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人間詞話箋證:魯迅舊體詩詳解
定價:13.80元
作者:靳極蒼
齣版社:山西齣版集團,三晉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11-01
ISBN:9787805984926
字數:
頁碼:104
版次:2
裝幀:平裝
開本:16
商品重量:0.222kg
編輯推薦
《人間詞話箋證:魯迅舊體詩詳解》是注釋學係列叢書之一。
內容提要
《人間詞話箋證:魯迅舊體詩詳解》內容簡介:凡原書徵引詩詞,均錄其全首以便參閱,其太長者則僅標其齣處。凡原書所引人名,均略著其姓氏號彆籍貫等,其著作之有關文學者,亦略及焉。凡原書所引書名,均著其作者及捲數等,並稍涉內容。凡書中所引,有與原書不閤者,亦略為疏通而辨明之。
目錄
人間詞話箋證/1
魯迅舊體詩詳解/27
前言/29
魯迅先生自傳/39
自題小像/41
無題為瞭忘卻的紀念/45
無題大野多鈎棘/48
無題萬傢墨麵/54
贈鄔其山/59
無題洞庭浩蕩/68
附:史記釋例/77
序179
一、兩存傳疑例/81
二、附記例/82
三、敘事雜論斷例/84
四、較量例/85
五、互文相足例/86
六、微詞例/88
七、終言例/90
八、引書多非原文例/91
九、說明作意例/94
十、標明取材例/95
十一、繁重例/96
十二、舒憤自解例/98
十三、為文好奇例/100
十四、闕文傳疑例/100
十五、一人再見一事兩係例/101
附錄/102
一、史公所書年代頗有任意齣之者/102
二、史公書多不避諱/102
三、史公書不諱惡亦無迴護法/103
作者介紹
靳極蒼,名德峻,工作後以字行,即極蒼。1907年齣生於河北徐水縣。1925年,18歲時報考北師大、北大、北洋大學,以傢貧,入瞭官費的北師大,決心師從大學名教授學好教學方法。當年聽瞭梁啓超、鬍適、魯迅三名傢的教學,1926年又聽瞭黃侃的課。1927年入中文係,受教於係主任錢玄同和教授黎錦熙。靳先生總結這些大師的教態教法為三熱愛,即熱愛教學這職業、熱愛各自的專業、熱愛所教的學生。他的一生的課堂教學和各種講演都被廣泛傳說著。靳極蒼先生齣版的專著分三個時期。一是在校學習期間,包括北師大、北大國學門研究所時,齣版有《人間詞話箋證》、《校勘學示例》、《史記釋例》,二是教授中學時期,齣版六書2《國學概論》、《文學概論》、《中國文學簡史》、《修辭學概要》、《國語文法》、《古典文學選注》,三是1979年11月,他的右派等被徹底,仍迴山西大學,自1982年起齣版八書。《唐宋詞百首詳解》、《李煜李清照詞詳解》、《長恨歌及同題材詩詳解》、《中華愛國詩詞詳解》、《周易卦辭詳解》、《詩經楚辭漢樂府選詳解》、《阮籍詠懷詩詳解》、《注釋學芻議》。另有二部待印,即《蘇軾詞詳解》、《毛詩詞詳解》。2002年1月,他在山西古籍齣版社齣版《注釋學係列叢書》,作為其創立的“注釋學”的總結。
文摘
版權頁:
此處當理解作心。“神矢”,許壽裳《魯迅舊體詩集跋》說:“首句之神矢,蓋藉用羅馬神話愛神之故事,即異域典故。”這個典故大緻是這樣的:羅馬神話中,有一長翅膀的小孩,就是愛神丘比特,他用箭射中男女雙方的心,雙方就會相愛的。他是神,是射無不中的,也就是被射中瞭的,非愛不可的。那麼這句的意思在這兒就是:我的心靈,沒法逃避愛神射中我心的矢,就是我被射中瞭,也就是我非愛她不可瞭,她是誰呢?
風雨如磐黯故園——“故園”,就是祖國。祖國怎麼樣呢?“黯”,黑暗,而且黑暗得很,黑暗的程度:“風雨如磐。”“風雨”,取於《詩經·鄭風·風雨》:“風雨淒淒,風雨如晦。”都是不好的形象,這兒作危亂解。“磐”,大磨盤,即方且厚的大石。全句意思是祖國危亂得很,如大磐石一樣壓著祖國,使祖國黑暗,沒一點光明。作者1908年寫的《破惡聲論》中有“黑雲如盤”的話。1933年6月28日《悼丁君》詩雲:“如磐夜氣壓重樓。”可見“如磐”是重壓和不透光的意思。生在祖國,養在祖國,命定地我必須愛她。“神矢”射中我的心,我非愛她不可。我們是“大中華大國”(粱啓超語)卻成瞭這樣,比比我們留學的日本,是個小小的島國,然而卻國富民強,相形之下,我真激憤呀!祖國呀!同胞呀!我們必須奮起挽救祖國呀!(驅除韃虜,重建中華是當時革命者的共同口號。見前梁啓超、鞦瑾詩)當時留學日本的人,都受著這相形之下的刺激,都認識到瞭這些!可是生活在重壓下祖國土地上的同胞們呢,卻尚未覺醒。把這思想告給他們吧!
寄意寒星荃不察——“寄意”,就是把這重建祖國的心意,寄迴祖國,告給同胞們。“寒星”,眾多的星。秦觀詩:“霜落邗溝積水清,寒星無數傍船明。”又吳做詩:“閑撲流螢衝暗樹,危稍點點墮寒星。”“寒星”,都指眾多之星。這兒是以眾多的星,象徵祖國同胞。“荃”,取於屈原《離騷》:“荃不察餘之哀情兮。”荃,喻楚王,這兒引申為國傢的主人,即人民。但也兼指上麵寒星。寒星是說同胞多,荃是說同胞們是國傢的主人。全句的意思是:我把重建祖國的心意,從日本寄給祖國的同胞們(寒星)。可是這些國傢的主人們(荃)卻不瞭解,還安於清廷的壓迫,不敢革命。
序言
當我在書海中瞥見這本書的名字,一種強烈的求知欲便被點燃瞭。《人間詞話》,作為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不朽經典,其理論的高度和深度毋庸置疑,但其本身解讀的往往是中國古典詩詞。而魯迅先生的舊體詩,雖然篇幅不多,卻字字句句都飽含著那個時代的呐喊和個人獨行的思考,對我而言,一直存在著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神秘感。這本書的齣現,仿佛一座橋梁,將這兩個看似獨立卻又息息相關的文學領域巧妙地連接起來。我非常好奇,作者究竟會如何運用《人間詞話》中那些精妙的理論,比如“境界”的高下,來解讀魯迅詩歌中的“哀歌”與“戰歌”。是會找到魯迅詩歌中“有我之境”的深沉憂傷,還是“無我之境”的超然物外?我設想,作者一定是花費瞭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對魯迅先生的每一首舊體詩進行瞭“箋證”,也就是考證其用典、溯源其含義,然後再將《人間詞話》的理論“投射”上去,去分析詩歌所傳達齣的“境界”之美。這種跨時代的文學對話,讓我充滿瞭探索的欲望。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一種嚴謹的學術考證與文學鑒賞的結閤,充滿瞭對經典文本的尊重和探索的勇氣。我對於《人間詞話》的理論體係一直心存敬畏,覺得它是一套理解中國古典詩詞的“總綱領”,但其對後世文學作品的“應用”研究,我接觸到的相對較少。而魯迅先生的舊體詩,則是我一直以來覺得“觸碰”不到的另一片天地。魯迅先生以其雜文和小說在中國現代文壇獨樹一幟,但他的舊體詩,雖然少而精,卻也同樣能窺見他深邃的思想和復雜的情感。這本書將兩者結閤,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這樣一幅畫麵:作者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偵探,以《人間詞話》為“證據庫”,細緻入微地勘察魯迅先生每一首舊體詩的“案發現場”,從字詞的運用,到意象的選擇,再到情感的抒發,一一進行“審問”和“辨析”。我非常好奇,作者會如何運用“境界”的理論來分析魯迅詩歌中的“悲涼之美”,或者他詩歌中那種“屹立不倒”的精神力量,究竟是在何種“境界”的營造下得以展現的。這本書無疑是在試圖建立一種跨越時空的文學對話,非常有價值。
評分當我在書架上看到這本書時,它的標題便像是一道古樸的符咒,瞬間吸引瞭我的目光。我一直認為,理解一位偉大的文學傢,不能僅僅停留在他們最廣為人知的作品上,而應該深入到他們創作的每一個角落,哪怕是那些相對“冷門”的部分。魯迅先生的舊體詩,在我看來,就像是他情感世界裏的一片隱秘花園,充滿瞭詩人式的敏感和知識分子的深沉。然而,對於我們這些普通讀者來說,要真正領略其中的奧妙,確實需要一些專業的引導。而這本書的副標題——“魯迅舊體詩詳解”,本身就承諾瞭一種深入的解析。更讓我感到好奇的是,它與“人間詞話”之間存在著怎樣的聯係?王國維先生的《人間詞話》以其獨特的詞學理論,對中國古典詩詞的審美進行瞭深刻的剖析,其“境界說”更是影響深遠。我設想,這本書的作者,一定是運用瞭《人間詞話》中的一些核心理論,來解讀魯迅先生那些承載著曆史沉重和個人思考的舊體詩。這就像是用一把鋒利的鑰匙,去開啓塵封已久的寶藏。我期待作者能夠展現齣魯迅詩歌在“境界”上的獨特之處,是如何在有限的篇幅中,傳達齣那份沉甸甸的傢國情懷,又或是他內心的矛盾與掙紮。
評分乍一看,這本書的書名就顯得非常“有料”,一種深厚的學術底蘊撲麵而來。我一直認為,《人間詞話》是評價和理解中國古典詩詞的“標杆”,其提齣的“境界說”更是極具啓發性。然而,要將這樣一套理論,應用到解讀近現代作傢的作品,尤其是一位如魯迅般思想復雜、風格多變的巨匠的舊體詩,難度可想而知。這讓我對這本書的作者充滿瞭好奇和期待。魯迅先生的舊體詩,不像他的雜文那樣直抒胸臆,而是更加內斂,更加蘊含著一種“言外之意”。我猜測,這本書的寫作,一定是對魯迅先生舊體詩的每一句、每一個字都進行瞭細緻的“箋證”,也就是說,是對其齣處、典故、含義進行瞭詳盡的考釋。而“魯迅舊體詩詳解”本身就已經說明瞭這一點。更讓我感到興奮的是,作者很可能藉用瞭《人間詞話》的理論,去揭示魯迅詩歌中那種獨特的“境界”。比如,魯迅詩歌中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又或者他那種“橫眉冷對韆夫指”的傲岸,是否也能在《人間詞話》的理論框架下得到更深刻的闡釋?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看看,這種“箋證”與“詳解”的結閤,會帶來怎樣的閱讀體驗。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一齣現,就激起瞭我極大的興趣。《人間詞話》作為王國維先生的學術巨擘,其思想之深邃,見解之獨到,早已為無數讀者所摺服,然而其晦澀的文風和典故的繁復,也讓不少人望而卻步,在理解的道路上屢屢受阻。而這本書將目光投嚮瞭“魯迅舊體詩詳解”,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具創意的切入點。魯迅先生,這位中國現代文學的巨匠,其雜文、小說早已深入人心,然而他創作的舊體詩,雖然數量不多,但字字珠璣,蘊含著深厚的傢國情懷和不屈的鬥誌,卻鮮為人知,也未得到係統性的梳理和解讀。將《人間詞話》的精妙理論框架,用來審視和解析魯迅的舊體詩,這無疑是一種“融會貫通”的學術嘗試,極有可能碰撞齣火花。我尤其期待作者如何能夠巧妙地運用《人間詞話》中的“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境界”等概念,去揭示魯迅詩歌中那些難以言說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是會展現齣魯迅詩歌中“境界”的宏闊悲壯,還是會觸及他內心深處的“有我之哀”?讀到這本書,仿佛就打開瞭一扇通往魯迅精神深處的大門,迫不及待想要一探究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