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偕日記 1871-1901(共三冊)

馬偕日記 1871-1901(共三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偕叡理 著,王榮昌,王鏡玲,何畫瑰 譯
圖書標籤:
  • 馬偕
  • 傳記
  • 日記
  • 颱灣史
  • 基督教
  • 醫療
  • 教育
  • 歷史
  • 文化
  • 19世紀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玉山社
ISBN:9789862940228
商品編碼:16027593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2-03-03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1871年12月28日,馬偕搭乘「金陵號」雙桅帆船,12月29日抵達打狗港,踏上颱灣的土地;1872年3月7日,搭乘「海龍號」北上,3月9日抵達淡水,開啟他在北颱灣的傳教事業。
從1871年到1901年,馬偕的足跡踏遍北颱灣,除宣揚基督教義,也帶來瞭現代醫學與教育,先後成立偕醫館、牛津學堂與女學堂等,不但是颱灣北部教會的創始者,今日教會都以他為信仰和宣教的藍本,也在醫學與教育上發揮極大的影響。

前言/序言


《海峽兩岸的醫療拓荒史:巴氏、赫氏與早期颱灣醫學》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探討瞭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在颱灣與福建地區行醫和傳教的幾位關鍵西方醫者——特彆是巴理剋(James Laidlaw Maxwell)與赫德(William Alexander Harrington)——的醫學實踐、文化衝突與醫療貢獻。全書以宏大的曆史視角,結閤詳實的史料和文獻,勾勒齣在清末動蕩與日治初期劇變背景下,現代醫學如何艱難地紮根於這片土地的過程。 第一部分:福爾摩沙的呼喚——醫學的邊緣地帶(1860s-1880s) 本部分聚焦於基督教醫療傳教事業在颱灣的初期階段。在那個年代,颱灣社會對於西方醫學抱持著極大的警惕甚至敵意。書籍首先細緻考察瞭英國長老教會差會在廈門和颱灣府城設立診所的背景與挑戰。 一、廈門,南方的門戶: 詳細分析瞭巴理剋(J.L. Maxwell)在廈門仁愛醫院的早期工作。巴理剋不僅是一位外科醫生,更是一位深諳地方語言和習俗的傳教士。我們審視瞭他如何利用中西醫結閤(如使用麻醉劑、進行外科手術,同時尊重中醫的望聞問切)來贏得病患的信任。書中收錄瞭他對當時流行疾病,如霍亂、天花和瘧疾的治療記錄,並對比瞭這些記載與清代醫學典籍的差異。重點闡述瞭巴理剋在培養本土醫療人纔方麵的開創性工作,特彆是如何建立初步的西醫培訓體係。 二、府城的堅冰: 隨後,筆鋒轉嚮颱灣本島。介紹瞭首批醫學傳教士在颱灣府城(今颱南)建立醫院的初期睏境。麵對地方士紳的排斥、迷信觀念的阻礙,以及政府官員的不閤作,這些早期的醫療實踐常常步履維艱。我們通過對早期醫療報告的梳理,還原瞭當時社會對“鬼佬醫術”的復雜心態,以及早期成功的病例是如何成為打破堅冰的關鍵。 三、從鄉村到城市:遊走在界限之間 本章探討瞭早期傳教士醫療網絡擴張的模式。他們並非僅限於城市中心,而是深入到嘉南平原的鄉村,為原住民社區和偏遠地區的漢人提供服務。這部分內容特彆關注瞭他們在處理地方瘟疫時的策略。例如,在麵對大規模疫情時,如何與地方士紳和士大夫進行有限度的閤作,以及他們是如何利用自己的知識體係來對抗民間流傳的錯誤治療方法。書籍引用瞭大量當時的往來信件和年度報告,以期還原那種充滿不確定性和高風險的醫療環境。 第二部分:變革的浪潮——製度的建立與衝突(1890s-1900s) 隨著颱灣社會政治環境的變化,特彆是甲午戰爭後颱灣的割讓,西式醫療體係的建立迎來瞭新的機遇與挑戰。 一、赫德與現代醫學的注入: 本部分重點關注赫德(W.A. Harrington)在颱灣醫療體係中的核心作用。赫德不僅繼承瞭前輩的經驗,更緻力於將醫療服務係統化、專業化。書中詳述瞭他在颱灣建立現代病理實驗室、引入更標準化的手術流程,以及緻力於提升麻醉和消毒技術的努力。我們對比瞭赫德領導下的醫院與此前單純依賴傳教士個人能力的醫療模式的差異。 二、從“治病”到“公共衛生”的萌芽: 麵對日治初期嚴峻的公共衛生問題(如肺結核、皮膚病和地方性寄生蟲病),本書探討瞭西方醫學觀念是如何開始影響地方衛生政策的。雖然早期的乾預措施往往帶有強烈的文化優越感,但其在控製傳染病方麵的成效是不容否認的。通過分析當時的官方文件和醫療期刊,揭示瞭現代公共衛生理念在颱灣的初步實踐軌跡。 三、本土醫生的成長與身份認同: 醫療體係的建立必然伴隨著本土人纔的培養。本書深入考察瞭首批受過西式訓練的颱灣籍或福建籍醫生的經曆。他們如何在堅持專業主義和維護本土文化認同之間進行艱難的權衡?他們的職業生涯往往是中西文化交匯的最前沿,既受到西方醫學理論的塑造,又必須麵對本土社會對他們的審視。 第三部分:醫學倫理與文化對話 本部分超越瞭單純的技術史敘事,深入探討瞭早期醫療實踐中隱含的倫理睏境與文化張力。 一、手術颱上的信仰與理性: 詳細分析瞭在進行重大外科手術,如截肢、腫瘤切除或開顱手術時,西方醫生如何處理病患及其傢屬對於“身體完整性”的傳統觀念。書中收錄瞭關於是否進行屍體解剖、如何嚮病患解釋麻醉風險等方麵的記載,展現瞭醫學理性與民間信仰的激烈碰撞。 二、藥物的帝國: 探討瞭西藥的引入對傳統中草藥市場和醫師生態的影響。西方醫生帶來的化學藥物和製劑,其療效往往立竿見影,這在一定程度上衝擊瞭中醫的地位。本書考察瞭這種衝擊的社會經濟後果,以及中西醫在特定領域(如婦産科、兒科)的互相滲透與競爭。 三、留下印記:醫療機構的遺産 最終,本書總結瞭這些早期拓荒者在颱灣和福建留下的深遠影響。他們不僅留下瞭醫院和診所的物理空間,更重要的是,他們播下瞭現代醫學教育、外科手術技術和公共衛生觀念的種子。這些種子在隨後的幾十年中,經曆瞭本土化、改造和發展,最終成為海峽兩岸現代醫療體係的基石。 結語: 本書試圖通過聚焦於具體的醫療人物和他們的日常工作,來還原一個宏大曆史敘事中常常被忽略的側麵——人類在麵對疾病與死亡時,跨越文化鴻溝的努力與掙紮。這不是一部純粹的醫學技術史,而是一部關於信念、適應與文明衝突的社會史。通過細緻的史料重構,我們得以理解現代醫學在東方島嶼的艱難“安傢”過程。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馬偕日記 1871-1901》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十九世紀末颱灣社會生活的大門,而且是從一個極其獨特且難得的視角。馬偕博士的文字,與其說是在記錄事件,不如說是在描繪一幅幅生動的時代畫捲。他筆下的人物,無論是當地的官員、士紳,還是普通的老百姓,甚至是他的同事和學生,都栩栩如生,仿佛就在我眼前。我看到瞭他在診療室裏與病人溝通的耐心,看到瞭他在傳教路上遇到的種種挑戰,也看到瞭他在興建學校、醫院時的遠見卓識。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在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對颱灣這片土地和人民的深厚情感。他不僅僅是一個“外來者”,他將自己的人生深深地紮根在這片土地上,與颱灣的命運緊密相連。日記中那些關於氣候、農業、疾病的細緻觀察,不僅展現瞭他的科學素養,也反映瞭他對颱灣社會發展的深切關注。讀完這套日記,我對颱灣的曆史有瞭更立體、更具象的認知,不再是教科書上冰冷的數據和事件,而是充滿瞭人情味和生活氣息的真實過往。

評分

我一直對曆史的細節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能夠反映普通人生活和思想的記錄。而《馬偕日記 1871-1901》恰恰滿足瞭我對這種“微觀曆史”的渴求。馬偕博士以一種近乎流水賬的方式,卻又充滿瞭真摯情感的筆觸,記錄下瞭他近三十年間在颱灣的每一天。從他細緻入微的觀察,我仿佛能觸摸到那個時代的溫度、聽到那個時代的聲響。他不僅僅關注宏大的傳教事業,更常常記錄下生活中的點滴:天氣變化、身體狀況、與傢人朋友的往來、甚至是遇到的各種瑣事。這些看似平凡的記錄,卻構成瞭那個時代颱灣社會最真實的麵貌。我能感受到他在麵對睏難時的思考,感受到他對新事物的學習和適應,感受到他對這個陌生國度的熱愛和付齣。這不僅僅是一部傳教士的日記,更是一位充滿好奇心和責任感的觀察者,用誠懇的態度記錄下他對一個時代的理解和奉獻。他的經曆,讓我對“跨文化交流”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看到瞭個體在曆史洪流中所能發揮的巨大作用。

評分

一直以來,馬偕的形象總是在我腦海裏被塑造成一位孤身一人、漂洋過海來傳播福音的外國傳教士,那種遙遠而有些模糊的聖潔感。直到我翻開這套《馬偕日記 1871-1901》,那種“聖人”的濾鏡瞬間破碎,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無比鮮活、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一個充滿智慧、勇氣,但也偶爾會犯錯、會沮喪、會思念傢人的個體。日記的文字樸實無華,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字字句句都透露齣馬偕博士在那個時代颱灣所經曆的點點滴滴,那些為瞭醫療、教育、信仰而付齣的努力,那些與當地居民的互動,那些麵對疾病、飢荒、甚至是誤解時的內心掙紮,都躍然紙上。他記錄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工作,更是那個時代颱灣社會的麵貌,風土人情、生活習俗、甚至是當時的政治氣候,都仿佛透過他的筆觸,一點一點地呈現在眼前。讀著讀著,我常常會忘記自己是在閱讀一本史料,更像是和馬偕博士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感受著他的喜怒哀樂,欽佩他的堅韌不拔,也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與這片土地的曆史淵源。這套書不僅僅是曆史的記錄,更是一份人性的展現,一次關於信仰、奉獻與生命意義的深刻探索。

評分

這套《馬偕日記 1871-1901》帶給我的震撼,是關於一位偉大人格的完整呈現。馬偕博士的日記,並非僅僅是他個人工作和生活的流水賬,而是他用生命寫就的一部史詩。他記錄瞭他在颱灣所經曆的種種挑戰:自然的嚴酷、文化的差異、甚至是不被理解的誤解。然而,無論麵對怎樣的睏難,他都展現齣瞭驚人的毅力和堅定的信仰。我看到瞭他在傳教、醫療、教育等多個領域的辛勤耕耘,看到瞭他對颱灣這片土地深沉的熱愛和責任感。更重要的是,我看到瞭他在文字中流露齣的對人性的洞察和對平等的尊重。他不僅僅將自己視為傳教者,更是將自己看作是這個社會的一份子,努力去理解和融閤。日記的每一頁,都充滿瞭他的思考、他的掙紮、他的進步。他不是一個完美的聖人,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真實個體,正是這種真實,纔讓他身上閃耀著更加耀眼的光芒。這套書讓我對“奉獻”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看到瞭一個人的生命可以如此豐富而有意義。

評分

翻開《馬偕日記 1871-1901》,我立刻被一種質樸而真誠的力量所吸引。馬偕博士的文字沒有故作高深,也沒有刻意渲染,而是以一種近乎日常的口吻,記錄著他在颱灣的點點滴滴。我仿佛能跟隨他的腳步,走過當時充滿異域風情的街道,看到他與當地居民交流的場景,聽到他們不同的語言和笑聲。日記中那些關於醫療的記錄,讓我看到瞭他對生命的尊重和對痛苦的同情,他不僅僅是傳播信仰,更是用實際行動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而他對於教育的重視,更是為當時的颱灣社會播下瞭希望的種子。讓我特彆感動的是,他在日記中也毫不避諱地記錄下自己的脆弱和睏惑,以及對傢人的思念。這種真實性,反而讓我覺得他更加親切,更加 relatable。他就像一個在異鄉努力奮鬥的普通人,用自己的方式,去溫暖和改變著周圍的世界。這套書不僅是一部曆史文獻,更是一部關於愛、關於奉獻、關於生命價值的感人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