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解之谜

中国未解之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未解之谜
  • 中国历史
  • 悬疑
  • 神秘事件
  • 民间传说
  • 考古发现
  • 历史文化
  • 奇闻异事
  • 探索发现
  • 民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涵容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50727
商品编码:16286147244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5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推荐一: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
  这是一方充满神奇的土地,无论是名山大川,还是田野乡间,都隐藏着令人困惑不已的谜团:峨眉山佛光是自然奇观还是佛祖放射的吉祥之光?神秘罗布泊茫茫沙漠下究竟隐藏了多少秘密?喜马拉雅山雪人到底是何种生物?美丽的湘西为何曾经盛行赶尸……沧海桑田,岁月的风尘掩埋了无数人和事,却丝毫掩不住人们一窥历史真相的好奇心。《中国未解之谜》将引领你走入那一片神秘的丛林去一探究竟,也许揭开这些未解之谜的神秘面纱,人们能够了解到沧桑古国的另一面。
  推荐二:物美价廉,携带方便。
  小开本,轻型纸印刷,轻巧便携。双色插图,装帧精美,版式清新活泼,带来超值的阅读享受。

内容简介

  《中国未解之谜》以知识性和趣味性为出发点,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各个领域最有研究价值、最有探索意义和最为人们所关注的中国未解之谜,全书共分神奇地带、生物玄奇、考古发现、科学探索、人物悬疑、文化谜团、建筑奇观、民风民俗八大部分。全书以独特的视角审视中国各种神秘诡谲之现象,以探索的眼光研究各种谜题、探究事件真面目,深层次挖掘各个事件或现象背后的真实内幕,力求将冗长的讲解趣味化,又不失其真实感。编者在参考了大量文献资料、考古发现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客观地将多种经过专家学者分析论证的观点一并提出,展示给读者,使读者既多了一个与大师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又多了一条了解真相的途径,从而见微知著,去伪存真,揭示谜团背后的真相,满足其探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大量珍贵图片与文字互为诠释补充,为读者展示出更广阔的认知视野和想象空间,获得不一样的阅读刺激和揭秘快感。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神秘地带
奇怪的冷热洞/8
魔鬼水域鄱阳湖/11
神秘的水下古国/14
三霄洞的离奇惨案/17
“桃花源”究竟在哪里/20
峨眉“佛灯”之谜/23
怪坡之谜/26
能预报天气的古井/29
会行走的罗布泊/32
永远的香格里拉/35
长寿乡之谜/38
响沙山之谜/41
神奇天坑之谜/44

第二章 生物玄奇
黏菌“植物”之谜/48
古莲种子为何如此长寿/51
竹子开花之谜/54
蝴蝶为何会聚会/57
神农架真的有野人吗/60
神农架白色动物之谜/63
喜马拉雅山雪人之谜/66
众说纷纭的天池怪兽/69
可可西里藏羚羊迁徙之谜/72
青海湖水怪之谜/75
汗血宝马之谜/78
四川恐龙公墓之谜/81
神奇的动物禁圈/84

第三章 考古发现
北京人头盖骨失踪之谜/88
谜团重重的后母戊大方鼎/91
勾践剑和夫差矛为何在相邻的地方出土/94
中山王墓为何有众多的鲜虞族珍宝/97
乐山卧佛是自然的巧合吗/100
三星堆未解之谜/103
神秘的地下王陵/106
美丽的楼兰新娘/109
谁能破译敦煌的密码/112
秦始皇陵之谜/115
为什么马王堆汉墓的尸身不腐烂/118
武则天无字碑之谜/121
佛家舍利子案之谜/124

第四章 科学探索
中国古人的照明之谜/128
青花瓷是如何产生的/131
蒙汗药之谜/134
麻醉药之谜/137
古代脑科手术之谜/140
神秘的太极图/144
指南针的“始祖”是谁/147
木牛流马之谜/150
永乐大钟铸造之谜/153
郑和宝船之谜/156

第五章 人物悬疑
老子骑青牛出关下落之谜/160
扁鹊真的是妙手回春的神医吗/163
西施生死迷局/166
秦始皇身世之谜/169
关羽为什么受到后人尊崇/172
唐玄奘真是西天取经第一人吗/175
婉转蛾眉马前死/178
宋太祖兄终弟及之谜/181
一代帝王下落不明/184
郑和为何七下西洋/187
顺治帝出家之谜/190
乾隆帝身世之谜/193

第六章 文化谜团
最早的汉字之谜/198
中国绘画的始祖/201
《山海经》到底是什么书/204
《韩熙载夜宴图》之谜/207
《清明上河图》之谜/210
《永乐大典》下落之谜/213
史诗《格萨尔》千年传承之谜/216

第七章 建筑奇观
得失功业付一炬/220
悬空寺千年不倒之谜/223
举世无双的金殿/226
大雁塔倾斜之谜/229
分分合合总一家/232
皇城里的秘密/235

第八章 民风民俗
龙凤文化之谜/238
十二生肖之谜/241
八仙人物原型之谜/244
走进神秘女儿国/247
千年悬棺之谜/250
真的有“长生不老”的丹药吗/253

 

精彩书摘

  奇怪的冷热洞
  古老神秘的原始洞穴,忽而冰冻三尺,忽而热浪弥天!冷热瞬变、万物遁幻。人间倘若真有世外桃源,那冷热洞就是其中的仙境。
  绝壁生花,桃源深处
  在中国湖北省西部有一片古老而神秘的原始林区——神农架。其中,位于神农架木鱼镇彩旗村境内的冷热洞,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冷热洞,海拔1500米,洞长5千米,洞内巨大的空间足以容纳两万余人。冷热洞的洞口面南而开,醒目又充满神秘。背洞而立,千年铁坚杉直入眼帘,呼啸的风扑面而来,让人顿生敬畏之感。
  据当地人讲,探洞的最好时间在春、夏两季。届时,人只要往洞口一站,就会明显感觉到冷气逼人,不禁瑟瑟发抖。但如果以为冷热洞的特点仅仅是春、夏两季异常寒冷,那就大错特错了。
  冷热洞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在长仅5千米的洞中漫步,人们会体验到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不同特点。那莫名变化着的温度让人觉得冥冥之中仿佛有什么神灵在恶作剧。初入洞中人们会觉得有一股寒气从洞的深处袭来,而继续向前走,又会感觉到热浪滚滚。
  不仅如此,冷热洞中一边湿、一边干。夏天,站在湿的地方会觉得凉风飕飕,好似被人从头到脚浇了一桶沁凉的泉水,而站在干的地方,又会觉得浑身上下燥热难挨,好比在烈日当头的夏日午后漫步;冬天,站在湿的一边,迎接人的是刺骨寒风,而站在干的一边,则又会感觉温暖舒适、如沐春风。
  要想探究冷热洞的秘密,体会身处其中的奇妙感觉,就一定要身临其境。遗憾的是,神农架的冷热洞地势复杂,虽长仅5千米,但走到一半,人们就会因洞内空间的骤然变小不得不停住脚步,无法到洞底一探究竟。而揭开冷热洞秘密的钥匙很有可能就藏在幽深的洞底。
  冷热瞬变,奇域洞天
  神农架好似一个大谜窟。野人传说、奇花异草、奇珍异兽、冷热洞……无不引起人们的种种遐想与猜测。特别是冷热洞中奇特的景象和神奇的温度瞬变,让人们不禁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冷热洞内有形态万千的石笋、石柱、石鼓、石帘,这些景观足以让人流连忘返。忽冷忽热的温度差异,更刺激着人们的探险欲望。越来越多的人对冷热洞产生了好奇。而实际上,中国境内并不只神农架有这等奇观。在喀斯特地貌林立的贵州同样也有一个奇特的冷热洞。有趣的是,这个洞的温差并不是横向变换,而是纵向转变。人在洞中行走,上身似乎有暖气翻涌,下身却如处冰窟。
  为了揭开冷热洞的温差之谜,科考人员屡次入洞进行调查,他们特意上不着衣衫、下着棉裤。然而,以这种装束进洞停留一段时间后,裸露的上身竟然大汗淋漓,而被棉裤裹紧的双腿却冻得发抖。于是,不少专家认为,冷热洞中的地面其实是一个大的吸热体,山洞中气流的流动造成贴近地面的地方温度低,距离地面远的地方温度高。但是这种说法却不足以解释神农架冷热洞中的温度变换。
  因此,一些地质学家又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见解。他们认为,冷热洞内的温度反差,是洞中地表岩石与洞顶岩石结构上的差异造成的。洞内地面岩石是一种奇特的“冰石”,会吸收热量,而洞顶岩石恰好具有释放热量的功能。两种岩石相互作用,就构成了洞内“上热下冷”的景象。同样,在神农架的冷热洞内,寒气逼人的地带遍布着吸收热量的“冰石”,令人倍觉温暖的地带则到处是释放热量的岩石。
  但是不少人指出,暂且不提神农架冷热洞中的岩石确实具备吸热、散热的特点,单就贵州冷热洞来说,洞内上、下近乎均匀地聚集着两种构造截然不同的岩石,未免过于巧合。如今,这难以解释的温度变化之谜已经成为冷热洞神秘之美的一部分。
  魔鬼水域鄱阳湖
  秀丽的老爷庙水域迷雾重重,频繁的沉船事故和蹊跷的人员失踪,让人们谈之色变。那么,究竟是谁导演了这一系列悲剧?是魔域风水作祟,还是水底别有洞天?船只、财宝、水怪、死亡……这块神秘莫测的水域下面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
  老爷庙水域迷雾重重
  秀丽辽阔的鄱阳湖像一颗天然珍珠镶嵌在江西省的北部。这里烟波浩渺、水域辽阔,别有一番景象,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然而,这个风景秀丽的湖泊,却有着一个神秘恐怖的称呼——“魔鬼水域”。
  “魔鬼水域”实指鄱阳湖的老爷庙水域。这里仿佛是吞噬生命的地狱入口:过往船只无故沉底,就连负责打捞沉船的工作人员也接二连三地失踪,即使好不容易逃出,也会变得不是精神崩溃,就是意识模糊。人们很难从生还者的口中探知老爷庙深深的湖底到底发生了什么。
  1945年4月16日,装载着大量中国宝物的日本运输船“神户丸”号在老爷庙离奇沉没。之后,日本方面立即派专业的打捞人员潜入鄱阳湖一带进行搜救。然而,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后,日方仅救出一名名叫山下堤昭的船员。日方试图通过该船员弄清“神户丸”号的沉没原因。遗憾的是,山下堤昭竟被吓得失去了理智,完全疯了。人们根本无法从他那支离破碎的话语中找出一丁点儿关于“神户丸”号的线索。
  日方的打捞工作没有取得丝毫进展,“神户丸”号安静地沉睡在了鄱阳湖的湖底。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方面也曾派人打捞“神户丸”号,由于多少听说了日方在打捞该船时的离奇遭遇,国民党政府特地邀请了当时享有盛誉的打捞专家爱德华·波尔,并由波尔亲自带队负责具体工作。结果,波尔不仅未能让“神户丸”号重见天日,还损失了若干队员。
  波尔心有余悸地告诉人们,自己在水底看到了一道长而耀眼的白光,这道白光仿佛死神的影子在湖底迅速翻滚,不等他反应过来,就卷走了他的队员。波尔不知道这道白光到底为何物,他也没能和那些被卷走的队员再取得联系。
  鄱阳湖的湖底迷雾重重,继“神户丸”号和波尔的打捞队之后,仍有不少悲剧在此发生:1985年8月3日,数艘船只神秘地在老爷庙水域消失。2005年5月,安徽省的一艘运沙船进入老爷庙水域后,突遭狂风恶浪,船体瞬间断裂下沉,之后便片甲不存……
  谁能解开水底谜团
  就在人们对发生在老爷庙水域的一系列恐怖事件百思不得其解时,各种传说和猜测出现了。这些揣测,让原本神秘的老爷庙水域,变得更加恐怖离奇。
  当地的老人认为,在老爷庙的湖底潜藏着极其可怖的怪兽,正是由于怪兽作祟,湖上才会突起风暴,害人性命。至于怪兽的模样,当地人也说得头头是道。传说,这头怪兽形似白龙,浑身上下长满了眼睛,每当它出没之际,湖面上就会电闪雷鸣、黑云翻滚,场面十分可怕。
  科学家们认为老爷庙一带的水文情况比人们想象的复杂,而紊乱的水流又会形成巨大的旋涡,这些旋涡足以将船只和潜水人员吞噬。与此同时,在老爷庙水域,还有相当多的地方遍布着石灰岩,这种特殊的地质构造很容易形成地下电磁场。每逢雷雨天气,地下电磁场的异常活跃不仅极有可能诱发雷电击沉船只,还会让人思维混乱。
  此外,老爷庙水域还是少有的大风区,最大风速可达每小时200千米。如此大的风力可以轻而易举地将过往船只打入水底。
  尽管科学家们已经尽可能地为老爷庙“魔鬼”称号的缘由做了解释,但还是没有人能回答爱德华·波尔当年看到的那道翻滚的白光究竟是什么。如果是简单的旋涡,经验丰富的波尔不会认不出来,而波尔带队下水时老爷庙也没有风暴发生。在老爷庙幽深的湖底仍有未解之谜待人探索。
  神秘的水下古国
  一次水下考察竟然意外地发现了一座神秘古城,很快,这些离奇的建筑就引起了轰动。那么巢湖水下,是否还隐藏着更多的奇珍异宝呢?
  千古名湖,暗藏古国
  巢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中国安徽省中部,东西长54.5千米,南北宽21千米,水域面积约769.5平方千米。这里风光迤逦、神秘莫测,历史上著名的草船借箭就发生在这里。
  2002年的枯水季,考古人员开始了对巢湖北岸的发掘,经过一番精密、仔细地考察和发掘,一座文明古城的遗址出现在巢湖北岸一带。很快,他们又发现了几口有陶制井栏的废水井和大批器物。这些器物包括瓮、盆、缸、罐、坛、釜等生活用品,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口沿和底座的弧度都比较大。
  谨慎的考古人员又开始走访当地居民,发现很多百姓家中都有从湖边捡来的文物,且数量竟多达260多件。在这些文物中,最早的是新石器时代的玉斧,最晚的是东汉王莽时期的钱币。其中光是铜钱的品种就有蚁鼻钱、秦半两、汉半两、汉五铢以及东汉王莽时的大布黄千等。
  巢湖发掘出远古城市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引起轰动,有关部门马不停蹄地派专家前往勘察。经过现场勘察研究,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最后确定,此处为汉代大型古遗址,具有不可估量的考古价值。
  神秘居巢国
  就在人们惊叹不已时,学者们开始对巢湖遗址究竟为何展开了争论。有不少学者指出,巢湖遗址不是汉代的古遗址,而很有可能是居巢国遗址。关于居巢国的传说,人们可以在青铜器《班簋》和《鄂君启节》的铭文里找到蛛丝马迹。居巢国曾是殷周时期的重要方国,遗憾的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它的资料存留甚少,以至于今人对它的了解十分有限。对很多人来说,令人最好奇的还不是巢湖遗址的真实身份,人们迫切地想要知道,这偌大的古国遗址究竟是因为什么沉入深深的水底。
  在巢湖和合肥一带至今流传着一个传说:巢湖水域在很久以前曾是一座繁华的城市,一天,一位百姓误食了东海龙子,愤怒的龙王为报丧子之仇,掀起了滔天巨浪,将这座城市生生淹没,城中居民都可悲地沦为水下冤魂。城没人亡之后,龙王还不肯善罢甘休,滔天洪水也就迟迟未能退去,从此这片地区便只剩下浩瀚的湖水了。
  传说虽然不能成为科学根据,却也可以提供蛛丝马迹。地质学家认为,巢湖大约是秦汉时期,在地壳的运动过程中,由于陆地的下陷形成的,是典型的陷落湖。巢湖水域下的那座神秘城市,也很有可能是在地壳的巨变——即一场大地震中沉入湖底的。而从城市遗址的挖掘情况看,巨变发生时,城中之人没有丝毫准备。他们来不及转移财物,甚至来不及奔跑逃生,他们和他们的城市一同被无情的自然吞噬。
  考古界有一个“水下有遗址,山上就一定有断层”的铁律。科学家奔赴巢湖,并在湖边的龟山上发现了断层。这无疑为地震说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一些科学家由此断定,巢湖东部的确发生过严重的地震,导致这一地区的城市整体下落,它下落的地方就是现在的巢湖水域。但历史上的巢湖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没有人敢轻易断定。水下古国的谜团,也只能随着历史的沉积越来越扑朔迷离。
  三霄洞的离奇惨案
  素有“景色天下秀”之称的峨眉山,曾经竟然是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杀人魔窟!善男信女千里迢迢朝贺三霄娘娘,却惨死洞中,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神秘三霄洞
  三霄洞位于峨眉山九老洞附近,传说三霄娘娘(云霄、琼霄、碧霄)曾在此修炼。1925年一个名叫演空的和尚云游至此,他为三霄洞的清幽景色吸引,便召集人们在此建起了佛堂。
  在演空的悉心打理下,佛堂很快就在当地小有名气,每天都有无数善男信女前来烧香。演空自己也乐得在这幽雅的环境里思索佛法之妙,但他很快就发觉佛堂似乎少了些什么。古人说:“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佛堂刚好缺了一口钟。于是,德高望重的演空成功地说服当地人为佛堂出资打造了一口巨大的铜钟。
  1937年夏天,男女老少70多人抬着打造好的铜钟,浩浩荡荡地爬上了峨眉山。所有人都把为佛堂“献钟”当作一件值得庆贺的大事,人们自发地筹备了“献钟仪式”,一路上唱唱跳跳、敲锣打鼓,还放起了鞭炮。演空远远地就听到了献钟队伍的喧闹声,考虑到佛门乃清静之地,他试图说服人们安静下来,但兴致高涨的人群根本听不进演空的劝说。人们吵吵嚷嚷地进入佛堂,不等演空安排,就将佛堂里的蜡烛全部点亮。
  佛堂被烛火映得通透,眼看热热闹闹的献钟仪式即将开始。突然,不知从何处爆出了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紧接着所有的蜡烛都被一阵莫名其妙的风吹熄了。众人顿时陷入恐惧。
  惨剧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突然降临。一股黄色火焰从黑暗中蹿出来,宛若一条暴怒的黄色火龙向惊惧的人群扑来。人们哀号着想要逃跑,却悲惨地沦为火龙的猎物。转瞬间,佛堂里便弥漫起肉被烧焦的臭味,刚才还在喧哗嬉闹的人群顿时变成一具具焦黑的尸体。
  黄色火龙是何物
  一共有72人在三霄洞的大火中丧生。有人说,献钟活动惊扰了三霄娘娘,所以娘娘才会降下黄龙之火。有人说,三霄洞里沉睡着可怖的魔王,人们的活动将魔王惊醒,这才降祸人间……
  负责调查惨案的官员当然不能把这些神怪传说当作案件的发生缘由,但他们又始终未能得出其他可以服众的结论。于是,三霄洞的惨剧就这样成为一桩悬案,官员们能做的仅仅是将发生惨案的佛堂永久性拆除,并禁止任何人涉足其间。
  多年以后,一批专家学者特地到三霄洞一带进行考察。他们悉心研究,试图解开三霄洞的惨案之谜。
  有专家认为,造成三霄洞佛堂大火的罪魁是洞内的瘴气。演空的佛堂一向安静,所以很长时间洞中的瘴气并未给人造成危害,而献钟那天难得的喧闹声让三霄洞发生震动,瘴气也随之而出。但是,也有人指出这种说法根本立不住脚,因为瘴气能让人中毒,却不会发生爆炸。
  也有专家认为,三霄洞里蕴藏的不是瘴气而是瓦斯。佛堂里的烛火在燃烧时耗尽了氧气,点燃了瓦斯,所以才酿成惨剧。但是这些专家却解释不了为什么在献钟仪式之前,佛堂里也曾遍点灯火却没有发生任何不幸。而小小的几支蜡烛真的可以燃尽偌大佛堂内的氧气么?就算惨案发生时佛堂内的人较往常要多,可佛堂也并不是一个密封的匣子。那条吞噬了72条人命的黄色火龙究竟为何物,至今依然是个谜。
《星辰之语:古籍中的宇宙奥秘》 目录: 卷一:黎明前的低语——早期文明与天文学的萌芽 第一章:史前遗迹中的星象图腾 第二章:古籍记载的日月运行规律 第三章:神话传说中的宇宙起源叙事 第四章:远古智慧在天文观测中的体现 卷二:智慧的星轨——古代天文学体系的构建 第一章:中国古代历法的精度与哲学内涵 第二章:浑天仪、圭表等天文仪器的辉煌 第三章:二十八宿、十二次等星官系统的科学性 第四章:行星运动观测与预测的成就 第五章:黄道十二宫与中国古代星占学 卷三:天机与人事——古代宇宙观下的社会生活 第一章:皇帝与天象:天人感应的思想渊源 第二章:占星术在政治决策与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章:天文知识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 第四章:古代节日习俗与星象的关联 第五章:民间传说与星宿神话的流传 卷四:静止的凝视——古代天文文献的解读与传承 第一章:《甘石星经》的价值与影响 第二章:《步天歌》的诗意描绘与科学逻辑 第三章:历代天文观测记录的珍贵价值 第四章:天文文献在科技史上的地位 第五章:对古代天文学成就的现代审视 卷五:尘封的星图——探索古代文明的未知边界 第一章:失传的天文仪器与观测技术 第二章:古代文明是否接触过外来天文学知识? 第三章:古代天文记录中的异常现象解读 第四章:古代星图与现代宇宙学的对照研究 第五章:古代对宇宙无限性的哲学思考 内容简介: 《星辰之语:古籍中的宇宙奥秘》是一部深入探索中国古代文明在天文学领域所取得辉煌成就的学术著作。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古代天文现象,而是致力于揭示隐藏在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神话传说、以及考古发现背后的深邃智慧。我们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回到那个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年代,一同品味先民们对宇宙奥秘的求索与认知。 卷一:黎明前的低语——早期文明与天文学的萌芽 在人类文明的曙光初现之时,古老的先民们就已经开始了对头顶那片璀璨星空的观察与思考。本卷将追溯早期文明如何将自然界的日月星辰转化为神秘的图腾与符号,在各地史前遗迹中发现的石刻、陶器上,那些精妙的星象排列并非偶然,而是早期先民们对宇宙规律初步认识的印记。我们将深入研究古代典籍中关于日月运行的朴素但却蕴含深刻哲理的记载,如对日出日落、月相变化的观察,以及这些观察如何为早期社会提供了时间尺度。同时,本书也将解析那些充满想象力的宇宙起源神话,它们如何反映了先民们对天地万物本源的追问,以及这些神话中蕴含的朴素天文学观念。通过对这些早期痕迹的梳理,读者将能体会到,古人并非仅凭想象,而是以敏锐的观察力,为后世天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卷二:智慧的星轨——古代天文学体系的构建 随着文明的进步,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们以前人积累的知识为基础,建立起了一套庞大而精密的观测体系与理论框架。本卷将重点介绍中国古代历法的卓越成就。我们不仅会展现其在置闰、节气划分等方面的精确性,更会深入探讨其背后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理解历法如何成为连接天地人三界的桥梁。本书还将详细介绍古代中国制造的各种精密天文仪器,如浑天仪、地平仪、圭表等。这些仪器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都处于领先地位,它们不仅是技术上的奇迹,更是古代天文学家们进行精确观测的得力助手。我们将解析二十八宿、十二次等星官系统的科学性,理解古人如何将遥远的星空划分为有序的区域,并以此来定位天体。同时,我们也会探讨古代中国在行星运动观测与预测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黄道十二宫这一概念在中国古代星占学中的独特演变与应用。 卷三:天机与人事——古代宇宙观下的社会生活 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并非仅仅是纯粹的科学探索,它更与当时的社会生活、政治决策以及民众的信仰紧密相连。本卷将深入分析“天人感应”的思想,探讨古人如何通过对天象的观察来解读上天的意旨,并将其作为治理国家、安抚民心的重要依据。我们将详细阐述占星术在古代政治决策中的应用,从皇帝登基、大赦天下到军事行动,都需要参考星象的吉凶。同时,占星术也渗透到日常生活,影响着人们的婚丧嫁娶、出行求官等方方面面。本书还会展现天文知识对古代农业生产的巨大贡献,历法中的节气如何指导农时,以及对天象异常的观测如何预警灾荒。此外,我们将考察古代各种节日习俗与星象之间的关联,如中秋节赏月、七夕节乞巧等,这些习俗无不体现了古人对宇宙运行的敬畏与热爱。最后,本书将梳理那些流传于民间的星宿神话,它们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将抽象的天文概念融入到大众的文化心理之中。 卷四:静止的凝视——古代天文文献的解读与传承 浩如烟海的古代天文文献,是中华文明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它们如同沉睡的星图,等待着我们去唤醒与解读。本卷将聚焦于几部最具代表性的天文文献,如《甘石星经》,我们会分析其在中国古代天文学史上的划时代意义,及其对后世天文学发展的影响。我们将赏析《步天歌》的独特魅力,这部用诗歌形式描绘星空的著作,不仅充满了艺术美感,更蕴含着严谨的科学逻辑。本书还将重点介绍历代天文观测记录的珍贵价值,这些详细而连贯的记录,为我们研究古代天象、验证天体运行规律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史料。我们还会探讨这些古代天文文献在整个世界科技史上的重要地位,它们与西方天文学的发展有何异同,又各自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最后,本书将以现代科学的视角,重新审视古代天文学的成就,发掘其中被忽视的科学价值与哲学智慧。 卷五:尘封的星图——探索古代文明的未知边界 尽管我们对中国古代天文学已有相当的了解,但仍有许多领域如同尘封的星图,等待着我们去进一步探索与发现。本卷将尝试触及那些可能存在的、但尚未被充分证明的古代文明的未知边界。我们将探寻那些可能已经失传的天文仪器与观测技术,它们是否比我们现在所知的更加先进?我们还将大胆地提出问题,古代文明是否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接触过来自其他文明的天文学知识?本书也将聚焦于古代天文记录中那些至今仍未被完全解释的异常现象,例如超新星爆发、彗星轨迹等,尝试从多角度进行解读。同时,我们也会尝试将古代的星图与现代宇宙学模型进行对照研究,从中或许能发现一些令人惊叹的吻合之处,抑或引出新的研究方向。最后,本书将回归到哲学层面,探讨古代先民们对于宇宙无限性、永恒性等问题的思考,这些超越时代的哲学辩思,或许能为我们今天认识宇宙提供新的启示。 《星辰之语:古籍中的宇宙奥秘》旨在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生动的叙述方式,为读者呈现一幅中国古代天文学波澜壮阔的画卷。本书不仅仅是对历史的追溯,更是对智慧的传承,是对人类探索宇宙奥秘永恒精神的致敬。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深刻理解中国古代文明在理解宇宙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卓越智慧、深邃哲学以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国未解之谜》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沉浸感,尤其是在阅读关于“古代战争的神秘事件”的部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古代战争描绘成刀光剑影的厮杀,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隐藏在战役背后的“未知”因素。 我特别着迷于其中关于“赤壁之战”的“借东风”之谜的探讨。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而是列举了各种可能性。他从当时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风向变化等多个角度进行了科学分析,并引用了各种历史文献和民间传说。书中甚至详细描述了古代的观星台、天气预测方法,以及当时可能存在的“风水”学说。 作者还探讨了“借东风”是否可能是一种战术上的“心理战”或者“宣传战”。例如,通过制造神秘的氛围,来动摇敌军的军心。这种将历史事件与心理学、传播学相结合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战争的复杂性,以及“胜败乃兵家常事”背后,往往隐藏着无数精巧的布局和难以捉摸的偶然。它让我意识到,历史的真相,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由无数个“可能是”构成的,需要我们用批判性的思维去审视和解读。

评分

这本《中国未解之谜》绝对是我近期阅读体验中最独特的一部作品。它不像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历史杂谈”,而是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严谨态度,层层剥茧,深入到那些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留下深深谜团的事件和现象之中。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呈现了大量的史料、地方志、口述传说,甚至是民间的传说故事,通过多角度的比对和分析,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去探究。 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三星堆文明”的部分。一直以来,三星堆出土的那些青铜面具、神秘的纵目雕像,都像幽灵一样萦绕在中国人的脑海中,挑战着我们对古代文明起源的认知。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诡异”、“神奇”的简单形容,而是深入挖掘了三星堆出土器物的材质、工艺、纹饰,与同期其他文明的对比,甚至连周边地理环境、气候变化对文明发展的影响都做了细致的考量。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古蜀国,不再是教科书上那个模糊的影子。书中对“祭祀”场景的复原性描写,那种宗教仪式感,虽然没有直接证据,但作者通过对文献中零星记载的梳理,以及对其他古代文明祭祀习俗的研究,构建出了一种极具说服力的可能性,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时代,感受着古人对天地的敬畏与沟通。

评分

《中国未解之谜》这本书,最让我称赞的是它对于“历史人物的争议之谜”的深入挖掘。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一个“好人”或“坏人”的标签,而是通过详实的史料,展现了历史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多重面向。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章节。这部分内容并没有简单地将其描绘成一个暴君的残暴行为,而是从秦朝统一六国后的政治格局、思想控制的必要性、以及当时学术思想的复杂性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包括一些被认为是“伪书”的典籍,并试图从中找出一些关于秦始皇真实意图的线索。 书中甚至探讨了“焚书坑儒”在历史进程中所起到的“负面”作用,以及它对后世知识分子思想的深远影响。作者并没有为秦始皇的行为辩护,而是尝试去理解他的动机,并分析其后果。这种客观、辩证的分析方法,让我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了更深的思考。它让我意识到,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认知水平的提高而变化的,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今天的道德标准去评判古人。

评分

《中国未解之谜》的阅读体验,就像在一条幽深的古道上探险,每一步都可能踏入未知的领域,但每一步又都能感受到历史的回响。关于“古代城市遗址的消失之谜”,让我深受触动。书中不只是简单地罗列那些消失的城市,而是深入探究了它们消失的原因,以及这些原因对我们今天城市规划和发展所能提供的启示。 我特别关注其中关于“楼兰古国”的章节。历经千年的风沙侵蚀,楼兰留给我们的,除了残垣断壁,还有无数的想象。这本书并没有重复那些关于“被遗弃”、“被诅咒”的浪漫化叙事,而是从地理环境、气候变化、丝绸之路的兴衰、边疆政策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剖析。作者引用了大量考古勘探的资料,结合气象学、地质学的数据,描绘了楼兰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书中对于“水源枯竭”和“生态恶化”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一个王朝衰落的根本原因。它不再是简单的“天灾”,而是人地关系失衡的必然结果。作者甚至将楼兰的命运与今天一些干旱地区面临的生态危机联系起来,让我们反思历史的教训。这种将古代案例与现代现实相结合的写作方式,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读物,更是一部充满警示意义的社会科学著作。它让我明白,那些古老的城市之所以消失,并非偶然,而是历史规律和自然法则的共同作用,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评分

读《中国未解之谜》,最让我震撼的莫过于关于“武则天废除皇后之谜”的那一部分。这绝非简单的宫廷斗争史,而是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更加宏大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武则天描绘成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妖后,而是深入剖析了当时唐朝社会的政治结构、宗法制度,以及女性在权力场中的艰难处境。书中引用了大量唐代文士的奏章、诗歌,甚至是一些宫廷秘闻的野史记载,通过对这些碎片信息的巧妙整合,勾勒出武则天从一个普通妃嫔,一步步走向权力巅峰的复杂心路历程。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一味地迎合大众对“奇闻异事”的猎奇心理,而是更加关注历史事件背后的社会动因和人物心理。例如,在探讨武则天如何一步步压制王皇后和萧淑妃时,书中详细分析了当时朝臣的站队情况,以及不同派系之间的利益纠葛。它让我意识到,历史的进程往往不是简单的个人意志的体现,而是无数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他不仅仅是复述历史,更是在解读历史。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政治斗争的残酷,也让我对武则天这个极具争议的女性有了更加 nuanced 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褒”或“贬”,而是看到了她身上那种时代的局限与个人意志的闪光。

评分

《中国未解之谜》这本书,与其说是在揭示“谜团”,不如说是在激发我们对“未知”的探索欲。其中关于“古代科技的失落之谜”,让我感到既惋惜又惊叹。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技术断层”,而是从多个角度去探究,那些曾经辉煌的科技成果,为何会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消失。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失传的炼金术”的探讨部分印象深刻。这部分内容并非简单地复述古代炼金术的神秘传说,而是尝试从古代化学、冶金学、矿物学等多个学科的角度去解读。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古代文献,包括一些被认为是“秘籍”的书籍,并试图从中找出那些关于金属提炼、药物制造的蛛丝马迹。他并没有声称找到了“长生不老药”的配方,而是着重分析了古代炼金术士在实践过程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例如对不同物质性质的观察,对反应过程的控制,以及对实验器材的改进。 书中对于“科技传承的断裂”原因的分析,更是发人深省。作者探讨了社会政治动荡、知识垄断、保守思想的束缚等多种因素,是如何阻碍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和传播的。他甚至将目光投向了古代的教育体系和学术传统,分析了它们在科技传承中所扮演的角色。这种多角度、深层次的分析,让我看到了科技发展并非是一条平坦的道路,而是充满了曲折和挑战。它让我意识到,那些失传的科技,不仅仅是知识的损失,更是文明进程中的一次次“遗憾”。

评分

《中国未解之谜》给我带来的惊喜,远不止于那些耳熟能详的历史疑案。其中关于“古代王朝消失之谜”的章节,简直就是一部精彩的推理小说。作者选取了几个历史上突然覆灭的王朝,例如夏朝、商朝的早期,以及一些地方性的政权,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天命所归”或者“内部腐败”,而是从地理、气候、人口、经济、军事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我尤其对关于“大禹治水”和“夏朝是否存在”的探讨部分印象深刻。书中详细考证了黄河、长江流域在古代的地质变迁,以及不同时期可能发生的水患类型。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地质学、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成果,将抽象的“神话传说”与具体的科学证据结合起来,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真实、更加艰难的大禹时代。他并没有直接否定夏朝的存在,而是通过梳理文献中关于“夏”的记载,与同时期其他地区的考古发现进行比对,提出了一种可能性,即“夏”可能是一个部落联盟的称呼,而非一个单一王朝的名称,这对我原有的认知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也让我对历史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书中对于“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更是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宏大的系统性思考。它不仅仅是关注某个君王的失误,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社会经济结构、环境承载能力、人口增长与资源分配等一系列长期因素。这种跨学科的分析方法,让我看到了历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让我认识到,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背后,往往隐藏着无数个体命运的悲欢离合。

评分

《中国未解之谜》给我带来的思考,远不止于历史事件本身,更在于它所揭示的“思维模式”和“认知局限”。关于“古代天文现象的预兆之谜”,让我对古人的宇宙观有了更深的认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古代的占星术视为迷信,而是尝试去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思想体系。 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星占术”的分析所吸引。作者详细介绍了古代中国天文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从早期的观星记事,到后来的精确测量和预测。他引用了大量的史书、天文历法文献,展示了古代天文学家是如何将天象的变化与人间事件联系起来的。书中并没有将那些“天谴”、“祥瑞”的解释视为愚昧,而是尝试去还原古代社会对于未知世界的恐惧和探索。 作者甚至推测,古代的星占术,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社会稳定器”的作用。通过对天象的解释,统治者可以安抚民心,或者为自己的决策寻找“天意”的依据。这种从社会学、心理学角度去解读古代天文现象的尝试,让我耳目一新。它让我看到了,那些看似“迷信”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古代社会复杂的心理需求和权力运作。它也让我反思,我们今天对于“科学”和“理性”的定义,是否过于狭窄,是否忽略了那些非主流的、但同样具有历史价值的思想体系。

评分

读《中国未解之谜》,我常常会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惊叹,但更多的时候,是“原来可以这样思考”的启迪。书中关于“古代神秘符号与文字”的章节,绝对是其中的翘楚。作者并没有将这些符号简单地视为“天书”,而是尝试从语言学、符号学、宗教民俗等多个角度去解读。 我特别被其中关于“巴蜀符号”的探讨所吸引。那些在青铜器、陶器上发现的奇特符号,一直困扰着学者们。这本书没有提供一个确切的答案,但它却为我们打开了思路。作者详细列举了数十种不同的巴蜀符号,并将其与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甚至是一些少数民族的图腾符号进行对比,从形态、结构、使用场合等方面进行分析。他甚至推测,这些符号可能是一种早期表音表意的混合文字系统,或者是一种具有宗教、祭祀意义的图腾标识。 书中对于“文字的起源”这一宏大命题的探讨,更是令人着迷。作者并没有拘泥于单一的学说,而是呈现了不同文明在文字发展过程中的异同,以及文字在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他让我们看到,文字不仅仅是记录信息的方式,更是文明传播、文化传承、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这种对符号背后深层含义的挖掘,让我对那些看似简单的图形产生了新的敬畏。它让我意识到,在遥远的古代,我们的祖先已经用他们的方式,在努力地理解和记录这个世界,并留下了这些充满智慧的“密码”,等待我们去破译。

评分

《中国未解之谜》这本书,最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它对于“古代社会习俗的起源之谜”的探讨。作者并没有将这些习俗简单地视为“传统”,而是试图去探究它们背后的文化根源和社会动因。 我特别被书中关于“丧葬习俗”的分析所吸引。作者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丧葬习俗,从简单的埋葬到复杂的墓葬制度,再到各种陪葬品的意义。他引用了大量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并将其与古代的宗教信仰、生死观、社会伦理等相结合进行分析。 书中甚至探讨了丧葬习俗在古代社会中所扮演的“功能性”角色,例如,如何通过丧葬来巩固宗法制度,如何通过墓葬来彰显家族的权力和地位,以及如何通过祭祀来维系人与神、人与祖先之间的联系。这种从社会学、人类学角度去解读古代习俗的尝试,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它也让我意识到,那些看似“奇特”的习俗,往往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值得我们去深入理解和尊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