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边馀墨

法边馀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贺卫方著 著
图书标签:
  • 法帖
  • 书法
  • 临摹
  • 字帖
  • 传统文化
  • 艺术
  • 书法练习
  • 碑帖
  • 明清
  • 法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1860798
商品编码:1642934792
开本:A5
出版时间:2015-05-01
页数:370
字数:212000

具体描述

作  者:贺卫方 著 定  价:45 出 版 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05月01日 页  数:370 装  帧:精装 ISBN:9787511860798 上天头
会通:法制现代化的一种理想境界
超YUE比利牛斯山
英美法与中国
法治与所谓大国崛起
取法苏联
日本人的秩序感
西方法学:人类的共同财富
外国人的意见
法律学是一门科学吗?
1949年以来中国的法律翻译
立法与风俗
法官的博学或无知
正义的行头
私权神圣,公权呢?
法律人说外语
法律和语言
法学和医学
“契约”与“合同”的辨析
新闻自由、名人隐私权及其他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本书是贺卫方教授关于法治、社会、文化、生活等领域细致而独特的观察,文字优美、有趣味盎然,本书畅销近二十载,已成为学生心中不老的“贺式经典”。
“以书作比,高头讲章式的法学仿佛是版心文字,这些在版心四周空白处的涂抹,取“法边馀墨”这个名字算得上是名正言顺。既然已经用书的页面作比,索性在文章分类上也援用出版界的专业术语,法律方面的文字归到“天头”一编,编辑、出版以及其他几篇与书有关的文字放到“地脚”里去。第三版的“切口”整体更新,增补了近年来我的微博言论,名为“微言集”。
贺卫方 著 贺卫方,1960年生,山东烟台牟平人,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兼任外国法制史学会副会长和靠前多所大学名誉或兼职教授。研究和教学领域包括法理学、法制史以及比较法学等。除本书外,主要著作和译作包括《司法的理念与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具体法治》(法律出版社2002)、《运送正义的方式》(上海三联书店2003)、《中国法律教育之路》(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法律与革命》(合译,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法律出版社2008)、《比较法律文化》(合译,三联书店1990/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美国学者论中国法律传统》(合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等 《法边馀墨》(第三版)序

《法边馀墨》1998年在法律出版社初版,2003年出了增订版,之后就没有再加印,市面上早已脱销。一些读者朋友跟我说希望能够催促出版社重印或再出一个新的增补本。断档也催生了某些市场行为,例如,在孔夫子旧书网上,初版本的价格已经卖到是十倍了。*奇特的是,2010年我在新疆石河子大学支教时,一位同学拿来他新近从北京一家公司邮购的一本让我签名纪念。我看到的居然是复印装订本,且索价不菲。有商人以这种简陋的侵权方式赚钱,让我惊愕不已。大约2013年开始,法律社的编辑高山先生也多次催促,就有了眼前这个第三版。
说是增订版,但这本小书更新出版的过程却如同一辆经过若干站的火车,到了一个站,旅客中有上车的,也有下车的。这次撤下了第二版中的25篇,其中原下编(即名为“切口”的第三编)整体移除了。增补了近年来的新作10篇。虽然篇数少了,不过篇幅却略有增加,因增补等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法边馀墨》内容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实、自然,并符合您的要求: --- 《星海拾遗:古籍修复与传统工艺的复兴之路》 一部关于时间、技艺与匠心精神的深刻探索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习惯于快速消费与遗忘。然而,总有一些事物,值得我们驻足,细细品味其背后的历史厚重与人文温度。《星海拾遗:古籍修复与传统工艺的复兴之路》并非一部枯燥的技术手册,而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引领读者深入古籍修复的隐秘世界,并追溯那些在现代化浪潮中几近失传的传统手工艺。 本书汇集了数位在古籍保护和传统工艺领域深耕数十载的专家学者的智慧结晶,以细腻的笔触和扎实的案例研究,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微观的叙事框架。它首先从“纸张的生命周期”这一宏大命题切入,探讨了不同时代纸张的质地、纤维构成及其对书籍耐久性的影响。从汉代的麻纸到宋代的竹纸,再到清代的皮纸,每一页纸张的变迁,都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与造纸技术的演进。 第一部:时间的褶皱——古籍修复的哲学与实践 修复古籍,绝非简单的“修补”,而是一场对时间流逝的理解与尊重。本书的第一个核心部分,详细阐述了现代古籍修复的伦理准则与操作流程。 1. 修复的“度”与“介入性”原则: 作者深入剖析了“最小干预”原则在实际操作中的权衡。例如,面对严重的虫蛀和霉变,何时选择加固,何时选择替换缺失部分,以及如何使用与原物色泽、质地最为接近的再生纸进行“补洞”或“拼接”,都凝聚着修复师对原作“神韵”的考量。书中通过一系列详细的图文对比,展示了不同修复方法的视觉效果与长远影响,如“通补法”、“嵌入法”和“衬垫法”的适用场景。 2. 材质的再发现: 书中花了大量篇幅介绍修复过程中所使用的关键材料。例如,天然的糯米胶、浆糊的熬制方法,如何根据书籍的年代和纸张的脆弱程度调整其黏度与酸碱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绢本与绫罗的修补”的探讨,涉及了古代纺织品的织法分析以及如何利用传统手染技术,复原因光照或水渍而褪色的丝绸封面或插图。这种对细微差别的捕捉,体现了修复工作者超越技术层面的艺术修养。 3. 数字化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星海拾遗》并未回避技术进步对传统手艺带来的冲击。它客观分析了高精度扫描、三维建模在文献记录中的价值,但同时强调,物理修复才能真正赋予古籍第二次生命,以抵抗环境侵蚀。书中探讨了如何平衡数字信息存档与实体保护的矛盾,提出了建立一套可追溯的修复档案的重要性,记录每一次干预的细节。 第二部:指尖上的记忆——失传手艺的传承与创新 如果说第一部是关于“保护过去”,那么第二部则是关于“激活传统”。本书跳脱出古籍的范畴,将视野投向了与之血脉相连的中国传统手工艺。 1. 传统装帧艺术的复兴: 从线装书的“蝴蝶装”到“经折装”的演变,本书详细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装帧形式的特点。更进一步,它深入探讨了“包背装”在明清之际兴起的原因,以及如何利用传统工具(如竹制折扇、骨签)来模拟古代工匠的制作环境。作者拜访了几位仍在坚持手工制作古籍线绳的匠人,记录了他们如何从蚕茧到捻制完成一根粗细均匀、韧度适中的装订线,这一过程的繁复与美感令人叹为观止。 2. 拓印与雕版技艺的当代语境: 传统拓印技术(如碑帖拓印)和雕版印刷的原理,与古籍的保护性复制息息相关。本书通过对当代雕版印刷工艺的实地考察,揭示了雕刻者如何通过对木材纹理的理解来控制刀法,使得文字线条具有独特的韵律感。在介绍中,作者特别描述了一位匠人如何通过重复研磨和调配墨汁,最终调制出与宋版“ পেলে口宋体”墨色一致的墨品,这种对“色差”的执着,是理解传统工艺精髓的关键。 3. 传统色彩的化学与美学: 书中对矿物颜料和植物染料的探讨,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如何从朱砂中提炼出稳定的矿物红,以及靛青的提纯过程。这些自然材料的使用,不仅关乎色彩的持久性,更与古籍的长期稳定状态紧密相连。作者强调,现代化学颜料的“鲜艳”往往伴随着对纸张的腐蚀,而传统天然颜料的“内敛”与“温和”,才是时间选择的颜色。 结语:手艺人的精神谱系 《星海拾遗》的整体基调是沉静而富有力量的。它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和严谨的考证,向读者展示了传统手工艺所蕴含的“慢工出细活”的哲学观。这些工艺的复兴,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现代社会过度追求效率的反思。 本书适合所有对历史、艺术、传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尤其是博物馆工作者、艺术史研究人员以及对精湛手艺心生向往的普通大众。它提供了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被时间打磨却愈发珍贵的手艺与匠心,它们如同散落在星海中的遗珠,等待着我们去拾取、去珍藏。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的整体风格。从书名到封面设计,再到包装,都透露出一种内敛而深沉的气质。它不像那些哗众取宠的书籍那样,用夸张的标题或鲜艳的色彩来吸引眼球,而是静静地在那里,散发着一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自信。这种低调却充满质感的风格,正是我所钟爱的。它似乎在告诉你,真正的价值无需喧嚣,只需静心品味。我喜欢这种不急不躁、娓娓道来的感觉,它允许读者有自己的思考空间,而不是强行灌输某种观点。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一些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的东西,一些能够引发我长时间思考的火花,让我能够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片刻的宁静与深刻。

评分

这本书的印刷质量实在令人称道。纸张的色泽恰到好处,既不会显得过于苍白刺眼,也不会因为泛黄而显得陈旧,是一种非常舒服的米白色,非常适合长时间阅读。而且纸张的厚度也刚刚好,拿在手里感觉厚实,但又不至于过重,长时间捧读也不会觉得疲惫。字体的选择也十分讲究,大小适中,间距合理,印刷清晰,每一笔每一画都显得格外工整,没有任何模糊或重影的现象。这种精良的印刷,无疑为阅读体验加分不少。我一直认为,一本好书,除了内容本身,其载体也同样重要。当精妙的内容被置于如此考究的印刷载体之上时,那种阅读的愉悦感便油然而生,仿佛是一种全方位的享受,让我在翻阅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被文字所吸引,也被这美好的物质形态所打动。

评分

说实话,我当初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作者。我对这位作家一直以来都抱有极高的敬意,他的文字功底深厚,思想也十分独到,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他的作品,无论题材如何,总能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魅力,让人读来爱不释手,回味无穷。我期待在这本《法边馀墨》中,能够再次感受到他一贯的犀利视角和温润笔触。我相信,他一定会用他那精炼的语言,描绘出一些深刻的道理,或者讲述一些引人深思的故事。我喜欢那种在阅读中不断被启发、被点醒的感觉,仿佛跟随作者的笔触,一步步地走向更开阔的心灵视野。希望这本书能够再次带给我这样的体验,让我对这个世界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古朴而隽永的韵味,仿佛翻开它,就能穿越回那个墨香四溢、文人雅士辈出的时代。书脊的装帧细致,纸张的触感也颇为考究,握在手中,便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重量,这重量不仅仅是纸张的物理堆叠,更是其中蕴含的知识与故事的厚度。我特别喜欢它在内文排版上的匠心独运,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温润的质感,阅读时仿佛能听到毛笔在宣纸上轻柔划过的沙沙声。书页的边缘处理得当,没有一丝毛糙,合拢时严丝合缝,显示出制书者的专业与用心。即使只是放在书架上,它也是一件极具艺术品味的摆设,能够为任何一个阅读空间增添一份雅致的书卷气。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沉浸其中,去探索它所承载的那些或许早已被时光尘封的智慧与情感,感受文字的力量,让心灵得到一次净化与升华。

评分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名字,就被深深吸引了。《法边馀墨》,光是这个名字就充满了故事感,带着一丝飘逸,又带着一种深邃。我喜欢这种含蓄而富有想象空间的书名,它不像一些直白的标题那样早早地剧透了内容,而是留给了读者极大的解读和想象余地。它似乎暗示着,在这“法边”的罅隙之中,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值得品味的“馀墨”。这些“馀墨”会是什么呢?是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细节?是那些在宏大历史洪流中被掩盖的微小个体的心声?还是某种不落俗套的见解与思考?我充满好奇,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这“法边”之外,挥洒出这些别致的“馀墨”的。这种感觉就像是在寻宝,不知道下一页会遇到怎样的惊喜,这种期待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评分

内容丰富,值得学习。

评分

为内容给五分

评分

很快就收到了,很满意的一次购物

评分

评分

内容有趣 实乃大家

评分

收到书了,很不错哦,是正版的,纸质和内容都不错,外观也好看,很适合法科生呦!物流也挺给力,赞(≧▽≦)/!

评分

好书慢慢品

评分

收到书了,很不错哦,是正版的,纸质和内容都不错,外观也好看,很适合法科生呦!物流也挺给力,赞(≧▽≦)/!

评分

不错,值得购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