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納流控芯片實驗室 林炳承 科學齣版社

微納流控芯片實驗室 林炳承 科學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林炳承 著
圖書標籤:
  • 微納流控
  • 芯片
  • 實驗室
  • 生物芯片
  • 微流控技術
  • 分析化學
  • 生物工程
  • 醫學工程
  • 傳感器
  • 林炳承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科學齣版社旗艦店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383549
版次:1
商品編碼:1750954710
包裝:精裝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微納流控芯片實驗室

作者:林炳承

齣版社: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

ISBN:9787030383549

字數:580000

頁碼:464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微流控芯片具有將生物、化學等實驗室的基本功能微縮到一個幾平方厘米芯片上的能力,因此又被稱為芯片實驗室。作者在微流控芯片齣現的早期就參與其中,本書忠實記錄並完整概括瞭作者及其團隊在這一重要新興科學技術領域十幾年的研究,這些研究對中國乃至國際上的相關研究,頗有影響。本書獲國傢齣版基金資助齣版。

內容提要


《微納流控芯片實驗室》共分15章,包括微流控芯片的各種基礎技術和主要應用,其中,對近年來研究團隊極為專注並頗有貢獻的液滴芯片、紙芯片和器官芯片等新興技術以及芯片在模式生物、微納材料等重要領域的應用,都安排專門章節,予以重點介紹。書中提供的大量案例和彩圖,全部來源於作者研究團隊成員的一綫工作。
緒論為全書之綱。作者力圖以全新視角並從戰略高度,詮釋對這一新興科學技術的理解和展望,既濃縮瞭積纍,更傾注瞭心血。前言和後記則係傾力而成,闡明背景,傳達思想,是全書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錄


《納米科學與技術》叢書序
前言
第1章緒論
1?1微流控芯片的研究背景
1?2微流控芯片的戰略意義
1?3林林總總的微流控芯片實驗室
1?4基於微流控芯片的微流體力學
1?5納流動和納流控芯片
1?6微流控芯片和産業轉型
參考文獻
第2章一般芯片材料與芯片製作技術
2?1常用微流控芯片材料與性能
2?2芯片製作環境
2?3矽、玻璃和石英芯片的製作和評估
2?3?1薄膜材料和沉積技術
2?3?2光刻掩模的製作
2?3?3光刻的一般步驟
2?3?4腐蝕方法及特性
2?3?5去膠
2?3?6打孔
2?3?7封接
2?3?8矽、玻璃和石英芯片的評估(案例一)
2?4高分子聚閤物芯片的製作和評估
2?4?1熱壓法
2?4?2模塑法
2?4?3注塑法
2?4?4LIGA技術
2?4?5激光燒蝕法
2?4?6軟光刻法
2?4?7打孔
2?4?8封接
2?4?9高分子聚閤物芯片評估(案例二)
2?5水凝膠聚閤物芯片的研製(案例三)
2?5?1水凝膠
2?5?2水凝膠立體微圖案
2?5?3水凝膠立體微圖案用於細胞培養
2?5?4水凝膠平麵微圖案
2?5?5以水凝膠為基礎材料的微流控芯片
2?5?6水凝膠芯片中細胞共培養
參考文獻
第3章紙質芯片材料與芯片製作技術
3?1紙質微流控芯片
3?2二維微流控紙芯片的製作
3?2?1光刻法
3?2?2繪圖法
3?2?3打印法
3?2?4其他製作方法
?viii?3?3三維紙質微流控芯片的製作
3?3?1雙麵粘貼法
3?3?2摺疊壓緊法
3?3?3噴膠粘貼法
3?4紙質微流控芯片的檢測
3?4?1比色檢測
3?4?2電化學檢測
3?4?3化學發光檢測
3?4?4電化學發光檢測
3?4?5免疫檢測
3?5噴蠟打印硝酸縴維素膜紙質微流控芯片研製(案例一)
3?5?1硝酸縴維素膜
3?5?2噴蠟打印製備硝酸縴維素膜紙芯片流程
3?5?3噴蠟打印製備硝酸縴維素膜紙芯片條件優化
3?5?4硝酸縴維素膜紙芯片的性能考察
3?5?5硝酸縴維素膜紙芯片在蛋白質包被中的應用
3?6以硝酸縴維素膜紙芯片為基質研製液塑PDMS芯片(案例二)
3?6?1用硝酸縴維素膜紙芯片液塑製備PDMS芯片的流程
3?6?2用硝酸縴維素膜紙芯片製備PDMS微孔
3?6?3用硝酸縴維素膜紙芯片製備PDMS微通道
參考文獻
第4章微流體控製與驅動技術
4?1微流體控製
4?1?1電滲控製
4?1?2微閥控製
4?2微流體驅動
4?2?1氣動微泵驅動
4?2?2電滲驅動
4?2?3離心力驅動
4?2?4單步往復流離心力驅動係統(案例一)
4?3微閥微泵驅動控製(案例二)
4?3?1芯片的製備
4?3?2微閥微泵的程序控製
4?3?3微泵微閥驅動控製的穿梭流混閤效果驗證
參考文獻
?ix?第5章進樣及樣品前處理技術
5?1進樣
5?1?1單通道輔助進樣(案例一)
5?1?2多通道輔助進樣(案例二)
5?2樣品前處理
5?2?1固相萃取(案例三A,B)
5?2?2等速電泳(案例四)
5?2?3膜分離(案例五)
參考文獻
第6章微混閤和微反應技術
6?1微混閤和微混閤器
6?1?1微混閤
6?1?2微混閤器
6?2微化學反應和微化學反應器
6?2?1微化學反應器的基本特徵
6?2?2不同的通道型微化學反應器
6?3微型生物反應Ⅰ——聚閤酶鏈反應
6?3?1聚閤酶鏈反應
6?3?2集成微加熱器/溫度傳感器PCR?CE芯片研製與性能考察(案例一)

6?3?3集成PCR?CE芯片在乙肝病毒DNA分析中應用(案例二)
6?3?4液滴數字PCR技術
6?4微型生物反應Ⅱ——免疫反應
6?4?1免疫反應
6?4?2酶免疫電泳芯片分析鹽酸剋倫特羅(案例三)
6?4?3PDMS固相載體/微閥(泵)芯片分析鹽酸剋倫特羅(案例四)
6?4?4微珠免疫芯片分析睾酮(案例五)
參考文獻
?x?第7章微分離技術
7?1芯片分離的若乾特點
7?2電泳分離的基本問題
7?2?1電泳的譜帶遷移
7?2?2電泳的譜帶展寬
7?3芯片電泳分離常見模式
7?3?1一維芯片電泳(案例一 A,B,C,D)
7?3?2多維芯片電泳(案例二)
參考文獻
第8章微液滴技術
8?1微流控芯片液滴
8?2微流控芯片液滴的特點
8?3微流控芯片液滴生成及其操控(案例一A)
8?3?1基於“T”形結構芯片的液滴生成
8?3?2基於“T”形結構微流控芯片液滴生成過程的操控
8?3?3基於“流動聚焦”結構芯片的液滴生成
8?3?4基於“流動聚焦”結構微流控芯片液滴生成的操控
8?4微流控芯片液滴運行及其操控(案例一B)
8?4?1液滴內部的混閤
8?4?2液滴融閤
8?4?3液滴分裂
8?4?4液滴分選
8?4?5液滴捕獲和存儲
8?4?6液滴身份標記
8?5基於氣動微閥的液滴操控(案例二)
8?5?1微閥控製裝置的設計和研製
8?5?2微閥控製液滴生成
8?5?3微閥控製液滴大小
8?5?4微閥控製不同組成液滴生成
8?5?5微閥控製液滴融閤
8?6基於電控的液滴破裂和液滴內涵物提取(案例三)
8?6?1電控液滴破裂
8?6?2電控液滴內涵物提取
8?7微流控芯片數字液滴
8?7?1電潤濕現象和數字液滴
8?7?2數字液滴芯片結構
8?7?3數字液滴的一般操控
8?7?4數字液滴的初級智能操控(案例四)
參考文獻
第9章檢測技術
?xi?9?1微流控芯片對檢測的特殊要求
9?2微流控芯片檢測分類
9?3激光誘導熒光檢測
9?3?1常規單通道激光誘導熒光檢測(案例一A)
9?3?2常規多通道激光誘導熒光檢測(案例一B)
9?3?3光電倍增管掃描檢測(案例一C)
9?3?4微型化激光誘導熒光檢測示例
9?4紫外吸收光度檢測
9?4?1紫外吸收光度檢測芯片的特殊要求
9?4?2單點紫外吸收光度檢測
9?4?3全通道成像紫外吸收光度檢測
9?4?4紫外吸收檢測微流控芯片儀的研製和性能考察(案例二)
9?5化學發光檢測
9?5?1單通道化學發光檢測
9?5?2多通道化學發光檢測(案例三)
9?6電化學檢測
9?6?1安培檢測(案例四)
9?6?2電導檢測
9?6?3電勢檢測
9?6?4復閤式電化學檢測
9?7質譜檢測
9?7?1芯片與質譜的接口
9?7?2芯片/質譜應用(案例五)
9?8等離子體發射光譜檢測
9?9熱透鏡檢測
9?10生物傳感器檢測
9?11單分子熒光檢測
9?12各種檢測方法一覽
參考文獻
第10章微流控芯片在核酸研究中的應用
10?1基因突變檢測
10?1?1點突變檢測
10?1?2基因重排檢測
10?1?3基因甲基化檢測
10?2基因分型
10?2?1單核苷酸多態性檢測
10?2?2短串聯重復序列多態性檢測
?xii?10?3DNA測序
10?4SARS病毒和乙肝病毒的病原體基因檢測(案例一,二)
10?4?1SARS病毒病原體基因檢測(案例一)
10?4?2乙肝病毒(HBV)病原體基因檢測(案例二)
10?5苯丙酮尿癥的産前篩查和早期診斷(案例三)
10?6微流控芯片DNA計算及其應用
10?6?1DNA計算及DNA計算機
10?6?2三角形識彆的微流控芯片DNA計算(案例四)
10?6?3抗乳腺癌基因藥物閤成的微流控芯片DNA計算(案例五)
參考文獻
第11章微流控芯片在蛋白質研究中的應用
11?1微流控芯片蛋白質分析技術
11?1?1蛋白質樣品預處理
11?1?2蛋白質分離
11?2微流控芯片在蛋白質分析中的應用
11?2?1蛋白質性質鑒定
11?2?2蛋白質結構分析
11?2?3蛋白質功能研究(案例一,二,三)
11?2?4蛋白質實際樣品分析
參考文獻
第12章微流控芯片在離子和小分子研究中的應用
12?1離子
12?1?1離子分析流程
12?1?2離子分離模式
12?2手性分子
12?2?1基本概念
12?2?2手性拆分
12?2?3手性閤成
12?2?4 手性閤成?手性拆分集成
12?3代謝物
12?3?1代謝物的一般分析方法
12?3?2代謝物的分析應用
12?4藥物代謝物檢測及毒性評價研究(案例)
12?4?1芯片的設計與研製
12?4?2芯片細胞培養和肝微粒體的固定
12?4?3藥物代謝物檢測及代謝物誘導細胞毒效評價
參考文獻
?xiii?第13章微流控芯片在細胞研究中的應用
13?1細胞的微流控芯片
13?2細胞研究中的微流控芯片單元技術
13?2?1細胞培養
13?2?2細胞分選
13?2?3細胞捕獲
13?2?4細胞裂解
13?3微流控芯片在細胞研究中的應用
13?3?1細胞狀態研究
13?3?2細胞功能研究
13?3?3細胞組分研究
13?4抗腫瘤藥物誘導細胞凋亡(案例一)
13?4?1細胞凋亡分析微流控芯片設計與製作
13?4?2阿黴素對肝癌細胞活性的影響
13?4?3阿黴素誘導肝癌細胞凋亡
13?5抗腫瘤藥物高內涵篩選(案例二)
13?5?1高內涵篩選微流控芯片設計與製作
13?5?2微流控芯片抗腫瘤藥物高內涵篩選
13?5?3抗腫瘤藥物高內涵篩選結果
13?6腫瘤微環境構建及腫瘤侵襲研究(案例三A)
13?6?1三維細胞培養微流控芯片的設計和製備
13?6?2三維基質內濃度梯度的生成
13?6?3三維培養腫瘤細胞形態和活性的檢測
13?6?4EGF誘導的腫瘤細胞在三維基質內的遷移
13?7腫瘤細胞與間質細胞三維共培養及侵襲研究(案例三B)
13?7?1細胞三維共培養微流控芯片的設計製備
13?7?2腫瘤細胞球的形成
13?7?3CAF誘導的腫瘤細胞球的侵襲
13?7?4GM6001抑製CAF誘導的腫瘤細胞球的侵襲
13?8甲酰肽受體激動劑篩選(案例四)
?xiv?13?8?1甲酰肽受體介導的細胞趨化分析
13?8?2甲酰肽受體內吞分析
13?8?3甲酰肽受體介導的鈣離子釋放分析
13?8?4甲酰肽受體激動劑篩選結果
13?9軟骨組織培養以及不同生長因子的繁殖促進作用研究(案例五)

參考文獻
第14章微流控芯片在模式生物(綫蟲)研究中的應用
14?1綫蟲的基本特徵
14?2用於綫蟲神經生物學研究的微流控芯片技術
14?2?1通道微流控芯片
14?2?2液滴微流控芯片
14?3基於微流控芯片平颱的綫蟲神經生物學研究
14?3?1綫蟲行為研究
14?3?2綫蟲神經係統研究
14?4 基於通道微流控芯片的神經毒素誘導綫蟲行為研究(案例一)
14?4?1 神經毒素誘導的單綫蟲神經元特徵研究
14?4?2 神經毒素誘導的單綫蟲運動及神經元特徵研究
14?5基於液滴微流控芯片的神經毒素誘導下單個綫蟲運動行為研究
(案例二)

14?5?1單個綫蟲運動行為研究的液滴微流控芯片
14?5?2神經毒素MPP 誘導下的單個綫蟲運動行為研究
14?6基於液滴微流控芯片的綫蟲帕金森病藥理學模型研究(案例三)

14?6?1綫蟲帕金森病藥理學模型研究的液滴微流控芯片
14?6?2對帕金森病藥理學模型綫蟲三種參數的同步研究
參考文獻
第15章微流控芯片在微納材料研究中的應用
15?1納米材料和納米顆粒
15?1?1金屬納米顆粒
15?1?2半導體納米顆粒
15?1?3氧化物納米顆粒
15?1?4雜化納米顆粒
15?2羥基磷灰石納米顆粒的液滴芯片閤成(案例一)
15?2?1芯片的設計和製作
15?2?2液滴的生成、融閤
15?2?3羥基磷灰石的閤成、錶徵
15?3微米材料和微米顆粒
15?3?1無機微球顆粒
15?3?2固態聚閤物微球顆粒
15?3?3Janus顆粒
15?3?4雜化微米Janus顆粒
15?3?5核?殼結構顆粒
15?3?6不同形貌顆粒
?xv?15?4基於液滴的微球在綫閤成和可控組裝(案例二)
15?4?1芯片設計和製作
15?4?2微球的在綫閤成和組裝
15?4?3參數控製
15?5基於雙乳液的形貌可控微顆粒閤成(案例三)
15?5?1 芯片設計和製作
15?5?2 微顆粒形貌控製的原理
15?5?3 微顆粒的形貌調節
15?5?4 微顆粒三維結構的考察
15?6基於液滴微流控芯片的新型水凝膠微膠囊的製備(案例四)
15?6?1芯片設計和製備
15?6?2新型水凝膠微膠囊的製備
15?6?3新型微膠囊的性能考察
參考文獻
?xvi?索引
後記

作者介紹


林炳承,博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大連理工大學教授, 芯片實驗室研究大連中心(籌)主任;英國皇傢化學會會士,德國洪堡基金(AvH)學者,日本學術振興會(JSPS) 研究員;Electrophoresis 雜誌副主編, Lab on a Chip雜誌第四屆編委,國際微分離分析戰略委員會委員。早年緻力於毛細管電泳等分離分析研究, 20世紀90年代後期起從事微流控芯片及其應用研究。已發錶論文330餘篇,齣版《微流控芯片實驗室》等中文著作6部,主編Microfluidics: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等英文著作、年刊和專輯6部(期);申請或持有微流控芯片領域專利50餘項;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50餘名,博士後近十名;全國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2001);先後獲遼寜省自然科學奬一等奬(2002),遼寜省科技進步奬一等奬(2007)和國傢科學技術進步奬二等奬(2010);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傢。

文摘


暫無

序言


暫無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微納流控芯片實驗室的圖書簡介,聚焦於該領域的關鍵技術、應用前景與實驗實踐,但不包含您提到的《微納流控芯片實驗室》(林炳承 著,科學齣版社)中的具體內容: --- 微流控與納流控:從理論到實踐的前沿探索 本書聚焦於微流控與納流控技術在當代科學研究與工程應用中的核心地位,深入探討瞭從芯片設計、流體動力學原理到先進製造工藝的全流程。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高度實用的技術框架,以應對生物醫學、化學分析及材料科學等領域對微尺度操作的迫切需求。 核心內容概述: 第一部分:微納流控的理論基礎與流體動力學 本部分係統梳理瞭支撐微納流控芯片運行的物理學基礎,著重於在微米及納米尺度下流體行為的特殊性。 1. 尺度效應與雷諾數在微納尺度下的重構: 詳細分析瞭當尺寸進入微米量級後,慣性力的相對減弱與粘性力、錶麵張力、擴散作用的主導地位。探討瞭如何通過無量綱參數來預測和控製流體在微通道內的流動模式,包括層流的精確控製和混閤效率的提升。 2. 錶麵相互作用力的深入剖析: 重點闡述瞭錶麵能、潤濕性(接觸角)、毛細現象以及電潤濕效應(Electrowetting)在微通道內的實際影響。這部分內容將詳細介紹如何利用錶麵化學修飾來精確調控流體的輸運、分流和液滴的生成與捕獲。 3. 電動力學驅動機製: 詳細介紹瞭微納尺度下常用的主動驅動技術,包括但不限於電滲流(Electroosmotic Flow, EOF)的機理、電泳分離(Electrophoresis)在芯片中的應用,以及微泵和微閥的結構設計與驅動原理。對不同驅動方式的優缺點及其在特定實驗場景下的適用性進行瞭比較分析。 第二部分:微納流控芯片的設計、製造與錶徵 本部分是連接理論與實際操作的橋梁,涵蓋瞭高性能芯片的工程化實現步驟。 1. 先進的芯片設計流程: 介紹如何利用計算流體力學(CFD)軟件進行仿真設計,包括網格劃分策略、邊界條件的設置,以及如何通過仿真優化通道幾何結構、預測壓力降和流速分布。重點討論瞭如何設計復雜的集成化功能模塊(如混閤器、分離器、反應室)。 2. 核心製造工藝詳解: 提供瞭當前主流的微納製造技術的詳盡指南。 軟光刻(Soft Lithography)的深入應用: 重點講解瞭聚二甲基矽氧烷(PDMS)材料的選擇、預聚物配比對方程、脫氣處理、模具製作(從矽模闆到3D打印模闆)以及鍵閤技術(包括熱固化、等離子體鍵閤等)的優化參數。 硬掩模技術與高精度製造: 介紹光刻、蝕刻(乾法和濕法)技術在製作矽基、玻璃基芯片時的應用,特彆關注納尺度特徵的實現。 新興製造方法: 探討瞭3D打印、激光燒蝕等快速原型製造技術在微流控芯片研發中的潛力與局限性。 3. 芯片的集成與封裝: 討論瞭如何將輸入/輸齣接口(如進樣口、檢測窗口)、外部驅動源(如高壓電源、蠕動泵)與芯片本體進行穩定、可靠的集成,確保係統的密閉性和長期的穩定性。 第三部分:關鍵應用模塊與前沿技術 本部分深入探討微納流控技術在解決實際科學問題中的應用案例和最新進展。 1. 高通量單細胞分析(Single-Cell Analysis): 詳細介紹利用微滴生成技術(Droplet Microfluidics)在油相環境中實現生物分子的快速分離、孵育和分析。內容包括液滴生成器(如T型、聚焦流)、液滴的精確計數、分選以及基於液滴的單細胞基因組學(scRNA-seq)的前處理流程。 2. 芯片上的實驗室(Lab-on-a-Chip, LOC)在即時診斷(POCT)中的實現: 闡述瞭如何將多個生化反應步驟(如樣本處理、核酸擴增、免疫檢測)集成到單個芯片上,實現快速、便攜的檢測。重點分析瞭光學檢測(熒光、比色)與微流控結構的耦閤方法。 3. 微納反應器與催化: 探討瞭利用微通道極高的錶麵積體積比,實現高效的傳質與傳熱,優化化學反應動力學。介紹瞭固定化催化劑、微通道反應器在精細化學品閤成中的應用,以及如何控製反應溫度梯度進行梯度催化研究。 4. 仿生與組織工程: 闡述瞭如何通過精密的通道結構和流體控製,模擬活體內的生理環境(如血流剪切力、細胞外基質的力學性質),構建“器官芯片”(Organ-on-a-Chip)模型,用於藥物篩選和疾病機理研究。 第四部分:實驗操作與係統搭建指南 本部分側重於工程實踐和故障排除,是麵嚮實驗室操作人員的實用手冊。 1. 流體控製與監測係統搭建: 詳盡介紹高精度注射泵、壓力控製器(Pressure Controller)的選型、校準與操作規程。重點講解瞭如何選擇和連接微米級管路,防止氣泡汙染,並實現亞微升/分鍾級彆的精確流速控製。 2. 光路設計與高分辨率成像: 介紹在微流控芯片上進行實時觀測所需的顯微成像技術(如寬場、共聚焦),包括如何設計閤適的照明方案(如背光、透射光)以及如何處理高速流體引起的圖像失真問題。 3. 基礎實驗流程指導: 提供從準備溶液、灌注芯片、排除氣泡到進行穩定流速測試的標準化操作步驟。包括對常見問題(如通道堵塞、泄漏、EOF不穩定)的診斷與解決策略。 --- 本書特色: 本書的編寫風格注重理論的嚴謹性與實驗的可操作性相結閤。通過大量的工程實例和圖示,幫助讀者理解復雜原理在實際操作中的轉化過程。它不僅是一本理論參考書,更是一本指導工程師和科研人員快速掌握微納流控技術平颱搭建與應用開發的實用指南。它麵嚮對生物技術、微係統工程、分析化學有興趣的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及一綫科研人員。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是一本非常具有前瞻性和指導性的著作。作者在書中對微納流控芯片在基礎科學研究中的應用進行瞭深入的探討,尤其是在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等領域,微納流控技術為我們觀察和研究細胞行為、進行基因分析等提供瞭前所未有的平颱。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單細胞捕獲、培養和分析的章節,它詳細介紹瞭如何利用微納流控芯片實現對單個細胞的精確操控和實時監測,這對於揭示細胞異質性、研究細胞信號傳導等關鍵問題具有裏程碑式的意義。書中對微納流控芯片與高分辨率成像技術的結閤也進行瞭詳細的闡述,這使得我們能夠以前所未有的清晰度觀察細胞內的微觀動態。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思維的啓迪,它讓我看到微納流控技術是如何賦能基礎科學研究,推動我們對生命奧秘的認知不斷深入。對於有誌於從事相關領域研究的學者來說,這本書是必不可少的參考。

評分

這本書的內容十分紮實,對於係統學習微納流控芯片設計和製造的讀者來說,無疑是極佳的選擇。書中涵蓋瞭從理論基礎到實驗操作的各個環節,內容覆蓋麵廣,深度足夠。我尤其欣賞作者在介紹不同微納加工技術時的詳盡程度,例如光刻、蝕刻、注塑成型等,每種技術都進行瞭詳細的原理闡述和工藝流程介紹,並配以大量的實例分析,這對於初學者理解和掌握這些技術非常有幫助。此外,書中還對微納流控芯片的材料選擇、封裝技術以及性能錶徵等方麵進行瞭深入探討,為讀者提供瞭全麵的指導。我個人認為,對於那些希望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技能的工程師和技術人員而言,這本書的參考價值尤其突齣。它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匯集,更是一本實踐的指南,能夠幫助讀者少走彎路,高效地掌握微納流控芯片的設計與製備方法。

評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給我帶來瞭許多意想不到的驚喜。在閱讀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微納流控技術所蘊含的巨大潛力,它不僅能夠實現對微量流體的精確控製,還能在微小的空間內完成復雜的化學或生物反應,極大地提高瞭實驗效率和結果的準確性。作者在書中描繪的微納流控芯片在分析化學領域的應用場景,讓我對傳統的分析方法有瞭新的認識。例如,在痕量物質的檢測、多組分的分離和分析等方麵,微納流控芯片展現齣瞭無與倫比的優勢。書中對各種檢測技術的集成和微型化也進行瞭詳細的介紹,例如光譜檢測、電化學檢測、熒光檢測等,這些技術的融閤為微納流控芯片在便攜式分析設備中的應用提供瞭可能。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令人愉悅的,作者的敘述方式充滿邏輯性,能夠引導讀者循序漸進地理解復雜的概念,並且時不時會拋齣一些關於未來發展的設想,引發讀者的思考。

評分

這絕對是我近期讀到的一本非常有啓發性的專業書籍。我一直對微納流控技術在生物醫學診斷中的應用充滿好奇,而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的求知欲。作者在介紹微納流控芯片在疾病早期診斷、單細胞分析等方麵的應用時,思路清晰,邏輯嚴謹,而且引用的參考文獻都非常具有代錶性。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微流控芯片如何實現高通量藥物篩選的章節,它不僅介紹瞭技術原理,還深入分析瞭不同設計方案的優缺點,以及在實際應用中可能遇到的挑戰。這本書讓我認識到,微納流控技術不僅僅是實驗室裏的技術,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從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到新藥的研發,都將受益於這項技術。雖然我不是這個領域的專傢,但通過閱讀這本書,我能感受到作者對技術的深刻理解和對未來發展的深刻洞察,這讓我對微納流控技術的未來充滿瞭期待。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比較易懂,即使是沒有相關背景的讀者,也能從中獲得不少啓發。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一場探索微觀世界的奇妙旅程!翻開它,仿佛進入瞭一個精密運作的袖珍工廠,作者憑藉其深厚的專業知識和獨到的見解,將復雜精密的微納流控技術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展現齣來。我尤其驚嘆於書中對各種微納流控器件設計原理的細緻闡述,那些巧妙的通道結構、精巧的閥門設計,無不體現著作者的匠心獨運。閱讀過程中,我不僅對微納流控芯片的基本概念有瞭紮實的理解,更對它在生命科學、化學分析、藥物篩選等前沿領域的廣泛應用有瞭深刻的認識。書中提到的那些具體的實驗案例,就像是活生生的教科書,讓我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微納流控技術帶來的顛覆性變革。這本書的圖文並茂也為理解增添瞭不少便利,清晰的示意圖和精美的照片,讓原本抽象的概念變得生動形象。對於想要進入微納流控領域的研究者和學生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寶藏,它為我們鋪設瞭一條通往未知領域的堅實道路,激發著我們不斷探索和創新的熱情。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