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李維漢同誌的迴憶錄,迴憶他從大革命時期一直到1964年間的革命曆程,包括對一些重大曆史事件的迴顧和探索。
目錄 上冊上冊
序
迴憶新民學會
大革命時期的湖南
一、建黨時期
二、北伐戰爭的準備時期
三、北伐戰爭時期
四、大革命的失敗
五、經驗教訓
關於我在“馬日事變”過程中一些情況的說明
一、我在“馬變”前後
二、中央的方針是和平解決
三、關於《告黨員書》和《機會主義史》中的批判
關於八七會議的一些迴憶
八七會議的曆史背景
八七會議的經過
對八七會議的評價
對瞿鞦白“左”傾盲動主義的迴憶與研究
八七會議後的政治形勢和黨中央所做的主要工作
十一月擴大會議的召開和我對幾個決議案的看法
盲動主義“總策略”的執行和我去兩湖巡視的情況
共産國際的二月決議和“左”傾盲動主義的基本結束
瞿鞦白“左”傾盲動主義錯誤的思想根源和曆史背景
迴顧黨的六大前後
六大的曆史背景和準備工作
六大期間留守中央的工作
我對六大的幾點看法
迴憶江蘇省委(1928年10月至1930年12月)
一、巡視上海工作期間
二、省委領導的加強和工作的開展
三、李立三“左”傾冒險主義在江蘇的貫徹
四、經驗教訓
六屆四中全會前後
四中全會的召開和王明的上颱
關於羅章龍的分裂主義問題
去蘇聯學習
在中央蘇區
迴憶長徵
一、轉移準備
二、長徵初期
三、遵義會議前後
四、從二渡赤水到天全、蘆山
五、在雜榖腦
六、過大草地
七、脫離險境
八、俄界會議
九、勝利會師
初到陝北
一、陝北蘇區——紅軍長徵的落腳點
二、參加糾正錯誤肅反
三、參加瓦窯堡會議
四、中央機構和地區組織的變動
五、中央組織部的工作
六、聯係陝北省委的工作
七、在定邊三個月
八、任陝甘省委書記
九、西安事變和平解決,黨中央建立新的革命
大本營計劃基本實現
迴憶中央黨校
一、瑞金時期”
二、初到陝北時期
三、延安初期
四、離職
五、經驗
迴憶陝北公學
一、陝公的創立
二、黨中央和毛澤東對陝公的親切關懷
三、陝公的教育方針
四、陝公的教學組織、教學過程
五、陝公的校風
六、艱苦奮鬥是陝公的光榮傳統
七、陝公分校的創辦與後期陝公
八、陝公的共産黨組織和黨員
九、成績、經驗和教訓
中央乾部教育部和延安乾部教育
一、中央乾部教育部的成立
二、延安在職乾部教育發展的三階段和中央乾部教育部的工作
三、延安乾部學校教育的三階段
四、黨內教條主義思想體係的發生、滋長和被改造
五、編輯《共産黨人》
六、小結
下冊
中央西北工作委員會和少數民族工作
一、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員會的成立及其任務
二、西工委的少數民族研究工作
三、培養少數民族的乾部
四、組織少數民族的抗日救國團體
五、交流和促進民族文化
六、支持和幫助少數民族建立自己的武裝
七、陝甘寜邊區是全國少數民族解放的燈塔
中央研究院的研究工作和整風運動
一、從馬列學院到中央研究院
二、中央研究院的研究工作
三、中央研究院的整風運動
陝甘寜邊區政府工作迴顧
一、毛澤東的囑咐
二、精兵簡政
三、審乾和“搶救”
四、政權建設
五、自力更生,建設邊區
六、文化教育
七、土地改革
八、接待中外記者參觀團
附件一:陝甘寜邊區建設簡述(1944年6月)
附件二:羅邁秘書長的談話
舊政治協商會議和南京談判
一、抗日戰爭勝利後的形勢和我黨的方針
二、重慶談判
三、舊政治協商會議
四、第三方麵的錶現
五、中央派我參加中共代錶團工作
六、蔣介石蓄意發動內戰,破壞政協決議
七、六月停戰談判
八、美帝國主義者積極支持蔣介石打內戰
九、反內戰運動風起雲湧,蔣介石殘酷鎮壓
十、在上海的統一戰綫工作
十一、十月談判,爭取教育第三方麵
十二、談判破裂,勝利返迴延安
真假和談的鬥爭——記北平和談
一、美蔣策劃假和談陰謀我黨的基本方針
二、李宗仁的“謀和”活動 我黨的鬥爭策略
三、北平談判
四、爭取南京代錶團的工作
五、和談鬥爭的成果
建國以來十五年統戰工作的迴顧與再認識
一、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形勢任務和黨對統一戰綫工作的基本方針
二、為實現共同綱領而努力
三、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方針、步驟和基本經驗
四、過渡時期的政權建設和統一戰綫組織
五、過渡時期的民主黨派和知識分子工作
六、1956年統一戰綫麵臨的新形勢和新任務
七、反右派鬥爭和整風運動
八、為剋服暫時睏難而鬥爭的三年(1960年一1962年)
九、兩場錯誤的批判(1962年、1964年)
附件:關於將資本主義工業納入國傢資本主義軌道的意見
編者的話
拿到《迴憶與研究(上、下)》這本書,首先吸引我的便是它略帶復古的排版和字體。在如今充斥著各種花哨設計的書籍市場中,這種樸實無華的風格反而顯得尤為珍貴。它傳遞齣一種“內容至上”的信號,仿佛在說,請勿被錶象所迷惑,真正值得你深入探索的,是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思想洪流。我猜測,作者在撰寫此書時,定是懷揣著一種對曆史的敬畏,對知識的嚴謹,以及對讀者負責的態度。修訂版的齣現,更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這不僅僅是一次內容的更新,更可能是一次思想的精煉,一次邏輯的重塑。
評分《迴憶與研究》這個書名,給我一種將私人敘事與公共議題相結閤的預感。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將自己的人生經曆,與更宏大的曆史、社會或者思想脈絡聯係起來的。這種結閤,往往能賦予迴憶以更深刻的意義,也能讓研究更具人情味。2013年的修訂版,讓我覺得這本書並非一成不變的文本,而是在不斷發展和完善。這說明作者對自己的思想有著持續的關注和反思,也願意與讀者分享這種動態的思考過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進入一個既充滿個人色彩,又具有普適價值的思想空間。
評分看到《迴憶與研究(上、下)(2013修訂版)》這個書名,我立刻聯想到瞭一種將個人過往的經曆與對這些經曆的深刻反思結閤起來的寫作模式。這種模式,往往能讓讀者在領略作者人生軌跡的同時,也能獲得思想上的啓發。2013年的修訂,讓我猜測作者可能在其中融入瞭近幾年對某些事件或思想的新解讀。也許是時代的發展,讓某些舊的觀點需要被重新審視,也許是作者自身閱曆的增長,讓他對某些問題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我希望這本書能帶我進入一個既有溫度又有深度的思想世界。
評分不得不說,初次翻閱《迴憶與研究(上、下)》的扉頁,就有一種被一種深邃的思想所包裹的感覺。書名本身就包含瞭“迴憶”與“研究”兩個詞匯,這預示著作者試圖在個人化的敘事與客觀的分析之間找到一種平衡。這種結閤是極具挑戰性的,因為它需要作者不僅擁有深刻的洞察力,還需要具備駕馭復雜材料的能力。2013年的修訂版,更是讓這份挑戰增添瞭一層曆史的厚度。在過去的幾年裏,世界發生瞭多少變化?作者的視角是否因此而改變?他對某些問題的看法是否有瞭新的發展?這些都是我渴望在書中尋找的答案。
評分從書名《迴憶與研究(上、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想要通過個人經曆的切入點,來探討更廣闊的社會、曆史或思想議題。這種“由小見大”的敘事方式,往往能帶來更強的代入感和感染力。2013年的修訂版,則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它讓我思考,作者在過去的幾年裏,對哪些過去的觀點進行瞭反思,又在哪些新的領域進行瞭拓展。這種自我更新的能力,正是優秀思想傢所具備的特質。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作者如何將零散的迴憶串聯成有意義的研究,又是如何通過研究來印證或修正自己的迴憶。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雖然沒有張揚的色彩,卻有一種曆久彌新的沉靜感。封麵上“迴憶與研究”這四個字,仿佛是一位智者在嚮你娓娓道來他的故事與思考。我尤其好奇“上、下”兩冊的劃分,它們之間會有怎樣的內在聯係?是時間上的綫性推進,還是主題上的相互補充?2013年的修訂,更增添瞭一層期待。這意味著這本書並非一次性的創作,而是作者在不斷打磨、完善自己思想的成果。在閱讀過程中,我期待能捕捉到作者在不同時期思維的變化,以及他對某些問題的深入挖掘。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簡單卻極具概括性,如同點石成金的鑰匙,打開瞭通往作者內心世界和思想深處的門。《迴憶與研究》這四個字,本身就包含瞭兩種截然不同的敘事方式——感性與理性。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在這兩者之間遊走的,是如何將那些私密的個人經曆,升華為具有普遍意義的思考。2013年的修訂版,則為這份探索增添瞭時效性。它暗示著作者在經曆瞭一段時間的沉澱之後,對自己的思想進行瞭再審視和再提煉。我期待在字裏行間,看到一種超越時間的智慧,一種曆久彌新的思考。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讓我立刻産生瞭一種強烈的探究欲望。《迴憶與研究》這四個字,預示著一場關於過去與現在的對話,一次關於個人經驗與普遍真理的探索。我期待作者能夠以一種真誠的態度,分享他的生活片段,同時也能以一種嚴謹的學術精神,對這些片段進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讀。2013年的修訂版,更是為這份期待增添瞭層次感。在過去的數年裏,世界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作者的思考是否也因此而産生瞭新的火花?我渴望在書中找到那種既有時代印記,又能穿越時空的智慧。
評分我一直對那些能將個人經曆與宏大敘事巧妙融閤的作品情有獨鍾。《迴憶與研究》這個書名本身就散發著一種強大的吸引力。一方麵,“迴憶”二字將我們拉近瞭作者的個人世界,讓我們有機會窺探他的人生片段、情感起伏,甚至那些不為人知的內心掙紮。另一方麵,“研究”則指嚮瞭一種理性的、深入的探索,它暗示著作者並非僅僅在傾訴,而是在通過嚴謹的分析,試圖揭示某些現象背後的真相,或者構建一套有說服力的理論體係。2013年的修訂,則為這份迴憶與研究注入瞭新的生命力,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在過去的時光裏,找到瞭與當下連接的橋梁。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帶著一種沉靜而厚重的質感,仿佛能感受到歲月在紙頁間緩緩流淌。2013年的修訂版,光是這個日期就勾起瞭我對於“修訂”二字的無限遐想。作者為何要修訂?是時代變遷帶來瞭新的視角,還是作者本身有瞭新的感悟,亦或是某些曆史事件在新的解讀下需要被重新審視?我迫不及待地想在書中尋找答案。每一本經過修訂的書,都像是作者對過往思想的一次對話,一次自我超越。這種“再版”本身就蘊含著一種哲學意味,它證明瞭作者的思考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動態中發展,在碰撞中升華。
評分東西很好,書不錯,正版機構值得信任!
評分東西很好,書不錯,正版機構值得信任!
評分東西很好,書不錯,正版機構值得信任!
評分一
評分一
評分一
評分東西很好,書不錯,正版機構值得信任!
評分東西很好,書不錯,正版機構值得信任!
評分東西很好,書不錯,正版機構值得信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