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九岁入私塾,1912年辍学后自学,并任教于家乡的中小学。1930年经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武汉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江南大学等学校教授。1949年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定居台湾。
序
前言
一讲 汉代
一、汉代政府组织
甲、皇室与政府
乙、中央政府的组织
丙、汉代地方政府
丁、中央与地方之关系
二、汉代选举制度
三、汉代经济制度
四、汉代兵役制度
五、汉制得失检讨
第二讲 唐代
一、唐代政府组织
甲、汉唐相权之比较
乙、唐代中央政府三省职权之分配
丙、中央*高机构政事堂
丁、尚书省与六部
戊、唐代地方政府
己、观察使与节度使
二、唐代考试制度
甲、魏晋南北朝时代之九品中正制
乙、唐代之科举
三、唐代经济制度
甲、唐代的租庸调制
乙、唐代账籍制度
丙、唐代的两税制
丁、汉唐经济财政之比较
四、唐代兵役制度
五、唐代制度综述
第三讲 宋代
一、宋代政府组织
甲、宋代中央政府
乙、相权之分割
丙、君权之侵揽
丁、谏垣与政府之水火
戊、宋代地方政府
二、宋代考试制度
三、宋代赋税制度
四、宋代兵役制度与国防弱点
第四讲 明代
一、明代的政府组织
甲、明代之中央政府
乙、明代内阁制度
丙、明代地方政府
丁、元明以下之省区制度
戊、明代地方之监司官与督抚
己、明清两代之胥吏
二、明代考试制度
甲、进士与翰林院
乙、八股文
三、明代赋税制度
四、明代兵制
第五讲 清代
一、制度与法术
二、清代的部族政权
三、清代部族政权下的政府
甲、清代中央政府
子、清代的军机处
丑、清代的六部尚书
乙、清代地方政府
丙、清代的各禁区
四、部族政权下之考试制度
五、清代的统制政策
六、民众的反抗运动
七、变法与革命
总论
再说到汉代的选举制度,历史上称之谓乡举里选。当时各地方时时可以选举人才到中央。他们的选举,大体可分为两种,也可说是三种:一种是无定期的,譬如老皇帝死了,新皇帝即位,往往就下一道诏书,希望全国各地选举人才到朝廷;或是碰着大荒年,大水灾,或是大瘟疫,这表示政府行政失职,遭受天谴,也常下诏希望地方推举贤人,来向政府说话,或替国家做事。这些选举是无定期的。这样选举来的人,多半称为贤良。贤良选到了政府以后,照例由政府提出几个政治上重大的问题,向他们请教。这叫做策问。策即是一种竹片,问题写在竹简上,故称策问。一道道的策问,请教贤良们大家发表意见,这叫对策。政府看了他们的意见,再分别挑选任用,这是一个方式。这一种选举,既不定期,也无一定的选举机关。地方民意也可举,三公九卿,政府大僚,也可举。所举则称为贤良,贤良是指有特出才能的人。第二种是特殊的选举,譬如政府今年要派人出使匈奴,出使西域,需要通外国语,能吃苦,能应变,所谓出使绝域的人,政府常常下诏征求。只要自问自己有此才干,可以自己报选。又如军队里要用军事人才,或如黄河决口,需要晓习治水的人,大家知道有这种人才,大家可以举,自己觉得有把握,自己也可直接来应选。这是一种特殊的选举。后来又有一种有定期的选举,那就是选举孝廉。
我一直对历史充满了敬畏,尤其是那些塑造了中华文明根基的政治制度。《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能够开启我对这些制度的深层理解。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仅凭这本书的标题和作者的声望,我就知道它绝非泛泛之作。我期待它能带我穿越历史的迷雾,去领略中国古代各个朝代政治运作的精妙之处,更重要的是,去理解每一项制度背后的“得”与“失”。例如,汉朝是如何在秦朝短命的基础上,摸索出一条更可持续的统治之路的?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又为何被誉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典范?宋朝的官僚体系,在保障文化繁荣的同时,又隐藏着怎样的隐忧?明朝的内阁制度,在君权与臣权的微妙平衡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清朝的政治架构,又有哪些值得后人借鉴或反思的地方?这本书,我预感不仅仅是历史的陈述,更是一场关于制度智慧的对话,一次对历史经验的深刻反思。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中国古代政治的脉络,洞察其发展规律,并从中汲取对当下社会发展具有参考价值的智慧。
评分拿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心里涌起的首先是一种对知识的敬畏感。钱穆先生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学术的高度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更是他深入浅出,将复杂的政治制度梳理得井井有条的代表作。我虽然还未开始细读,但仅凭其书名,我就能想象其中蕴含的丰富内容。它将带我们穿越时空,去回顾中国从古至今,各个主要朝代的政治运作方式。我好奇的不仅仅是那些制度本身,更想知道在钱穆先生的笔下,这些制度是如何“得”的,又是如何“失”的。比如,汉朝是如何确立并巩固其政治体制的?其中有哪些是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又有哪些是导致其衰落的潜在危机?唐朝的官僚体制,是如何做到既庞大又有效率的?它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又在哪些方面暴露了其弊端?宋朝的文官制度,虽然保证了文化的繁荣,但是否也带来了军事上的软肋?明朝的君主专制,在内阁制度的制约下,又是一种怎样的权力博弈?清朝的政治结构,尤其是其在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方面的特色,又有着怎样的得失?这本书,我想不仅仅是关于制度的介绍,更是一次关于政治智慧的传承,一次对历史经验的深刻反思。我期待它能够让我对中国古代政治有一个系统性的认知,并从中提炼出一些普适性的政治原则,对理解当下和未来的政治发展都能有所裨益。
评分拿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一种沉甸甸的学术厚重感。钱穆先生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他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虽然我还没有开始细读,但仅从书名,我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丰富内容和深刻洞察。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探究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以及每一种制度的“得”与“失”。我好奇汉朝是如何在秦朝的基础上,确立并发展了影响深远的政治体制?唐朝的政治设计,又是如何能够维持其开放与包容,并造就了辉煌的盛世?宋朝的重文抑武,究竟带来了哪些积极影响,又隐藏着怎样的危机?明朝的内阁制度,在君权日渐强化的背景下,又是如何运作的?而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政治制度又有哪些独特的创新与局限?这本书,我相信不仅仅是枯燥的制度介绍,更是一次对中国政治智慧的深度挖掘,一次对历史经验的深刻反思。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对中国古代政治有一个更加系统、全面且深刻的认识,并从中获得宝贵的历史启示,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逻辑。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于那些构建了中国古代社会运行轨迹的政治制度。《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我早就耳闻其名,此次终于得偿所愿。拿到书,我首先感受到的是它装帧的精美和纸张的质感,这都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钱穆先生的学术造诣,更是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期待。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仅从书名,我就知道它将为我揭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并深入分析每一项制度的“得”与“失”。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汉朝是如何在吸取秦朝教训后,建立起稳定而长久的统治体系的?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又如何在权力分配上做到平衡与高效?宋朝的文官政治,在促进文化繁荣的同时,又是否削弱了国家的军事实力?明朝的内阁制度,在君主集权的体制下,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而清朝,又有哪些政治制度上的创新与不足?这本书,我想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普及,更是一次关于政治智慧的传承,一次对历史经验的深刻反思。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对中国古代政治有一个更加宏观、深刻的认识,并从中获得宝贵的历史智慧,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走向。
评分我一直认为,历史的价值在于它能够给予我们洞察现实的智慧。《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我早就听说过,是钱穆先生的经典之作,一直想把它收入囊中。这次拿到这本书,首先感受到的是它沉甸甸的分量,这不仅是实体书的重量,更是其中蕴含的深厚历史底蕴。钱穆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梳理了中国从汉代到清代各朝代的政治制度,并着重分析了每一种制度的“得”与“失”。我非常期待他如何解读汉代的郡国并行制,如何评价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在权力制衡上的精妙,如何看待宋朝的文官制度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又如何理解明朝内阁制的复杂性,以及清朝的中央集权在疆域管理上的得失。这本书,我想不仅仅是简单的制度介绍,更是一次关于中国政治智慧的探索,一次对历史经验的深刻反思。我渴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对中国古代政治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理解其内在的逻辑和演变规律,并从中汲取对当下社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的智慧。它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启迪之书。
评分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尤其是其政治制度的演变,是理解其民族性格和发展轨迹的关键。《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认知空白。虽然我还未深入阅读,但从书名和钱穆先生的声望,我就知道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中国古代政治的方方面面。我尤其想知道,钱穆先生是如何分析不同朝代政治制度的“得”与“失”的。比如,汉代的郡县制和分封制是如何结合并演变的?其成功的经验是什么?又有哪些地方是其局限所在?唐朝的科举制度,在打破门阀垄断的同时,又可能带来了哪些新的问题?宋朝的重文抑武,究竟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明朝的内阁制度,在君权膨胀的背景下,是否真的能起到制约作用?清朝的满汉一体,以及其庞大的官僚体系,又有哪些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历史陈述,更是一次深刻的洞察,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在逻辑,以及这些制度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起伏跌宕。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对中国古代政治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并从中获得宝贵的历史智慧。
评分说实话,我对历史的兴趣,更多的是源于对“为什么”的追问。为什么一个王朝会兴盛,又为何会走向灭亡?为什么同样的制度在不同的时代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能够解答这些“为什么”的钥匙。我从其他读者的评论中了解到,钱穆先生在书中并非只是简单地介绍制度,而是着力于分析制度的“得”与“失”,这恰恰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他会如何看待秦朝短暂的统一,却为后世奠定了中央集权的基础?他会如何评价汉朝在制度上的探索与创新,以及那些遗留下的隐患?他会如何解读唐朝对外开放的包容性,以及这种开放对政治体制的影响?宋朝的科技与文化繁荣,是否掩盖了军事上的羸弱?明朝的内阁制度,在君权至上的时代,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而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制度设计又有着怎样的独特性和局限性?我尤其期待钱穆先生对这些制度的“得失”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内在的逻辑和规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充满智慧的政治哲学,它能够帮助我们跳出历史的细节,去把握制度的本质,理解历史发展的深层动因。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引领我进入一个更深邃的历史视野,去重新审视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并从中获得启发。
评分我一直对历史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关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总觉得那是一个既辉煌又充满智慧的时代。《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我早就听说过,是钱穆先生的经典之作,一直想找机会好好拜读一番。拿到这本书,它的装帧就透着一股沉甸甸的学术气息,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拿在手里就感觉是件值得珍藏的宝贝。虽然我还没开始细读,但光是翻阅一下目录,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邃思想。钱穆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梳理了中国古代从汉到清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这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种制度的优劣得失,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我特别期待他能如何阐释汉代的“休养生息”政策,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为何能造就盛世,宋代的“重文抑武”带来了怎样的后果,明朝的内阁制与皇权制衡的微妙之处,以及清朝的集权统治又有怎样的创新与局限。这本书不仅是了解中国古代政治的教科书,更是一次思想的洗礼,一次与古代先贤的对话。我相信,通过这本书,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历史的脉络,洞察制度背后的逻辑,并从中汲取对当下和未来的启示。这本书的标题——《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本身就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意味,它预示着一场关于制度兴衰、经验教训的深刻探讨即将展开。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沉浸其中,去聆听钱穆先生娓娓道来的历史故事,去感受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政治家们的智慧与无奈。
评分我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总是觉得那是一个充满智慧与博弈的领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早在我心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终于有机会拿到手了,感觉非常幸运。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洁大气,纸张的触感也很好,光是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学术分量。虽然还没深入阅读,但仅从目录和封面就能感受到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钱穆先生以其一贯的深刻洞察力,梳理了从汉代到清代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并着重分析了它们的“得”与“失”。我非常期待他如何剖析汉代的郡国并行制,如何评价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在权力分配上的精妙,如何看待宋朝的文官政治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又如何理解明朝内阁制的复杂性,以及清朝的中央集权在疆域管理上的得失。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制度,更是通过制度的兴衰,折射出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对中国古代政治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理解其内在的逻辑和演变规律,并从中汲取对当下政治实践的启示。它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治国理政的智慧宝典。
评分我一直认为,要理解一个国家的现在,必须先深入了解它的过去。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正是理解中华文明核心的关键一环。《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早已在我书单里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这次终于得偿所愿。拿到书的那一刻,就感受到它沉甸甸的质感,这不仅是实体书的重量,更是其中蕴含的深厚历史分量。钱穆先生的名字,本身就意味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这本书,去探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轨迹,以及每个朝代制度的“得”与“失”。我特别好奇,汉代是如何在秦朝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更加稳定且长久的统治体系的?唐朝的政治设计,是如何做到兼容并蓄,形成盛世气象的?宋朝的文官制度,在保障文化繁荣的同时,又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明朝的内阁,在君权集中的时代,又是一种怎样的存在?而清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尾声,其政治制度又有怎样的独特性?这本书,我想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罗列,更是一次对中国政治智慧的深度挖掘,一次对历史经验的深刻反思。我期待它能让我对中国古代政治有一个更宏观、更深刻的理解,并从中获得宝贵的历史启示。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