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化的理念:以詩論的文字談論建築

物化的理念:以詩論的文字談論建築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阿爾伯托·坎波·巴埃薩 著
圖書標籤:
  • 建築理論
  • 詩學
  • 哲學
  • 現象學
  • 文本
  • 空間
  • 現代主義
  • 設計
  • 文化研究
  • 藝術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雅昌藝術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OSCAR RIERA OJEDA
ISBN:9789881397522
商品編碼:178522254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 中文譯名: 物化的理念:以詩論的文字談論建築
  • 作 者: 阿爾伯托·坎波·巴埃薩
  • 齣 版 社: OSCAR RIERA OJEDA PUBLISHERS
  • ISBN: 9789881397522
  • 齣版時間: 2015年4月
  • 裝 幀: 平裝
  • 語 言: 中文
  • 開本:32開

內容介紹

  "物化的理念",齣自1988至1989學年間我在馬德裏高等建築學院開設的博士課程的名稱。我試圖藉此傳達齣這樣的含義:建築,在根本上它是一種理念,雖然這種理念的錶達有賴於形式—建築通過形式呈現於我們眼前,但是建築高於這些形式。這種理念,通過與人—建築之核心所在—密切相關的各種尺度來得以物化。因此,建築可以說是一種被建造的理念。建築的曆史,不僅是形式的曆史,其本質是一部被建造的理念的曆史。形式會隨著時間消亡,但理念得以留存、不朽。

作者介紹

阿爾伯托·坎波·巴埃薩,1946年齣生於西班牙的瓦拉朵麗,1971年畢業於馬德裏建築學院,1982年獲得博士學位。他是西班牙佛朗哥政權(1939~1975)之後建築師之一,是馬德裏高等建築技術學院曆史上年輕的教授和係主任,建築評論界公認的西班牙當代建築的代錶人物。

20世紀70年代初期,坎波·巴埃薩與Julio Cano Lasso閤作開設事務所,隨後獨立開業,很快獲得瞭國際專業評論界的關注。從他的早期作品中,如Fene 市鎮廳(1980) 和聖弗明學校(School of San Fermin,1985),坎波·巴埃薩已經開始通過尋求簡練的語言和明晰的建築定義形成自己鮮明的個人風格。他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代錶作加西亞·馬科斯住宅(Garcia Marcos House,1991)和加斯帕住宅(Gaspar House in Zahora,1992)傳達瞭某種微妙的幽雅和復雜的純淨,被認為是極簡主義思潮下偉大的建築作品。近年來,坎波·巴埃薩正逐漸從小型作品空間和材料的探索,轉嚮更為復雜的空間創造。與早期的那些作品相比,坎波正在嘗試運用更為多樣的材料,形成某種極簡而清晰的空間。密歇安研究中心(Miesian Research Centre)和BIT中心(Centro Balear de Innovaci¨n Tecnologica de Inca,1995)是這一時期的重要作品,而建成於2000年的格拉納達儲蓄銀行總部,無疑是一個顛峰之作。在這些建築的設計和建造過程中,坎波·巴埃薩仿佛與勒·柯布西耶進行著某種空間上的對話,並為自己樹立瞭一座不朽的豐碑。
阿爾伯托·坎波·巴埃薩的影響並不僅僅局限於馬德裏的設計和學術界,其作品多次獲得歐洲建築奬。通過在歐洲和美國各地的講學和展覽活動,他的設計理念和作品在世界範圍內産生瞭廣泛影響。時值 "2007中國-西班牙文化年", 受上海市建築學會和文築國際的邀請,作為文築國際"大師之旅"係列活動之四,在北京和上海兩地進行瞭題為"光與重力"的公開演講會。
巴埃薩的作品以乾淨、簡潔著稱,強調盡可能地利用一切自然的元素創造齣豐富變化的空間。他的作品包括西班牙波祖羅鎮的特爾加諾住宅 (Turégano House)、賽維拉教堂、巴塞羅那文化中心 (Barcelona Culture Center)、安達盧西亞地方政府辦公樓、古拉羅住宅 (Guerrero House)、CASA DE BLAS等。他的作品運用簡單的材質和色彩,搭配簡明而巧妙的細節,卻往往給人以感官上的震撼。其中,具有代錶性的是2001年完工的格拉納達儲蓄銀行總部(Caja de Granada)。
這些傑齣的作品為他贏得瞭許多奬項,重要的一些包括:2000年,他為西班牙展團首次贏得威尼斯雙年展國際建築展大奬;同年贏得邁阿密建築雙年展大奬;2003年,他設計的儲蓄銀行總部獲西班牙托魯加奬(EDUARDO TORROJA Award),次年又獲得歐洲建築奬。 從一座有安騰忠雄風格的房子到一座讓人聯想起 David Chipperfield的圖書館,在欣賞巴埃薩的作品時,常常可以找到其他一些建築師的影子。然而,他對於其他建築師的理解並不是觀點和碎片的拼湊。相反,巴埃薩的作品充滿瞭自身的邏輯和成長軌道。早期,他著迷於無處不在的中庭,在其中所有東西都充滿與世隔絕的意味;逐漸地,他對空間的理解發生瞭變化,專注於將建築作為地平綫、或者外部景觀的觀察點來錶現。而他的代錶作——格拉納達的儲蓄銀行總部,則錶現齣他對光綫的驚人理解和巧妙運用。

目錄

序言
物化的理念
以論詩的文字談論建築
1 關於建築
1.1. 無光則無建築
關於光
1.2. 一聲爆炸前的一分鍾
關於建築的未來
1.3. 精準的白
關於白色
1.4. 本質性。以少至多
宣言
1.5. 思考,或者不思考,這是個問題
—關於設計的藝術及傳達這種藝術的方法
1.6. 邪惡無知的法官
關於建築的修復
1.7. 理念、光、重力,各得其宜
關於建築的基礎
1.8. 盒子,小盒子,大盒子
關於砌築和建構
1.9. 你的傢,你的博物館,你的陵墓 ; 我的傢,不是博物館,也不是陵墓
關於居住
2 關於建築師
2.1. 光頭之美
關於亞曆山大·德·拉·索塔的建築
2.2. 雕鏨之美
關於哈維爾·卡爾瓦哈的建築
2.3. 火山之美
關於薩恩斯·德·奧伊薩的建築,"火山口"和"晶洞"
2.4. 叛逆之美
關於米格爾·菲薩剋的建築
3 關於建築作品
3.1. 密斯·凡·德·羅眼中閃爍的風景
關於阿西斯·卡布萊羅設計的玻璃大廳
3.2. 嚮密斯學習
關於密斯·凡·德·羅在馬格德堡的住宅
3.3. 那天,密斯拜訪瞭索塔
關於亞曆山大·德·拉·索塔的馬拉維亞斯學校體育館
3.4. 更多大海
關於約翰·伍重在馬略卡島佩德羅港的自宅
3.5. 夏日,我的小屋是一處陰涼地
關於薩歐拉的加斯帕住宅
4 參考文獻

圖書展示








好的,下麵為您呈現一個圖書簡介,該書的主題是關於現代城市化進程中人與空間的關係,以及對傳統居住模式的反思,完全不涉及您提供的書名及其內容。 --- 書名:《陌生的疆域:城市化進程中的空間迷失與重構》 內容簡介 《陌生的疆域:城市化進程中的空間迷失與重構》是一部深刻探討現代城市化浪潮對人類生存環境、社會結構乃至個體心靈所造成影響的非虛構著作。本書以嚴謹的社會學、人類學和城市規劃學的視角為基礎,結閤大量鮮活的田野調查案例和曆史文獻梳理,旨在揭示在高速的城市擴張與空間改造背後,我們正在失去什麼,又將如何麵對一個日益異化、充滿“陌生感”的現代性景觀。 第一部分:消失的尺度——從社區到都市巨構 本書開篇即聚焦於城市化早期階段,即工業革命後“城市”概念的誕生與演變。作者通過對十八、十九世紀歐洲和北美城市發展軌跡的考察,詳細描繪瞭傳統有機社區是如何被大規模、標準化的規劃設計所取代的過程。這一轉變不僅僅是物理形態上的變化,更是社會交往模式的根本性斷裂。 我們審視瞭早期現代主義規劃對“效率”和“功能分區”的極緻追求,例如勒·柯布西耶的“光輝城市”構想,如何將生活、工作、休閑的空間進行嚴格切割。這種理性化的空間操作,雖然在解決人口密度和衛生問題上取得瞭初步成效,卻也無形中消解瞭鄰裏之間的日常互動,使人們從“共同體”的氛圍中被抽離齣來。 第二部分:流動的囚籠——通勤、碎片化時間與地理疏離 現代城市最顯著的特徵之一是“通勤”這一日常儀式。本書深入剖析瞭通勤時間如何成為衡量現代人生活質量的關鍵指標,以及交通基礎設施的擴張(高速公路、地鐵網絡)如何在“連接”的同時,製造齣更深的“疏離”。 作者引入瞭“地理疏離”的概念,探討瞭當居住地與工作地、生活所需設施被拉開巨大物理距離後,個體對所處環境的歸屬感如何被削弱。在擁擠的列車車廂裏,在單調的立交橋下,人與人之間建立的社會聯係變得稀薄而脆弱。城市成為瞭一個高效運轉的機器,而居住其間的個體,更像是被高速捲軸帶動而不斷前行的“部件”,他們的時間被切割成無數個“在路上”的碎片。這種碎片化的存在,直接影響瞭個體對“傢園”的定義。 第三部分:景觀的貧瘠——地方感(Sense of Place)的消亡 本書的第三部分著重於探討城市景觀的同質化現象,即“地方感”的衰退。隨著跨國連鎖企業、標準化的玻璃幕牆建築和全球性商業標識的普及,無論是亞洲的新興都市,還是歐洲的老牌城市中心,其核心區域都呈現齣驚人的相似性。 作者考察瞭消費主義文化如何滲透到城市設計中,使得公共空間逐漸被商業邏輯所主導。曆史遺跡被粉飾一新,成為供人“打卡”的背景;而那些真正承載瞭社區記憶、充滿非正式生活痕跡的“灰空間”,則往往被視為需要被“清理”的對象。當所有街道都指嚮同一個購物中心,當所有咖啡館都提供相同口味的飲品時,城市便失去瞭其獨特的敘事性,成為瞭一個巨大的、可替換的背景闆。 第四部分:虛擬的鄰裏與重構的連接 麵對物理空間的疏離,現代人轉嚮瞭數字空間尋求慰藉與連接。本書的後半部分著眼於新媒體和社交平颱如何重塑我們的“鄰裏關係”。我們通過網絡認識瞭“朋友”,參與瞭綫上的社群討論,這種虛擬的互動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瞭物理距離帶來的孤獨感。 然而,作者並未盲目推崇這種替代方案。我們探討瞭“數字公共領域”的局限性:算法驅動的信息流如何加劇瞭“信息繭房”效應,使我們的社交圈子在虛擬世界中變得更加狹隘和極端化。 最後,本書轉嚮對未來的展望與對城市“再人性化”的呼籲。我們不能簡單地退迴到前工業時代的村落生活,但我們必須思考如何在新技術和高密度的生存環境中,重新設計齣允許偶然相遇、鼓勵深度交往的空間。作者提齣,真正的城市重建,並非要推倒重來,而是要在現有結構中,尋找和培育那些能夠抵抗“異化”的力量——比如社區花園、非營利性的公共場所、以及對“慢速”生活實踐的重新肯定。 《陌生的疆域》不僅是對當代城市病的一次診斷,更是一份對未來居住形態的嚴肅思考,旨在喚醒我們對腳下土地和身邊之人的關注,使城市從一個“陌生的疆域”,重新變迴一個可理解、可親近的“傢園”。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常常在想,我們居住的空間,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響瞭我們的思想和情感?建築,作為我們物質世界的容器,它無聲地塑造著我們的生活,甚至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這本書,以“物化的理念”為切入點,讓我看到瞭一個全新的解讀維度。它似乎在探討,那些抽象的哲學觀念,是如何在建築的設計和建造過程中,被具象化、被“物化”齣來的。例如,我們如何能在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中感受到對“進步”和“野心”的追求?又或者,在那些古樸寜靜的庭院中,體味到“平和”與“內省”的哲思?作者會不會通過具體的建築案例,來分析其中蘊含的哲學思想,比如存在主義對空間布局的影響,又或是後現代主義對建築形式的解構?我更感興趣的是,這種“物化”的過程,是否也反過來影響瞭我們的哲學思考?當我們身處一個遵循特定理念建造的空間時,我們是否會更容易接受甚至內化這些理念?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一本建築與哲學的橋梁,它不隻是告訴我們建築是什麼,更試圖告訴我們,建築“為什麼是這樣”,以及它承載瞭人類怎樣的思想探索。我希望在這本書中,能夠獲得一種更深層次的理解,去認識建築背後那龐大而精妙的思想世界。

評分

讀完這本書的題目,我腦海中立刻湧現齣一種對“形式”與“內容”關係的思考。建築,作為一種物理形式,承載著設計師的理念、使用者的需求,以及更深層次的文化與曆史信息。而“理念”本身,往往是抽象的,是難以捕捉的。這本書,似乎在探討,如何將這些抽象的“理念”,通過“物化”的過程,轉化為具體的建築形式,又如何能夠用“詩論的文字”,去揭示這種從理念到物質,再從物質迴到理念的轉化過程。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這種“轉化”的。是分析建築的比例、空間、材料如何體現某種哲學思想?還是通過建築所營造的氛圍、給人的感受,來聯想到與之相符的詩歌意境?我設想,這本書可能會像一本建築的“注解”,但不是那種技術性的注解,而是充滿詩意的、哲學性的注解。它會讓我們在看到一座建築時,不再隻是看到它的外形,而是能夠感受到它背後的故事、它所代錶的意義,以及它與我們內心深處的某種情感的共鳴。這本書,在我眼中,不僅僅是對建築的解讀,更是一種對人類創造力、對思想錶達方式的探索。

評分

我一直對那些能夠用獨特視角去審視常見事物的作品充滿好奇。建築,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存在,但我們往往隻是將其視為功能性的空間,而忽略瞭它背後蘊含的豐富意義。這本書的題目——“物化的理念:以詩論的文字談論建築”,立刻吸引瞭我,因為它預示著一種非同尋常的解讀方式。我期待作者能夠將那些抽象的、難以言喻的“理念”,通過具體的建築形態,展現齣來,讓它們擁有瞭觸手可及的“物化”形態。更讓我著迷的是,作者將運用“詩論的文字”來完成這一切。這意味著,我們不會看到生硬的理論分析,也不會看到枯燥的技術描述,而是能夠沉浸在一種充滿韻律、意境和情感的語言之中。我甚至可以想象,作者會用詩歌的比興手法,去描繪建築的麯綫,用詩歌的象徵意義,去解讀建築的色彩,用詩歌的哲思,去探尋建築的空間奧秘。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建築的書,它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們能夠透過詩歌的棱鏡,看到建築不為人知的另一麵,感受到建築中蘊藏的藝術魅力與人文溫度。

評分

這本書的題目瞬間就抓住瞭我的眼球——“物化的理念:以詩論的文字談論建築”。我一直覺得,建築不僅僅是鋼筋水泥的堆砌,它承載著文化、曆史,甚至是一種哲學思考。這本書的標題仿佛在承諾,它將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富有詩意的方式來解讀建築,將那些冰冷堅硬的結構與抽象的理念之間建立起一種柔軟而深刻的聯係。我尤其期待的是,作者如何將“詩論”這種極其感性的藝術形式,巧妙地嫁接到對“建築”這種理性而具象的藝術的探討中。是會用詩歌的語言來描繪建築的外形與神韻?還是會從詩歌的意象與情感中提煉齣解讀建築的視角?抑或是探討建築本身是否也具有詩歌般的節奏、韻律和情感深度?我腦海中已經浮現齣許多可能的畫麵,比如貝聿銘的盧浮宮金字塔,在詩人的筆下會是怎樣的光影流轉,怎樣的曆史迴響?又或是那些古老的城牆,在詩歌的韻味中,會透露齣怎樣的滄桑與故事?我深信,真正偉大的建築,本身就蘊含著超越物質的意義,而這本書,或許能夠幫助我撥開迷霧,看到那隱藏在建築肌理之下的靈魂。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它,跟隨作者的文字,去體驗一次與眾不同的建築之旅,一次心靈與空間的對話。

評分

“以詩論的文字談論建築”,光是這句話就讓我覺得它充滿瞭藝術的張力和人文的關懷。我一直覺得,我們對於許多事物的理解,常常被限製在傳統的、理性的框架裏。而詩歌,恰恰是一種能夠突破這些限製,觸及事物本質的語言。這本書,選擇用詩歌的視角來審視建築,這本身就是一種大膽而創新的嘗試。它不是那種枯燥的建築史科普,也不是冰冷的結構分析,而是試圖用一種更加感性、更加富有想象力的方式,去捕捉建築的靈魂。我會想象,作者會不會用比喻、象徵、甚至是排比的句式,來描繪建築的綫條、色彩和空間?會不會從詩歌中常見的意象,比如“光”、“影”、“時間”、“記憶”,來解讀建築的意義?我甚至期待,作者能夠像解讀一首詩一樣,去解讀一座建築,去探尋它隱藏的情感、敘事和象徵意義。我想,通過這種方式,我們或許能夠看到一個我們從未發現過的建築世界。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建築,在詩意的解讀下,可能會煥發齣新的生命力,顯露齣它們隱藏的詩意與哲思。這本書,在我看來,更像是一場關於建築的“心靈漫遊”,用詩歌的翅膀,帶領我們飛嚮建築的深處。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