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208-2014水泥密度测定方法

GB/T 208-2014水泥密度测定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水泥
  • 密度
  • GB/T 208-2014
  • 建筑材料
  • 测试方法
  • 标准
  • 规范
  • 质量控制
  • 工程
  • 材料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建筑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GBT2082014
商品编码:1779967388

具体描述

水泥密度测定方法  
作 者: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译 者:  
平装 大16开开 页数:8 字数:10  
纸 质 版:14元

 

 

标准号: GB/T 208-2014   中文标准名称: 水泥密度测定方法
ICS: ICS 91.100.10   英文标准名称:  
中标分类: Q 11   发布日期: 2014-06-09
采标情况:     实施日期: 2014-12-01
标准个数:     作废日期:  
发布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内容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水泥密度测定的方法原理、仪器及材料、测定步骤和结果计算等。 
 
本标准适用于测定水泥的密度,也适用于指定采用本方法的其他粉体物料密度的测定。

建筑材料性能系列标准解读与应用实践 本书聚焦于现代建筑工程领域中至关重要的几类基础材料的性能测试、质量控制与应用规范,旨在为工程师、技术人员及质量检验人员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实用的操作指南与理论支撑。 本手册的编写立足于当前国家及行业标准的最新发展趋势,尤其关注那些直接影响结构安全、工程耐久性和施工效率的关键性能指标。内容组织结构严谨,理论阐述翔实可靠,同时兼顾工程实践中的具体操作细节和常见问题分析。 第一部分:混凝土用原材料的质量控制与试验方法 本部分首先深入探讨了构成现代土木工程的基石——混凝土——所需原材料的严格要求与检测标准。 一、 砂、石骨料的性能评定与筛选 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用骨料的质量。本书详细解析了对粗骨料(碎石或砾石)和细骨料(砂)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的全面评价体系。 1. 粒度分布与级配分析: 阐述了筛分析的精确操作规程,重点讲解了如何根据标准图表判定骨料的级配是否符合特定等级混凝土的要求,尤其关注0.63mm~4.75mm区间的细度模数对工作性能和密实度的影响。 2. 坚固性与耐久性指标: 对骨料的抗压强度、耐磨性(如洛杉矶磨耗试验)进行了详尽的步骤分解和结果解读。同时,重点介绍了骨料中活性物质的检验方法,如碱骨料反应潜势的评估,这对于长期耐久性至关重要的结构(如大体积混凝土、暴露在海洋环境中的结构)的设计选型具有指导意义。 3. 杂质含量的控制: 详细说明了泥土、有机杂质、硫酸盐和氯化物在骨料中允许的最大限值,以及采用洗涤法、烘干法进行测定的标准流程,强调了这些杂质对水泥浆体凝结时间、强度发展和钢筋锈蚀的潜在威胁。 二、 拌合用水的水质标准与检验 拌合用水的选择是影响混凝土质量的隐形要素。本书系统梳理了《建筑用水标准》,明确界定了可接受的溶解性固体、pH值范围、以及对硫酸根离子和氯离子含量的限制。对于现场水质不达标时,提供了简易的现场判定方法和水处理建议。 第二部分:水泥基材料的性能测试与工程应用 本部分的核心聚焦于胶凝材料本身的性能指标,特别是对工程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水泥。 一、 水泥胶凝性能的全面测试 尽管本书不涉及特定某种水泥的密度测量方法,但它详细涵盖了影响水泥作为胶凝材料有效性的其他关键参数的测试规范。 1. 凝结时间的精确测定: 详细描述了初凝和终凝时间测定的维卡仪操作规程,包括对标准净浆的制备、养护环境的精确控制(温度20±1℃,湿度≥90%)以及终点判断的细微差别。强调了凝结时间对施工进度的影响和对混凝土终凝前塑性的影响。 2. 标准稠度的确定: 阐述了测定水泥标准稠度需水量的方法,这是后续所有性能试验的基础数据。重点分析了影响标准稠度的因素,例如矿渣、粉煤灰等掺合料的引入对需水量的调整。 3. 3天和28天抗压强度的标准评定: 提供了水泥胶砂试块的制作、脱模、标准养护(恒温恒湿室或饱和蒸汽养护)以及抗压试验机的操作规范。书中对比了不同强度等级水泥的强度增长规律,并对试样制作过程中的振实、抹面要求进行了规范化指导。 二、 矿物掺合料及外加剂的适用性评估 现代高性能混凝土离不开矿物掺合料(如粉煤灰、粒化高炉矿渣粉)和化学外加剂。 1. 掺合料的活性指数测试: 详细介绍了矿渣粉的活性指数和粉煤灰的火山灰活性指数的测定方法,这些指标是确定其替代水泥用量比例的重要依据。 2. 外加剂的相容性与效果验证: 重点讲解了减水剂、缓凝剂、早强剂等化学外加剂对水泥浆体性能(如流动性、泌水性、凝结时间)的影响试验,以及如何进行“混凝土复合性能试验”来验证其在实际配合比中的效果。 第三部分: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能与质量控制 本部分将理论测试结果转化为现场可操作的质量控制手段。 1. 坍落度(Slump)的现场测定: 详细图解了标准坍落筒的使用、振实次数、以及坍落度损失值的计算,这是衡量新拌混凝土和易性的核心指标。 2. 新拌混凝土的扩展度与模量测定: 针对使用高性能减水剂或干硬性混凝土,本书提供了与其配套的扩展度试验和V形翻转试验的操作步骤。 3. 混凝土的泌水性检验: 强调了泌水性对混凝土内部结构均匀性的影响,并规范了泌水层水量的测定流程,特别是在预制构件和泵送混凝土中的应用价值。 第四部分:结构材料的无损检测与评估 本书最后一部分转向了对已成型结构的安全评估技术。 1. 回弹法与超声波法检测: 详细阐述了回弹锤的校准、冲击次数的选取、以及如何根据修正系数表估算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同时,对超声波脉冲速度法(UPV)的仪器设置、探头耦合、波速测量及强度换算曲线的建立进行了深入解析。 2. 钻芯取样与抗压强度校核: 提供了钻取标准试样的规范流程、取样位置的选择原则以及试样制备(如端面处理)的标准要求,确保了钻芯试样数据的可靠性。 本书以严谨的规范为基础,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导向,是从事建筑工程、材料科学、质量监督和科研教学人员不可或缺的专业参考手册。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题目时,脑海中浮现出实验室里忙碌的身影。那些穿着白大褂的科研人员,在精密的仪器旁,一丝不苟地进行着实验。水泥,作为建筑行业最基础的材料之一,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和使用寿命。而“密度”,作为衡量水泥内在品质的一个重要参数,它的准确测定至关重要。这本书,无疑就是指导他们如何进行这项工作的“圣经”。我能想象到,书中详细记录了各种实验步骤、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处理和解读实验数据。这不仅仅是一份枯燥的技术说明,更是一种严谨科学精神的体现。它确保了不同实验室、不同批次的水泥,都能够通过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从而保证了工程质量的稳定可靠。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水泥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一个可靠的依据,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它让我想到了“精益求精”这个词,这本书正是这种精神的生动写照。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让我联想到了一次难忘的工地考察经历。当时,我们正在为一个大型基础设施项目进行材料验收,其中水泥的质量是重中之重。负责的工程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专家,他带着我们深入到实验室,详细讲解了水泥的各项检测指标。当我看到他手中那本厚厚的、印着“GB/T 208-2014”字样的标准时,就对这个“密度测定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我对专业术语的理解有限,但他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比如把水泥密度比作“内在的扎实程度”,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它的重要性。他强调,密度不仅关系到水泥的强度,还影响着它的耐久性和抗侵蚀能力,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安全和寿命。那天,我看着他熟练地操作各种仪器,用精确的步骤来测定水泥的密度,那种严谨认真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的题目,瞬间勾起了我对于那位工程师的尊敬,以及对建筑材料科学严谨性的赞叹。我想,这本书一定承载着许多这样宝贵的行业经验和技术细节,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任何从事相关领域的人来说,都应是一本必不可少的工具书。它不仅仅是一份技术标准,更是一种行业精神的体现。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简洁而庄重,直接点明了其核心内容——对水泥密度进行科学测定。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依赖的许多坚固的建筑,背后都离不开这些看似平凡但至关重要的基础材料。而水泥,作为其中最关键的一员,它的“密度”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本书,想必就是为我们揭开这个谜底的钥匙。它不是一篇简单的科普文章,而是一份详实的、具有国家标准性质的技术指导。我能想象到,书中所描绘的每一个实验步骤,都经过了无数次的验证和优化,力求达到最精准的结果。这让我对建筑行业的严谨性肃然起敬。读完这本书,我不仅能理解水泥密度的重要性,更能学习到如何科学地进行测量,如何从数据的背后洞察材料的品质。这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建筑材料或者从事相关行业的人来说,都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它传递的是一种对质量的敬畏,对安全的承诺,以及对科学的执着追求。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首先被它严谨的格式和专业的语言所吸引。虽然我并非建筑材料领域的专业人士,但从其清晰的章节划分和详细的操作流程描述中,我能感受到其背后强大的学术支撑和严密的逻辑性。想象一下,在实验室里,技术人员一丝不苟地按照书中的步骤,从取样、研磨到称量、测定,每一步都力求精准,最终得出具有权威性的密度数据。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测量,更是一种对科学的态度,对工程质量的负责。这本书仿佛是一本操作手册,引导着读者一步步走向精确。它所涵盖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物理参数,而是背后蕴含的材料学原理和质量控制的关键。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系统性和权威性,它为行业内的技术交流和质量鉴定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语言。即使对于初学者,只要愿意深入研究,也能从中学习到最基础、最核心的知识。它让我意识到,即便是看似微小的参数,背后也可能隐藏着对整个工程稳定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的信息。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GB/T 208-2014水泥密度测定方法”让我立刻联想到了我家正在装修时,泥瓦匠师傅提到的“水泥标号”。当时我不懂,只知道标号越高越好。现在我才意识到,原来“密度”是衡量水泥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而这本书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去准确测量这个指标。我常常想,那些支撑起高楼大厦、跨江大桥的水泥,它们的内在品质是如何得到保障的呢?这本书一定解答了其中的一部分奥秘。它就像一本“教科书”,详细地告诉我们,测量水泥密度需要哪些仪器,需要遵循哪些步骤,需要注意哪些细节,才能得到可靠的结果。这让我对建筑行业的严谨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每一个数据的背后,都凝聚着科学家的智慧和工匠的精神。我想,这本书的读者,无论是学生、工程师还是质检人员,都能够从中汲取到宝贵的知识,从而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和决策。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规范,更是一种对品质的追求和对安全的承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