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十五讲/名家通识讲座书系

中国美学十五讲/名家通识讲座书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良志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美学
  • 美学
  • 文化
  • 艺术
  • 哲学
  • 国学
  • 传统文化
  • 名家讲座
  • 通识教育
  • 审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
ISBN:9787301105863
商品编码:1626255686
开本:16
出版时间:2006-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中国美学十五讲/名家通识讲座书系
  • 作者:朱良志
  • 定价:48
  • 出版社:北京大学
  • ISBN号:9787301105863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06-04-01
  • 印刷时间:2015-01-01
  • 版次:1
  • 印次:12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400
  • 字数:450千字

内容提要

中国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它将宇宙和人生视为一 大生命,**动欢畅之大全体,生命**是中国哲学 的核心。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美学具有突出的重视生命 体验和**的特点。中国美学不以认识外在美的知识 为重心,而强调返归内心,由对知识的荡涤,进而体 验万物,通于天地,融自我和万物为一体,从而获得 灵魂的适意。中国美学是一种生命安顿之学。
     朱良志的《中国美学十五讲/名家通识讲座书系 》用十五节课带您里了解中国美学。
    

作者简介

朱良志,1955年生,安徽滁州人,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美学、中国艺术。主要作品有:《石涛研究》《扁舟一叶:理学与中国画学研究》《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南画十六观》等。

目录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本书系编审委员会
引言 生命**的美学
**讲 游鱼之乐
一、通:会通物我
二、大:以物为量
三、全:大制不割
四、乐:忘情融物
五、游:朝阳初启
第二讲 不二法门
一、不二之义
二、去有无——**现象本体结构
三、泯能所——**主客关系
四、弃判断——关于是、在、比
五、任圆成——水流花开之境
第三讲 逝者如斯
一、创造
二、新变
三、流动
第四讲 骚人遗韵舶
一、感伤
二、唯美
三、远游
四、物哀
第五讲 气化宇宙
一、气韵
二、吞吐
三、氤氲
四、龙脉
第六讲 落花无言
一、大美不言
二、妙契无言
三、创造无言之美
第七讲 灵的空间
一、疏处走马
二、蹈虚蹑影
三、无色之色
四、疾涩之道
第八讲 四时之外
一、撕开时间之皮
二、刹那永恒
三、静里春秋
四、乱里世界
五、古意盎然
第九讲 以小见大
一、心性的伸展
二、体验的真实
三、月印万川处处皆圆
第十讲 大巧若拙
一、拙的智慧
二、枯槁之美
三、艺之老境
四、天饰原则
第十一讲 华严境界
一、境与世界
二、境作为媒介
三、以境显理
四、境作为审美标准
第十二讲 饮之太和
一、生命的和谐
二、适度原则
三、协调原则
四、天和原则
五、平和原则
六、艺术中两种和谐境界
第十三讲 妙悟玄门
一、妙悟是否为一种审美认识活动
二、妙悟与其他审美认识活动之区别
三、妙悟是一种慧的直觉
四、妙悟的核心在回到世界中
第十四讲 形神之间
一、以形写神
二、重神轻形
三、形式之外
第十五讲 颐养情性
一、养气说的哲学基础
二、养气说的基本理论构架
三、讨论三个与养气相关的问题
后记


中国美学十五讲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 引言 中国美学,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在历史的长河中蜿蜒前行,滋养着中华文明的沃土,也为世界文化宝库贡献了独特的瑰宝。它并非高高在上、艰涩难懂的学术禁区,而是渗透在日常生活点滴之中,关乎我们对美的认知、对艺术的理解、对世界万物的感悟。它是一种独特的视角,一种审美的旨趣,一种人生态度的体现。 本书《中国美学十五讲》并非一部枯燥的学术专著,而是一次深入浅出的美学之旅,旨在带领读者走进中国美学丰富而迷人的世界。它并非罗列繁琐的理论体系,而是撷取中国美学史上的重要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生动的史料和鲜活的案例,层层剥开中国美学那精妙绝伦的面纱。本书脱胎于一系列高水平的学术讲座,由在各自领域深耕多年的名家担纲主讲,他们以学者的严谨和大家的风范,将复杂的理论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让读者在轻松的氛围中,领略中国美学的独特魅力与深邃智慧。 本书的出版,旨在打破传统美学研究的壁垒,让更多普通读者能够接近、理解并热爱中国美学。我们相信,美学并非少数人的专利,它应该成为连接个体心灵与民族文化、连接当下与历史的桥梁。《中国美学十五讲》正是以此为初衷,力求通过十五个精选的主题,勾勒出中国美学的大致轮廓,展现其核心精神与重要特征,唤醒读者内在的审美潜能。 本书内容概述 本书共分十五讲,每一讲都围绕一个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美学议题展开。我们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或理论体系的递进关系进行编排,而是根据内容的精彩程度和逻辑上的可读性进行组织,力求使读者在阅读每一讲时都能获得独立的启迪,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美学思想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第一讲:何为中国美学?——美的边界与中国人的审美视野 本讲将首先为读者建立对“中国美学”的基本认知。我们将探讨“美学”一词在中国的语境下,是否与西方美学完全等同?中国古代对于“美”的理解,是否有着更为广阔的范畴?从“乐”到“道”,从“意境”到“神韵”,我们将初步勾勒出中国美学所关注的核心范畴,并探讨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视野,是如何塑造我们对自然、艺术乃至人生的态度。 第二讲:从《诗经》到《楚辞》——早期文学的审美萌芽 文学是美学最直接的载体之一。本讲将溯源至中国文学的滥觞——《诗经》与《楚辞》。我们将分析《诗经》朴素自然的风、雅、颂之美,以及《楚辞》浪漫瑰丽、充满想象力的艺术特色,探讨其中蕴含的早期审美观念,如“兴、观、群、怨”的功能,以及对自然景物与个体情感的细腻描绘,揭示早期中国人在歌咏生活、抒发情怀中流露出的朴素美感。 第三讲:山水画里的中国情怀——“以形写神”的视觉艺术 中国山水画,不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更是画家心灵的投射与哲思的体现。本讲将深入探讨中国山水画的核心美学观念——“以形写神”。我们将分析画家如何通过皴法、墨韵、构图等艺术手段,捕捉山水的精神气韵,而非仅仅是外在的形态。同时,也将探讨中国山水画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及它所传达的宁静、超脱的审美情趣。 第四讲:书法:线条的舞蹈与书写者的精神 汉字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视觉艺术。中国书法,更是将这种艺术推向了极致。本讲将从线条的结构、墨色的变化、笔画的力度等方面,解读中国书法的形式美。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深入探讨书法作为一种“书写者精神”的体现。从汉代古朴雄浑的隶书,到唐代颜筋柳骨的楷书,再到宋代苏黄米蔡的行草,我们将看到不同时代、不同书家如何在笔墨间流露出各自的性情、学养与人格魅力。 第五讲:园林艺术的诗意栖居——“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人营造理想生活空间的艺术结晶。本讲将解析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原则,探讨其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叠山理水、栽花种木、点缀亭台楼阁,创造出无穷的意境。我们将分析园林的空间布局、借景手法、对比手法等,以及园林所传达的“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哲学追求,如何为人们提供一个精神休憩的场所。 第六讲:“留白”的艺术——无声胜有声的东方智慧 在许多中国艺术形式中,“留白”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讲将深入探讨“留白”这一独特的美学手法。它不仅仅是画面上的空白,更是画家、书法家、作家有意为之的“未完成”与“可能性”。我们将分析留白如何引发观者的想象,如何营造意境,如何传达深邃的哲理,以及这种“无”中生“有”的东方智慧。 第七讲:意境的营造——情景交融的审美空间 “意境”是中国美学中一个极为核心的概念。本讲将着重阐释“意境”的生成机制。我们如何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寄寓情感?又如何通过情感的抒发,升华景物的意蕴?我们将分析“情景交融”是如何在中国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中得以体现,以及意境的营造如何为艺术作品注入深厚的生命力与感染力。 第八讲:韵味的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韵味”是中国人对美的一种独特感受,它难以言说,却能触动心弦。本讲将探讨“韵味”的来源。它源于自然,源于朴素,源于艺术家对生命本质的深刻体悟。我们将分析“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原则,以及如何在中国艺术中感受到那种不着痕迹、自然流露的韵致。 第九讲:哲学与美学——儒、道、佛的美学关怀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讲将探讨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在中国美学中的体现。儒家强调“仁”与“礼”,其美学关注教化与秩序;道家崇尚自然与逍遥,其美学追求“道法自然”与“无为而治”;佛家讲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美学关注超脱与禅悟。我们将分析这三者如何在中国美学的发展中相互交融,又各自贡献独特的智慧。 第十讲:雅俗之辨——审美趣味的流变与传承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雅”与“俗”始终是中国审美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议题。本讲将探讨“雅”与“俗”的界限,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流变。何为“雅”?何为“俗”?它们之间是泾渭分明的,还是可以相互渗透的?我们将分析古代士大夫的审美趣味,以及民间艺术的生命力,探讨“雅”与“俗”的辩证关系。 第十一讲:戏曲之美——唱念做打的综合艺术 中国戏曲,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集中体现了中国美学的多元魅力。本讲将解析戏曲在“唱、念、做、打”四个基本功方面的艺术技巧,以及它们如何有机地融合,共同营造出扣人心弦的舞台效果。同时,也将探讨戏曲中所蕴含的忠孝节义、爱恨情仇等中国传统价值观,以及其独特的程式化、虚拟化美学特征。 第十二讲:民间艺术的生命力——从剪纸到年画 除了高雅的宫廷艺术和文人艺术,中国民间艺术也孕育着蓬勃的生命力。本讲将聚焦于剪纸、年画、刺绣、陶瓷等民间艺术形式。我们将分析它们朴实、生动、充满想象力的艺术风格,以及其中蕴含的对生活的热爱、对丰收的期盼、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民间艺术是民族情感的载体,也是中国美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十三讲:美育与人格——审美教育的当代价值 本讲将视角从艺术作品本身转移到“美育”这一概念。我们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审美教育的重视,以及它如何与人格的塑造紧密相连。在当代社会,审美教育的缺失会带来哪些问题?我们又该如何通过审美教育,提升个体的精神境界,培养健全的人格,以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十四讲:当代中国美学的新探索——传承与创新 在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中国美学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本讲将关注中国美学在当代的探索与创新。我们如何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面向未来的中国美学?我们将探讨当代艺术如何反思传统,如何回应社会现实,以及如何构建新的审美范式。 第十五讲:中国美学的生活实践——如何在日常中发现美 本书的最后一讲,将回归到日常生活。美学并非遥不可及,它就隐藏在我们的一饮一啄、一颦一笑之中。本讲将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从一杯清茶的仪式感,到一次旅行的感悟,从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交流,到对身边细微事物的关注,我们将探讨如何将中国美学的智慧,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实践中,让生活本身变得更加充盈与美好。 结语 《中国美学十五讲》希望成为您通往中国美学殿堂的一扇窗口,一次愉悦的知识探索。我们相信,通过这十五次的相遇,您不仅会 gain (获得)关于中国美学的新知,更会开启一段发现自我、理解世界、感悟生命之美的心灵旅程。愿本书能激发您对中国美学的兴趣,并鼓励您在自己的生活中,去体味、去践行,让美的力量,点亮您的生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散发出的那种对传统文化的深沉热爱与敬畏之心。作者的文字中流淌着一种温润如玉的气质,他对中国传统文化载体的描摹,充满了细腻的情感和饱满的热情,仿佛能透过文字嗅到古老竹简上的墨香。行文之间,既有扎实的文献支撑,又不乏诗意的想象力,使得理论阐述不再是冰冷的公式,而成了有血有肉的生命体。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现代人与古典审美之间的桥梁,让我们这些身处喧嚣时代的人,重新找到了与自身文化根源对话的途径。这本书读完后,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学会了如何更深沉、更富有诗意地去观察这个世界。

评分

我简直不敢相信,市面上居然还有如此充满烟火气的学术著作!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就像是听一位睿智的长辈在壁炉边娓娓道来,没有丝毫学究气,却又处处透着深厚的底蕴。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高深莫测的理论,用最接地气、最贴近生活的例子一一剖析开来。我尤其欣赏他对具体艺术作品的细致解读,那种入微的观察和独到的见解,让人对那些熟悉的画面或器物产生了全新的认识。它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指导,而更像是一本贴心的“审美指南”,教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去发现和体悟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读起来非常放松,但收获却远超预期,那种被知识温柔包裹的感觉,实在太美妙了。

评分

这部作品的文笔实在是太过于凝练了,简直就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每一个字都仿佛经过了千锤百炼,直击人心的本质。作者在探讨艺术与哲学的交汇点时,展现出一种近乎冷峻的理性光芒,但文字的温度却又恰到好处地引导着读者深入思考那些关于“美”的终极命题。读完之后,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精神上的洗礼,很多过去模糊不清的概念,都被作者用一种极其清晰且富有逻辑性的方式重新梳理了一遍。特别是对于意境的阐述,简直是神来之笔,让人豁然开朗,仿佛触摸到了中国传统审美中最幽微、最难以言喻的那一部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颇为精妙,层层递进,不急不躁,让人在吸收知识的同时,还能感受到一种阅读的愉悦感,绝非那种枯燥的说教式著作,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洞察力的智慧结晶。

评分

坦白讲,初拿到这本书时,我还有些许担忧,怕内容会过于艰涩难懂,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作者的叙述逻辑极其清晰,仿佛是为每一个概念都画上了一张清晰的地图,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毫不费力地沿着他的思路前行。尤其让我感到惊艳的是他对“时间”与“空间”在中国美学中独特表达的论述,那种对东方哲学中“气韵生动”的精准捕捉,简直让人拍案叫绝。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像进行了一次高质量的智力探险,每完成一个章节,都像是攻克了一个小小的思想难关,那种成就感是难以言喻的。它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重塑过程。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转换实在是太犀利了!它并没有拘泥于传统的框架,而是大胆地将西方现代思潮与东方古典哲学进行碰撞与对话,这种跨界的勇气和驾驭能力令人叹服。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作者抛出的新颖观点所震撼,他总能从一个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揭示出事物隐藏的内在关联。与其说这是一本关于“美学”的书,不如说它是一部关于“思维方式”的教科书。语言的节奏变化多端,时而如急流般迅猛有力,时而又似深潭般幽静深邃,这种张弛有度的文字功力,让阅读体验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对于那些渴望跳出固有思维模式,寻求知识交叉点突破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效的“清醒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