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中國曆史上一個高度文明的朝代。宋代美學在唐朝和五代基礎上延續,創新與突破,進而形成瞭素雅清淡、簡潔質樸的美學特點。這種美學展示瞭宋人絕大部分的審美,投射到「宋版書」的刻印、版式、字體和裝幀上,則錶現齣獨具匠心的特點,使其成為中國古籍中具有很高藝術價值的一類,流傳於坊間的老話“一頁宋版,一兩黃金。”也足以說明宋版書在書籍界以及收藏界的價值。
兩宋三百餘年間,科舉取士製度帶動瞭文人讀書買書的需求,從朝廷到地方,大小官府機關及文化機構刻書業興起,雕坊印行頗多、印刷內容豐富、印刷作品精善程度另中國曆代難以*,雕版印刷事業在宋代達到瞭一個極高的水平。
作為世界上昂貴的、高品位的收藏書籍之一,“宋版書”同時也是中國造紙術、印刷術以及宋代文化的曆史見證。《知中·瞭不起的宋版書》延續內容品牌知中ZHICHINA以往的設計風格,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帶領大傢從“宋版書”的視角窺見宋人的生活狀態,以及他們的美學追求,嚮讀者呈現有關宋代印刷業以及中國古代齣版曆史的麵貌。
嚴謹的史料考證,豐富易讀的實用知識,本期《知中》將一如既往的為讀者帶來富含人文情懷的閱讀體驗。從宋代印刷齣版“宋版書”為代錶的中國古代印刷史開始進行梳理,內容涵蓋不限於中國傳統印刷術、造紙術、書籍版式與裝幀、字體、書籍美學、校勘學、古籍善本鑒賞與收藏等方麵,邀請書籍設計師呂敬人、木活字印刷手藝繼承人邱恒勇、字體設計師厲嚮晨、古籍修復師硃煜、清代宮廷善本書籍“天祿琳琅”研究專傢劉薔、日本字體設計師今田欣一等中外多位受訪人共同探討,力求多角度立體呈現有關中國傳統書籍美學與曆史,為設計師、古籍善本愛好者、收藏愛好者,以及對中國文化議題感興趣的任何國傢和地區的讀者,提供豐富實用的案頭知識。
何為“知中ZHICHINA”?
知中ZHICHINA,有關東方中國的一切,探索中國的*。
知中ZHICHINA,為有思考力兼具行動力的中國青年一代,以及對中國有興趣的任何其他國傢和地區的受眾,提供有關中國人文、地理、生活方式、美學、藝術、商業、社會、文化等一切重要議題內容的消費。
知中ZHICHINA,一個文化商業社群,為重建東方思考力和語言體係,以及東西方溝通提供可能性。
中國在全球經濟體中的曆史性崛起,瞭解中國,成為巨大迫切的時代性需求。
中國和世界的關係,變得非常重要。
中國所代錶的東方,也遇到許多溝通需求。
越來越多的中國年輕人對中國感興趣;越來越多的世界年輕人前往中國探索;
知中ZHICHINA,應運而生。
知中ZHICHINA,為此,將提供官方站點、移動APP、MOOK、社交媒體賬號、電視戲劇、視頻節目、自營電商等消費産品和服務。
呂敬人
書籍設計師,插畫傢,視覺藝術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國際平麵設計傢聯盟AGI會員,敬人設計工作室藝術總監。師從杉浦康平,代錶作《硃熹榜書韆字文》《懷袖雅物》《範曾談藝錄》《梅蘭芳全傳》等,將書籍設計紮根在中國的先行者。
劉薔
清華大學科技史暨古文獻研究所研究員、資深版本目錄學者、清代宮廷善本書籍研究專傢,著有《天祿琳琅研究》。
邱恒勇
福建省寜化縣木活字印刷術傳承人,祖傳四代技藝,從事木活字雕刻印刷族譜近20年,係木活字作坊式活態印刷技藝*的繼承人,堂號“文林堂”,流傳百餘年之久。2012年,邱恒勇被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
厲嚮晨
中國個人字體設計代錶,字體(字庫)設計師,現居北京。2015年創立公司文悅科技。代錶作有康熙字典體,儀鳳寫經體,文悅古體仿宋等。
今田欣一
日本活字字體設計師,欣喜堂創立人。1954年5月9日齣生於日本岡山縣,1977年畢業於九州産業大學藝術部,後就職於株式會社寫研。1996年離開株式會社寫研,次年創立“有限會社今田欣一設計室”。
艾思仁
Soren Edgren
世界知名的中國古籍圖書研究學者,張大韆先生曾為其書齋“觀海樓”題字。八十年代,艾思仁攻讀斯德哥爾摩大學漢學博士學位期間,同時就任於瑞典的圖書館。1991年到2011年,曾任“ 中國古籍善本書國際聯閤目錄項目” (Chinese Rare Books Project)主編。
張曉東
中國書店副總經理暨北京海王村拍賣公司總經理,組織和參與過多場古籍善本拍賣以及流失海外的中國古籍收購。
硃煜
1988年生,2011年畢業於金陵科技學院古典文獻(古籍修復)專業,是全國古籍修復的首屆本科生。師從南京圖書館副研究員周蘇陽,目前就職於常州市圖書館,從事古籍修復6年。
知中《瞭不起的宋版書》特集 言論
中國古今齣版印刷發展時間軸
中國古代齣版印刷地圖
呂敬人談書籍設計: 承其魂, 拓其體
從模仿改進到曙光初現:雕版印刷的興始
雕版印刷的黃金時代:宋刻本概述
承宋餘輝,特色發展:元刻本概述
雕槧之業,邁軼前朝:明刻本概述
雕版時代的*後餘暉:清刻本概述
談書先論紙
宋版書字體之美
宋刻本版式全解
印刷精良,刻寫精緻的活字印刷
風雅“蝴蝶”,古典“包背”:宋版書裝幀藝術
盛世藏書,天祿琳琅
宋代書籍齣版小史
校書如拂幾上塵:宋代校勘學簡述
第求精本,獨嗜宋刻: 宋版書行情
古籍版本鑒定淺談
鮮為人知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古籍修復技藝
傳統非遺技藝,當世活字匠人
厲嚮晨:仿宋刻印,古體新風
淺談宋代美學
晚清四大藏書樓
近代著名藏書傢
如何製作一本綫裝書?
華夏書香,棲於東瀛
今田欣一:匠人造字,傳承古今
美國漢學傢艾思仁談中國古籍
15世紀前的西方圖書簡史
古籍發源於唐,成書於宋,因而“宋版書”尤其珍貴。“宋版書”不僅刊印精美,裝潢考究,宋人工書法,崇尚歐陽詢、顔真卿、柳公權的字體,風氣所尚,也影響到版刻事業。至於收藏,“品相完好”和“稀缺”是評價古籍的兩大關鍵。
By 瀋津(原哈佛燕京圖書館善本室主任)
以雕版精善而言,中國曆朝印刷,殆無能超過宋代。
By T. F. Carter(美國學者)
在中國需要印一本著作時,先由善書之手將書文抄寫在闆上,慎校之,校讀者的名字常刻在闆背後。抄文次由鎸工精刻,書中每頁連續排號。刻成後,將闆置於封袋中,委可靠之人收管。需用此書者可先付政府規定費用,將闆自袋中取齣,置紙於闆上而印之。如此可免傳抄緻訛誤,代代相循,亦不至失真。
By Rashid Eddin(波斯學者)
唐宋兩代都有古文運動,然而從曆史上看,北宋的古文運動相比於唐代古文運動似乎更為成功。這究竟是何種原因造成的呢?原因當然可以總結很多,但是我們更要注意雕版印刷在北宋的興盛推廣,正是兩次古文運動有所區彆的重要前提條件之一。
By 蘇勇強(明清詩學研究學者)
宋朝之所以堪稱雕版印刷的黃金時間,與其政治相對穩定有莫大關聯。終結五代十國那紛亂局麵,國傢重歸於統一,為政者得以大興文教,對課本和參考書需求甚殷。為瞭鞏固皇權,宣揚封建思想,對搜集儒傢經典古本尤為熱衷,再交國子監刻印,供坊間選購。
By 莊玉惜(香港大學人文社會研究所研究員)
“唐代科舉考試已經實施,而對社會的影響仍然有限,明經科尤其是大族子弟齣身的途徑,知識傳播的局限性應該是造成這種現象的因素之一。到瞭宋代,知識的傳播已經遠比唐代來得普遍,印刷術的推廣和學校教育的興盛,是導緻宋代知識傳播日益普遍的兩項重要因素。”
By梁庚堯 (颱灣大學曆史係教授)
作為一名對中國古典文學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認為,閱讀古代經典,離不開對書籍本身的理解。《知中008 瞭不起的宋版書》這本書,正好填補瞭我在這方麵的知識空白。它不僅僅是關於宋代書籍的介紹,更是對宋代文化傳播方式的一次深度剖析。書中讓我看到瞭宋代為何會成為中國曆史上書籍齣版最繁榮的時期,其背後的社會、經濟、文化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科舉製度對書籍需求的推動作用,以及文人士大夫階層對書籍的推廣和鑒賞的論述印象深刻。這本書讓我明白,書籍的齣現和傳播,不僅僅是技術的革新,更是社會發展和文化進步的必然結果。通過對宋版書的瞭解,我能更深入地理解宋代文學的繁榮,以及當時知識分子的精神風貌。
評分我是一個對傳統工藝非常感興趣的讀者,所以《知中008 瞭不起的宋版書》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雖然書名看似隻是介紹書籍,但深入閱讀後,我發現它對宋代雕版印刷技術的闡述,堪稱教科書級彆的。作者詳細介紹瞭從選材、刻版、印刷到裝訂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細節都充滿瞭智慧和匠心。我驚嘆於古人的創造力,竟然能夠用如此精湛的工藝,將文字和圖像完美地呈現在紙上。書中還穿插瞭許多關於古代紙張、墨水的知識,讓我對書籍的物質載體有瞭更深的認識。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宋版書的價值”的論述,不僅僅是文物價值,更是其承載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讀完這本書,我對“書捲氣”有瞭更直觀的理解,那是一種融入瞭匠人精神、文人情懷和曆史沉澱的獨特氣質。
評分初次翻閱這本《知中008 瞭不起的宋版書》,就被其濃厚的文化氣息所吸引。作者仿佛是一位老友,娓娓道來宋代齣版業的輝煌篇章。我尤其被書中對雕版印刷術的細緻描述所打動,那些精雕細琢的字形,承載著多少匠人的心血與智慧。書中不僅講述瞭書籍的製作過程,更深入探討瞭宋版書在當時社會扮演的角色——它是知識傳播的載體,是文人雅士的精神食糧,更是中華文明薪火相傳的重要象徵。作者巧妙地將曆史、工藝、美學融為一體,讓枯燥的技術細節變得生動有趣,讓遙遠的宋朝仿佛觸手可及。讀著讀著,我不禁想象起當時的士大夫們,圍坐書齋,手捧剛剛付梓的宋版書,臉上洋溢著怎樣的欣喜與自豪。書中的插圖更是點睛之筆,那些古色古香的版畫,仿佛穿越時空而來,訴說著韆年的故事。這本書不僅是關於宋版書的介紹,更是對中華文化深厚底蘊的一次禮贊,讓我對“瞭不起”這三個字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對於曆史的迷戀,驅使我接觸瞭許多關於中國古代的書籍,而《知中008 瞭不起的宋版書》給瞭我一種前所未有的體驗。它不是那種宏大敘事的曆史著作,也不是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一種非常個人化、情感化的視角。作者以一種近乎虔誠的態度,去探尋宋版書背後的故事。我尤其被書中對宋代文人的生活情趣的描繪所打動。他們不僅僅是埋頭讀書的學究,更是懂得生活、熱愛生活的藝術傢。書中提到的他們如何收藏書籍、如何鑒賞古籍、如何通過書籍來交流思想,都讓我感受到一種與現代截然不同的精神追求。那些關於蘇軾、黃庭堅等大傢與書籍的淵源,更是讓我對他們的作品多瞭一份親近感。這本書讓我明白,讀史不僅僅是瞭解事件,更是理解人,理解那個時代人們的精神世界,而宋版書,就是那個時代精神世界最生動的載體。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服飾文化情有獨鍾,所以當我在書店看到這本《知中008 瞭不起的宋版書》,雖然它主要講的是書籍,但封麵上那若隱若現的宋代繪畫風格,以及“文化隨筆”的標簽,還是勾起瞭我的好奇心。翻開內頁,我並沒有失望。書中關於宋代社會風貌的描繪,雖然是以書籍為切入點,但卻自然而然地帶齣瞭當時人們的生活細節,包括服飾的演變和審美趨勢。我特彆喜歡其中一段關於宋代士人穿著的描寫,提及瞭官服的形製、便服的雅緻,以及女性的裝束,雖然不是專門的服飾專著,但寥寥數語,便勾勒齣一幅鮮活的宋人畫像。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感染力,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文雅的時代,感受著宋人對衣著的講究和對品味的追求。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即使是談論書籍,也能摺射齣時代的全貌,而服飾,無疑是展現時代風貌的一個重要窗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