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
定价:38.00元
作者:徐贲著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1-1-1
ISBN:9787546344331
字数:
页码:56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标识:21019435
编辑*
暂无
内容提要
这部理性沉潜的“公共随笔”文集使公共生活观察成为政治哲学的助手。纪德在《地粮》中写道:“重要的是你的目光,而不是你看见的东西”。而对一个公共生活的观察者来说,观察的目光和观察的对象是同样重要的。他的特殊目光固然让他在许多人熟视无睹的对象中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这样的目光也确实可以帮助别人对那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再也不能熟视无睹,但是,他还需要有适宜的观察对象,越具体越细致越好,而*适宜的观察对象正是普通人公共生活的点点滴滴。
这些随笔虽为时评,观照的是“这里”和“现在”,却都关乎公共生活长久而普遍的知识和道理。好的公共生活以民主来保障群体的公共“幸福”,它的伦理导向是鼓励美德,它的价值内涵是维护尊严,它的理智状态是推崇真实,它的智慧传统是接受教训。匮缺这些条件不是放弃和绝望的理由,因为所有这些幸福因素都不是命运的安排,只要我们愿意,都是可以习得的。
目录
序:公共生活的点滴写作
1让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
2速成的和渐进的公民教育
3高等教育因何“高等”
4什么是美国学生眼中的公民*美德
5人文课堂里的美国大选
6神不正义,人怎么办
7课堂里的政治荣誉
8公共生活中的“原罪”
9美国初中教科书中的历史真实
10别让你的孩子成为校园欺凌的受害者
11人文是又文又理的高等教育
12大学破格录取,为谁破格
13“山姆大叔不是我家的大叔”
14学术剽窃和电子警察序:公共生活的点滴写作
1让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
2速成的和渐进的公民教育
3高等教育因何“高等”
4什么是美国学生眼中的公民*美德
5人文课堂里的美国大选
6神不正义,人怎么办
7课堂里的政治荣誉
8公共生活中的“原罪”
9美国初中教科书中的历史真实
10别让你的孩子成为校园欺凌的受害者
11人文是又文又理的高等教育
12大学破格录取,为谁破格
13“山姆大叔不是我家的大叔”
14学术剽窃和电子警察
15“不高兴”背后的教育失败
16华裔新移民儿童学习美国历史
17学生功利是教育之过
18美国大学为什么抵制排行榜
19美国的学童语言
20美国的教育部
21美国青少年的政治读物
22说理教育从小学开始
23谁来主管美国的高等教育
24学校是教育公共价值的地方
25少年公共伦理从习惯开始
26在美国教伦理写作
27诚实的政治清晰的语言
28总统讲话和教育部长多事
29学生对总统讲话评头论足
30玩具和游戏的公共意义
31禁蔬果和禁书籍
32人需要高尚价值的想象
33以什么理由“叫停英语热”
34大学*和社会信用机制
35马丁·路德·金纪念日的电影
36伤及无辜的“文化比较”
37美国大学生怎么看待奥巴马获诺贝尔和平奖
38“道德上显而易见”的是些什么事情
39美国学校重视“穷二代”
40“阶级”是如何影响美国学生升学的
41不要把说理当成了诡辩
42不要紧锁孩子的心门
43美国工作市场紧缩时刻的教育“志愿者”
44在美国上大学值不值
45大学生该不该当这个保姆
46女大学生的“嫁人就业”
47教科书里的“文化政治”
48未必*的优胜者
49人文教育的职能是公民培养
50美国老师怎样“批评”学生
51美国学校里的“政治正确”
52美国大学的“荣誉规则”
53教师工会对总统和政客说不
54美国课堂上的核心价值讨论
55美国教育改革中的国家利益和核心价值
56美国的“野鸡大学”
57画在希特勒书页上的人类抵抗
58追捕纳粹的检察官
59集中营前的舞姿
60拯救一棵树和保释一个人
61人亡而政未息的人道正义
62与时俱进的美国*夫人
63人没有放弃自由的自由
64美国早期的新闻报纸
65联邦党人和报纸公众
66真实是新闻自由的理由
67美国的政治漫画
68自由言论和政府督导
69歌词里可不可以“杀警察”
70拥有枪支和美国的核心价值
..
后记
作者介绍
徐贲 1950年出生于苏州,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英语文学博士。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英文系教授,复旦大学社会*高等研究院兼职教授。著作包括: Situational Tensions of Critic-Intellectuals、Disenchanted Democracy、《走向后现代和后殖民》、《文化批评往何处去:八十年
文摘
暂无
媒体*
艾迪生用写作影响读者,让他们对社会形成一种相对精致、复杂,而非简单、粗糙的感觉和观察,学会以一种开明、平和、深入、令他人愉悦的方式,而非以粗暴对抗和争来吵去的方式谈论共同的问题。他的写作可以说就在不断为此设立标准和作出示范。21世纪初的中国需要理性公共话语
在繁杂的信息洪流中,我常常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疏离感,仿佛置身于一个日益原子化的社会,个体之间的连接变得脆弱而易断。正是这种不安,驱使我不断探寻那些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并重塑公共生活的力量。我渴望的,不仅仅是关于“好”的定义,更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路径,一种能够让我们重拾对共同体归属感和参与感的指南。最近,我翻阅了一本似乎能触及我内心深处渴望的书籍,虽然我还不便透露其具体内容,但它所激发的思考,如同春雨般悄然滋润了我对公共领域认知的干涸。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构成了我们共同生活的根基?是共享的价值观?是有效的沟通机制?抑或是对彼此责任的清晰认知?我期待着能从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关于如何构建一个更具韧性、更富活力的公共空间的线索,一个能让我在其中感受到自身价值,并与他人产生 genuine 联结的场域。我希望它能给我启发,让我看到走出个人孤岛的可能性,学会如何在公共领域中扮演更积极、更有建设性的角色,从而让“公共生活”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可以被触摸、被实践的现实。
评分我最近接触到的一部作品,简直像是一股清流,涤荡了我许多关于社会现象的固有认知。它并没有试图给出某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药”,而是以一种温和而深刻的方式,引导我反思我们与公共空间之间的互动方式。我一直在思考,在信息爆炸、观点碎片化的时代,我们如何才能避免陷入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我们如何在众声喧哗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去辨别信息的真伪,去理解事件的复杂性?这本书似乎在这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它可能在强调,一个健康的公共生活,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具备批判性思维,也需要我们对他人保持一种开放和尊重的态度。我期待着它能教会我,如何更有效地参与公共讨论,如何提出更有建设性的意见,以及如何在不同意见者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教科书”,不如说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邀请我一同踏上探索“好生活”的旅程,而这个“好生活”,很可能就蕴藏在我们共同营造的公共领域之中。
评分我最近接触到的一本书,简直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对社会连接的渴望,以及对公共领域价值的重新审视。它并没有直接抛出结论,而是以一种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带领我一步步深入思考,什么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公共生活。我一直在思考,在这个日益强调个人主义和竞争的时代,我们是否正在逐渐失去那些维系社会肌体的纽带?我们是否过于关注个体的成功,而忽略了集体的福祉?这本书似乎在提醒我,个体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对公共领域的贡献和参与之中。它可能在探讨,如何通过更负责任、更有建设性的方式,来参与到我们共同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更富活力的社会。我期待着它能为我提供一套更清晰的思考框架,让我能更好地理解社会运行的逻辑,也能更自信地在公共领域中表达自己的声音,并与其他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为创造更美好的共同体而努力。
评分最近,我阅读了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著作,它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社会理解的窗户。这本书并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也没有直接灌输某种特定的政治理念,而是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引导我审视我们当下所处的公共空间,以及在这个空间中,个体与集体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我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并非在进行一场空洞的理论辩论,而是真诚地试图与读者一起,去剥开层层迷雾,探寻构成“好的公共生活”的核心要素。我一直在思考,当今社会,我们似乎越来越习惯于将公共事务简化为一系列标签或立场,而忽略了其背后蕴含的丰富性和多元性。这本书似乎触及到了这一点,它可能是在鼓励我们超越表面的争论,去倾听不同的声音,去理解不同观点的形成逻辑,并尝试在差异中寻求共识。这种探索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价值。我期待着它能让我对“参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仅仅是投票或表达意见,而是更积极地投入到公共议题的讨论和解决中,成为构建更健康公共生活的一份子。
评分我对最近读到的一本著作印象极其深刻,它以一种极其精炼的方式,触及了当代社会中一个核心的问题——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地“生活在一起”,而不仅仅是“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这本书并没有提供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其深入的洞察,激发了我对“公共领域”这个概念的重新认识。我一直在思考,在信息碎片化、社会分化的当下,如何才能打破隔阂,建立起更坚实的社会联系?我们应该如何定义一个“好的”公共生活,以及在其中我们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本书似乎在暗示,真正的公共生活,不仅仅是参与政治,更是我们 everyday life 中,与他人互动、分享、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方式。它可能在引导我们去关注那些构成我们共同生活基础的细微之处,去理解不同个体之间的互相依存,以及集体行动所能产生的巨大力量。我期待着它能为我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更积极、更理性地参与到公共生活中,并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