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书名为《地图上的中国历史》,包括《疆域与政区》、《古都与城市》、《交流与交通》、《民族大迁徙》四种,顾名思义,是以地图为纲,讲述中国历史的某一方面。
前贤总结的学习历史的方法,强调要抓住几个w,其中一个就是Where(哪里)。因为任何历史事实,无论是人物、制度还是事件,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与一定的空间范围联系起来的,都发生或影响于地球表层的某一个点、线、面。正如先师季龙(谭其骧)先生所言:“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如果找不到舞台,哪里看得到戏剧!”
作者简介:
安介生1966年生,198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199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研究生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人文地理、中国移民史与地方史。2001―2002年度为英国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高级客座学者(Senior Associate Member)。主要著述有《山西移民史》、《历史民族地理》(上、下)、《历史地理与山谣地方史新探》等。
目录:
迁徙运动——铸造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第一章 行走天下的“三皇五帝”
洪荒时代的迁徙往来:远古“三皇”的迁徙神话
筚路蓝缕的征途:上古“五帝”的迁徙故事
第二章 构筑“中国”
洪水后有夏民居:大禹传说与夏族迁徙历史
殷道实由迁徙兴:国都迁徙与殷商王朝史
迁徙划分两周史:周王族的迁移与建国历程
第三章 以“大一统”的名义
从关东到关中:秦汉时期向关中地区的大移民
南越王国里的“中原人”:秦汉时期向岭南及西南地区的大移民
第四章 从塞外“胡虏”到中原霸主
从“塞外虏”到“并州胡”:汉匈关系与匈奴族南迁历程
汉赵国与吕梁山的“稽胡”:南迁匈奴族的分布与政权建设
第五章 氐羌西来入主关中
回望百顷仇池山:古代氐族的迁移与发展历程
黄河源头是家乡:古代羌族人的迁秒与发展历程
第六章 从鲜卑山麓到“西海”之畔
从“大鲜卑山”到“匈奴故地”:古代鲜卑族的发源地与早期迁移
转战中原建功业:慕容鲜卑的迁徙与建国
驰骋在大西北:西部鲜卑的分布与政权建设
第七章 汉人的第一次南迁浪潮
“八王之乱”与“五胡十六国”
世族南迁与东晋建立
坞壁、乞活与侨置州郡:南渡时代的特殊景观
梦断北征之路
第八章 迈向“中国”的历程
从“嘎仙洞”到塞北大草原:拓跋鲜卑的早期迁徙历程
从雁门关外到古都洛阳:北魏后期的迁都与文化建设
第九章 从“胡越一家”到“安史之乱”
“而今胡越是一家”:唐代前期民族内迁与民族构成
汉民南迁与河北藩镇的“胡化”:“安史之乱”后的民族迁徙
第十章 辽夏金的民族迁移与建国历史
第十一章 移民造就“第一州”
第十二章 漠北狂飙
第十三章 跨越山海关
从文学和叙事的角度来看,历史的魅力往往在于其人性的复杂展现。我一直痴迷于那些描绘人类在极端环境下所爆发出的坚韧与脆弱的故事。如果这本书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年代记,而是能够富有感染力地讲述那些小人物的命运,那它将更具阅读价值。我想象着那些行军中的母亲,她们如何在缺衣少食中安抚孩子;那些在夜幕降临时围着篝火讲述家乡故事的老者,他们对故土的思念如何支撑着艰难的旅程。这种基于个体经验的叙事,往往能让宏大的历史事件变得可触摸、可感同身受。例如,在穿越某些险峻山脉或广袤草原时,作者能否穿插一些侧重于生存挑战和人际冲突的细节描写?例如,迁徙队伍内部为了争夺有限的补给而产生的矛盾如何化解?那些与迁徙者偶遇的本地居民,他们的反应是敌视还是接纳?这种充满张力的人性侧写,远比单纯罗列战役或朝代更引人入胜,它关乎人类在面对命运抉择时的精神内核。
评分我对中国历史地图的痴迷由来已久,总觉得地理环境是塑造历史走向的无形之手。如果这本书的结构能够紧密地与地理空间相结合,那将是再好不过了。我设想,如果能看到一系列详细的迁徙路线图,清晰地标示出主要的迁徙通道、关键的渡口和易守难攻的隘口,那么历史的进程就会在我的脑海中立体起来。例如,从黄土高原向南下的路线,会因为秦岭和大巴山的阻隔而呈现出不同的走向和速度;而向西进入河西走廊,则会受到沿途绿洲分布的严格限制。这种基于空间分析的史学研究,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某些地区成为了迁徙的集散地或最终的落脚点。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探讨气候带和植被分布对古代军队和民众迁徙策略的影响——是选择沿着大江大河的航道,还是依靠游牧民族相对熟悉的草原路线?地图上的标记,应该不仅仅是标注“哪里”,更要解释“为何如此”。
评分这本厚厚的历史著作摆在面前,首先吸引人的是它那充满史诗感的书名。虽然我暂时还没翻开这本书,但仅仅是“民族大迁徙”这几个字,就足以勾起我对那段波澜壮阔、充满血泪与希望的古代史的无限遐想。我常常在想,究竟是怎样的天灾人祸,或是怎样的时代洪流,才能驱动着成千上万的人们,背井离乡,踏上那条未知的漫漫长路?是黄河流域的干旱与洪水,是匈奴铁骑的咄咄逼人,还是中原文化的某种内在召唤?想象着那些场景,那些衣衫褴褛却眼神坚定的先民,他们是如何在荒野中寻找水源,如何与陌生的部族交流或对抗,如何将故土的文化与新的环境融合,最终孕育出新的文明形态。这本书如果能细致描摹出迁徙过程中的地理环境变化、沿途的社会生态图景,以及不同族群间复杂的互动关系,那将是对我们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的巨大贡献。我期待看到对那些历史节点上关键人物的刻画,他们的决策如何影响了数百万人的命运,他们的勇气与智慧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记。
评分最近,关于文化认同和身份构建的学术讨论非常热烈,尤其是在探讨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中,不同族群的“交融”与“分化”是核心议题。因此,我非常期待这部作品能提供一个深入研究“文化适应性”和“身份重塑”的绝佳案例。当来自北方游牧文化的人群进入以农耕文化为主导的南方腹地时,他们是如何在保留核心习俗的同时,接纳并吸收新环境的元素?这种文化上的“混血”过程,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复杂的化学反应。我希望看到作者对服饰、饮食习惯、祭祀仪式乃至语言词汇层面发生的具体变化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更重要的是,在经历了几代人的迁徙与定居之后,新一代的后裔是如何定义自己的身份的?他们是依然自认为是“故土来客”,还是已经完全认同了新的地域标识?这种从“他者”到“我者”的心态转变过程,是理解古代民族史中最具智慧和深度的部分,也是任何优秀的迁徙史著作不可回避的哲学命题。
评分我最近在阅读一本关于古代社会经济结构的专著,里面反复提到人口流动对资源分配和区域经济格局的深远影响。因此,对于一部专门聚焦于“大迁徙”主题的学术力作,我的兴趣点自然会集中在它对历史社会学层面的阐释上。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运用翔实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考证,构建起一套严谨的迁徙模型。比如,迁徙的动力机制是否可以用“推力”与“拉力”来清晰界定?推力方面,气候变迁的量化数据能否支撑起因气候导致的生产力下降?拉力方面,南方相对富饶的土地和更适宜农耕的气候条件,在迁徙者的心目中占据了何种重要的地位?更深层次地,我想了解这些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在文化基因和技术传播上起到的“催化剂”作用。每一次迁徙,是否都伴随着冶铁技术的扩散、新的农作物品种的引入,或是某种宗教思想的传播?如果这本书能提供关于迁徙前后人口密度、社会组织复杂度的对比分析,那无疑会是一部极具价值的社会史研究范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