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从工业革命到民主全球化 |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10-01 |
| 作者:弗朗西斯.福山 | 译者:毛俊杰 | 开本: 16开 |
| 定价: 98.00 | 页数:638 | 印次: 1 |
| ISBN号:9787549570942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11)——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本书有刘瑜专文导读“如何到达丹麦”。
★如果说福山的成名作《历史的终结与*后的人》(主要依据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宣告自由民主制是历史的终点,那么他的两卷本著作《政治秩序的起源》《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则力图(通过政治秩序的演变)阐明历史走向这一终点的复杂而崎岖的路径。——刘擎(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试图回答一个问题:如何到达丹麦?当然,在这里,“丹麦”不是特指丹麦这个国家,而是指一种美好如童话般的状态。具体到政治上,就是一个国家有法治、又民主,政府还高效而廉洁。——刘瑜(清华大学政治学系)
《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是斯坦福大学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的最新著作,是其上一卷《政治秩序的起源》的姊妹篇,作者在上一卷里将人类政治秩序的起源一直追溯到前人类时代,概述政治制度的三大组件——国家、法治、(民主)负责制——如何从历史中发展出来,叙述的历史截止到法国大革命;本卷接着讲述第一卷遗留的故事,探讨这三大组件在工业革命后的现代世界的发展和互动。
在这第二卷中,福山继续以社会如何发展出强大的、非人格化的、负责的政治制度为核心,考察了从法国大革命到阿拉伯之春和当代美国政治的深层功能障碍等事例,描绘了国家、法治与民主负责制这三大制度在世界各地由于发展顺序的不同而有不同结果。他讨论了政治腐败的治理,检视了殖民主义在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的不同政治遗产,并大胆估计未来民主如何应对全球中产阶级的崛起和西方世界根深蒂固的政治瘫痪。
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Fukuyama):日裔美籍学者,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现任美国斯坦福大学弗里曼·斯伯格里国际问题研究所奥利弗·诺梅里尼高级研究员,此前曾任教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尼兹高等国际研究院、乔治·梅森大学公共政策学院,曾任美国国务院政策企划局副局长、兰德公司研究员。著有《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信任》、《十字路口上的美国》、《政治秩序的起源》等。现居加利福尼亚。
译者:毛俊杰,1952年生于上海,1978年入复旦分校中文系,1981年后定居纽约,译作有《政治秩序的起源》、《耳语者》等。
导 读 如何到达丹麦/刘瑜
引言 政治制度在法国大革命前的发展
第一部分 国家
第1章 何为政治发展
第2章 发展的各个方面
第3章 官僚体系
第4章 普鲁士建立国家
第5章 腐败
第6章 民主发源地
第7章 意大利和低信任的平衡
第8章 庇护政治和改革
第9章 美国开创依附主义
第10章 分赃体系的终结
第11章 铁路、森林和美国的国家建设
第12章 民族建设
第13章 好政府,坏政府
第二部分 外来制度
第14章 尼日利亚
第15章 地理
第16章 白银、黄金和蔗糖
第17章 不叫的狗
第18章 清洁的石板
第19章 非洲风暴
第20章 间接统治
第21章 国产或进口的制度
第22章 共同语
第23章 强大的亚洲国家
第24章 法律在中国的挣扎
第25章 中国国家的再造
第26章 三个地区
第三部分 民主
第27章 民主为什么会扩展
第28章 通向民主的漫长之路
第29章 从1848年到阿拉伯之春
第30章 中产阶级和民主的未来
第四部分 政治衰败
第31章 政治衰败
第32章 法院和政党的国家
第33章 国会和美国政治的家族制复辟
第34章 否决制的美国
第35章 自主和服从
第36章 政治秩序和政治衰败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索引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宏大的历史舞台。作者并非简单地陈列事实,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读者穿梭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理空间。他对于不同国家在政治发展道路上的差异性有着深刻的理解,并且能够清晰地勾勒出各种政治模式的优势与劣势。我特别喜欢他对“政治秩序”这个概念的定义和演变过程的梳理,它不仅仅是稳定的代名词,更是一种动态的平衡,需要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进行自我调整和更新。而“政治衰败”的描述,也并非是简单的衰落,而是权力结构、制度机制、社会信任等方面出现的系统性瓦解。作者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学术研究,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理解政治变迁的理论框架。虽然书中涉及的内容非常多,有时会觉得信息量很大,但作者的逻辑线索始终清晰,让我能够循序渐进地理解他的论证过程。
评分作为一名对历史和政治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发现这本书极具启发性。作者的写作并没有刻意追求晦涩难懂的学术语言,而是努力用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来阐述深刻的政治议题。他巧妙地将理论分析与历史叙事相结合,使得复杂的政治概念不再枯燥乏味。我尤其欣赏他对工业革命以来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梳理,这种宏观的历史视角,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全球化时代政治秩序的复杂性。书中对不同政治体制下社会资源分配、精英选拔、权力制衡等问题的探讨,都让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将书中的观点与我平时接触到的新闻和时事联系起来,从而对当前世界的许多政治现象有了新的理解。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政治秩序的建立和维持,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充满挑战的过程,而政治衰败的阴影,也始终潜伏在每一个国家和文明的角落。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一种深邃而沉静的蓝色,上面用烫金的字体印着书名,显得庄重而有分量。我在书店里犹豫了很久,最终被它“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这个副标题所吸引。我一直对历史的进程和国家兴衰的规律感到好奇,总觉得那些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后,一定隐藏着更深层的逻辑。这本书的书名让我感觉它试图揭示的就是这样一个宏大的叙事,一种穿越时空的宏大视角。我翻开第一页,扉页上没有过于华丽的辞藻,只有简单的出版信息,这反而让我觉得它更专注于内容本身。我粗略地浏览了一下目录,里面涉及了工业革命、民主化、政治转型等词汇,这些都是我一直以来都非常感兴趣的主题。虽然我对其中一些历史事件和理论可能并不完全熟悉,但这正是我想要从这本书中获得的。我期待着作者能够用清晰的逻辑和丰富的史料,为我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政治变迁画卷,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不同国家和文明在历史长河中走向秩序或衰败的复杂原因。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的脑海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历史画面和理论分析,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盛宴。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严谨,他并不回避复杂的政治理论,但同时又善于用生动的历史案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工业革命初期政治秩序形成过程的阐述,那种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充满了艰辛和权衡。他不仅仅是描述了经济的变革,更深入地挖掘了这些变革如何催生了新的社会阶层,以及这些阶层如何通过政治斗争来构建和巩固自身的权力。读到这里,我开始思考,现代社会许多看似理所当然的政治制度,其实都是在历史的激荡中,无数次碰撞和妥协的结果。书中对于不同国家政治衰败案例的分析也让我警醒,作者对权力腐败、精英失能、社会分裂等问题的洞察,仿佛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下世界可能存在的隐忧。我常常在阅读时停下来,思考书中的观点是否也适用于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我们应该如何避免重蹈覆辙。
评分我常常在阅读时,被书中那些鲜活的历史人物和他们的决策所吸引。作者不仅仅是在讲述宏大的政治理论,他更是一位出色的叙事者,能够将抽象的概念融入到具体的人物故事和历史事件中。我能感受到他对历史细节的精准把握,以及他对人类行为动机的深刻洞察。在讨论民主化进程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颂扬民主的美好,而是深入分析了民主转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挑战,以及不同国家在面对这些挑战时的不同选择。他对于“政治精英”在国家发展中所扮演角色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我开始意识到,政治秩序的建立和维护,并非仅仅依赖于制度本身,更离不开那些能够承担责任、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而政治衰败的发生,往往也与政治精英的短期主义、利益集团的操纵等密切相关。这本书让我对“政治”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的投票和选举,而是深入到权力、利益、意识形态等更深层次的博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