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 者:(美)巴特尔 等著,杨波,李林 等译
出 版 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1-1
目录
第一章 犯罪行为导论
犯罪理论的人性观
犯罪学的观点
犯罪行为的界定
联邦调查局的报告系统
自我报告研究
被害调查
本书的焦点
第二章 青少年犯罪:发展性因素
青少年司法简史
青少年犯罪的定义
青少年犯罪的性质和范围
校园犯罪
严重的青少年犯罪
社会冒险因素
心理冒险因素
智力与青少年犯罪
性别与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矫治
总结和结论
第三章 犯罪行为的起源:生物因素
天生犯罪人
体型与犯罪
双生子研究
收养研究
Eysenck的人格和犯罪理论弗
总结和结论
第四章 精神病态:生物心理因素的一个研究焦点
历史背景
行为描述
犯罪型精神病态
精神病态的心理测量
再犯率
治疗和康复策略
女性精神病态
人种/种族差别
青少年精神病态
心理生理上的差异
精神病态者的童年
总结和结论
第五章 犯罪行为的起源:学习和情境因素
行为主义
社会学习理论
挫折引发犯罪
犯罪行为的情境促发和调节
总结和结论
第六章 犯罪与精神障碍
对精神疾病的界定
精神障碍与暴力犯罪
患有精神障碍的被告人和罪犯
作为特殊辩护的精神障碍
危险性与风险评估
总结和结论
第七章 人类的攻击和暴力
攻击的定义
攻击理论
攻击的认知模型
外显和隐蔽的攻击行为
环境因素
大众传媒的影响
被害者引发的攻击行为
攻击的生理因素
总结和结论
第八章 杀人、伤害与家庭暴力
定义
杀人犯罪的社会学相关因素
伤害的社会学相关因素
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的理论解释
家庭暴力的终止
总结和结论
第九章 聚焦刑事杀人犯罪
调查方法
画像
多重谋杀犯
系列谋杀犯
大宗谋杀犯
恐怖主义
一般暴力犯罪的心理因素
认知性自我调节和暴力
去个性化和群体暴力
总结和结论
第十章 性犯罪
性犯罪的相关立法
强奸
lian童癖
暴露癖
窥阴癖和恋物癖
对性罪犯的治疗
总结和结论
第十一章 经济犯罪、公共秩序犯罪和其他犯罪
入室行窃
盗窃与机动车盗窃
欺诈与盗用身份
商店行窃
卖淫
抢劫
白领与职务犯罪
网络犯罪
劫持人质
纵火罪
爆炸案
总结和结论
第十二章 毒品与犯罪
毒品的主要种类
迷幻剂:大麻
兴奋剂
麻醉剂毒品
镇静剂
总结和结论
第十三章 矫正心理学
矫正心理学的职业生涯
矫正系统
惩罚罪犯的社会考量
分类和预测
监禁的心理效应
治疗和康复
总结和结论
内容介绍
本书是一本从心理学观点来探讨犯罪问题的教科书,本书尽可能全面而深入地阐述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从罪犯和被害人的角度探讨了犯罪的行为、情绪和认知方面的问题。尤其从罪犯的认知方面综述了当前新的研究成果,深入讨论了罪犯的知觉、推理、信念、决策和态度;此外。还分析了犯罪行为的原因、分类、预测、预防、干预和治疗。
书中作者引导读者全面正确地对待复杂的犯罪行为,以避免对犯罪问题作简单、片面和武断的结论。本书可供犯罪学、犯罪心理学、司法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人士以及对此感兴趣的读者学习和参考。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这样希望深入了解司法领域心理学应用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作者在开篇就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并且在书中反复验证了这一点。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认知偏差”在司法判决中的作用这一章节。书中列举了多个真实案例,详细分析了陪审团、法官甚至证人在做出判断时,可能受到各种认知偏差的影响,例如“确认偏误”、“锚定效应”等等。作者用清晰的逻辑和翔实的证据,解释了这些偏差如何导致误判,以及如何通过改进审判程序来尽量减少其负面影响。这让我对“公正”的实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认识到,即使在法律的框架下,心理学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书中还涉及了大量关于“心理证据”的讨论,比如目击证人的记忆准确性、精神状态的评估等,作者在这些部分都展现了其深厚的专业功底。他能够将晦涩的心理学理论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并且用大量的实例来佐证,使得阅读过程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趣味性。对我而言,这本书不仅是一次知识的获取,更是一次思维的启迪,它让我看到了心理学在维护社会公正中的巨大价值。
评分这本《犯罪心理学 司法心理学教材系列》给我的整体感觉是极其扎实和深入。从我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对犯罪心理学的初步好奇,到这本书所展现的系统性知识体系,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书中对“犯罪动机”的剖析,是我认为最出彩的部分之一。作者并没有采用单一的理论模型,而是整合了多种心理学流派的观点,例如生物学因素、社会环境影响、个体成长经历以及认知过程等,力求全面地解释为何一个人会走向犯罪。特别是在分析“报复心理”时,书中详细阐述了其形成机制、发展过程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形式,并引用了相关的心理学研究来支持其论点。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犯罪心理画像”的部分,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勾勒”,而是通过对犯罪现场痕迹、受害者特征以及犯罪方式的分析,来推断犯罪者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社会背景甚至性格特征。这种跨学科的分析方法,让我看到了犯罪心理学在协助侦破案件中的实际应用价值。总的来说,这本书的编排逻辑严谨,内容丰富,语言流畅,对于想要系统学习犯罪心理学及其在司法领域应用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本极具参考价值的教材。
评分拿起这本《犯罪心理学 司法心理学教材系列》前,我其实对这门学科了解甚少,只停留在一些电影和小说中的片段印象。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以一种极其严谨且极富条理的方式,将我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人格障碍与犯罪”的章节所震撼。作者详细阐述了多种人格障碍,如边缘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等,以及它们如何可能诱发犯罪行为。他并没有将这些人简单地标签化,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人格特质是如何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以及在特定压力或诱因下,如何导致行为失控。书中的案例选取非常具有代表性,并且作者在分析时,总是能够抽丝剥茧,将复杂的心理过程梳理得清晰明了。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探讨了“青少年犯罪”的特殊性,分析了青少年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认知发展过程中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如何影响其犯罪行为的发生和发展。它不仅仅是教你了解犯罪,更是让你理解犯罪背后的人性,以及社会环境的复杂影响。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适合专业人士,也为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犯罪心理学的绝佳窗口。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严谨的气息,深蓝色的背景搭配银白色的字体,显得既专业又不失现代感。当我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就是密密麻麻、字斟句酌的理论讲解,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智慧的迷宫。作者在引言部分就明确了本书的写作目的,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扎实的犯罪心理学理论框架,并且与司法实践紧密结合。这让我对后续内容的学习充满了期待。书中的案例分析部分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一些惊悚的犯罪故事,而是深入剖析了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动机、成长经历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比如,在讲解反社会人格障碍时,书中引用了一个跨越数十年的典型案例,从孩童时期的行为偏差一直追溯到成年后的暴力犯罪,详细阐述了人格形成的复杂过程和潜在的社会风险。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不仅看到了犯罪行为的表象,更触及了其深层根源。此外,书中还大量引用了心理学实验和研究成果,用严谨的科学数据支撑理论观点,让人信服。虽然书中涉及的理论概念非常多,但作者的语言组织能力非常强,将复杂的心理学原理用相对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即使是对犯罪心理学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逐步领悟其中的精髓。当然,作为一本教材,其深度和专业性毋庸置疑,需要读者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消化。
评分初次接触这套《犯罪心理学 司法心理学教材系列》时,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其“权威犯罪心理研究学”的副标题,这立刻提升了我对这本书的信任感。翻阅目录,发现其内容涵盖了从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犯罪动机分析、犯罪人格特征,到犯罪现场心理重建、司法鉴定中的心理评估等多个维度,堪称内容详实、体系完整。在学习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对于不同类型犯罪的心理成因有着极其深入的探讨。例如,在解析连环杀手心理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变态”,而是结合了发展心理学、社会学习理论以及精神病理学等多个学科的视角,详细分析了其成长环境中的创伤经历、认知扭曲以及情感缺失等关键因素。书中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犯罪现场的证据分析与心理推断是如何相结合的,这让我对“心理画像”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读到关于审讯技巧的部分,更是大开眼界,书中介绍了多种基于心理学原理的提讯方法,如认知访谈、镜像分析等,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如何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线索洞察嫌疑人的真实意图。整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心理学导师,在循循善诱地引导读者去理解那些隐藏在犯罪行为背后的复杂人性。
评分这个可以,教材
评分这个纸张很薄很软,感觉像盗版!都没心情看了
评分这个纸张很薄很软,感觉像盗版!都没心情看了
评分不错
评分还好
评分不是送货上门
评分产品还可以
评分这个可以,教材
评分书皮有个地方破了,可能是物流挤压造成的吧,别的倒还好。物流速度有点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