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纳流控芯片实验室 林炳承 科学出版社

微纳流控芯片实验室 林炳承 科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炳承 著
图书标签:
  • 微纳流控
  • 芯片
  • 实验室
  • 生物芯片
  • 微流控技术
  • 分析化学
  • 生物工程
  • 医学工程
  • 传感器
  • 林炳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科学出版社旗舰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83549
版次:1
商品编码:1750954710
包装:精装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微纳流控芯片实验室

作者:林炳承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ISBN:9787030383549

字数:580000

页码:464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微流控芯片具有将生物、化学等实验室的基本功能微缩到一个几平方厘米芯片上的能力,因此又被称为芯片实验室。作者在微流控芯片出现的早期就参与其中,本书忠实记录并完整概括了作者及其团队在这一重要新兴科学技术领域十几年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中国乃至国际上的相关研究,颇有影响。本书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出版。

内容提要


《微纳流控芯片实验室》共分15章,包括微流控芯片的各种基础技术和主要应用,其中,对近年来研究团队极为专注并颇有贡献的液滴芯片、纸芯片和器官芯片等新兴技术以及芯片在模式生物、微纳材料等重要领域的应用,都安排专门章节,予以重点介绍。书中提供的大量案例和彩图,全部来源于作者研究团队成员的一线工作。
绪论为全书之纲。作者力图以全新视角并从战略高度,诠释对这一新兴科学技术的理解和展望,既浓缩了积累,更倾注了心血。前言和后记则系倾力而成,阐明背景,传达思想,是全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录


《纳米科学与技术》丛书序
前言
第1章绪论
1?1微流控芯片的研究背景
1?2微流控芯片的战略意义
1?3林林总总的微流控芯片实验室
1?4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微流体力学
1?5纳流动和纳流控芯片
1?6微流控芯片和产业转型
参考文献
第2章一般芯片材料与芯片制作技术
2?1常用微流控芯片材料与性能
2?2芯片制作环境
2?3硅、玻璃和石英芯片的制作和评估
2?3?1薄膜材料和沉积技术
2?3?2光刻掩模的制作
2?3?3光刻的一般步骤
2?3?4腐蚀方法及特性
2?3?5去胶
2?3?6打孔
2?3?7封接
2?3?8硅、玻璃和石英芯片的评估(案例一)
2?4高分子聚合物芯片的制作和评估
2?4?1热压法
2?4?2模塑法
2?4?3注塑法
2?4?4LIGA技术
2?4?5激光烧蚀法
2?4?6软光刻法
2?4?7打孔
2?4?8封接
2?4?9高分子聚合物芯片评估(案例二)
2?5水凝胶聚合物芯片的研制(案例三)
2?5?1水凝胶
2?5?2水凝胶立体微图案
2?5?3水凝胶立体微图案用于细胞培养
2?5?4水凝胶平面微图案
2?5?5以水凝胶为基础材料的微流控芯片
2?5?6水凝胶芯片中细胞共培养
参考文献
第3章纸质芯片材料与芯片制作技术
3?1纸质微流控芯片
3?2二维微流控纸芯片的制作
3?2?1光刻法
3?2?2绘图法
3?2?3打印法
3?2?4其他制作方法
?viii?3?3三维纸质微流控芯片的制作
3?3?1双面粘贴法
3?3?2折叠压紧法
3?3?3喷胶粘贴法
3?4纸质微流控芯片的检测
3?4?1比色检测
3?4?2电化学检测
3?4?3化学发光检测
3?4?4电化学发光检测
3?4?5免疫检测
3?5喷蜡打印硝酸纤维素膜纸质微流控芯片研制(案例一)
3?5?1硝酸纤维素膜
3?5?2喷蜡打印制备硝酸纤维素膜纸芯片流程
3?5?3喷蜡打印制备硝酸纤维素膜纸芯片条件优化
3?5?4硝酸纤维素膜纸芯片的性能考察
3?5?5硝酸纤维素膜纸芯片在蛋白质包被中的应用
3?6以硝酸纤维素膜纸芯片为基质研制液塑PDMS芯片(案例二)
3?6?1用硝酸纤维素膜纸芯片液塑制备PDMS芯片的流程
3?6?2用硝酸纤维素膜纸芯片制备PDMS微孔
3?6?3用硝酸纤维素膜纸芯片制备PDMS微通道
参考文献
第4章微流体控制与驱动技术
4?1微流体控制
4?1?1电渗控制
4?1?2微阀控制
4?2微流体驱动
4?2?1气动微泵驱动
4?2?2电渗驱动
4?2?3离心力驱动
4?2?4单步往复流离心力驱动系统(案例一)
4?3微阀微泵驱动控制(案例二)
4?3?1芯片的制备
4?3?2微阀微泵的程序控制
4?3?3微泵微阀驱动控制的穿梭流混合效果验证
参考文献
?ix?第5章进样及样品前处理技术
5?1进样
5?1?1单通道辅助进样(案例一)
5?1?2多通道辅助进样(案例二)
5?2样品前处理
5?2?1固相萃取(案例三A,B)
5?2?2等速电泳(案例四)
5?2?3膜分离(案例五)
参考文献
第6章微混合和微反应技术
6?1微混合和微混合器
6?1?1微混合
6?1?2微混合器
6?2微化学反应和微化学反应器
6?2?1微化学反应器的基本特征
6?2?2不同的通道型微化学反应器
6?3微型生物反应Ⅰ——聚合酶链反应
6?3?1聚合酶链反应
6?3?2集成微加热器/温度传感器PCR?CE芯片研制与性能考察(案例一)

6?3?3集成PCR?CE芯片在乙肝病毒DNA分析中应用(案例二)
6?3?4液滴数字PCR技术
6?4微型生物反应Ⅱ——免疫反应
6?4?1免疫反应
6?4?2酶免疫电泳芯片分析盐酸克伦特罗(案例三)
6?4?3PDMS固相载体/微阀(泵)芯片分析盐酸克伦特罗(案例四)
6?4?4微珠免疫芯片分析睾酮(案例五)
参考文献
?x?第7章微分离技术
7?1芯片分离的若干特点
7?2电泳分离的基本问题
7?2?1电泳的谱带迁移
7?2?2电泳的谱带展宽
7?3芯片电泳分离常见模式
7?3?1一维芯片电泳(案例一 A,B,C,D)
7?3?2多维芯片电泳(案例二)
参考文献
第8章微液滴技术
8?1微流控芯片液滴
8?2微流控芯片液滴的特点
8?3微流控芯片液滴生成及其操控(案例一A)
8?3?1基于“T”形结构芯片的液滴生成
8?3?2基于“T”形结构微流控芯片液滴生成过程的操控
8?3?3基于“流动聚焦”结构芯片的液滴生成
8?3?4基于“流动聚焦”结构微流控芯片液滴生成的操控
8?4微流控芯片液滴运行及其操控(案例一B)
8?4?1液滴内部的混合
8?4?2液滴融合
8?4?3液滴分裂
8?4?4液滴分选
8?4?5液滴捕获和存储
8?4?6液滴身份标记
8?5基于气动微阀的液滴操控(案例二)
8?5?1微阀控制装置的设计和研制
8?5?2微阀控制液滴生成
8?5?3微阀控制液滴大小
8?5?4微阀控制不同组成液滴生成
8?5?5微阀控制液滴融合
8?6基于电控的液滴破裂和液滴内涵物提取(案例三)
8?6?1电控液滴破裂
8?6?2电控液滴内涵物提取
8?7微流控芯片数字液滴
8?7?1电润湿现象和数字液滴
8?7?2数字液滴芯片结构
8?7?3数字液滴的一般操控
8?7?4数字液滴的初级智能操控(案例四)
参考文献
第9章检测技术
?xi?9?1微流控芯片对检测的特殊要求
9?2微流控芯片检测分类
9?3激光诱导荧光检测
9?3?1常规单通道激光诱导荧光检测(案例一A)
9?3?2常规多通道激光诱导荧光检测(案例一B)
9?3?3光电倍增管扫描检测(案例一C)
9?3?4微型化激光诱导荧光检测示例
9?4紫外吸收光度检测
9?4?1紫外吸收光度检测芯片的特殊要求
9?4?2单点紫外吸收光度检测
9?4?3全通道成像紫外吸收光度检测
9?4?4紫外吸收检测微流控芯片仪的研制和性能考察(案例二)
9?5化学发光检测
9?5?1单通道化学发光检测
9?5?2多通道化学发光检测(案例三)
9?6电化学检测
9?6?1安培检测(案例四)
9?6?2电导检测
9?6?3电势检测
9?6?4复合式电化学检测
9?7质谱检测
9?7?1芯片与质谱的接口
9?7?2芯片/质谱应用(案例五)
9?8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检测
9?9热透镜检测
9?10生物传感器检测
9?11单分子荧光检测
9?12各种检测方法一览
参考文献
第10章微流控芯片在核酸研究中的应用
10?1基因突变检测
10?1?1点突变检测
10?1?2基因重排检测
10?1?3基因甲基化检测
10?2基因分型
10?2?1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
10?2?2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检测
?xii?10?3DNA测序
10?4SARS病毒和乙肝病毒的病原体基因检测(案例一,二)
10?4?1SARS病毒病原体基因检测(案例一)
10?4?2乙肝病毒(HBV)病原体基因检测(案例二)
10?5苯丙酮尿症的产前筛查和早期诊断(案例三)
10?6微流控芯片DNA计算及其应用
10?6?1DNA计算及DNA计算机
10?6?2三角形识别的微流控芯片DNA计算(案例四)
10?6?3抗乳腺癌基因药物合成的微流控芯片DNA计算(案例五)
参考文献
第11章微流控芯片在蛋白质研究中的应用
11?1微流控芯片蛋白质分析技术
11?1?1蛋白质样品预处理
11?1?2蛋白质分离
11?2微流控芯片在蛋白质分析中的应用
11?2?1蛋白质性质鉴定
11?2?2蛋白质结构分析
11?2?3蛋白质功能研究(案例一,二,三)
11?2?4蛋白质实际样品分析
参考文献
第12章微流控芯片在离子和小分子研究中的应用
12?1离子
12?1?1离子分析流程
12?1?2离子分离模式
12?2手性分子
12?2?1基本概念
12?2?2手性拆分
12?2?3手性合成
12?2?4 手性合成?手性拆分集成
12?3代谢物
12?3?1代谢物的一般分析方法
12?3?2代谢物的分析应用
12?4药物代谢物检测及毒性评价研究(案例)
12?4?1芯片的设计与研制
12?4?2芯片细胞培养和肝微粒体的固定
12?4?3药物代谢物检测及代谢物诱导细胞毒效评价
参考文献
?xiii?第13章微流控芯片在细胞研究中的应用
13?1细胞的微流控芯片
13?2细胞研究中的微流控芯片单元技术
13?2?1细胞培养
13?2?2细胞分选
13?2?3细胞捕获
13?2?4细胞裂解
13?3微流控芯片在细胞研究中的应用
13?3?1细胞状态研究
13?3?2细胞功能研究
13?3?3细胞组分研究
13?4抗肿瘤药物诱导细胞凋亡(案例一)
13?4?1细胞凋亡分析微流控芯片设计与制作
13?4?2阿霉素对肝癌细胞活性的影响
13?4?3阿霉素诱导肝癌细胞凋亡
13?5抗肿瘤药物高内涵筛选(案例二)
13?5?1高内涵筛选微流控芯片设计与制作
13?5?2微流控芯片抗肿瘤药物高内涵筛选
13?5?3抗肿瘤药物高内涵筛选结果
13?6肿瘤微环境构建及肿瘤侵袭研究(案例三A)
13?6?1三维细胞培养微流控芯片的设计和制备
13?6?2三维基质内浓度梯度的生成
13?6?3三维培养肿瘤细胞形态和活性的检测
13?6?4EGF诱导的肿瘤细胞在三维基质内的迁移
13?7肿瘤细胞与间质细胞三维共培养及侵袭研究(案例三B)
13?7?1细胞三维共培养微流控芯片的设计制备
13?7?2肿瘤细胞球的形成
13?7?3CAF诱导的肿瘤细胞球的侵袭
13?7?4GM6001抑制CAF诱导的肿瘤细胞球的侵袭
13?8甲酰肽受体激动剂筛选(案例四)
?xiv?13?8?1甲酰肽受体介导的细胞趋化分析
13?8?2甲酰肽受体内吞分析
13?8?3甲酰肽受体介导的钙离子释放分析
13?8?4甲酰肽受体激动剂筛选结果
13?9软骨组织培养以及不同生长因子的繁殖促进作用研究(案例五)

参考文献
第14章微流控芯片在模式生物(线虫)研究中的应用
14?1线虫的基本特征
14?2用于线虫神经生物学研究的微流控芯片技术
14?2?1通道微流控芯片
14?2?2液滴微流控芯片
14?3基于微流控芯片平台的线虫神经生物学研究
14?3?1线虫行为研究
14?3?2线虫神经系统研究
14?4 基于通道微流控芯片的神经毒素诱导线虫行为研究(案例一)
14?4?1 神经毒素诱导的单线虫神经元特征研究
14?4?2 神经毒素诱导的单线虫运动及神经元特征研究
14?5基于液滴微流控芯片的神经毒素诱导下单个线虫运动行为研究
(案例二)

14?5?1单个线虫运动行为研究的液滴微流控芯片
14?5?2神经毒素MPP 诱导下的单个线虫运动行为研究
14?6基于液滴微流控芯片的线虫帕金森病药理学模型研究(案例三)

14?6?1线虫帕金森病药理学模型研究的液滴微流控芯片
14?6?2对帕金森病药理学模型线虫三种参数的同步研究
参考文献
第15章微流控芯片在微纳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15?1纳米材料和纳米颗粒
15?1?1金属纳米颗粒
15?1?2半导体纳米颗粒
15?1?3氧化物纳米颗粒
15?1?4杂化纳米颗粒
15?2羟基磷灰石纳米颗粒的液滴芯片合成(案例一)
15?2?1芯片的设计和制作
15?2?2液滴的生成、融合
15?2?3羟基磷灰石的合成、表征
15?3微米材料和微米颗粒
15?3?1无机微球颗粒
15?3?2固态聚合物微球颗粒
15?3?3Janus颗粒
15?3?4杂化微米Janus颗粒
15?3?5核?壳结构颗粒
15?3?6不同形貌颗粒
?xv?15?4基于液滴的微球在线合成和可控组装(案例二)
15?4?1芯片设计和制作
15?4?2微球的在线合成和组装
15?4?3参数控制
15?5基于双乳液的形貌可控微颗粒合成(案例三)
15?5?1 芯片设计和制作
15?5?2 微颗粒形貌控制的原理
15?5?3 微颗粒的形貌调节
15?5?4 微颗粒三维结构的考察
15?6基于液滴微流控芯片的新型水凝胶微胶囊的制备(案例四)
15?6?1芯片设计和制备
15?6?2新型水凝胶微胶囊的制备
15?6?3新型微胶囊的性能考察
参考文献
?xvi?索引
后记

作者介绍


林炳承,博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大连理工大学教授, 芯片实验室研究大连中心(筹)主任;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德国洪堡基金(AvH)学者,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 研究员;Electrophoresis 杂志副主编, Lab on a Chip杂志第四届编委,国际微分离分析战略委员会委员。早年致力于毛细管电泳等分离分析研究, 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从事微流控芯片及其应用研究。已发表论文330余篇,出版《微流控芯片实验室》等中文著作6部,主编Microfluidics: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等英文著作、年刊和专辑6部(期);申请或持有微流控芯片领域专利50余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50余名,博士后近十名;全国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01);先后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2),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7)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0);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文摘


暂无

序言


暂无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微纳流控芯片实验室的图书简介,聚焦于该领域的关键技术、应用前景与实验实践,但不包含您提到的《微纳流控芯片实验室》(林炳承 著,科学出版社)中的具体内容: --- 微流控与纳流控:从理论到实践的前沿探索 本书聚焦于微流控与纳流控技术在当代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中的核心地位,深入探讨了从芯片设计、流体动力学原理到先进制造工艺的全流程。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高度实用的技术框架,以应对生物医学、化学分析及材料科学等领域对微尺度操作的迫切需求。 核心内容概述: 第一部分:微纳流控的理论基础与流体动力学 本部分系统梳理了支撑微纳流控芯片运行的物理学基础,着重于在微米及纳米尺度下流体行为的特殊性。 1. 尺度效应与雷诺数在微纳尺度下的重构: 详细分析了当尺寸进入微米量级后,惯性力的相对减弱与粘性力、表面张力、扩散作用的主导地位。探讨了如何通过无量纲参数来预测和控制流体在微通道内的流动模式,包括层流的精确控制和混合效率的提升。 2. 表面相互作用力的深入剖析: 重点阐述了表面能、润湿性(接触角)、毛细现象以及电润湿效应(Electrowetting)在微通道内的实际影响。这部分内容将详细介绍如何利用表面化学修饰来精确调控流体的输运、分流和液滴的生成与捕获。 3. 电动力学驱动机制: 详细介绍了微纳尺度下常用的主动驱动技术,包括但不限于电渗流(Electroosmotic Flow, EOF)的机理、电泳分离(Electrophoresis)在芯片中的应用,以及微泵和微阀的结构设计与驱动原理。对不同驱动方式的优缺点及其在特定实验场景下的适用性进行了比较分析。 第二部分:微纳流控芯片的设计、制造与表征 本部分是连接理论与实际操作的桥梁,涵盖了高性能芯片的工程化实现步骤。 1. 先进的芯片设计流程: 介绍如何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进行仿真设计,包括网格划分策略、边界条件的设置,以及如何通过仿真优化通道几何结构、预测压力降和流速分布。重点讨论了如何设计复杂的集成化功能模块(如混合器、分离器、反应室)。 2. 核心制造工艺详解: 提供了当前主流的微纳制造技术的详尽指南。 软光刻(Soft Lithography)的深入应用: 重点讲解了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材料的选择、预聚物配比对方程、脱气处理、模具制作(从硅模板到3D打印模板)以及键合技术(包括热固化、等离子体键合等)的优化参数。 硬掩模技术与高精度制造: 介绍光刻、蚀刻(干法和湿法)技术在制作硅基、玻璃基芯片时的应用,特别关注纳尺度特征的实现。 新兴制造方法: 探讨了3D打印、激光烧蚀等快速原型制造技术在微流控芯片研发中的潜力与局限性。 3. 芯片的集成与封装: 讨论了如何将输入/输出接口(如进样口、检测窗口)、外部驱动源(如高压电源、蠕动泵)与芯片本体进行稳定、可靠的集成,确保系统的密闭性和长期的稳定性。 第三部分:关键应用模块与前沿技术 本部分深入探讨微纳流控技术在解决实际科学问题中的应用案例和最新进展。 1. 高通量单细胞分析(Single-Cell Analysis): 详细介绍利用微滴生成技术(Droplet Microfluidics)在油相环境中实现生物分子的快速分离、孵育和分析。内容包括液滴生成器(如T型、聚焦流)、液滴的精确计数、分选以及基于液滴的单细胞基因组学(scRNA-seq)的前处理流程。 2. 芯片上的实验室(Lab-on-a-Chip, LOC)在即时诊断(POCT)中的实现: 阐述了如何将多个生化反应步骤(如样本处理、核酸扩增、免疫检测)集成到单个芯片上,实现快速、便携的检测。重点分析了光学检测(荧光、比色)与微流控结构的耦合方法。 3. 微纳反应器与催化: 探讨了利用微通道极高的表面积体积比,实现高效的传质与传热,优化化学反应动力学。介绍了固定化催化剂、微通道反应器在精细化学品合成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控制反应温度梯度进行梯度催化研究。 4. 仿生与组织工程: 阐述了如何通过精密的通道结构和流体控制,模拟活体内的生理环境(如血流剪切力、细胞外基质的力学性质),构建“器官芯片”(Organ-on-a-Chip)模型,用于药物筛选和疾病机理研究。 第四部分:实验操作与系统搭建指南 本部分侧重于工程实践和故障排除,是面向实验室操作人员的实用手册。 1. 流体控制与监测系统搭建: 详尽介绍高精度注射泵、压力控制器(Pressure Controller)的选型、校准与操作规程。重点讲解了如何选择和连接微米级管路,防止气泡污染,并实现亚微升/分钟级别的精确流速控制。 2. 光路设计与高分辨率成像: 介绍在微流控芯片上进行实时观测所需的显微成像技术(如宽场、共聚焦),包括如何设计合适的照明方案(如背光、透射光)以及如何处理高速流体引起的图像失真问题。 3. 基础实验流程指导: 提供从准备溶液、灌注芯片、排除气泡到进行稳定流速测试的标准化操作步骤。包括对常见问题(如通道堵塞、泄漏、EOF不稳定)的诊断与解决策略。 --- 本书特色: 本书的编写风格注重理论的严谨性与实验的可操作性相结合。通过大量的工程实例和图示,帮助读者理解复杂原理在实际操作中的转化过程。它不仅是一本理论参考书,更是一本指导工程师和科研人员快速掌握微纳流控技术平台搭建与应用开发的实用指南。它面向对生物技术、微系统工程、分析化学有兴趣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及一线科研人员。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给我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微纳流控技术所蕴含的巨大潜力,它不仅能够实现对微量流体的精确控制,还能在微小的空间内完成复杂的化学或生物反应,极大地提高了实验效率和结果的准确性。作者在书中描绘的微纳流控芯片在分析化学领域的应用场景,让我对传统的分析方法有了新的认识。例如,在痕量物质的检测、多组分的分离和分析等方面,微纳流控芯片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优势。书中对各种检测技术的集成和微型化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例如光谱检测、电化学检测、荧光检测等,这些技术的融合为微纳流控芯片在便携式分析设备中的应用提供了可能。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令人愉悦的,作者的叙述方式充满逻辑性,能够引导读者循序渐进地理解复杂的概念,并且时不时会抛出一些关于未来发展的设想,引发读者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场探索微观世界的奇妙旅程!翻开它,仿佛进入了一个精密运作的袖珍工厂,作者凭借其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独到的见解,将复杂精密的微纳流控技术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展现出来。我尤其惊叹于书中对各种微纳流控器件设计原理的细致阐述,那些巧妙的通道结构、精巧的阀门设计,无不体现着作者的匠心独运。阅读过程中,我不仅对微纳流控芯片的基本概念有了扎实的理解,更对它在生命科学、化学分析、药物筛选等前沿领域的广泛应用有了深刻的认识。书中提到的那些具体的实验案例,就像是活生生的教科书,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微纳流控技术带来的颠覆性变革。这本书的图文并茂也为理解增添了不少便利,清晰的示意图和精美的照片,让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对于想要进入微纳流控领域的研究者和学生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藏,它为我们铺设了一条通往未知领域的坚实道路,激发着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热情。

评分

这是一本非常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著作。作者在书中对微纳流控芯片在基础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尤其是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微纳流控技术为我们观察和研究细胞行为、进行基因分析等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单细胞捕获、培养和分析的章节,它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微纳流控芯片实现对单个细胞的精确操控和实时监测,这对于揭示细胞异质性、研究细胞信号传导等关键问题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书中对微纳流控芯片与高分辨率成像技术的结合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使得我们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清晰度观察细胞内的微观动态。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的启迪,它让我看到微纳流控技术是如何赋能基础科学研究,推动我们对生命奥秘的认知不断深入。对于有志于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学者来说,这本书是必不可少的参考。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十分扎实,对于系统学习微纳流控芯片设计和制造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佳的选择。书中涵盖了从理论基础到实验操作的各个环节,内容覆盖面广,深度足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介绍不同微纳加工技术时的详尽程度,例如光刻、蚀刻、注塑成型等,每种技术都进行了详细的原理阐述和工艺流程介绍,并配以大量的实例分析,这对于初学者理解和掌握这些技术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还对微纳流控芯片的材料选择、封装技术以及性能表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指导。我个人认为,对于那些希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而言,这本书的参考价值尤其突出。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汇集,更是一本实践的指南,能够帮助读者少走弯路,高效地掌握微纳流控芯片的设计与制备方法。

评分

这绝对是我近期读到的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专业书籍。我一直对微纳流控技术在生物医学诊断中的应用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求知欲。作者在介绍微纳流控芯片在疾病早期诊断、单细胞分析等方面的应用时,思路清晰,逻辑严谨,而且引用的参考文献都非常具有代表性。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微流控芯片如何实现高通量药物筛选的章节,它不仅介绍了技术原理,还深入分析了不同设计方案的优缺点,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挑战。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微纳流控技术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技术,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到新药的研发,都将受益于这项技术。虽然我不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感受到作者对技术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发展的深刻洞察,这让我对微纳流控技术的未来充满了期待。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比较易懂,即使是没有相关背景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不少启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