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刘大可编著的《*国古建筑瓦石营法》是以明、清官式建筑的作法为主线,主要介绍古建筑土作、瓦作和石作的传统营造方法和法式,包括地基、台基、墙体、屋面及地面等部位的式样变化、构造关系、比例尺度、规矩作法以及建筑材料等方面的内容。本书可供从事古建筑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文物保护工作者、建筑院校的师生参考。 刘大可 著 刘大可,有名古建专家,享受特殊津贴。古建瓦石专业辟为独立分支学科的创始人和奠基人,被古建界领军人物罗哲文先生评价为“一代瓦石宗师”,被业内誉为古建瓦石泰斗。从业近50年,从事过古建筑、新建筑新建及修缮的设计、施工、管理、教学、科研等工程技术方面的所有工作。出版学术著作16种,发表论文50余篇。编订国家规范、定额等各种技术标准10种(全部为填补空白项目)。完成多项科研项目并获省部级以上奖项16项、获国家专利2项。培养园林古建各类人才上万人。主持过多项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及现代建筑的施工。参加过多项知名古建筑及现代建筑的建筑设计。其代表作《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是文物保护和古建筑设计、施工、监理等人员的等我是一名对古籍文献略有涉猎的文史爱好者,一直以来,我对中国古代建筑的了解更多停留在史书的字里行间,或者是一些概览性的文化读物。但《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第2版)》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古建筑的认知方式。它不是简单地描绘建筑的美丽,而是像一个解剖师一样,将古建筑的骨骼和肌理一点点地剖析开来。书中对于“瓦石营法”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建筑背后的逻辑和规律。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瓦石之间相互作用的分析。我之前以为瓦和石是各自独立的部分,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它们是如何通过精妙的设计和施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承担起建筑的使命。例如,书中关于瓦片如何与屋顶的木结构相结合,以及石材如何作为承重基础和墙体,它们之间是如何形成稳定的整体,这些细节都让我对古建筑的结构稳定性有了全新的理解。我曾经参观过一些古建筑,总觉得它们为何能经历风雨侵蚀,千年不倒,心中一直有疑问,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那是因为古人对材料的运用、结构的布置,都有着极其科学的原理。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古籍文献和考古发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得内容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读性。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深感敬佩,也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更多关于古建筑“营法”的奥秘。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居住在城市中的年轻人,我对“土”和“石”这些自然的建筑材料,有着一种天然的疏离感。我习惯了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建筑,总觉得古老的建筑是用一些“粗糙”的材料建造的。但《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第2版)》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瓦”和“石”所蕴含的无限可能。书中对瓦的描述,让我不再觉得它只是单一的红色屋顶。我了解到,瓦片的形状、颜色、纹饰,都能够反映出建筑的等级、主人的身份,甚至时代的风貌。那些精美的瓦当,更是让我看到了古人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而“石”的部分,更是让我对“土”和“石”产生了敬畏之情。书中描绘了古人如何将坚硬的石头,通过精湛的技艺,变成承载历史的基石,变成诉说故事的雕塑。那些错落有致的石墙,那些古朴典雅的石雕,都让我看到了大自然赋予材料的生命力,以及人类的智慧是如何将这种生命力发挥到极致的。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大门,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被我忽视的传统建筑,并从中发现它们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时候,更多的是出于一种“跟风”的心态。身边不少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朋友都推荐这本书,我便也跟着入手了。起初,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觉得可能就是一些泛泛而谈的介绍。但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我才发现,这本书的“厚度”远超我的想象。书中对“瓦”的研究,让我看到了一个被低估的领域。我以前只知道瓦是屋顶上的东西,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瓦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构件,它还承载着历史、文化、技术和艺术。作者对不同时期瓦的演变、不同地区的瓦形特点、不同等级建筑的瓦材选择,都有着非常细致的考证和分析。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瓦当的研究感到震撼,那些精美的图案,不仅仅是装饰,更是一种信息载体,传递着时代的审美和人们的精神追求。而“石”的部分,更是让我看到了中国古建筑在材料运用上的“硬核实力”。从宏伟的城墙、宫殿,到精致的园林、寺庙,石材的使用无处不在,但如何巧妙地利用石材的特性,达到承重、分隔、装饰等多种功能,这其中的智慧令人惊叹。书中对石材的选材、加工、砌筑方式,以及各种石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我看到了古人严谨的工程逻辑。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所熟知的许多古建筑,其背后都隐藏着如此复杂的“营法”,这种“厚积薄发”的知识体系,真的让人肃然起敬。
评分作为一名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我一直觉得课程中对中国传统建筑的介绍略显单薄,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直到我接触到《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第2版)》,才真正体会到中国古建筑在材料学和工程力学上的独特之处。《瓦石营法》这个书名本身就点明了本书的核心,它不仅仅是关于建筑的外观,更是深入到建筑的“营法”,也就是建造和营建的方法。书中关于“石”的部分,更是让我印象深刻。我一直认为石材的运用主要在于承重和基础,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石材在古建筑中的多重角色。从大型的石基、石柱,到精雕细琢的石雕、石刻,再到用于填充、分隔的石墙,作者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特别是书中关于石材的选材、开采、运输、加工以及连接方式的描述,都极具参考价值。我了解到,古人对于石材的性质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他们能够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选择最合适的石材,并运用最恰当的工艺进行加工。比如,书中提到的一些古代石材连接技术,如榫卯结构在石材建筑中的运用,以及各种嵌合、搭接的方式,都展现了古人高超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我甚至能想象出,当年工匠们是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凭借着经验和毅力,将一块块冰冷的石头,变成一座座不朽的建筑。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古建筑在工程技术上的突破和创新,也让我对“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们并非一无是处,而是拥有着宝贵的、值得传承的传统技艺。
评分我是一名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幕后故事”充满好奇的读者。我总觉得,我们看到的很多宏伟的古建筑,它们是如何建造起来的,背后一定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而《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第2版)》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种好奇心。《瓦石营法》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神秘感,它暗示着一种古老的、独特的建造技术。书中对“瓦”的研究,让我看到了瓦片从一块泥土,经过工匠的手,变成屋顶上一片片精美的艺术品的过程。作者详细介绍了瓦的烧制、铺设、排水等环节,让我了解到,一片瓦的背后,凝聚了多少心血和智慧。我甚至开始想象,当年那些工匠们,是如何在烈日下,或者寒风中,一丝不苟地完成工作的,他们对细节的追求,对质量的把控,真是令人钦佩。而“石”的部分,更是让我看到了建筑的“骨骼”是如何被塑造的。书中对石材的选材、加工、砌筑的讲解,让我明白,每一块石头,在古建筑中都有它独特的价值和作用。那些看起来粗糙的石墙,其实是经过精心计算和巧妙组合的结果。这本书就像一本“建筑解密书”,为我揭示了中国古建筑的建造秘诀,让我对这些古老的建筑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欣赏。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有着浓厚兴趣的设计师,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激发灵感的素材。《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第2版)》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只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但当我深入阅读后,我发现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材料美学和工艺哲学的大百科。书中对瓦石的描述,不仅仅是技术性的,更是充满着艺术的韵味。例如,在介绍瓦片时,作者不仅详细说明了瓦的形状、尺寸、铺设方式,还深入探讨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瓦形所展现出的地域特色和时代审美。那些精美的瓦当图案,更是让我惊叹于古人的创造力。我看到了龙、凤、花卉、几何纹样等等,每一种图案都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精湛的雕刻技艺。这些图案的构图、线条、细节,都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同样,在石材的部分,作者对石雕、石刻的描述,更是让我看到了材料本身所能呈现出的雕塑美感。从石柱上的浮雕,到门框上的线刻,再到牌坊上的吉祥图案,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工匠的匠心独运。我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些传统的美学元素,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法,融入到我的作品中,创造出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的设计。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建筑的“营法”,更是关于如何理解和运用材料,如何将功能与美学完美结合的教科书。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为我这样对中国古建筑痴迷的业余爱好者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那些飞檐翘角、古朴典雅的建筑充满了好奇,特别是它们是如何在岁月的洗礼下依旧巍然屹立的。拿到《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第2版)》的时候,我怀揣着一种既期待又有些许忐忑的心情,担心它是否会过于学术化,让我这样的门外汉望而却步。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那种顾虑便烟消云散了。作者用一种非常平实却又不失严谨的语言,娓娓道来,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耐心地向你讲述着古人是如何利用自然材料,通过精妙的工艺,建造出那些令人惊叹的建筑。书中对“瓦”的研究,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瓦就是用来遮雨的,殊不知,它在中国古建筑中承载了如此多的文化意涵和技术智慧。从瓦的材质选择、烧制工艺,到不同地区的瓦形、瓦当纹饰,再到它们如何巧妙地铺设、排水,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学问。作者不仅详细介绍了各种瓦片的分类和特点,还穿插了许多历史上关于瓦的典故和传说,让原本枯燥的技术描述变得生动有趣。特别是关于瓦当的部分,那些精美的纹饰,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蕴含着辟邪、祈福等吉祥寓意,这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开始意识到,一片小小的瓦,背后蕴含着的是匠人的心血、审美的追求,更是对天人合一、和谐统一的哲学思考。这本书真的让我对“瓦”这个曾经被我忽视的建筑构件,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由衷的敬意。
评分我是一名对古建筑保护工作怀有极大热情的普通爱好者,一直以来,我都希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古建筑的构造和维护知识。当我看到《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第2版)》这本书时,我感觉像是找到了“救星”。这本书不仅介绍了“瓦”和“石”这两种主要建筑材料的“营法”,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理解古建筑的“病症”和“药方”提供了理论基础。例如,书中详细描述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瓦的铺设方式,以及瓦片之间的连接和固定技术。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瓦片可能出现的开裂、脱落、移位等现象,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进行合理的修复和加固。同样,对于石材建筑,书中不仅介绍了石材的种类、性能,还详细阐述了各种砌筑方法和连接方式。这让我能够更好地识别石材墙体的酥碱、风化、开裂等问题,并初步了解如何进行加固和保护。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古建筑排水和防潮的章节,这些都是影响古建筑寿命的关键因素。通过学习书中关于瓦片排水槽的设计、石材基础的防潮层设置等内容,我对自己未来的古建筑保护工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更具体的方向。这本书让我明白,古建筑的保护,不仅仅是外观的修复,更是对材料、结构、工艺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评分作为一名在古村落修复项目中的一线工作人员,我深切体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之间的巨大鸿沟。很多时候,我们面对残破的古建筑,即使有心修复,也苦于找不到精准的指导。而《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第2版)》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宝贵的“操作手册”。这本书的实用性,是我最看重的一点。它没有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直击核心,将“瓦”和“石”这两种最基础、最关键的建筑材料的“营法”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瓦的形状、尺寸、铺设方法,都有非常详细的图文解析,甚至连瓦的搭接缝隙如何处理,才能达到最佳的防水效果,都讲解得清清楚楚。对于石材的应用,书中所述更是详尽入微。从石材的选择、切割、打磨,到各种砌筑方式,如乱石砌、条石砌、石板砌等,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都进行了逐一的分析。尤其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书中还提及了古代石材建筑的排水系统和防潮处理方法。这些看似细微之处,恰恰是决定古建筑耐久性的关键。当我拿着这本书,对照着现场的残迹,仿佛看到了古人是如何巧妙地运用这些方法,让建筑能够抵御自然的侵蚀,历经沧桑而不衰。这本书让我对古建筑的修复工作有了更清晰的思路和更扎实的依据,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我们修复团队的“护身符”。
评分我是一名曾经在南方山区生活过的老人,小时候家里盖房,请的都是村里的老匠人。虽然那时候不懂什么“营法”,但依稀记得,盖房子的材料,主要是茅草、土和一些石头,偶尔会用上瓦。那时候对瓦的印象,就是一片片叠在一起,红色的,很漂亮。但《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第2版)》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瓦”和“石”。这本书的语言,对于我这样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人来说,有些地方可能略显深奥,但作者的叙述方式,总能把我带回到小时候的记忆中。比如,书中提到的一些瓦片的制作工艺,我仿佛看到了小时候,邻居家烧制砖瓦的窑口,那浓浓的烟火气,那热腾腾的泥土味。特别是关于瓦的形状和尺寸,书中详细介绍了很多不同类型的瓦,比如筒瓦、板瓦、当瓦等等,还有那些精美的瓦当,我小时候在一些老房子的屋顶上,好像也见过,只是当时不认识罢了。这本书也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老房子,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不漏雨,原来是瓦片铺设的学问这么大。还有关于石头的运用,书中讲到,不同的石头,有不同的用处,有的适合做地基,有的适合做墙壁,有的适合做台阶。我这才知道,原来我小时候在村口看到的那些石碑,和用来盖房子的石头,虽然都是石头,但却有不同的讲究。这本书让我觉得,我们老祖宗的东西,真是博大精深,一点儿都不比现在的东西差。
评分改版了,必须买入
评分第一版买了,第二版也买了,总体感觉不错
评分很好!谢谢!
评分不错,
评分很好
评分不错,还行。就是贵
评分不错
评分收到,好好好好好好好好的很
评分书角稍微有损坏,不过还算不错,送货小哥很靠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