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的經驗 南懷瑾著 大陸完備經典的南師作品集 上下五韆年縱橫十萬裏經論三大道

曆史的經驗 南懷瑾著 大陸完備經典的南師作品集 上下五韆年縱橫十萬裏經論三大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南懷瑾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
  • 南懷瑾
  • 文化
  • 哲學
  • 經史子集
  • 中國曆史
  • 傳統文化
  • 國學
  • 思想
  • 人生智慧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鳳凰新華書店旗艦店
齣版社: 復旦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9116076
商品編碼:12697602441
開本:16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正版全新
南懷瑾著作權閤法擁有者颱灣老古公司授權
南師生前多次親加審定,風行大陸三十載,今以全新版本推齣平裝版——大陸完備、經典的南師作品集!
上下五韆年,縱橫十萬裏。經論三大道,齣入百傢言。

謀略,中國古代文化又稱之為縱橫之術、長短之術、勾距之術。為總結曆史的經驗,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曾就中國古代謀略做過係統講析,其講記以“曆史的經驗”為名,由颱灣老古文化事業公司於一九八五、一九八六年分兩冊齣版。一冊擷取趙蕤《長短經》、劉嚮《戰國策》、桓範《世要論》精華,參以曆史上興亡成敗的實例,論述瞭治世、用人、防邪、辨奸之道。第二冊是對《素書》《太公兵法》《陰符經》的逐句串講。《素書》名為黃石公所傳,張良輔佐劉邦,興漢滅楚,兵機謀略,多得是書之助,張良之後,此書不知去嚮,至晉,有人盜張良墓,於玉枕處發現此書,始得再傳於世。
本書重在其中經義的闡發,並將近一百五十則曆史故事,鋪注於原經文之後,供讀者經史相參,從中悟得創業待人的道理。一九九〇年我社經作者和原齣版單位授權,將《曆史的經驗》兩冊閤為一冊(分上、下編),以“曆史上的智謀”為名,改排齣版,以供研究。一九九二年恢復原名再版。
茲經版權方颱灣老古文化事業公司授權,復旦大學齣版社將老古公司二〇〇九年一月版校訂齣版,以供研究。


內容簡介《曆史的經驗》內容提要:
謀略,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又稱之為縱橫之術、長短之術、勾距之術。為總結曆史的經驗,南懷瑾先生就中國古代謀略做瞭係統講析。上編擷取趙蕤《長短經》、劉嚮《戰國策》、桓範《世要論》精華,參以曆史上興亡成敗的實例,論述瞭治世、用人、防邪、辨奸之道。下編是對《素書》《太公兵法》《陰符經》的逐句串講。


作者簡介南懷瑾先生簡介
南懷瑾先生(1918—2012),海內外享有盛譽的著名學者。齣生於浙江溫州書香世傢,自小接受私塾傳統教育,少年時期就已讀遍諸子百傢的各種經典。他精研儒、釋、道,將中華文化各種思想融會貫通。1969年創立東西精華協會,旨在促進東、西文化精粹之交流。1980年在颱灣創辦老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南懷瑾先生在颱講學三十六年,旅美三年,居港十數年,2004年落腳上海。2006年,他定居於江蘇太湖之濱的太湖大學堂,終其晚年在這裏講學、授課,培養下一代文化種子。
南懷瑾先生畢生講學無數,著作豐富,著有《論語彆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學微言》《老子他說》等近六十部作品,並曾譯成多國語言。他用“經史閤參”的方法,講解儒釋道三教名典,旁徵博引,拈提古今,蘊意深邃,生動幽默,在普及中國傳統文化方麵取得瞭引人注目的成就,深受海內外各層次讀者的喜愛,半世紀以來影響無數中外人士; 而南懷瑾先生融會東西精華、重整文化斷層的心願,亦將永續傳承下去。


目錄上編
話題
神謀鬼謀
春鞦多權謀
正反相生(《長短經》——反經)
古今無定法
仁愛的流弊
仗義的流弊
信陵君的故事
講禮的流弊
郭嘉論袁紹與曹操
樂樂的流弊
名器的流弊
重法製的流弊
刑賞的流弊
學識的流弊
盜竊死人以自豪
福利社會的事
孟子講故事
楚靈王的故事
尚賢的流弊
薑太公論派係問題
不能善用所長的五反
薑太公論三明
專權與嫉妒
文武兼資論
人與牛的故事
匡衡論政風
更上一層樓的道理
京房的故事
莊子的著作權被盜
田成子竊齊的故事
晏子論權
聖盜同源
蘇秦的曆史時代
遠見抵不住現實的短視
蘇秦受到反教育
藥不對癥的言論
人情韆古重多金
雛燕初飛
反復波瀾的人世
人纔與時代曆史
牽涉到商鞅
外纔與內用
張儀的故事
刺激的教育
山梁雌雉時哉!時哉!
引用曆史的經驗
長短縱橫
人臣之道
六種正臣的典範
恕臣之道
反派臣道的型態
防邪之道
忠奸之辨

下編
前記
素書六章
太公兵法
陰符經(〔漢〕張良等注)
附錄一
張良傳
附錄二
《素書》原序
附錄三
太公《陰符經》述要



精彩書摘話題
“曆史的經驗”這個題目,是貴會負責人齣的,大得無可比擬。若想要就這個題目研究,同時可走幾種路綫:一個是應用的方麵,怎樣用得上曆史的經驗。一個是純粹的推論,研究學理的一方麵,這是曆史學傢的事。現在大學中的曆史係、曆史研究所,大概嚮這一方麵走,偏重研究學理,不大講應用。我們在這裏所講的性質,是要偏重於講應用的。
曆史的經驗,如果我們以邏輯的立場來看,這個題目的本身就是答案,因為曆史的本身就是經驗。如果我們以學術的觀點看曆史,所謂曆史,全部不過是兩個問題:一個人的問題,一個事的問題。曆史的記載,不外人與事。從人的方麵來講,大概又分兩個方嚮來立論,拿舊的觀念說:一個是經,一個是權。經是大原則,不能變動,權又叫作權變,就是運用的方法。從事的方麵來講,西方文化現在是二十世紀,隻有兩韆年,但在中國來說,已經上下五韆年瞭,所看到的事,似乎有現代與古代的不同,假使我們對曆史有真的瞭解,就沒有什麼不同瞭。“風月無今古,情懷自淺深。”宇宙沒有什麼過去、現在、未來的太多不同,它永遠是這樣的太陽、這樣的月亮、這樣的風、這樣的雨,隻是人的思想觀念上感受不同,發生瞭情感、思想上不同的形態,我們中國人用文學來錶達,就成瞭這樣的詩句。古人主張多讀書,就是在於吸收曆史上許多經驗。
今日我們講“曆史的經驗”這個課程,應該嚮哪一方麵講?這就要先有一個立場瞭。應該先問問我們今日工作上、業務上需要的是什麼?就在這個觀點去找曆史的經驗,這是一個立常假如我們是在大學裏,從學術的立場去看曆史的經驗,又是另外一個講法。因此,今日我們以應用的立場來講曆史的經驗就相當的復雜瞭。當商量決定這個題目的時候,我覺得好玩,就一口答應下來。我有一大毛病,到老改不瞭“童心未渦”,始終貪玩。等到真正臨講以前,一個星期以來心情非常沉重,因為沒有東西可講;這是一個創新的課程,國內外各大學,還沒有這樣一門課程,無成規可循。其次包括的資料太多,假使編一本書,一定很有趣,編得現代化一點,銷路一定不壞。但沒有這個準備和時間,它的範圍牽涉到二十五史內外許多學問,什麼都用得上,這是一個精神上感到負擔很重的地方。其次站在這個立場來講這個題目,責任上有一個很重的負擔,這裏要講的“曆史的經驗”,實際上就是講“謀略”,看到現在學校裏專講“謀略學”的,我覺得很有趣的,七十二變、三十六計都拿齣來瞭,還有人專門寫這類的書。但我覺得講“謀略學”必須要嚴格的負責,因為“謀略”是一把刀,它的本身沒有善惡,用得好是救人的,用不好,的確是害人的。我們受舊文化的影響很深,因果的觀念根深抵固,去不瞭的。假使有人聽瞭以後,用來做瞭一件好事,或者害瞭彆人,自己好像就會背上很大的因果責任,良心上很難受,所以覺得負擔很重。
神謀鬼謀
真講“謀略學”,要先有幾個方麵的認識,以前講《論語》時曾提到過,中國文化大緻分為君道、臣道和師道。君道是領導的哲學與藝術,臣道也包括瞭領導的藝術,不過,比較有承上接下的哲學與藝術;至於師道又另當彆論。可是說到師道,我們中國文化曆史上有句成語,在曾子這本書中,曾經提齣一個原則:“用師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我們的曆史經驗,“用師者王”像周武王用薑太公,稱之為尚父,這稱呼在古代是很尊重的,當然不是現代所說乾爹的意思,但非常非常尊重,是對尊長一輩的人,纔能稱呼的。曆史上列舉湯用伊尹,周文王用呂望(薑太公),都是用師,就是領導人非常謙虛,找一個“師”來“用”,便“王天下”成大功。至於齊桓公用管仲,漢高租用陳平、張良之流,劉備用諸葛亮等等,都是“用友者霸”的好例子。至於“用徒者亡”,是指專用服從的、聽命的、乖乖的人,那是必然會失敗的。這是曾子體察古今的曆史經驗,而後據以說明曆史興衰成敗的大原則,由此可知師道也很難講。

春鞦多權謀
那麼我們對於謀略學,該怎樣講法?走什麼樣的路綫呢?我們先看謀略的本身。講到“謀略”兩個字,大體上大傢很容易瞭解。假使研究中國文化,古代的書上有幾個名詞要注意的,如縱橫之術、勾距之術、長短之術,都是謀略的彆名。古代用謀略的人稱謀士或策士,專門齣計策,就是拿齣辦法來。而縱橫也好,勾距也好,長短也好,策士也好,謀略也好,統統都屬於陰謀之術,以前有人所說的什麼“陰謀”、“陽謀”,並不相乾,反正都是謀略,不要把古代陰謀的陰,和“陰險”相聯起來,它的內涵,不完全是這個意思。所謂陰的,是靜的,暗的,齣之於無形的,看不見的。記載這些謀略方麵多的,是些什麼書呢?實際上《春鞦左傳》就是很好的謀略書,不過它的性質不同。所以我們要研究這一方麵的東西,尤其是和現代國際問題有關的,就該把《戰國策》、《左傳》、《史記》這幾本書讀通瞭,將觀念變成現代化,自然就懂得瞭。現在再告訴大傢一個捷路:把司馬遷所著《史記》的每一篇後麵的結論,就是“太史公日”如何如何的,把它集中下來,這其間就有很多謀略的大原則,不過他並不完全偏重於謀略,同時還注意到君子之道,就是作人的基本原則。
研究這幾本書的謀略,其中有個區彆。像《戰國策》這本書是漢代劉嚮著的,他集中瞭當時以及古代關於謀略方麵的東西,性質完全偏重於謀略,可以說完全是記載智謀權術之學的。這本書經過幾韆年的抄寫刻闆,有許多字句遺漏瞭,同時其中有許多是當時的方言,所以這本書的古文比較難讀懂。左丘明著的《左傳》,如果從謀略的觀點看這本書,它的性質又不同,它有個主旨——以道德仁義作標準,違反瞭這個標準的都被刷下去,事實上對曆史的評斷也被刷下去瞭。所以雖然是一本謀略的書,但比較注重於經——大原則。至於《史記》這一本書,包括的內容就多瞭。譬如我們手裏這本《素書》中,就有一篇很好的資料——《留侯世傢》,就是張良的傳記,我想大傢一定讀過的,這是司馬遷在《史記》上為張良所寫的傳記。如果仔細研究這一篇傳記,就可自這一篇當中,瞭解到略謀的大原則,以及張良作人、做事的大原則,包括瞭君道、臣道與師道的精神。
正反相生(《長短經》——反經)

反經在領導哲學的思想上很重要,我們看過去很多的著作。乃至近七、八十年來的著作,都不大作正麵的寫法。所以,我們今日對於一些反麵的東西,不能不注意。
反經的“反”字,意思就是說,天地間的事情,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沒有絕對的善,也沒有絕對的惡;沒有絕對的是,也沒有絕對的非。這個原理,在中國文化中,過去大傢都避免談,大部分人都沒有去研究它。這種思想源流,在我們中國文化裏很早就有,是根據《易經》來的,《易經》的八卦,大傢都曉得,如“三”是坤卦,它代錶宇宙大現象的大地,“三”乾卦,它代錶宇宙大現象的天體,兩個卦重起來,“囗”為天地“否”卦,否是壞的意思,倒黴瞭是否,又有所謂“否極泰來”,倒黴極點,就又轉好瞭。但是,如果我們倒過來看這個卦,就不是“囗”這個現象,而變成瞭“囗”地天“泰”卦,就是好的意思。《易經》對於這樣的卦就叫作綜卦,也就是反對卦,每一個卦,都有正對反對的卦象。(其實《易經》的“變”是不止這一個法則,這都叫卦變。)
這就說明天地間的人情、事情、物象,沒有一個絕對固定不變的。在我的立場看,大傢是這樣一個鏡頭,在大傢的方嚮看,我這裏又是另外一個鏡頭。因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隨時隨地都在變,立場不同,觀念就兩樣。因此,有正麵一定有反麵,有好必然有壞。歸納起來,有陰就一定有陽,有陽一定有陰。陰與陽在哪裏?當陰的時候,陽的成分一定涵在陰的當中,當陽的時候,陰的成分也一定涵在陽的裏麵。當我們做一件事情,好的時候,壞的因素已經種因在好的裏麵。譬如一個人春風得意,得意就忘形,失敗的種子已經開始種下去瞭當一個人失敗時,所謂失敗是成功之母,未來新的成功種子,已經在失敗中萌芽瞭,重要的在於能不能把握住成敗的時間機會與空間形勢。
我們在就反經之前,提起卦象,是說明人類文化在原始的時代,還沒有文字的發明,就有這些圖像、重疊的圖案。這種圖案就已經告訴瞭我們這樣一個原理:宇宙間的事沒有絕對的,而且根據時間、空間換位,隨時都在變,都在反對,隻是我們的古人,對於反麵的東西不大肯講,少數智慧高的人都知而不言。隻有老子提齣來:“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福禍沒有絕對的,這雖然是中國文化一個很高深的慧學修養,但也導緻中華民族一個很壞的結果。(這也是正反的相對。)因為把人生的道理徹底看通,也就不想動瞭。所以我提醒一些年輕人對於《易經》、唯識學這些東西不要深入。我告訴他們,學通瞭這些東西,對於人生就不要看瞭。萬一要學,隻可學成半吊子,韆萬不要學通,學到半吊子的程度,那就趣味無窮,而且覺得自己很偉大,自以為懂得很多。如果學通瞭,就沒有味道瞭。(一笑。)所以學《易經》還是不學通的好,學通瞭等於廢人,一件事情還沒有動就知道瞭結果,還乾嘛去做!譬如預先知道下樓可能跌一跤,那下這個樓就太沒道理瞭。《易經》上對人生宇宙,隻用四個現象概括:吉、凶、悔、吝,沒有第五個。吉是好。凶是壞。悔是半壞、不太壞、倒黴。吝是閉塞、阻凝、走不通。《周易·係傳》有句話,“吉凶悔吝,生乎動者也。”告訴我們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中通人事的道理盡在其中瞭。人生隻有吉凶兩個原則。悔吝是偏於凶的。那麼吉凶哪裏來?事情的好壞哪裏來?由行動當中來的,不動當然沒有好壞,在動的當中,好的成分有四分之一,壞的成分有四分之三,逃不齣這個規則,如鄉下人的老話,蓋房子三年忙,請客一天忙,討個老婆一輩子忙,任何一動,好的成分隻有一點點。
這些原理知道瞭,反經的道理就大概可以知道。可是中國過去的讀書人,對於反經的道理是避而不講的。我們當年受教育,這種書是不準看的,連《戰國策》都不準多讀,小說更不準看,認為讀這方麵的書會學壞瞭。如果有人看《孫子兵法》、《三國演義》,大人們會認為這孩子大概想造反,因此縱橫傢所著的書,一般人更不敢多看。但從另一觀點來說,一個人應該讓他把道理搞通,以後反而不會做壞人,而會做好人,因為道理通瞭以後,他會知道,做壞的結果,痛苦的成分占四分之三,做好的,結果麻煩的成分少,計算下來,還是為善劃算。
其次所謂反,是任何一件事,沒有絕對的好壞,因此看曆史,看政治製度,看時代的變化,沒有什麼絕對的好壞。就是我們擬一個辦法,處理一個案件,拿齣一個法規來,針對目前的毛病,是絕對的好。但經過幾年,甚至經過幾個月以後,就變成瞭壞的。所以真正懂瞭其中道理,知道瞭宇宙萬事萬物都在變,一等人曉得要變瞭,把住機先而領導變;第二等人變來瞭跟著變;第三等人變都變過瞭,他還在那裏罵變,其實已經變過去瞭,而他被時代遺棄而去瞭。反經的原則就在這裏。
古今無定法
現在看《長短經》的本文,舉瞭很多曆史的例子:臣聞三代之亡,非法亡也,禦法者非其人矣。故知法也者,先王之陳述,苟非其人,道不虛行。故尹文子曰:仁、義、禮、樂、名、法、刑、賞。此八者,五帝王王治世之術。
這是大原則,這裏列舉中國上古三代的亡去,這個亡不要一定看成亡國的亡,時代過去瞭,沒有瞭,都稱亡,如昨天已經過去瞭。用古文可寫成“昨日亡矣。”這裏的寫法,不能認為昨天亡掉瞭,亡者無也,是過去瞭,沒有瞭的意思。所以三代的成為過去,並不是因為政治上法治有什麼不好而亡的。而是說不管走法傢的路綫、儒傢的路綫或道傢的路綫,一切曆史的創造在於人,如現在講民主,民主是很好,但統禦這個民主製度的,還是在於人,如果人不對,民主製度也會被用壞瞭。專製也是一個政治製度,是一個“法”,法本身沒有好壞,統禦法的人,領導的人不對,就會弄壞。所以從這裏的論斷來說,民主也好,法治也好,專製也好,獨裁也好,這些都是曆史文化的陳述,都成瞭過去,實際上做壞做好,還是要靠人。
仁、義、禮、樂、名、刑、賞、罰,是中國文化所處處標榜的,可是在反經的縱橫傢看來,儒傢所講的“仁義”,道傢所講的“道德”這些名稱,都不過是政治的一種措施、一種方法而已,他們認為儒傢、道傢標榜這些,是好玩的,可笑的,這不過是一種政治方法,有什麼好標榜的!

仁愛的流弊
故仁者,所以博施於物,亦所以生偏私。——反仁也。議曰:在禮,傢施不及國,大夫不收公利。孔子曰:天子愛天下,諸侯愛境內,不得過所愛者,惡私惠也。故知偏私之仁,王者惡之也。
譬如仁就是愛,普遍地愛大傢,當然是好事。可是愛的反麵,就有私心,有愛就有偏私,這裏並舉齣,中國古代的禮樂製度,是文化的原則。但傢與國是要分開的,所給某一傢的義務不能普及到全國,給某一傢的鼓勵,也不能普及於全國。在位服務公傢的人,雖然為官大夫,但對公傢的公名公利,絕不能歸於己有。如宋史上有名的宰相王旦,他提拔瞭很多人,可是當麵總是教訓人,等他死瞭以後,大傢纔知道自己曾經被他提拔過。當時範仲淹曾經問他,為什麼提拔瞭而不讓人知道?王旦說,他提拔人,隻是為國傢遴選人纔,何必讓被提拔的人來感謝他私人,所謂“授爵公朝,感恩私室”的事不乾,這是大夫不收公利的例子。
接著又舉孔子的話:“天子愛天下,諸侯愛境內,……”仁愛有一定的範圍,超過瞭範圍,就變成私瞭,如果有偏心,他對我好,我就對他仁愛,這是不可以的,隻要偏重仁愛,偏私就會來。自古府主敗亡者多仁慈而不智,項羽、梁武帝等人,其例甚多。
仗義的流弊
義者,所以立節行,亦所以成華僞。——反義也。議曰:亡身殉國,臨大節而不可奪,此正義也。若趙之虞卿,棄相捐君,以周魏齊之危。信陵無忌,竊符矯命,以赴平原之急。背公死黨之義成,守職奉上之節度,故毛公數無忌曰:於趙剛有功矣,於魏則未為得。凡此之類,皆華僞者。
義有正反麵,如對朋友講義氣,講瞭的話,一定做到,言而有信,對朋友有義,這個節操品行很好,但是處理不當,相反的一麵,就有大害瞭。而且變成“華僞”,錶麵上很漂亮,實際上是假的,這就是反義。從曆史的經驗來說,義的正麵是國傢有睏難,社會有睏難,為瞭救社會,為瞭救國傢,為瞭幫助很多的人,把自己的生命都犧牲掉,在要緊的地方,絕不投降,絕不屈服,這纔是正義,在義的正的一麵,便是大義。
可是曆史上有許多事情,看起來是講義,實際上都錯瞭。
如戰國時候,趙國宰相虞卿的故事(在《戰國策》,或《史記·虞卿列傳》裏都有記載)。虞卿這個人瞭不起,他曾著瞭一部書——《虞氏春鞦》,比呂不韋寫的《呂氏春鞦》還要早一點——他是一個知識分子,平民齣身,遊說諸侯,得到趙王的信任當輔相,而在當時國際之間,那麼紊亂的情形,他起碼比現在的基辛格更高明。這個人非常講義氣,他已經當瞭趙國平原君極為信任的輔相,而他的朋友,魏國的公子魏齊,在魏國齣瞭事情被通緝瞭,逃到趙國來找他。按當時的魏趙之間的關係,趙國是應該把魏齊送迴魏國去的。可是虞卿是趙國的輔相,魏齊以當年未發達時的私人朋友身份去找他,如果站在法製的立場,虞卿應該把這件事報告趙玉,把魏齊引渡到魏國去。而虞卿認為如果這樣做太不夠義氣瞭。魏齊是自己年輕未發達時的好朋友,今天他在魏國政治上遇到這樣大的睏難,偷偷來投奔,如果把他送迴魏國,就太不夠義氣,因此“棄相捐君”,連宰相都不當瞭,偷偷離開瞭趙王,帶魏齊一起跑瞭。這件曆史上的故事,從作人方麵來講是難能可貴的,這是講義氣,但對公的大義而言,這種義氣是不對的。



前言/序言 曆史本來就是人和事經驗的記錄,換言之,把曆代人和事的經驗記錄下來,就成為曆史。讀曆史有兩個方嚮:一是站在後世——另一個時代,另一種社會型態,另一種生活方式,從自我主觀習慣齣發,而又自稱是客觀的觀點去看曆史,然後再整理那一個曆史時代的人事——政治、經濟、社會、教育、軍事、文學、藝術等等,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去評論它、歌頌它或譏刺它。這種研究,盡管說是客觀的批判,其實,始終是有主觀的成見,但不能說不是曆史。
二是從曆史的人事活動中,擷取教訓,學習古人做人臨事的經驗,作為自己的參考,甚之,藉以效法它、模仿它。中國自宋代開始,極有名的一部曆史巨著,便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鑒》。顧名思義,司馬重輯編著這一部史書的方嚮,其重點是正麵針對皇帝們——領導人和領導班子們作政治教育必修的參考書。所謂“資治”的涵義,是比較謙虛客氣的用詞。資,是資助——幫助的意思。治,便是政治。閤起來講,就是拿古代曆史興衰成敗的資料,幫助你走上賢良政治、清明政治的一部曆史經驗。因此,平常對朋友們談笑,你喜歡讀《資治通鑒》意欲何為?你想做一個好皇帝,或是做一個頂天立地的大臣和名臣嗎?當然,笑話歸笑話,事實上,《資治通鑒》就是這樣一部曆史的書。我講曆史的經驗,時在一九七五年春夏之間,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一時興之所至,信口開河,毫無目的,也無次序地信手拈來,隨便和“恒廬”的一幫有興趣的朋友談談。既不從學術立場來討論曆史,更無所謂學問。等於古老農業社會三傢村裏的落第秀纔,潦倒窮酸的老學究,在瓜棚豆架下,開講《三國演義》《封神榜》等小說,贏得大眾化的會心思忖而已。不料因此而引起許多讀者的興趣,促成老古文化齣版公司搜集已經發錶過的一部分講稿,編排付印,反而覺得有欺世盜名的罪過。因此,聯想到顧祖禹的一首詩說:“重瞳帳下已知名,隆準軍中亦漫行。半世行藏都是錯,如何壇上會談兵。”我當懺悔。
一九八五年端陽南懷瑾自述
《國學粹語:中國傳統文化概覽》 本書是一部旨在係統梳理與闡釋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著作。內容涵蓋瞭中國哲學思想、曆史演變、文學藝術、民俗信仰等多個維度,力圖為讀者呈現一幅全麵而深刻的中國文化圖景。 一、思想源流與哲學智慧 本書首先深入探討瞭中國哲學思想的起源與發展。從先秦諸子百傢爭鳴的盛況齣發,重點解析瞭儒傢、道傢、法傢、墨傢等主要學派的核心思想。 儒傢思想: 追溯孔子、孟子、荀子等先賢的仁、義、禮、智、信等道德範疇,以及“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念。闡釋瞭儒傢在中國社會結構、倫理道德和教育體係中扮演的基石作用,以及其在曆代王朝中的不斷演變與影響。 道傢思想: 聚焦老子《道德經》和莊子《莊子》的精義,解讀“道”的虛靜無為、自然而然的宇宙觀,以及“柔弱勝剛強”、“清靜無為”的生活哲學。探討道傢思想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藝術審美和養生之道産生的深遠影響。 諸子百傢: 簡要介紹墨傢、法傢、陰陽傢、名傢等學派的代錶性觀點,展示春鞦戰國時期思想的多元與活力,以及這些思想如何共同構成瞭中華文明的思想底色。 宋明理學: 追溯程硃理學和陸王心學的産生與發展,分析其如何融閤佛道思想,對儒傢倫理進行重新解釋和深化,對後世的社會思潮和個人修養産生瞭巨大影響。 二、曆史長河中的文化脈絡 本書以宏大的曆史視角,勾勒齣中國文化在漫長歲月中演進的軌跡。 古代文明的奠基: 從夏商周的青銅文明、禮樂製度,到秦漢的統一帝國、大一統思想的形成,再到魏晉南北朝的民族融閤與文化多元,展現瞭中華文明早期重要的發展階段。 隋唐盛世的輝煌: 深入闡述隋唐時期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鼎盛,尤其是佛教的興盛、詩歌的繁榮、對外交流的活躍,構成瞭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高峰。 宋元明清的轉型與傳承: 分析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理學思想的成熟,以及元、明、清各朝代在文化上的繼承與創新。探討各時期文學、藝術、科技的發展特點,以及中國傳統文化在不同曆史時期的適應與變革。 近現代的挑戰與反思: 簡要提及中國文化在近代以來麵臨的西方衝擊,以及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創新與轉化,尋求中華文明的現代化道路。 三、文學藝術的獨特魅力 本書特闢篇幅,深入解讀中國文學藝術的獨特風格與價值。 詩歌的意境與情感: 從《詩經》的質樸,到楚辭的浪漫,再到唐詩的盛唐氣象,宋詞的婉約豪放,元麯的通俗生動,明清小說的高度成就,梳理中國文學發展的脈絡,分析不同時期、不同流派文學作品的藝術特色、思想內涵及其審美價值。 書畫的形神與氣韻: 探討中國書法和繪畫的獨特藝術語言,如綫條的運用、墨色的變化、構圖的意境。介紹曆代著名書畫傢及其代錶作品,解析中國藝術所追求的“以形寫神”、“氣韻生動”的東方美學觀。 戲麯與雜技的錶演藝術: 介紹中國戲麯(如京劇、昆麯)的程式化錶演、唱念做打的精湛技藝,以及其蘊含的傳統價值觀。簡要提及中國雜技等錶演藝術的魅力。 四、民俗信仰與社會生活 本書還將視角轉嚮中國人民的日常生活,展現民俗信仰在塑造社會生活中的作用。 傳統節日與慶典: 詳細介紹春節、清明、端午、中鞦等重要傳統節日的起源、習俗、寓意,以及它們在中國人情感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宗教與民間信仰: 梳理佛教、道教、儒傢在民間的融閤,以及對龍、鳳、竈神等民間神祇的崇拜。分析這些信仰如何影響中國人的生死觀、價值觀和處世態度。 傢庭倫理與社會結構: 探討宗法製度、孝道文化、鄰裏關係等在中國傳統社會結構中的作用,以及它們如何塑造瞭中國人的集體意識和人際交往模式。 五、結語:傳承與展望 本書在最後部分,強調瞭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根與魂的重要性,並對其在當代的價值和未來發展方嚮進行展望。旨在鼓勵讀者深入瞭解、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其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東方智慧。 本書力求語言通俗易懂,同時兼具學術深度,適閤所有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讀者閱讀。它不追求對某一具體典籍的詳盡解讀,而是緻力於提供一個全麵、係統、易於理解的中國文化概覽。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對中華文化的根源頗感興趣,尤其是在經曆過一些西式教育的洗禮後,更覺得有必要深入瞭解我們自己的文化傳承。當看到“南懷瑾著 大陸完備經典的南師作品集”這個介紹時,我幾乎是毫不猶豫地入手瞭。這套書,不僅僅是一本,而是一個體係,一種思想的脈絡。我並沒有從頭到尾、按照順序去讀,而是根據自己當時的心境和興趣,隨意翻閱。我記得有一次,我翻到瞭關於“佛學”和“道傢”思想的章節。我之前對這些領域知之甚少,隻覺得它們充滿瞭神秘感和距離感。然而,南師的講解,卻將這些深奧的學問,變得如此平易近人,甚至帶點幽默。他用很多生活化的比喻,來解釋“空性”、“無為”、“悟道”等概念。我讀到關於“禪宗”的公案時,那種機鋒式的對話,看似荒誕不經,卻蘊含著直指人心的力量。他沒有強迫你去接受某種理論,而是引導你去思考,去體會。這種“教而不授”的方式,讓我感覺非常舒服。另外,我特彆喜歡他對於中國傳統哲學與西方哲學的對比分析。他並沒有一味地褒揚西方,也沒有貶低東方,而是以一種開放的心態,指齣瞭它們各自的優點和局限性。比如,他談到西方哲學在邏輯分析上的嚴謹,但有時也顯得過於理性,缺乏對生命整體的關照;而中國傳統哲學,則更注重實踐性,更關心個體在宇宙人生中的定位。這種跨文化的比較,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中華文化的獨特性和價值。我還對他在書中提到的“易經”和“風水”等內容印象深刻。他並不是將其神化,而是將其作為一種觀察事物規律、認識宇宙運行機製的工具來介紹。他用一種理性的、科學的態度,來解讀這些古老的學問,讓我覺得它們並非是迷信,而是古人智慧的結晶。這套書,對我來說,就像是一次中華文化的深度遊,讓我看到瞭那些隱藏在曆史錶象下的精髓,也讓我重新審視瞭我們自身文化傳承的意義。

評分

每次拿起南懷瑾先生的書,總有一種迴到老朋友傢做客的感覺,那種熟悉又親切,卻又總能有新收獲的喜悅。這次的《上下五韆年縱橫十萬裏經論三大道》,更是讓我沉浸在一種宏大而精微的智慧海洋中。我最欣賞的是,南師在闡述這些宏大敘事時,總能抓住最核心、最本質的東西,用最樸素的語言,將其展現齣來。他談到“中國曆史”時,並非是簡單地羅列朝代更迭,而是深入剖析瞭驅動曆史前進的深層動力,比如人性的欲望,比如集體意識的演變,比如環境因素的影響。他用一種“縱橫”的視角,將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個層麵進行交織分析,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復雜性和多麵性。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於“民族精神”的探討。他認為,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曆經磨難而生生不息,正是因為其內在蘊含著一種獨特的精神力量,這種力量,體現在每一個普通中國人的身上。他並沒有空談概念,而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曆史人物,一個個感人的故事,來展現這種精神的偉大。我讀到關於“戰爭”的部分,他並沒有僅僅描述戰爭的殘酷,而是深入探討瞭戰爭背後的人性,以及如何從戰爭的經驗中,學習和平的智慧。他用一種批判性的眼光,審視曆史上的衝突,並從中提煉齣對當代的啓示。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曆史的經驗,並非是束縛我們的枷鎖,而是可以啓迪我們前進的燈塔。它告訴我們,我們並非孤立地存在於當下,而是與過去緊密相連,我們的每一個選擇,都可能影響著未來。這套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進行一場精神上的“長徵”,雖然路途遙遠,但每一步都充滿瞭發現的驚喜,每一步都讓我更加堅定前行的方嚮。

評分

我一直認為,一個人如果想要真正地理解一個國傢,理解一個民族,就必須深入瞭解它的曆史和文化。而這套《南懷瑾著作集》,可以說是瞭解中國文化的一把金鑰匙。我並非科班齣身,對於曆史和哲學,也隻是懷著一份好奇心去探索。南師的文字,恰恰滿足瞭我的這種好奇心。他用一種極其生動、引人入勝的方式,將那些沉睡在曆史中的智慧,一一喚醒。我特彆喜歡他對“中國古代的政治智慧”的解讀。他並沒有停留在對帝王將相的簡單評價上,而是深入分析瞭權力、製度、民心等這些驅動政治運行的核心要素。他舉瞭很多生動的例子,比如那些因為不懂得“製衡”而走嚮滅亡的王朝,以及那些因為能夠“順勢而為”而鞏固統治的君主。這些分析,讓我對中國古代的政治運作,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我還對他在書中關於“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的闡述印象深刻。他認為,中國人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瞭一種獨特的精神特質,這種特質,體現在他們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中。他並沒有用抽象的詞匯來描述,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來展現這種精神的偉大。這套書,讓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條曆史的長河中,親眼目睹瞭中華文明的演變,也更加深刻地理解瞭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它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評分

我一直認為,想要真正理解一個文化,就必須去觸摸它的靈魂。而南懷瑾先生的書,正是讓我觸摸到中國文化的靈魂。這套《南師作品集》,尤其是其中關於“上下五韆年”的敘述,讓我看到瞭中國曆史的脈絡,以及它背後蘊含的智慧。我喜歡南師在解讀曆史時,那種“觀其所以,辨其所以,知其所以”的分析方法。他並非簡單地敘述事件,而是深入探究事件發生的原因,以及它産生的深遠影響。他用一種“縱橫”的視角,將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個層麵進行交織分析,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復雜性和多麵性。我讀到關於“民族精神”的探討時,深有感觸。他認為,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曆經磨難而生生不息,正是因為其內在蘊含著一種獨特的精神力量,這種力量,體現在每一個普通中國人的身上。他並沒有空談概念,而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曆史人物,一個個感人的故事,來展現這種精神的偉大。這套書,給我帶來的,是一種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我感覺自己,仿佛成為瞭一個曆史的見證者,親眼目睹瞭中華文明的輝煌與滄桑。它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根”的重要性,也更加堅定瞭自己文化的自信。

評分

這套《南師作品集》可以說是近年來我讀過的最有啓發性的書籍之一。我一直認為,一個人的思想深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所接觸到的智慧的廣度和深度。這套作品,恰恰滿足瞭我的這種需求。我並非一次性地通讀,而是將其作為一種精神食糧,時常翻閱,從中汲取營養。我特彆喜歡南師對於“中國文化”的獨特解讀。他並沒有拘泥於傳統的教科書式的講解,而是從一個更宏觀、更包容的角度,去闡述中國文化的精髓。他將儒、釋、道三傢思想融會貫通,展現瞭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我記得有一段,他談到“儒傢”的“仁愛”精神,並非是單純的同情,而是一種基於責任和擔當的愛。他解釋瞭“仁”的內涵,是如何從個人修養,延伸到傢庭、社會,乃至國傢。這種解讀,讓我對“仁愛”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不再覺得它是虛無縹緲的道德口號,而是具有實際操作性的行為準則。他還對“道傢”的“無為而無不為”進行瞭精闢的闡述。我之前一直覺得“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是一種消極避世的態度。但是,南師卻指齣,“無為”並非被動,而是順應自然規律,以最小的阻力,達到最大的效果。他用很多生動的例子,來證明“無為”的智慧,讓我對這種古老的哲學思想,有瞭全新的認識。另外,我非常欣賞他在書中對於“學習”的看法。他認為,學習並非是死記硬背,而是要去“學以緻用”,要去“悟”。他強調,真正的學習,是為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是為瞭更好地認識自己,認識世界。這套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轉變,一種人生觀的升華。我感覺自己,仿佛站在一個更高的平颱,能夠更清晰地看到人生的風景,也能夠更從容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

評分

我並不是一個喜歡讀曆史書籍的人,覺得那些年代、地名、事件的堆砌,枯燥乏味,仿佛是在背誦一本大百科全書。直到我讀瞭《曆史的經驗》,我纔明白,曆史可以如此鮮活,如此引人入勝。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非是以時間為軸綫,而是以“經驗”為切入點。南懷瑾先生以他深厚的學養,將浩瀚的曆史長河中的智慧精華,提煉齣來,用一種非常通俗易懂的語言,呈現在讀者麵前。我讀到關於“治人”與“治心”的章節時,深有感觸。他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君臣父子”的封建禮教框架下,而是深入探討瞭人性的復雜性,以及如何通過“治心”,來達到“治人”的目的。他舉瞭許多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作為例子,比如那些因為心術不正而導緻國傢衰亡的君王,以及那些因為內心強大而能夠扭轉乾坤的智者。這些故事,讀起來就像是在看一部精彩的電影,讓你忍不住想要去探究事情的來龍去脈,以及人物內心的掙紮。我尤其喜歡他對“權謀”的解讀。很多時候,我們對“權謀”的理解,停留在負麵的印象,覺得它就是爾虞我詐,就是陰謀詭計。但是,南師卻告訴我們,真正的“權謀”,是基於對人性和事物規律的深刻理解,是一種在復雜環境中,實現目標的高超智慧。他並沒有鼓勵你去玩弄權術,而是讓你去認識它,瞭解它,以便更好地保護自己,或者在必要的時候,做齣更明智的選擇。這本書,讓我對曆史的看法,發生瞭根本性的改變。我開始意識到,曆史不僅僅是過去的記錄,更是未來的藉鑒。每一個曆史事件,都蘊含著寶貴的經驗教訓,隻要我們用心去體會,就能從中獲得智慧,避免重蹈覆轍。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用生動的語言,為我揭示瞭曆史的真諦,也讓我對人生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

南懷瑾先生的書,總是帶著一種跨越時空的厚重感,仿佛打開的不是一本紙質的書,而是一個塵封已久的智慧寶庫。我初次接觸他的著作,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被書名中“曆史的經驗”幾個字所吸引。那個時候,我正經曆著人生的一個迷茫期,對未來感到睏惑,對過往充滿疑問。我渴望從曆史的長河中汲取力量,找到一些能夠指引我前行的啓示。拿到這本書,我小心翼翼地翻開,那種古樸的紙張觸感,混閤著油墨的清香,瞬間將我帶入瞭一種寜靜而沉思的氛圍。我並非一個對曆史有深入研究的人,更多的是一種對人事變遷、對人類文明發展的好奇。南師的文字,並沒有一開始就拋齣艱澀的理論,而是從一些我們日常生活中看似尋常的片段入手,比如人際關係的處理,比如麵對挫摺的態度,比如對得失的看法。他將這些現實的問題,巧妙地與曆史上的典故、人物聯係起來,用一種極其生動、貼近生活的方式娓娓道來。我讀到關於治國之道的部分,他並沒有僅僅羅列帝王的功過,而是深入剖析瞭權力、欲望、民心等這些永恒的主題,以及它們在不同時代如何相互作用,最終導緻瞭王朝的興衰。這種分析,讓我意識到,曆史並非是靜態的陳列,而是活生生的、充滿動態的經驗集閤。其中關於“權謀”與“仁德”的辯證關係,更是讓我思考良久。我開始理解,一個成功的領導者,並非隻靠鐵腕,也並非隻憑一腔熱血,而是需要在復雜的環境中,找到那個微妙的平衡點。讀到關於“因果”的闡述時,我更是深受觸動。南師用他獨到的視角,解釋瞭在曆史長河中,一些看似微小的事件,是如何因為一係列的因緣際會,最終引發瞭巨大的變革。這讓我開始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每一個選擇,每一個言行,它們都可能在未來的某個時刻,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迴饋於我。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是一本讓你看完就閤上的書,而是會讓你反復咀嚼,每次重讀,都能有新的體會。它像一麵鏡子,照齣我們內心的盲點,也像一座燈塔,為我們指明方嚮。我感覺自己對曆史的認識,不再是枯燥的年代和事件的堆砌,而是充滿瞭人性、智慧和深刻的哲理。

評分

作為一個對哲學和宗教有著濃厚興趣的人,我一直都在尋找能夠連接古老智慧與現代生活的橋梁。而南懷瑾先生的書,正是這樣一座橋梁。這套《南師作品集》,尤其是其中關於“三大道”的闡述,給瞭我前所未有的啓迪。我並非一開始就去追尋“道”的終極奧秘,而是從南師對於“生活中的智慧”的講解入手。他用最平凡的例子,比如一杯茶的滋味,比如一次散步的感悟,來闡釋“道”的存在。他告訴我們,“道”並非遙不可及,而是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我讀到關於“知行閤一”的章節時,深有感觸。很多時候,我們道理都懂,但是卻做不到。南師指齣,這是因為我們的“知”與“行”之間存在著隔閡。他提供瞭很多方法,幫助我們打通這個隔閡,讓我們的智慧,能夠真正地轉化為行動,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他還對“天人閤一”的理念進行瞭深入的解讀。他認為,人類並非是獨立於自然而存在的,而是宇宙自然的一部分。我們應該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這種觀點,在當下環境問題日益突齣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他還將“儒、釋、道”三傢思想進行瞭巧妙的融閤,展現瞭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包容性和統一性。他並沒有強調哪一傢更優越,而是指齣它們各有側重,互相補充,共同構成瞭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核。這套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進行一場精神上的“對話”,我與古聖先賢,通過南師的文字,進行瞭深入的交流。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智慧場域,從中汲取瞭無窮的力量,也對人生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

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智慧,是能夠穿透時空的,是能夠指導我們生活的。而南懷瑾先生的書,正是這樣的智慧。這套《南師作品集》,尤其是其中關於“經論三大道”的闡述,對我來說,是一場深刻的精神洗禮。我並非一開始就去追求“道”的終極奧秘,而是從南師對於“人生哲學”的講解入手。他用最生活化的例子,比如如何處理人際關係,比如如何麵對生活中的不如意,來闡釋“道”的存在。他告訴我們,“道”並非是一種高高在上的理論,而是體現在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我讀到關於“命運”的章節時,深有感觸。很多時候,我們對自己的命運感到迷茫和無力。南師指齣,命運並非是完全由天定,而是可以通過我們的“因”與“果”來改變。他用很多生動的例子,來證明“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道理。他還對“學習”的態度進行瞭深刻的探討。他認為,真正的學習,並非是死記硬背,而是要去“悟”,要去“融會貫通”。他強調,學習的目的,是為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是為瞭更好地認識自己,認識世界。這套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人生觀的升華。我感覺自己,仿佛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得到瞭指引,也更加堅定地朝著自己的方嚮前行。

評分

我一直認為,閱讀一本好書,就像是結交一位智者,而南懷瑾先生的書,恰恰讓我有這種感覺。這套《南師作品集》,對我來說,是一個不斷發現驚喜的寶藏。我喜歡其中的“縱橫十萬裏”的視角,它讓我看到瞭中國曆史的宏大敘事,以及它與世界文明的互動。南師並沒有局限於中國本土,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整個世界,去探尋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與融閤。他用一種宏觀的視野,分析瞭中國曆史上的對外交流,以及這些交流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我讀到關於“絲綢之路”的部分,他並沒有僅僅描述貿易的繁榮,而是深入探討瞭文化、思想、宗教的傳播,以及這些傳播對中國社會産生的深遠影響。他還對“中國人的性格”進行瞭深刻的剖析。他認為,中國人在曆史長河中,逐漸形成瞭一種獨特的性格特質,這種特質,既有堅韌不拔的一麵,也有靈活變通的一麵。他並沒有簡單地褒揚或批評,而是以一種客觀的態度,去呈現中國人的復雜性。這套書,給我帶來的,是一種開闊的視野,一種深刻的洞察。我感覺自己,仿佛站在一個更高的山巔,能夠俯瞰整個曆史的畫捲,也能夠更清晰地看到人類文明的發展脈絡。它讓我對中國,對世界,都有瞭更深的理解和認識。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