個體,正是這種真實,纔讓他身上閃耀著更加耀眼的光芒。這套書讓我對“奉獻”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看到瞭一個人的生命可以如此豐富而有意義。
評分翻開《馬偕日記 1871-1901》,我立刻被一種質樸而真誠的力量所吸引。馬偕博士的文字沒有故作高深,也沒有刻意渲染,而是以一種近乎日常的口吻,記錄著他在颱灣的點點滴滴。我仿佛能跟隨他的腳步,走過當時充滿異域風情的街道,看到他與當地居民交流的場景,聽到他們不同的語言和笑聲。日記中那些關於醫療的記錄,讓我看到瞭他對生命的尊重和對痛苦的同情,他不僅僅是傳播信仰,更是用實際行動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而他對於教育的重視,更是為當時的颱灣社會播下瞭希望的種子。讓我特彆感動的是,他在日記中也毫不避諱地記錄下自己的脆弱和睏惑,以及對傢人的思念。這種真實性,反而讓我覺得他更加親切,更加 relatable。他就像一個在異鄉努力奮鬥的普通人,用自己的方式,去溫暖和改變著周圍的世界。這套書不僅是一部曆史文獻,更是一部關於愛、關於奉獻、關於生命價值的感人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