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从工业革命到民主全球化(年

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从工业革命到民主全球化(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弗朗西斯福山 著
图书标签:
  • 政治学
  • 历史学
  • 政治制度
  • 社会发展
  • 工业革命
  • 民主化
  • 全球化
  • 政治经济学
  • 国家治理
  • 政治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王府井书店旗舰店
出版社: 广西师大
ISBN:9787549570942
版次:1
商品编码:1768495562
出版时间:2015-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从工业革命到民主全球化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10-01
作者:弗朗西斯.福山 译者:毛俊杰 开本: 16开
定价: 98.00 页数:638 印次: 1
ISBN号:9787549570942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编辑推荐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11)——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本书有刘瑜专文导读“如何到达丹麦”。

★如果说福山的成名作《历史的终结与*后的人》(主要依据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宣告自由民主制是历史的终点,那么他的两卷本著作《政治秩序的起源》《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则力图(通过政治秩序的演变)阐明历史走向这一终点的复杂而崎岖的路径。——刘擎(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试图回答一个问题:如何到达丹麦?当然,在这里,“丹麦”不是特指丹麦这个国家,而是指一种美好如童话般的状态。具体到政治上,就是一个国家有法治、又民主,政府还高效而廉洁。——刘瑜(清华大学政治学系)

内容提要

《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是斯坦福大学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的最新著作,是其上一卷《政治秩序的起源》的姊妹篇,作者在上一卷里将人类政治秩序的起源一直追溯到前人类时代,概述政治制度的三大组件——国家、法治、(民主)负责制——如何从历史中发展出来,叙述的历史截止到法国大革命;本卷接着讲述第一卷遗留的故事,探讨这三大组件在工业革命后的现代世界的发展和互动。

在这第二卷中,福山继续以社会如何发展出强大的、非人格化的、负责的政治制度为核心,考察了从法国大革命到阿拉伯之春和当代美国政治的深层功能障碍等事例,描绘了国家、法治与民主负责制这三大制度在世界各地由于发展顺序的不同而有不同结果。他讨论了政治腐败的治理,检视了殖民主义在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的不同政治遗产,并大胆估计未来民主如何应对全球中产阶级的崛起和西方世界根深蒂固的政治瘫痪。

作者简介

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Fukuyama):日裔美籍学者,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现任美国斯坦福大学弗里曼·斯伯格里国际问题研究所奥利弗·诺梅里尼高级研究员,此前曾任教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尼兹高等国际研究院、乔治·梅森大学公共政策学院,曾任美国国务院政策企划局副局长、兰德公司研究员。著有《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信任》、《十字路口上的美国》、《政治秩序的起源》等。现居加利福尼亚。

译者:毛俊杰,1952年生于上海,1978年入复旦分校中文系,1981年后定居纽约,译作有《政治秩序的起源》、《耳语者》等。

目录

导 读 如何到达丹麦/刘瑜

引言 政治制度在法国大革命前的发展

第一部分 国家

第1章 何为政治发展

第2章 发展的各个方面

第3章 官僚体系

第4章 普鲁士建立国家

第5章 腐败

第6章 民主发源地

第7章 意大利和低信任的平衡

第8章 庇护政治和改革

第9章 美国开创依附主义

第10章 分赃体系的终结

第11章 铁路、森林和美国的国家建设

第12章 民族建设

第13章 好政府,坏政府

第二部分 外来制度

第14章 尼日利亚

第15章 地理

第16章 白银、黄金和蔗糖

第17章 不叫的狗

第18章 清洁的石板

第19章 非洲风暴

第20章 间接统治

第21章 国产或进口的制度

第22章 共同语

第23章 强大的亚洲国家

第24章 法律在中国的挣扎

第25章 中国国家的再造

第26章 三个地区

第三部分 民主

第27章 民主为什么会扩展

第28章 通向民主的漫长之路

第29章 从1848年到阿拉伯之春

第30章 中产阶级和民主的未来

第四部分 政治衰败

第31章 政治衰败

第32章 法院和政党的国家

第33章 国会和美国政治的家族制复辟

第34章 否决制的美国

第35章 自主和服从

第36章 政治秩序和政治衰败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索引


《秩序的基石:权力、制度与社会变迁的逻辑》 本书深入探讨了人类社会得以形成和维持秩序的根本动力,以及在这种秩序面临挑战并可能走向衰败时所呈现的种种迹象与演变路径。我们并非关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或地域的政治事件,而是试图揭示贯穿人类文明发展始终的、关于权力结构、制度构建与社会变迁的深层逻辑。 第一部分:秩序的诞生:权力如何凝聚与分配 秩序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人类群体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对资源、安全和协作的内在需求。本部分将追溯人类早期社会中,权力如何从分散走向集中,并逐渐形成早期统治结构。 早期权力的萌芽与集中: 我们将考察采集狩猎时代,部落首领的权力是如何基于个人魅力、军事才能或对稀缺资源的控制而产生的。随着农业革命的到来,土地所有权成为新的权力基础,促使更为复杂的社会等级和分层开始形成。神权、军权以及后来的世袭继承,共同塑造了早期社会的核心权力轴心。 制度的雏形: 早期秩序的维系,离不开初步的规则与制度。这包括氏族规约、部落盟约,以及后来早期王国出现的法律雏形。这些制度并非总是出于公平与正义,但它们提供了行为的约束与协调机制,使得更大规模的群体协作成为可能。我们关注的是这些早期制度如何反映和巩固了当时的权力分配格局。 合法性的来源: 任何稳固的秩序都需要某种形式的合法性来支撑。本部分将分析不同文明中,统治者如何通过宗教神谕、祖先崇拜、意识形态灌输或军事征服来确立其统治的合法性。合法性的演变,直接影响着秩序的稳定性和韧性。 第二部分:制度的构建与演进:秩序的骨架 当权力初步集中后,更为精密的制度设计就成为维持和扩展秩序的关键。本部分将聚焦于制度的形成、功能及其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 从习惯到法律: 制度的演进是一个从 informal 到 formal 的过程。我们将分析口头习惯如何被记录成文字,逐渐形成成文法典。这些法律不仅规范了个人行为,也明确了权力主体及其运作方式,例如税收、司法、军事等。 官僚体系的形成与扩张: 随着国家规模的扩大,层级分明的官僚体系成为执行国家意志、管理社会事务的必要工具。我们考察官僚机构的权力来源、运作机制、内部制衡,以及其在征税、维护治安、协调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官僚机构的效率和廉洁程度,直接关系到秩序的稳定。 经济制度的基石: 产权的界定、货币的流通、市场的形成,是经济秩序得以维系的根本。本部分将探讨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制度如何支持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例如,封建庄园经济下的制度安排与后来商品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制度之间的差异。 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塑造: 制度的运行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宗教、哲学、教育等,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从而巩固了现有的社会秩序。我们关注的是这些非物质因素如何为制度提供软性的支撑。 第三部分:秩序的挑战与衰败:裂痕的出现 再稳固的秩序也非永恒不变。当内在矛盾积累、外部压力增大时,秩序的基石便可能松动,出现衰败的迹象。 权力失衡与滥用: 权力的高度集中而缺乏有效制约,往往会导致腐败、压迫和特权阶层的固化。当统治者不再代表公共利益,而是服务于一己之私时,民众的不满便会逐渐滋生。我们将分析权力滥用的不同表现形式,以及其对社会信任的侵蚀。 制度僵化与低效: 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有的制度可能变得僵化,无法适应新的挑战。例如,过时的法律法规阻碍了经济创新,僵化的官僚体系导致效率低下,对社会需求的响应迟缓。制度的惯性与社会变革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是秩序衰败的重要根源。 社会不平等的加剧: 当财富、机会和社会地位的分配日益不均,社会阶层之间的隔阂加深时,社会凝聚力便会下降。底层民众的绝望感和上层阶级的傲慢,都可能成为社会动荡的导火索。我们关注的是不平等如何通过各种途径,从经济、教育、政治等多个维度,瓦解社会秩序。 合法性危机: 当民众对统治者的统治失去信任,对现有的制度失去认同时,合法性危机便会爆发。这可能表现为大规模的抗议、叛乱,甚至革命。本部分将探讨合法性危机的不同阶段,以及其对秩序瓦解的决定性影响。 外部冲击的影响: 战争、自然灾害、大规模移民、疾病流行等外部因素,也可能成为压垮脆弱秩序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些冲击不仅直接造成破坏,更可能暴露并放大原有的内在矛盾。 第四部分:从衰败到重塑:秩序的再生之路 秩序的衰败并非终点,而是孕育新秩序的契机。本部分将探讨在秩序衰败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力量,以及它们如何尝试重建新的秩序。 改革的尝试与阻力: 在秩序衰败的早期,往往会有改革的力量出现,试图纠正弊端。然而,既得利益者的阻挠、改革路径的选择、改革执行的力度,都会影响改革的成败。我们将考察不同历史时期改革的复杂性。 社会运动与反抗: 当改革无望或被压制时,社会运动和民众的反抗便成为改变现状的重要力量。这可能包括非暴力抗议、武装起义,甚至革命。本部分将分析这些反抗活动如何挑战现有权力结构,并试图塑造新的社会契约。 新制度的孕育与诞生: 在旧秩序瓦解的过程中,新的权力结构和制度安排便开始孕育。这可能是一个漫长而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涉及权力的再分配、新的意识形态的确立,以及新的社会契约的形成。 秩序重塑的多种可能: 新秩序的诞生并非只有一种模式。它可能是集权化的回归,也可能是分散化的尝试;它可能基于传统的价值,也可能拥抱全新的理念。本部分将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秩序重塑所呈现的多样化路径,以及这些路径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影响。 总结: 《秩序的基石:权力、制度与社会变迁的逻辑》旨在提供一个普遍性的分析框架,帮助读者理解人类社会何以能够形成秩序,又为何会面临衰败的危险。我们并非预言未来,而是通过对过往的深刻洞察,揭示秩序背后隐藏的动力与规律。理解这些规律,对于我们认识当下,乃至应对未来的挑战,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书将引导读者超越具体的历史事件,去把握那些塑造人类文明进程的永恒命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宏大的历史舞台。作者并非简单地陈列事实,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读者穿梭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理空间。他对于不同国家在政治发展道路上的差异性有着深刻的理解,并且能够清晰地勾勒出各种政治模式的优势与劣势。我特别喜欢他对“政治秩序”这个概念的定义和演变过程的梳理,它不仅仅是稳定的代名词,更是一种动态的平衡,需要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进行自我调整和更新。而“政治衰败”的描述,也并非是简单的衰落,而是权力结构、制度机制、社会信任等方面出现的系统性瓦解。作者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学术研究,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理解政治变迁的理论框架。虽然书中涉及的内容非常多,有时会觉得信息量很大,但作者的逻辑线索始终清晰,让我能够循序渐进地理解他的论证过程。

评分

作为一名对历史和政治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发现这本书极具启发性。作者的写作并没有刻意追求晦涩难懂的学术语言,而是努力用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来阐述深刻的政治议题。他巧妙地将理论分析与历史叙事相结合,使得复杂的政治概念不再枯燥乏味。我尤其欣赏他对工业革命以来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梳理,这种宏观的历史视角,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全球化时代政治秩序的复杂性。书中对不同政治体制下社会资源分配、精英选拔、权力制衡等问题的探讨,都让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将书中的观点与我平时接触到的新闻和时事联系起来,从而对当前世界的许多政治现象有了新的理解。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政治秩序的建立和维持,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充满挑战的过程,而政治衰败的阴影,也始终潜伏在每一个国家和文明的角落。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一种深邃而沉静的蓝色,上面用烫金的字体印着书名,显得庄重而有分量。我在书店里犹豫了很久,最终被它“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这个副标题所吸引。我一直对历史的进程和国家兴衰的规律感到好奇,总觉得那些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后,一定隐藏着更深层的逻辑。这本书的书名让我感觉它试图揭示的就是这样一个宏大的叙事,一种穿越时空的宏大视角。我翻开第一页,扉页上没有过于华丽的辞藻,只有简单的出版信息,这反而让我觉得它更专注于内容本身。我粗略地浏览了一下目录,里面涉及了工业革命、民主化、政治转型等词汇,这些都是我一直以来都非常感兴趣的主题。虽然我对其中一些历史事件和理论可能并不完全熟悉,但这正是我想要从这本书中获得的。我期待着作者能够用清晰的逻辑和丰富的史料,为我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政治变迁画卷,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不同国家和文明在历史长河中走向秩序或衰败的复杂原因。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的脑海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历史画面和理论分析,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盛宴。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严谨,他并不回避复杂的政治理论,但同时又善于用生动的历史案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工业革命初期政治秩序形成过程的阐述,那种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充满了艰辛和权衡。他不仅仅是描述了经济的变革,更深入地挖掘了这些变革如何催生了新的社会阶层,以及这些阶层如何通过政治斗争来构建和巩固自身的权力。读到这里,我开始思考,现代社会许多看似理所当然的政治制度,其实都是在历史的激荡中,无数次碰撞和妥协的结果。书中对于不同国家政治衰败案例的分析也让我警醒,作者对权力腐败、精英失能、社会分裂等问题的洞察,仿佛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下世界可能存在的隐忧。我常常在阅读时停下来,思考书中的观点是否也适用于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我们应该如何避免重蹈覆辙。

评分

我常常在阅读时,被书中那些鲜活的历史人物和他们的决策所吸引。作者不仅仅是在讲述宏大的政治理论,他更是一位出色的叙事者,能够将抽象的概念融入到具体的人物故事和历史事件中。我能感受到他对历史细节的精准把握,以及他对人类行为动机的深刻洞察。在讨论民主化进程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颂扬民主的美好,而是深入分析了民主转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挑战,以及不同国家在面对这些挑战时的不同选择。他对于“政治精英”在国家发展中所扮演角色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我开始意识到,政治秩序的建立和维护,并非仅仅依赖于制度本身,更离不开那些能够承担责任、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而政治衰败的发生,往往也与政治精英的短期主义、利益集团的操纵等密切相关。这本书让我对“政治”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的投票和选举,而是深入到权力、利益、意识形态等更深层次的博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