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案例

劳动争议案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功成 著,程延园 编
图书标签:
  • 劳动争议
  • 劳动法
  • 案例分析
  • 法律实务
  • 劳动仲裁
  • 诉讼
  • 劳动合同
  • 工伤
  • 解雇
  • 赔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ISBN:9787504578198
版次:1
商品编码:1017269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社会保障与劳动案例系列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8
字数:38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社会保障事关亿万国民的切身利益,也是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实现共享发展成果的基本制度安排。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改革中探索前进,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事业需要专业的社会保障机构与职业化的专门人才,各级社会保障行政机关、经办机构、科研院所以及营利性单位对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为适应这一形势发展的需要,近10年间中国的社会保障学科与理论建设得到了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到2008年,开设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的高校已近100所。为满足迅速发展起来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的需要,同时也为弥补以往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教材建设的缺陷与不足,并为这一领域的专业工作者提供实践参考,我于2004年发起并组织编写“社会保障与劳动案例系列丛书”。

目录

第一章 重大典型案例综合分析
案例1 东航飞行员“集体返航”事件
案例2 华为公司近万名员工“大辞职”
案例3 中央电视台劳务派遣用工形式
案例4 中国首例员工封杀令——游戏公司向离职员工索赔百万
案例5 诺基亚乙肝歧视案
案例6 山西“黑砖窑”事件
案例7 首钢收购秘鲁铁矿遭遇跨国劳资纠纷
案例8 沃尔玛组建工会了
案例9 14年同工不同酬,75名“集体工”诉大唐电厂
案例10 百度“闪电裁人”,4小时裁40多人

第二章 劳动合同
第一节 劳动合同的订立
案例1 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案例2 用人单位的告知义务
案例3 用人单位的知情权
案例4 订立劳动合同须遵守哪些原则
案例5 不签书面劳动合同应当支付劳动者双倍工资
案例6 不签劳动合同的法律后果
案例7 劳动者拒签书面合同,企业如何处理
案例8 担保措施得不偿失
案例9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不是“铁饭碗”
案例10 如何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案例11 公益性岗位不适用无固定期限合同的有关规定
案例12 试用期与合同期挂钩
案例13 试用期只能约定一次
案例14 只约定试用期无效
案例15 试用期待遇要规范
案例16 试用期能延长吗
案例17 试用期工资不得低于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的80%
案例18 职工名册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案例19 劳动报酬约定不明如何处理
案例20 哪些劳动合同无效
案例21 无效劳动合同的争议由谁认定
案例22 如何处理无效劳动合同
第二节 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
案例23 工资支付令,特殊的权利救济方式
案例24 加班,不是企业免费的“午餐”
案例25 企业强令冒险作业,员工有拒绝、批评、检举权
案例26 企业制定规章制度要遵循民主程序
案例27 如何变更劳动合同
案例28 法人代表变更不影响履行合同
案例29 企业合并或分立,原劳动合同仍然有效
案例30 劳动合同履行地与公司注册地不一致时,劳动标准如何确定
第三节 培训管理与竟业禁止
案例31 订立培训协议的条件
案例32 如何约定违约金
案例33 如何认定“专项培训费用”
案例34 服务期与合同期不一致怎么办
案例35 服务期内应正常调整工资待遇
案例36 如何有效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
案例37 如何约定竞业限制条款
案例38 竞业限制应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
案例39 与哪些人约定竞业限制条款
案例40 竞业限制期限不超过2年
案例41 竞业限制勿忘约定违约责任
第四节 劳动合同的解除
案例42 双方协商一致,可解除劳动合同
案例43 当员工向你说“再见”的时候
案例44 企业不依法上保险,员工可辞职
案例45 企业规章制度违法,员工有权辞职
案例46 强迫劳动,员工可不辞而别
案例47 劳动者兼职受限
案例48 “末位淘汰制”的法律风险
案例49 客观情况变化,企业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案例50 “闪电裁员”
案例51 哪些员工不适用经济性裁员
案例52 劳动者因工丧失劳动能力,解除劳动合同应慎重
案例53 辞退员工应通知工会
案例54 解除或终止合同,应及时出具证明
案例55 违法辞退,后果严重
案例56 服务期内解除劳动合同如何支付违约金
案例57 经济补偿新规定
案例58 单位违法,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可要求经济补偿
案例59 协商解除劳动合同,也可能需要支付经济补偿
案例60 高管离职,高额补偿成为历史
第五节 劳动合同的终止
案例61 依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时合同终止
案例62 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劳动合同终止
案例63 女职工在“三期”内,单位不能终止劳动合同
案例64 因工致残合同可否终止
案例65 合同期满终止,是否需要支付经济补偿
案例66 单位破产,劳动者不能空手离开
第六节 劳动合同的续订
案例67 如何续订劳动合同
案例68 续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新规定
案例69 合同到期不续签的法律后果
第七节 劳务派遣合同的规范
案例70 派遣单位资质要合法
案例71 派遣合同期限至少2年
案例72 派遣单位不得以非全日制用工形式招工
案例73 企业不得进行“自我派遣”
……
第三章 劳动标准
第四章 集体合同与集体劳动争议

精彩书摘

  这是一起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定额标准,强迫劳动者加班,而且不按规定支付加班费的劳动争议。《劳动合同法》第31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劳动定额标准,不得强迫或者变相强迫劳动者加班。用人单位安排加班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劳动者支付加班费。
  劳动定额标准,是指在典型的技术条件下通过技术测定,制定的典型劳动作业或代表性产品的工时消耗产量标准的数据。根据劳动定额标准所确定的劳动消耗水平应当是在正常的技术组织条件下,多数人可以达到或接近的水平。劳动定额标准一经批准发布,即具有法律效力。企业制定劳动定额,应当以劳动定额标准为依据和参考。加班,是指工作时间超出法定的正常界限,包括劳动者在标准工作日以外延长时问工作(比如提前上班或推迟下班)或者在法定节假日或周休日工作。
  劳动者的工作权和休息权是宪法赋予的基本权利,为保护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国家对劳动者的工作权和休息权做了明确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问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1日;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1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根据本条规定,企业必须严格遵守劳动定额标准,不得强迫或者变相强迫劳动者加班。若出于工作需要,安排劳动者加班的,必须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问工资的工资报酬。有些用人单位出于业务上的需要而安排劳动者加班的情况在所难免,但是,企业应当意识到加班是以牺牲劳动者的休息、娱乐和家务时间为代价的,可能对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害,应当由劳动者自愿选择是否要加班;而且,劳动者加班,企业就应当按照上述规定支付加班费,不能把它当作自己的免费“午餐”。现在很多企业安排劳动者加班不按规定支付加班费,这种现象虽然普遍存在,但是企业自身也因此而面临着较大的诉讼风险,劳动者不追究的话则可以暂时相安无事,但它却始终是一枚威胁企业顺利运转的“定时炸弹”,随时有爆炸的危险。

前言/序言

  社会保障事关亿万国民的切身利益,也是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实现共享发展成果的基本制度安排。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改革中探索前进,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事业需要专业的社会保障机构与职业化的专门人才,各级社会保障行政机关、经办机构、科研院所以及营利性单位对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为适应这一形势发展的需要,近10年间中国的社会保障学科与理论建设得到了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到2008年,开设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的高校已近100所。为满足迅速发展起来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的需要,同时也为弥补以往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教材建设的缺陷与不足,并为这一领域的专业工作者提供实践参考,我于2004年发起并组织编写“社会保障与劳动案例系列丛书”。
  “社会保障与劳动案例系列丛书”是在中国人民大学“985”工程的资助下,在多位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师生的参与下,经过4年多的努力而编写的案例丛书。首批出版的案例分析包括《养老保险案例》《医疗保险案例》《工伤保险案例》《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案例》和《劳动争议案例》。各册主编均具有专业的学科背景,其中:《工伤保险案例》的主编孙树菡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职业安全卫生、工伤保险、工效学的教学与研究,出版过《工伤保险》《职业安全卫生》《劳动安全与卫生》等多种著作与教材,在报纸、杂志以及国际会议上发表相关论文近百篇。《医疗保险案例》的主编仇雨临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为医疗保险,长期从事医疗保险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出版过《医疗保险》《员工福利》等著作,发表医疗保险方面的学术论文30余篇。《劳动争议案例》的主编程延园教授长期从事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出版过《劳动关系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释义与案例分析》等20余部著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养老保险案例》的主编杨立雄副教授和《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案例》的主编韩克庆副教授也均是在相关领域成果丰硕的青年学者。
  本套丛书所收集的案例涉及劳动争议和社会保障的方方面面,既注重案例的时效性,又注重案例的理论意义,并在体例上做了大胆创新,先以案例作为引入点,然后再做详细分析,兼具可读性与学术性,适合于不同层次的读者阅读。其中:《养老保险案例》分为六部分,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安排、养老保险征缴管理、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养老保险待遇发放管理、退休年龄和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所选案例既有近年来的重大事件,也有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养老保障问题;内容涉及到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案例》充分反映了“看病难、看病贵”的种种表现,并深入剖析了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全书具体分为医疗保障体系、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和保障体系以及社会医疗保险运行四个部分,涉及医(医生、医院、医药)、保(医疗保障管理和经办机构,主要是政府)、患(参保患者)三方关系和利益,在案例的选取中,尤其注重对医疗卫生领域重大事件的分析和解释,同时对医疗保险制度运行和管理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以期帮助读者通过鲜活生动的案例更加深入理解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和发展。《工伤保险案例》分为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第三者责任等几部分。在工伤认定部分,首先选取了不同类型的“人”(包括正式职工及各种非正式职工)由于工伤而引起的在认定方面的争议,然后就“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及其他情况下发生工伤的认定问题分别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加以介绍并进行理论分析,尤其考虑到了“与疾病相关”的工伤认定案例;在劳动能力伤残鉴定方面,该书从劳动能力伤残鉴定、再次鉴定与复查鉴定以及鉴定结果的争议处理三个方面分别选取较为典型的案例加以介绍并进行理论分析,分别从特殊用工形式、未参加工伤保险、事实劳动关系以及违章受伤几方面探讨工伤待遇赔偿中的问题;该书还涵盖了第三人引发的工伤、农民工工伤、“私了”以及工伤保险制度中的其他问题。每一部分均提供几个较为典型的案例以及处理经过,有些还包括各当事人的意见,然后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综合分析并给出适用法条。《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案例》主要包括特殊群体的社会福利篇、公共福利:教育和住房篇、城市社会救助篇、慈善事业和非政府组织篇,内容涵盖了老年人福利、儿童福利、残疾人福利、教育福利、住房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法律援助、慈善事业、非政府组织等。全书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发生的事件为主线,通过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全国报刊索引检索、政府相关网站检索等,撷取本研究领域的典型个案进行理论分析。《劳动争议案例》通过对重大、典型案例剖析,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全面系统介绍了劳动合同、劳动标准、集体合同和集体劳动争议等劳动关系中的疑难、关键问题,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新法实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并特别对我国劳动关系领域中的重大典型案例进行了综合分析,反映了劳动关系实践的最新进展。
  在本套丛书的编写过程中,我组织编写者召开过多次会议集体讨论,除上述主编外,还有许多人参与了丛书各卷的讨论和案例收集、整理与撰写工作,因此,应该说丛书是集体合作的结晶,作为丛书的总主编,我对所有的参与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环球美食探秘:从街头小吃到米其林殿堂》 本书简介 这本厚重的画册与文字集,带领读者进行一场横跨五大洲的味觉冒险。它不是对法律条文或司法实践的枯燥梳理,而是对人类饮食文化多样性、历史演变及其背后社会意义的深度探索。全书近百万字,配有数百张高清摄影作品,力求捕捉每一个地域风味最真实、最诱人的瞬间。 第一章:文明的炊烟——早期人类的烹饪起源与演变 本章追溯了人类与火的相遇,这是烹饪史上的第一次革命。我们探讨了史前陶器的发明如何改变食物的储存与处理方式,并分析了不同地理环境下,早期定居民族如何根据可获得的原材料(谷物、牲畜、野生植物)构建出最初的饮食结构。重点介绍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大麦酿造技术,以及尼罗河流域的粗粮面包制作工艺,将其视为现代烘焙艺术的雏形。书中详尽描述了这些早期食物形态如何影响部落的社会组织和祭祀活动。 第二章:香料之路与帝国的胃口——古代地中海与亚洲的交汇 本章聚焦于古代贸易路线对全球风味格局的塑造。从亚历山大大帝的远征到丝绸之路的开辟,香料——胡椒、肉桂、丁香——如何从奢侈品演变为权力与财富的象征。我们深入研究了古罗马的奢华宴会文化(例如对“鱼酱”Garum的痴迷),并对比了汉唐时期宫廷菜肴对精致调味的追求。书中特别辟出章节,分析了早期葡萄酒的酿造技术在腓尼基人和希腊人之间的传播,以及这些技术如何与地方水果结合,形成地域特色。 第三章:新旧世界的碰撞——大交换与全球风味的重塑 “哥伦布大交换”是本书记载的又一重大转折点。本章详述了马铃薯、番茄、辣椒、玉米等美洲作物如何被引入旧大陆,并彻底改变了欧洲、非洲和亚洲的烹饪版图。例如,探讨辣椒是如何从阿兹特克人的祭祀品,迅速成为印度咖喱和中国川菜的灵魂。书中通过对比新旧世界食谱的变化,清晰展示了这种生物地理学上的交流如何催生了今日我们熟知的国际美食。 第四章:风土的颂歌——地域性食材与微气候的艺术 本章深入阐述了“风土”(Terroir)概念在烹饪中的体现,这与葡萄酒的酿造哲学不谋而合。我们考察了特定土壤、海拔、湿度如何孕育出独一无二的食材。从意大利的帕尔马火腿的特定气候晾晒要求,到日本北海道的特定海域出产的扇贝的细腻口感,再到法国勃艮第蜗牛对特定草本植物的偏好,本章通过微观的视角,解析了顶尖食材的形成过程,强调了自然环境对风味塑造的决定性作用。 第五章:工业化浪潮下的饮食焦虑与复兴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工业革命带来了大规模生产和食物的标准化。本章探讨了罐头食品、精炼糖和人造黄油的兴起如何影响了家庭烹饪的传统,以及人们对“真实”味道的怀念。随后的章节聚焦于后现代美食运动,尤其是对“慢食运动”和“从农场到餐桌”(Farm-to-Table)哲学的深入剖析。书中收录了多位当代主厨如何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同时尊重并提升传统技艺的案例研究。 第六章:街头美食的全球语言——烟火气中的社会切片 本章将镜头从高雅餐厅转向熙熙攘攘的市井。街头小吃被视为最纯粹、最直接的地域文化表达。我们详尽记录了东南亚的夜市文化、拉丁美洲的玉米饼摊、中东的烤肉店等。这些小吃不仅是快速的果腹之物,更是社会阶层、移民历史和日常生活的缩影。通过对制作工具、调味哲学和顾客互动的观察,读者能够理解食物如何在非正式的公共空间中建立起社区联结。 第七章:未来餐桌的构想——可持续性与创新前沿 本书的终章展望了全球粮食体系面临的挑战,如气候变化、资源枯竭和营养不均。我们探讨了垂直农业、细胞培养肉等新兴技术如何可能改变我们获取蛋白质的方式。同时,书中也关注了前沿美食家如何利用分子料理技术,探索味觉和口感的全新边界,试图在环保责任与饕餮享受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我们相信,未来的美食,将是科技、传统和生态责任的复杂融合。 结语:舌尖上的哲学 食物不仅仅是生存的必需品,它承载着历史的重量、文化的记忆和情感的连结。通过这趟跨越时空的旅程,我们试图揭示,每一次咀嚼和品味,都是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无声致敬。 本书适合对世界历史、人类学、地理学以及纯粹美食艺术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它提供了超越食谱本身的深度阅读体验。

用户评价

评分

哇,这本书简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原本以为劳动争议就是简单的合同纠纷,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其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把我带入了一个充满挑战又充满智慧的领域。书中那些生动鲜活的案例,让我仿佛置身于法庭之上,亲历着每一个案件的跌宕起伏。我特别欣赏作者的处理方式,他不是简单地罗列法律条文,而是深入剖析每一个案例的细节,从事实认定、证据收集到法律适用,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尤其是关于证据规则的讲解,真是太到位了!以前我总觉得证据很难收集,但通过书中一个个例子,我学会了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和固定证据,这让我对处理劳动争议的信心倍增。而且,书中还探讨了许多实践中常见但理论上却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比如劳动合同的解除、经济补偿金的计算、侵权责任的认定等等,这些都对我日常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情况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我尤其对其中关于“默示续签”的案例印象深刻,这颠覆了我对劳动合同续签的传统认知,让我明白了在某些情况下,即使没有书面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依然会受到法律的保护。这本书真的让我对劳动争议有了全新的认识,也为我处理相关问题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实用性”!它不是那种只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学术著作,而是紧密结合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复杂情况。作者挑选的案例都非常有代表性,涵盖了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解除等各个环节,以及工伤、社保、职业病等多个方面。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过失性辞退”的分析。在很多企业中,员工的失职或者违纪行为可能导致劳动关系的解除,但如何界定“严重违反规章制度”以及如何合法合规地进行辞退,往往是企业管理中一个棘手的问题。这本书通过几个真实的案例,详细阐述了企业在处理这类情况时需要注意的法律要点和可能面临的风险,这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避雷指南”。同时,对于劳动者而言,了解这些也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我还有一个发现,这本书对于一些“灰色地带”的法律问题,也进行了非常有价值的探讨,比如一些新兴的就业模式下劳动关系的认定,或者平台经济中劳动者的权益保障等等,这些前沿性的内容,让我对未来的劳动关系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选择这本书,是抱着一种“看看就好”的心态,毕竟我对劳动法律法规了解不多。但没想到,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如此大的惊喜!它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充斥着密密麻麻的法条和晦涩的术语,反而用非常平实易懂的语言,将一个个劳动争议的案例娓娓道来。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每一个案例背后的原因和影响的深入挖掘。他不仅仅讲述了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会发生,以及这些争议对当事人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这种人文关怀让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法律书籍,充满了温度。我记得有一个关于工伤认定的案例,主人公的遭遇让人唏闻。书中对这位劳动者在工伤发生后的心理状态、家庭经济压力以及漫长维权过程中的挣扎,都有非常细腻的描绘。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劳动争议不仅仅是法律上的对抗,更是对个体生命和尊严的考验。通过阅读这样的案例,我不仅学习到了法律知识,更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劳动者的权益保障问题也产生了更强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法条汇编,而更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侦探小说。作者以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带领读者一步步走进劳动争议的复杂世界。我最喜欢的是作者在分析案例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致入微的逻辑推理。他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读者思考,提出各种可能性,然后通过对法律条文和相关判例的深入解读,层层递进,最终揭示出最合理的解决方案。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感觉自己也在参与到案件的审理过程中,不仅增长了知识,更锻炼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书中关于劳动关系认定的案例,就让我深思了很久。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用人单位会试图通过各种方式规避劳动关系,比如签订“合作协议”或者“服务合同”,但这本书通过真实的案例,清晰地阐明了认定劳动关系的实质性标准,这对于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至关重要。此外,作者在解释一些疑难复杂的问题时,总能找到贴切的比喻和生动的语言,使得原本晦涩的法律概念变得易于理解。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在学习和吸收,这种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知识的获取,更在于它所传递出的那种对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每一个案例背后,都可能是一个普通劳动者艰辛的维权历程,也可能是一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作者在讲述这些案例时,并没有预设立场,而是力求客观公正地呈现事实,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法律的智慧,寻求最恰当的解决方案。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分析一些复杂案例时,总是能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比如从法律适用的角度、从证据学的角度,甚至从社会伦理的角度。这让我看到了法律的严谨和人性的温暖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尤其是一些关于劳动者权益受到侵害的案例,读来让人义愤填膺,但作者却能冷静地分析问题,指导读者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情绪的宣泄。这本书让我明白,劳动争议并非只是冰冷的法律条文,而是关乎每一个人的尊严、生计和对公平社会的向往。它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劳动争议处理的路径,也让我对法律在维护社会公正中的作用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

很好 全新 就是不知道为什么是京东来着。。。

评分

很好 全新 就是不知道为什么是京东来着。。。

评分

未雨绸缪、规避风险,HR必备

评分

好好好好好

评分

很好 全新 就是不知道为什么是京东来着。。。

评分

挺好,呵呵,有需要还会再来

评分

书很不错,适合工作中用

评分

案例很突出,不错,可以结合到实际工作中。

评分

书很不错,适合工作中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