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基辛格唯yi一部中国问题专著,
用国际视角、世界眼光,重新解读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他写到了中国历史的泪点,他触到了中国人民的痛处,
他勾勒了中国这个古老而年轻国家的挑战与未来
每一个曾经或正在阅读中国历史的人,
每一个曾经或正在思考中国命运的人
不可错过的书!
《论中国》是美国前国务卿、“政坛常青树”亨利·基辛格唯yi一部中国问题专著。他以一位资深外交家和思想家的独特视角,分析和梳理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外交传统,从围棋文化与孙子兵法中探寻中国人的战略思维模式,特别是试图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决策机制,以及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抗美援朝、中美建交、三次台海危机等等重大外交事件来龙去脉的深度解读。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基辛格博士还在书中记录了自己与毛泽东、邓小平等几代中国领导人的交往。
《论中国》用世界视角国际眼光,重新解读中国的过去和未来,凝结了基辛格博士的战略理论以及对中国问题数十年的研究成果,注定将成为让世界认识中国、让中国重新认识自己的一部重量级作品!
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哈佛大学博士、教授,美国前国务卿,20世纪美国z著名的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被称为“美国政坛常青树”、“中国人民的老朋友”。1971年7月,基辛格作为尼克松总统秘密特使访华,为中美建交开启了大门,为中美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他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都有过深入的交往。1973年1月,基辛格在巴黎完成了结束越南战争的谈判,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其主要著作有《世界秩序》、《大外交》、《白宫岁月》、《复兴年代》等。
现在仍在世的人中,对于美国1971年向中国打开大门,以及接下来中国对世界敞开大门,没有人比基辛格功劳更大了。现在基辛格写就了《论中国》,内容流畅而迷人,有历史,有回忆录,z重要的是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前提、方法和目标做出了透彻审视。
——《华尔街日报》
极吸引人,言辞犀利……书中通过基辛格与中国几代领导人亲密直接的接触,给出了一幅中国肖像。全书追溯了中国历史的各阶段和局面……甚至还阐述了中国区别于美国的哲学性差异。
——《纽约时报》
亨利·基辛格不仅是第yi位正式出访中国的美国外交官,而且在此后的40年里,他陆续出访中国超过50次。从外交上讲,在解释中国这件事上,基辛格拥有某种特权。现在,这位年近88岁的国际问题专家出版了自己的新书《论中国》,用巨大的篇幅再次讲述这一非凡的历史,并表现出一个西方学者对中国特色毫不掩饰的认可。
——《纽约时报书评》
让人欲罢不能……在《论中国》中,政治家基辛格根据历史记录以及他40年来与中国四代领导人的直接接触,分析了中国古代与其现代发展轨道的联系。这位帮助促成了现代东西方关系的历史见证者,展示了现在我们正面临着什么——既令人不安,又时而充满希望,并总是引人瞩目的局面。
——《芝加哥太阳报》
《论中国》一书中z具深度的见解集中在心理方面,书中论述了可以从数千年历史中获取启发的中国人与只有两个多世纪历史可供借鉴的美国人之间的差别。
——《美国新闻周刊》
基辛格的新书《论中国》引人入胜,视角敏锐,时而显得执拗,不仅讲述了他在尼克松与中国建交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还试图说明中国的古代和近代历史是如何影响了该国的外交政策和对西方的态度。这本书受惠于许多历史学家的开创性研究,但它对中国的刻画也源自基辛格对中国几代领导人近距离的亲身了解。
——参考消息《中国的“务实主义”延续至今》
很难将基辛格的新书《论中国》归类于任何传统的框架或体裁。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个有点儿谦逊的标题掩盖了这本书的雄伟目标,即对中国2500年来的外交和对外政策进行解读,通过回望过去,来解释当下。在形式上,这本书也极为特殊,既不全是回忆录,也不全是专著或自传;相反,书中既有回忆,也有反思,既有历史,也有基于直觉的探究。借用时下的一个流行词,这本书就像一辆“混合动力车”。
——新京报《史景迁:基辛格和中国》
这部重量级著作是基辛格博士几十年关于中国问题和国际战略研究的成果总结和智慧精华,对于我们以史为鉴、了解自我,扩大国际视野,推动中美两国增强互信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 袁鹏
本书以详尽的历史资料和现实观察为基础,审视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外交,特别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美关系的曲折发展,以国家均势理论和现实主义的视角,分析了中国未来在国际战略格局中的作用。本书有利于加深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也有助于中国人理解西方世界对中国崛起的态度。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 刘建飞
增进相互理解是中美两国间永恒的课题。1948年,美国中国学巨擘费正清教授为此目的出版了《美国与中国》。60多年后,基辛格博士的巨著将帮助美国公众更好地了解中国,尤其是近三四十年来的中国,中国的对外关系和中美两国的关系。作者既是国际政治理论方面的大师,又在国际关系的实践方面运筹帷幄,对中国有着深切的了解,才写就了这本独yi无二的著作。我们中国读者则可以从本书提供的丰富材料和这位智者的深邃见解中得到许多启示,以反观我们对自己的认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陶文钊
序
前言
第yi章 中国的独特性
第二章 叩头问题和鸦片战争
第三章 由盛转衰
第四章 毛泽东的革命
第五章 三角外交和朝鲜战争
第六章 中国与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
第七章 危机四起的十年
第八章 走向和解
第九章 恢复关系:与毛泽东和周恩来结识之初
第十章 准联盟:与毛泽东的谈话
第十一章 毛泽东时代的结束
第十二章 “不倒翁”邓小平
第十三章 “摸老虎屁股”:对越作战
第十四章 里根和正常化的开始
第十五章 美国的窘境
第十六章 什么样的改革?邓小平南方视察
第十七章 又一次和解:江泽民时期
第十八章 新千年
后记 克劳备忘录:历史会重演吗?
中文注释
英文注释
致谢
序
在将近40 年前的今天,我有幸受理查德· 尼克松总统委托访问北京,与这个国家重新建立联系。中国在亚洲历史上居于核心地位,而20 多年来美国与其一直没有高层接触。美国打开中国大门的动机是为了走出越南战争的阵痛和冷战的不祥阴影,给美国人民展现一幅和平前景。当时的中国虽然在严格意义上仍是苏联的盟国,但为了抵御来自莫斯科的进攻威胁,北京也在寻求回旋空间。
此后我先后访问中国达50 多次。如同几百年来前往中国的众多访客一样,我日益钦佩中国人民,钦佩他们的坚韧不拔、含蓄缜密、家庭意识和他们展现出的中华文化。与此同时,我终生都在从一个美国人的视角反思如何缔造和平。我很幸运,能够同时以高级官员、信使和学者的身份探寻这两条思路。
本书部分依据与中国领导人的谈话,试图解释中国人对战争与和平、国际秩序等问题的理性思考,以及这种思考与美国人更为实用的、就事论事的思维方式的关系。两国由于在历史和文化上的差异,有时会得出迥异的结论。我并非总是认同中国人的观点,读者亦然。但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观点,因为中国将在21 世纪的世界中发挥重大作用。
自从我首次访华之后,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经济超级大国和塑造全球政治秩序的重要力量。美国赢得了冷战,中美关系成为争取世界和平与全球福祉的核心要素。
尽管两国的出发点迥异,八位美国总统和四代中国领导人在处理微妙的双边关系时却显示了惊人的连贯性。双方始终尽力维护这一实质性的合作关系,使之不受历史纠葛和各自国内考虑的干扰。
这是一段复杂的历程,因为中国和美国都认为自己代表独特的价值观。美国的例外主义是传经布道式的,认为美国有义务向世界的每个角落传播其价值观。中国的例外主义是文化性的,中国不试图改变他国的信仰,不对海外推行本国的现行体制。但它是中央帝国的传承者,根据其他国家与中国文化和政治形态的亲疏程度将它们正式划分为不同层次的“进贡国”。换言之,这是一种文化上的普世观。
本书主要讲述了自从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美两国领导人之间的相互交往。无论是在政府任职期间还是离开政府之后,我一直保存着与四代中国领导人的谈话记录,这是我写作本书的第yi手资料。
如果不仰赖同事和朋友的辛勤努力和大力协助,我不可能写出这本书。
斯凯勒· 斯考滕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助手。8 年前,耶鲁大学教授约翰· 加迪斯把他这位得意门生推荐给我,我与斯凯勒就此相识。开始这个项目时,我让他请两个月假,暂时放下他的律师事务所工作。他答应了,并在整个过程中付出了大量精力和时间,直到一年后善始善终地完成这件事。斯凯勒承担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帮助我翻译了中文文献,深入揣摩了一些微妙语句的含义,还不知疲倦地帮我编辑和校对。我从未遇到过如此优秀的研究助手,也很少有人能出其右。
在我10 年来的所有活动中,斯特凡妮· 荣格– 莫特都与我并肩工作,实在是我的大幸。她是棒球比赛中被称为全能选手的人,既作研究,又从事编辑工作,还是我与出版商之间的主要联系人。她帮助协调录入工作,并在交稿期限临近时毫无保留地鼎力相助。她的魅力和外交技巧使她的贡献更显重要。
我的老友哈里· 埃文斯30 年前编辑了《白宫岁月》,这次又不负重托,审阅了本书的全部书稿,就全书的文字和结构提出了许多极好的建议。
特里莎· 阿曼泰亚和乔迪· 威廉斯一遍又一遍地录入文稿,牺牲了许多夜晚和周末,在z后时限之前完成了任务。他们的激情、高效和慧眼至关重要。
前驻华大使、著名中国问题学者芮效俭,打开中国大门时的同事、后来的驻华大使温斯顿· 洛德和我的遗嘱保管人迪克· 菲茨阅读过部分章节,并作出了睿智的评论。乔恩· 范登· 霍伊维尔对书中几章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帮助。
与企鹅出版社合作是一段令人愉快的经历。安· 戈多夫随叫随到,眼光独到,从不添乱,让人乐于与之相处。布鲁斯· 吉福德、诺伊琳· 卢卡斯和托里· 克洛斯熟练地指导了本书的编辑加工。弗雷德· 蔡斯z后对书稿进行了细致高效的文字校对,以交付排版。劳拉· 斯蒂克尼是本书的责任编辑,她年轻得简直可以做我的孙女,但丝毫不畏惧我这个作者。她毫无保留地对我的政治观点发表看法,我甚至有些盼望看到页边空白处她一贯锐利,偶尔甚至是尖刻的评论。她孜孜不倦,感觉敏锐,给我帮了大忙。对所有这些人,我深为感激。
我所引用的政府文件都已经解密一段时间了。我尤其感谢伍德罗· 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冷战国际史项目”允许我使用俄罗斯和中国文件解密档案的大量章节。卡特图书馆慷慨地让我使用卡特总统时期美中领导人的许多谈话记录,里根图书馆也从他们的档案中提供了大量有用的文件。
毋庸讳言,本书的瑕疵都应归咎于我本人。
半个世纪以来,我的妻子南希为写作时孤独的作者(至少本作者是这样)提供了坚定的精神支持和智力支持。她阅读了多数章节,并提供了无数重要的建议。
谨将《论中国》献给安妮特与奥斯卡· 德拉伦塔。在他们位于蓬塔卡纳的家中,我开始撰写本书,并在那里收笔。他们的热情好客只是我们友谊的一个体现,这份友谊为我的生活增添了快乐与内涵。
亨利·A· 基辛格
2011 年1 月于纽约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次令人愉悦的智力冒险。它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深刻的个体洞察融为一体。我曾经以为,一本关于“中国”的书,一定会充斥着各种数据和枯燥的理论,但这本书却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张力,他能够将复杂的概念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获得深刻的启发。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中国人民精神特质的刻画,那些在时代洪流中坚韧不拔、不断进取的中国人的形象,让我心生敬佩。这本书也让我对“中国”这个词汇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充满活勃生机的复杂有机体。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中国感兴趣的朋友,它一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评分作为一名对国际关系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对这本书的关注度可以说是相当高。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著作,更是对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扮演角色的深度剖析。书中对中国崛起背后所蕴含的复杂因素的解读,让我对“中国”这个概念有了更宏观的认识。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航海家,带领我们穿梭于历史的迷雾之中,指引我们理解中国这艘巨轮是如何在风云变幻的国际海洋中稳步前行的。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一些关键历史事件的分析,那些发生在台面之下,却深刻影响世界格局的决策过程,被作者娓娓道来,充满了引人入胜的叙事感。这本书也促使我反思,我们自身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国际社会又是如何看待中国的。这种多角度的审视,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世界至关重要。
评分一本厚重如砖的书,光是捧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知识感。封面设计简洁大气,烫金的“中国”二字格外醒目,仿佛预示着内容的份量。我之前对基辛格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他是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传奇人物,其著作自然也备受关注。这本书的副标题“论中国”更是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想知道这位西方重量级人物,是如何观察、理解并评价我们这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国度的。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能够从一个局外人的、同时又是一位深度参与者的高度,来审视中国的发展历程、文化基因以及未来的走向。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对中美关系的历史性变迁进行深入的解读,毕竟,基辛格先生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而且,从“包邮”这个字眼来看,无疑是商家为了吸引读者而采用的营销手段,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书中内容的期待。中信出版社一贯以其出版的深度和广度著称,我对这本书的品质有着很高的信心。翻开书页,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深刻洞察,以及作者对历史事件的精准把握,定会给我带来一场思维的盛宴。
评分读到这本书,仿佛穿越了时空,亲历了无数波澜壮阔的历史瞬间。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多元的中国。书中的论述,并非那种流于表面的泛泛而谈,而是充满了对中国根源性的探究。从古代的哲学思想,到近现代的社会变革,再到当代的国际地位,作者都以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层层深入地剖析。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中国文化特质的解读,那些细致入微的观察,让我对“中国”这两个字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有时,我们会因为身处其中,反而忽略了自身文化的独特魅力,而这本书,恰恰能帮助我们重新发现并珍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书中对于国际格局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理解中国,离不开理解它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和影响。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的。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是它对“中国”这个概念的重新定义。我一直以为自己对中国有着相当程度的了解,但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我之前的认识是多么的狭隘和片面。作者以一种极为审慎的态度,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独到的见解。其中,关于中国崛起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的论述,尤其发人深省。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关切,以及他对于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自身独特性的思考。这本书并非枯燥的学术论著,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历史智慧。我多次被书中的某些观点所打动,也多次因为某些论述而陷入沉思。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我想,对于任何一个关心中国未来,关心世界格局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不可或缺的读物。
评分一本大气磅礴的书,没事儿的时候买来读读,真的是眼界都开阔了许多,京东好评,中信出版社好评,满意
评分不愧为是大家,写出的文章和格局就是与常人不一般。佩服之极!
评分朋友推荐,还没有看,质量不错
评分包装很棒,已经在看了。外国人写的东西。
评分书很厚,内容很多
评分商品质量很好?
评分慢慢品味以不同的视角理解的中国
评分好书!送货也挺快,就是书角有点磕坏了,有点心疼
评分很好,便宜,质量好,~非常给力,精品阅读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