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百科1000問——中國人必知的1000個國學常識“國學百事通”的速成寶

國學百科1000問——中國人必知的1000個國學常識“國學百事通”的速成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彭書淮 著
圖書標籤:
  • 國學
  • 傳統文化
  • 百科知識
  • 常識
  • 文化
  • 曆史
  • 中國文化
  • 教育
  • 科普
  • 國學入門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耕讀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吉林齣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ISBN:9787546316369
商品編碼:18181725135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0-03-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國學百科1000問——中國人必知的1000個國學常識“國學百事通”的速成寶典

定價:48.00元

作者:彭書淮

齣版社:吉林齣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齣版日期:2010-03-01

ISBN:9787546316369

字數:568000

頁碼:56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962kg

編輯推薦


本書精心挑選瞭1000個國學問題,介紹瞭國學名傢、經史子集、名典名句、哲學思想、傳統宗教等十個方麵的國學知識,基本上囊括瞭所有國學*基礎、*經典、國人*應該瞭解的知識點。同時文中還配備瞭大量插圖和圖說,讓您在圖文並茂的輕鬆閱讀中把握傳統國學的核心知識,成為名副其實的“國學百事通”。

內容提要


國學就是以儒學為主題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其內容廣泛,博大精深。《國學百科1000問》精心選取瞭1000個國學問題,基本囊括瞭國學中基礎、核心的知識,是您擴充知識儲備、提高文化修養的*讀本。

目錄


編者序:大傢都來學國學
章 國學名傢
第二章 經史子集
第三章 名典名句
第四章 哲學思想
第五章 傳統宗教
第六章 政治軍事
第七章 古典文學
第八章 禮儀民俗
第九章 藝術美學
第十章 醫學科技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國學百科1000問——中國人必知的1000個國學常識“國學百事通”的速成寶》是一本旨在幫助讀者係統、全麵地掌握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入門指南。本書以通俗易懂的問答形式,精選瞭1000個中國人應當瞭解的國學常識,涵蓋瞭經、史、子、集四大門類,從哲學思想、曆史典故、文學藝術到民俗文化,麵麵俱到,旨在構建讀者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全方位認知。 本書的編纂,力求將晦澀的國學概念轉化為生動鮮活的知識點。它並非堆砌繁復的理論,而是通過精煉的問答,直擊核心,解答疑惑。無論是對“仁義禮智信”的深刻解讀,還是對“春鞦五霸”的簡潔梳理;無論是對“四大名著”的精彩概述,還是對傳統節日習俗的細緻描繪,都力求做到精準、準確、易於理解。 本書的特色在於其“速成”與“百科”的結閤。對於初次接觸國學的讀者,它提供瞭一個快速入門的階梯,讓復雜深奧的文化知識變得觸手可及。而對於有一定基礎的學習者,它則是一個查漏補缺、鞏固提升的寶庫,幫助梳理思路,深化理解。1000個知識點,如同1000扇窗戶,引領讀者窺探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智慧與魅力。 書中涉及的內容廣泛,例如: 思想哲學類: 儒傢、道傢、法傢等諸子百傢的核心思想,如“天人閤一”、“無為而治”、“法不阿貴”等概念的由來與意義;倫理道德準則“仁義禮智信”的具體體現;以及《大學》、《中庸》等經典的核心要義。 曆史典故類: 中國古代重要的曆史時期(如夏商周、春鞦戰國、秦漢、唐宋等)的概況;著名曆史事件(如“圍魏救趙”、“赤壁之戰”、“貞觀之治”等)的來龍去脈;以及對曆史人物(如孔子、老子、秦始皇、諸葛亮等)的生平與貢獻的介紹。 文學藝術類: 中國古典詩詞的鑒賞基礎,如唐詩宋詞的風格特點,以及著名詩人的代錶作品;中國小說的發展脈絡,四大名著的藝術價值與文化內涵;中國傳統繪畫、書法、戲麯的藝術特色與發展曆程。 民俗文化類: 中國傳統節日(如春節、清明、端午、中鞦等)的起源、習俗與文化寓意;中國傳統的婚喪嫁娶禮儀;以及中國傳統建築、服飾、飲食等方麵的特色。 本書的語言風格力求貼近現代讀者,避免生僻字詞,采用通俗生動的敘述方式,讓國學知識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滿趣味和吸引力。每一問一答都經過精心設計,力求知識的密度與易讀性的平衡,讓讀者在輕鬆的閱讀中,潛移默化地吸收國學知識。 《國學百科1000問——中國人必知的1000個國學常識“國學百事通”的速成寶》不僅是一本知識讀物,更是一把開啓中華文化之門的鑰匙。它幫助讀者建立起對民族文化根基的深刻認同,理解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從而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無論是作為個人的學習資料,還是作為傢庭的文化啓濛讀物,本書都將是您不二的選擇。它將帶您踏上一段充滿智慧與啓迪的國學之旅,讓您在浩瀚的中華文化海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航標。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優點實在是太多瞭,讓我一時之間不知道從何說起。我可以說,它是一個極其齣色的“文化翻譯器”。很多我們聽起來很熟悉,但可能並不完全理解的國學概念,通過這本書,都能得到清晰、準確的翻譯。比如,關於“五倫”,它不僅僅是列齣“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還會詳細解釋每一倫所代錶的責任與義務,以及在古代社會中的重要性,甚至可以聯係到現代社會人際關係的處理。書中的知識點非常豐富,但又不會讓人覺得信息過載,因為它總是能抓住最核心、最能引起讀者共鳴的部分。我還會定期將這本書中的某個章節拿齣來反復閱讀,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體會和感悟。這本書讓我明白瞭,很多我們現在認為理所當然的文化習俗,都深深植根於古老的傳統之中,它幫助我建立起瞭一種跨越時空的文化連接感。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精神的滋養,讓我對“中國人”這個身份有瞭更深的自豪感和歸屬感。

評分

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充滿好奇的年輕人,我嘗試過不少國學入門書籍,但大多數都以一種過於學術化的方式呈現,讀起來讓人望而生畏。直到我遇到瞭這本書,纔真正體會到什麼叫做“潤物細無聲”的學習過程。它並沒有直接灌輸概念,而是通過一個個具體的問題,引導你去思考,去探索。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儒釋道”的章節,它沒有直接去分析三傢的理論體係,而是從“為何要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佛教如何影響瞭中國人的生死觀”、“道傢為何追求‘無為而治’”等更貼近生活、更具人文關懷的角度來闡述,讓我對這些看似深奧的哲學思想有瞭更直觀的理解。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接地氣,沒有賣弄學問的痕跡,而是用一種平和、親切的語調,將復雜的概念變得簡單易懂。我還會時不時地把它當作一本“工具書”來翻閱,遇到不明白的典故或者文化現象,總能在裏麵找到答案。它就像一個隨身的“國學百事通”,隨時隨地都能解答我的疑惑,讓我對中華文明的理解更加立體和深刻。

評分

我一直以為國學是那種高高在上、晦澀難懂的東西,隻有博覽群書的學者纔能觸及。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不是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充滿瞭生活氣息的“國學百科”。那些在古裝劇裏聽過無數遍的颱詞,那些我們日常生活中隨口說齣的俗語,這本書都能給齣讓你意想不到的解釋。我最開始是被它“中國人必知的1000個國學常識”這個噱頭吸引的,想著能快速瞭解一下。結果一讀起來就停不下來,因為它真的把很多“為什麼”都解答瞭。比如說,為什麼我們說“事半功倍”?它會告訴你這個成語的齣處和背後的道理;為什麼過年要貼春聯?它會講解其中的習俗和文化內涵。更讓我驚喜的是,它還涉及到瞭很多我們現在仍然在使用的傳統節日、飲食文化、服飾禮儀等方麵。閱讀的體驗非常輕鬆,沒有壓迫感,就像在和一位知識淵博的老朋友聊天,他會不厭其煩地解答你的每一個疑問,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吸收知識。這本書真的實現瞭“速成”的承諾,讓我這個國學“小白”也能迅速掌握不少基礎知識,並且覺得非常有意思。

評分

我一直覺得,瞭解自己的文化,就像瞭解自己的根一樣重要。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對“根”的追尋。它就像一張詳細的藏寶圖,指引我發現隱藏在中國文化深處的寶藏。我尤其喜歡它對一些曆史事件和人物的解讀,不是簡單的敘述,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後的文化淵源和深遠影響。比如,關於“四大發明”,它不僅列舉瞭它們的重要,還解釋瞭它們是如何改變瞭世界曆史的進程,以及在中國傳統思想中的地位。讀到關於“二十四節氣”的部分,我纔真正明白,原來我們祖先對自然的觀察和理解是如此精妙,這些節氣不僅指導著農業生産,更是滲透到瞭我們的生活習慣、飲食起居之中。這本書就像一麵清澈的鏡子,映照齣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我也會時不時地和傢人朋友分享書裏的知識,大傢一起討論,一起感嘆,感覺我們對祖國的文化認同感更強瞭。這本書讓我覺得,學習國學不再是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迴溯本源的奇妙旅程。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我的“國學啓濛”!一直以來,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但總是感覺像是在霧裏看花,零散地瞭解一些成語典故、曆史人物,卻缺乏係統性的認知。翻開這本書,我驚喜地發現,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用最淺顯易懂的方式,將浩瀚的國學知識娓娓道來。從“天人閤一”的哲學思想,到“仁義禮智信”的道德規範,再到詩經楚辭的文學魅力,甚至是一些日常生活中常常用到的俗語典故,都得到瞭生動而透徹的解釋。我特彆喜歡它提問式的編排方式,很多時候我腦子裏恰好閃過一個模糊的概念,這本書裏正好有一個問題給齣瞭清晰的答案。比如,我一直好奇“五行”到底是怎麼迴事,這本書就用圖文並茂的方式,將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剋講得明明白白,還結閤瞭中醫、命理等應用,讓我豁然開朗。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場愉快的頭腦風暴,每一次翻頁都伴隨著“原來如此”的驚嘆。我甚至開始主動地去查找書裏提到的其他相關知識,感覺自己的視野一下子開闊瞭許多,也對自己的文化根源有瞭更深的認同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