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极过程动力学导论(第三版)
作者:查全性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06-01
ISBN:9787030100139
字数:528000
页码:431
版次: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121kg
编辑推荐
暂无
内容提要
暂无
目录
暂无
作者介绍
暂无
文摘
暂无
序言
暂无
坦白说,我原本对“动力学”这个词汇的理解仅限于物理学中的速度问题,例如物体运动的快慢、力的作用效果等等。所以当我在书名中看到“电极过程动力学”时,内心是有些忐忑的。我设想这本书会充斥着复杂的微分方程,以及各种与反应速率相关的参数。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在深入探讨电极过程的“动力学”部分时,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一系列枯燥的数学推导,而是首先从宏观层面,解释了影响电极反应速率的各个因素,比如浓度、温度、催化剂等等。他通过详细的案例分析,比如金属在溶液中的腐蚀速率,解释了这些宏观因素是如何通过影响微观的电子转移和物质传输过程,最终决定了反应的快慢。我特别赞赏作者在解释“过电位”这个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他将过电位比作克服“阻力”所需的额外“能量”,这使得我这个对物理化学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形象地理解为什么在实际电化学反应中,我们需要施加比理论平衡电势更高的电压。书中关于“扩散控制”和“电荷转移控制”这两种主要控制机理的讲解,也相当到位。作者通过清晰的图示和逻辑严密的论述,让我明白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下,是物质的扩散速度限制了反应的速率,还是电子的转移速度限制了反应的速率。这种对细节的深入剖析,让我对电极过程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触及到其内在的驱动机制。
评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阅读了《电极过程动力学导论》这本书,并且对其中关于“电化学合成”的章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一直认为,化学合成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化学试剂和反应条件,而这本书却向我展示了电化学方法在合成领域的独特优势。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电化学方法,通过控制电极电势和反应条件,来选择性地合成目标产物,同时减少副产物的生成。他列举了许多具体的案例,比如电化学还原合成有机化合物,以及电化学氧化合成高附加值化学品。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电化学合成的机理研究”的讨论。作者分析了电极表面的电子转移过程、中间产物的生成和转化,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影响合成产物的收率和选择性。他还探讨了如何通过优化电极材料、电解质溶液和反应条件,来提高电化学合成的效率和经济性。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电化学合成不仅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合成方法,而且在某些情况下,能够实现传统化学方法难以达到的合成效果。它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利用电化学手段来解决化学合成中的难题。
评分我一直对“电化学能量转换”这个领域充满好奇,特别是关于太阳能电池和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虽然我并非相关专业的学生,但《电极过程动力学导论》这本书,让我能够以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深入了解这些技术的核心。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介绍“太阳能电池”时,所做的动力学分析。他解释了光子如何激发半导体材料中的电子,以及电子和空穴如何在电极界面处被有效分离和收集。书中关于“光电化学效应”的讲解,让我理解了光能如何转化为电能的本质。同时,在讨论“燃料电池”时,作者详细阐述了燃料(如氢气或甲醇)在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以及氧化剂(如氧气)在另一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的过程。他分析了这些反应的动力学限制因素,比如电荷转移速率、质子传输速率以及传质速率,并探讨了如何通过优化电极材料和结构来提高燃料电池的效率。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将复杂的科学原理,用清晰的逻辑和生动的语言呈现出来,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到电化学在新能源领域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更是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启示。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想了解一些关于能源储存技术的基本原理,特别是锂离子电池的工作机理。虽然这本书的书名并非直接指向电池技术,但我知道电化学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书中关于电极界面的描述,对我理解电池内部的电化学反应非常有帮助。作者详细阐述了电极表面发生的各种物理化学过程,比如吸附、脱附、电子在电极和电解质之间的转移,以及物质在电解质中的迁移。他用图例清晰地展示了固-液界面的双电层结构,以及电荷在界面上的分布情况,这对于理解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以及电荷传输的效率至关重要。书中关于“电极反应机理”的讨论,更是让我对不同类型电极反应的内在步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析氢反应”和“析氧反应”的机理分析,因为这些反应在电解水制氢和燃料电池中都扮演着核心角色。作者不仅列出了可能的反应路径,还分析了不同路径的能量学障碍和动力学限制,这让我对如何提高这些反应的效率有了初步的认识。虽然书中没有直接给出具体的电池设计方案,但它所提供的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无疑为我进一步研究电池材料和结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作为一名在材料科学领域摸索的初学者,我一直觉得电化学是一个既神秘又充满潜力的领域。这本书《电极过程动力学导论》的出现,可以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介绍一些核心概念时,所进行的细致的铺垫。例如,在讲解“电荷转移速率”时,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阿伦尼乌斯方程或者巴特-范霍夫方程,而是先从宏观的能量角度,解释了激活能的概念,以及为什么温度升高会加速反应。然后,他逐步引入了电子在电极和反应物分子之间的量子力学隧穿过程,并用清晰的图示展示了电子转移的“势垒”模型。这让我这个对量子力学不甚了解的人,也能大致理解电子转移的微观过程。书中关于“扩散电流”的解释也相当到位。作者通过分析稳态和瞬态扩散过程,详细阐述了物质如何从溶液本体迁移到电极表面,以及这个过程的速率如何受到浓度梯度和扩散系数的影响。我还注意到书中对“电流密度”和“电位”之间关系的深入探讨,特别是对Tafel斜率的推导和应用,这在分析电极反应的动力学参数时非常重要。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将复杂的理论问题,用相对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且强调了实验测量和理论分析的结合,让我看到了科学研究的实际操作过程。
评分我一直对“电化学传感”这个领域非常感兴趣,因为我认为它在环境监测、生物医学诊断等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而《电极过程动力学导论》这本书,恰好为我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氧化还原反应动力学”的讨论,这对于理解很多电化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至关重要。作者详细分析了不同氧化还原活性物质在电极表面的反应机理,包括电子转移的步骤、中间产物的形成以及最终产物的脱离。他用生动的图示和清晰的公式,解释了这些过程如何影响传感器的响应灵敏度和选择性。书中关于“催化电极”的章节,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了解到,通过引入合适的催化剂,可以显著降低电极反应的活化能,从而提高反应速率和效率。作者通过具体的例子,比如铂在燃料电池中的催化作用,让我看到了催化剂设计在电化学领域的重要性。此外,书中对“电化学阻抗谱(EIS)”的介绍,也为我提供了一种强大的研究工具。作者解释了如何通过测量不同频率下的电化学阻抗,来解析电极界面的电荷转移电阻、双电层电容以及传质阻抗等动力学参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传授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评分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电化学”的认知,更多地停留在教科书上的几个简单公式和实验现象。我一直以为这门学科就是关于电解液、电极材料以及如何测量电位和电流。然而,《电极过程动力学导论》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我发现,电化学的精髓,在于“动力学”,在于理解“过程”是如何发生的,以及“速率”是如何被控制的。书中关于“传质控制”和“传荷控制”的详细阐述,让我明白了电极反应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步骤组成的,每一个步骤都可能成为整个反应的“瓶颈”。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讲解“旋转圆盘电极(RDE)”和“旋转圆盘-圆环电极(RRDE)”技术时,所给出的详细理论基础和实验应用。通过对这些技术的介绍,我看到了科学家们如何通过巧妙的实验设计,来分离和研究不同的电极过程,从而获得宝贵的动力学信息。书中对“双电层电容”的解释,也让我对电极表面与电解质溶液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作者通过图示和公式,展示了电荷如何在界面处聚集,以及这个过程对电极反应动力学的影响。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它更像是一本“指南”,为我提供了理解和分析电极过程的工具和方法。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电化学”这个概念都有些模糊,总觉得它离我的专业领域(比如机械设计)比较遥远。然而,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接触到了《电极过程动力学导论》这本书,并且被它深深吸引。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查全性先生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公式,而是从最基本、最直观的电极反应入手。他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电子的‘攀登’过程”来解释活化能,让我这个对物理化学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快速理解反应速率的驱动因素。书中关于“电极反应的可逆性”的讨论,也让我豁然开朗。我了解到,并非所有的电极反应都能在瞬间达到平衡,有些反应需要时间来“舒展”,而这个“舒展”的过程,正是动力学研究的重点。作者在讲解“法拉第过程”时,特别强调了电荷在电极和电解质之间转移的“微观事件”,以及这些微观事件的累积效应如何宏观地体现为电流。他还通过对比“法拉第过程”和“非法拉第过程”,让我对电化学的范畴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严谨的科学逻辑,又不失人文的温度。我甚至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耐心引导着我进入这个迷人的电化学世界。
评分我一直对“腐蚀”问题感到非常头疼,尤其是在金属材料的应用领域,腐蚀带来的经济损失巨大。当我看到《电极过程动力学导论》这本书时,我希望它能为我提供一些关于金属腐蚀机理的深入解释。果然,这本书中的相关章节让我大开眼界。作者将腐蚀过程看作是一个复杂的电化学反应,其中包含了阳极的金属溶解和阴极的还原反应。他详细分析了不同介质环境下,金属腐蚀的动力学过程,包括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电化学电池的形成以及钝化层的存在对腐蚀速率的影响。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电化学腐蚀动力学模型”的构建。他通过引入各种动力学参数,比如腐蚀电流密度、腐蚀电位以及塔菲尔斜率,来量化和预测金属的腐蚀行为。书中对“电偶腐蚀”和“点蚀”的深入分析,也让我对这些常见的腐蚀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解释了电偶腐蚀是如何由于不同金属的电极电势差异而加速的,以及点蚀是如何由于局部区域的钝化膜破裂而引发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解释了“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它解释了“为什么”和“如何”。它为我提供了一种分析和解决金属腐蚀问题的科学方法。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叫做《电极过程动力学导论(第三版)》,作者是查全性,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在翻阅这本书之前,我其实对电化学领域知之甚少,印象中它似乎是那种深奥难懂、充斥着各种公式和理论的学科。我一直觉得,这种“过程动力学”听起来就如同物理学中的某些分支一样,离日常生活很遥远,更不用说掌握其中的精髓了。然而,当我真正捧起这本《电极过程动力学导论》时,我惊奇地发现,它并没有像我想象中那样令人望而生畏。开篇的几章,作者用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比如什么是电极、什么是电化学反应、以及驱动这些反应的根本原因。他没有上来就抛出复杂的数学模型,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贴近实际的例子,让我逐渐建立起对电化学世界的初步认知。我尤其喜欢作者在介绍一些基本概念时,会追溯其历史发展脉络,这不仅能帮助我理解理论的形成过程,更能感受到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探索性。书中关于电极电势的讲解,用到了类似于“能量高低”的类比,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理解为什么电子会倾向于从一个电极流向另一个电极。而对于法拉第定律的介绍,作者也给出了不同语境下的应用,让我意识到这个定律并非只是一个抽象的数学公式,而是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电解、电镀等过程息息相关。整本书的语言风格,虽然不乏严谨的学术表述,但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易于理解的,即使是初次接触电化学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启发。我甚至开始思考,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电池,其内部究竟是如何运作的,而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这扇理解之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