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万年历(白金版)书中列出1931~2030年共100年的年历

中华万年历(白金版)书中列出1931~2030年共100年的年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年历
  • 万年历
  • 中华万年历
  • 日历
  • 时间
  • 历史
  • 工具书
  • 参考书
  • 白金版
  • 民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点睛阁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ISBN:9787507530070001
商品编码:18360706893
开本:10开
出版时间:2010-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4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万年历是千百年来深受我国人民群众喜爱的经典历书,《中华万年历》仿照传统历书进行编排,保留了历书的传统内容,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华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突显了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
  《中华万年历》采用世界通用公历和农历相对照,并用图表形式详细列出1931~2030年的年月日和二十四节气,一目了然,便于查阅。并根据当代百姓的生活实际需要,编写了涵盖面非常广的生活实用百科知识,帮助百姓有效地解决日常生活难题,是当今百姓居家工具书。
  一部集古今历书之大成、汇中华文化之精髓的万年历。
  中国历史上印刷次数多、民间流行、对百姓生活影响为深远的书籍
  涵盖面广:与突出生活实用知识或民俗文化等单一主题的历书所不同的是,这是一部集中华民俗、中华文化常识、万年历年历表和实用生活知识于一体的历书,涵盖面更广,多个主题有机统一,同时得到了彰显。
  内容经典:万年历是千百年来深受我国人民群众喜爱的经典历书,《中华万年历(超值白金版)》仿照传统历书进行编排,保留了历书的传统内容,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华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突显了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
  数据科学:书中列出1931~2030年共100年的年历,采用了天文机构发布的新科学数据,纠正了旧版万年历中月大、月小及节气时间上的错误。查阅方便万年历广泛的用途便是农历与公历之间的换算,《中华万年历(超值白金版)》采用世界通用公历和农历相对照,并用图表形式详细列出1931~2030年的年月日和二十四节气,一目了然,便于查阅。
  服务生活:根据当代百姓的生活实际需要,编写了涵盖面非常广的生活实用百科知识,帮助百姓有效地解决日常生活难题,是当今百姓居家工具书。
  传授天文历法预测推算指点人情世俗生活难题,汇集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泽及当代百姓日常生活。
  天文历法预测推算
  天文历法
  精品历书·天干地支
  二十八宿·阴阳五行
  廿四节气·七十二候
  历法推算·星象观测
  人情世俗生活难题
  人情世俗
  择吉开运·民间禁忌
  诸神祭拜·传统习俗
  节日一览·姓氏家谱
  起名之道·婚丧嫁娶
  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传统文化
  传世经典·国学常识
  民间谚语·谜语文化
  实用楹联·风水建筑
  十二生肖·周公解梦
  当代百姓日常生活
  生活常识
  生活窍门·保健养生
  优生优育·自然疗法
  家庭急救·旅游常识
  理财常识·法律常识

内容简介

  《中华万年历》共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中华传统文化、万年历、实用生活百科知识。篇“中华传统文化“保留了传统历书的经典内容,如天文历法、周公解梦、预测推算、择吉避凶等,同时对中华民俗文化如婚丧嫁娶、民间禁忌、传统节日等,以及中华传统文化如对联文化、谜语文化、传世经典名著等做了概要的介绍,读者全面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第二篇“万年历(1931~2030年)”详细列出1931~2030年共100年的年历。另在年历表格下补充了200条中华文化常识,多角度、多层次地介绍中华文化,是全面了解中华文化快捷的读本。第三篇“实用生活百科知识”,紧跟时代步伐,针对当代百姓生活的实际需要,编选了日常生活中的实用知识如保健养生、饮食宜忌、健康检查、常见疾病的自然疗法、家庭急救、孕产妇保健和育儿、美容知识、遇险自救、生活窍门、旅游常识、礼仪常识、理财常识、法律常识等,帮助读者轻松解决生活中各方面的难题,永葆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历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民俗文化中的璀璨明珠。时至,历书对广大百姓的日常生活仍有着重要而积极的意义。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我们对千百年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万年历》进行重新编写,打造了这部兼具传统文化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新型万年历,以适合广大百姓生活需要。

内页插图

篇 中华传统文化
章 中国人的历法书
老黄历、现行公历与农历
什么是老黄历
什么是公历
什么是农历
我国古代天文历法小常识
黄历择日宜忌事项细说
老黄历其他用语解释

第二章 中国古代文化
天干地支
阴阳五行学说
周公解梦
全文
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的传说
中国人的生肖信仰
英文的十二生肖
六十干支、五行、属相对照表
古代政治文化
古代的禅让
古代的养士之风
古代的客卿制度
古代官员的俸禄
周代诸侯的等级
汉朝的官制改革
北周的官制改革
隋代的官制改革
历代兵役制度
明代三司
南洋大臣和北洋大臣
明清胥吏
三殿三阁大学士
中华传统对联文化
对联文化简介
对联拾趣
对联荟萃
中华谜语文化
谜语的构成部分
猜谜方法
谜语精选
中华姓氏文化
中华姓氏由来
中国早的姓
百家姓
取名忌讳十点
古人的改姓现象
帝王赐姓
古人的名和字
古人的行辈
古代读书人的雅号
中华饮食文化
中国人的饮食
中国的菜系
中国菜的工艺
中国菜的烹饪技法
闲话餐具
菜单源流
中华民问诸神
玉皇大帝
王母娘娘
观音菩萨
财神
喜神
福星
禄星
寿星
灶神
农神
土地神
门神
八仙
钟馗
龙王
风雨雷电四神
四大金刚
冥司神灵
中国传统经典著作
尚书
山海经
周易
道德经
孙子兵法
论语
大学
中庸
庄子
韩非子
孟子
九章算术
史记
汉书
论衡
伤寒杂病论
抱朴子
金刚经
洛阳伽蓝记
水经注
千字文
颜氏家训
茶经
资治通鉴
百家姓
三字经
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
徐霞客游记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金瓶梅
日知录
“三言二拍”
聊斋志异
儒林外史
《红楼梦》
海国图志
三十六计
中华经典名句
政治
经济
军事
人情
爱情
修身
治学
中华典故
典故的基本介绍
典故精选

第三章 中国民俗民风
民间谚语
生活谚语
生产谚语
婚嫁礼俗
纳彩——传统婚聘礼
问名——批生辰八字定婚嫁
纳吉——婚约达成
纳征——下聘礼
请期——选择良辰吉日

离娘肉
婚宴
进洞房的礼俗
闹洞房
回门
婚典俗信
古代新娘拜见舅姑的习俗
古代新妇试厨的礼俗
古代的收继婚
寿诞礼俗
祝寿礼仪
寿庆柬帖
寿幛
花甲寿
古稀寿
过大寿
做“九”不做“十”
鹤、龟、松
五瑞图
“寿”字吉祥物
长寿保健谚语
婴儿的“洗三
满月
百日
抓周
长命锁
古代的成年礼
丧葬礼俗
送终
报丧
入殓
守铺
搁棺
居丧
吊唁
接三
出殡
落葬
现代丧葬礼仪
民问禁忌
人体禁忌
婚姻禁忌
孕妇生养禁忌
语言禁忌
传统节日
春节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七夕节
中秋节
重阳节
冬至节
农历节日与日期对照表
民俗礼仪
古代政治礼仪
古代生活礼仪
古代称谓礼仪
中国古代皇族称谓
如何书写文言书信
跪拜礼
传统俗信
兆头
梦境
动物和自然现象
第二篇 万年历(1931~2030年)
第三篇 实用生活百科知识
章 保健养生
空气清新健康保证
电冰箱不是保险柜
为你家空调消消毒
打造健康的卫生间
洗衣服不能大杂烩
清除厨房健康隐患
新房不宜立即入住
根据体质选择运动
年龄不同运动不同
运动后的5大禁忌
润肠排毒消除宿便
养胃排毒合理膳食
清刷皮肤利于排毒
肝脏排毒饮食调养
多饮水让肾脏排毒
清肺排毒常用食谱
秋闲要多晒晒太阳
常清洁头发利健康
擦胸捶背有益健康
秋日起居要有规律
科学用脑消除疲劳
热水洗脚好处多多
乳房保健有益健康
细嚼慢咽好处多多
终日饱食有害健康
饮酒过量危害健康
空腹饮食的12禁忌
适度性生活益健康
男性健康自我保健
选择健康避孕方式
夫妻分床有益健康
不洁性交损害健康
健康心理克服自私
走出自我封闭怪圈
健康人生摆脱忧郁
远离浮躁走近健康
摒弃狭隘心存宽容
健康远离偏激固执
上网成瘾危害健康
强迫症的健康隐患
改掉睡眠的坏习惯
健康枕头有利睡眠
变换睡姿有利健康
创造良好睡眠环境
睡眠不足危害多多
养成早起的好习惯
科学午睡健康充电
主动休息克服疲劳
适量吃鲜姜好处多
冬季喝汤有益健康
严格控制盐分摄入
白开水是好的饮料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适当喝牛奶保健康
尽量少喝碳酸饮料
剩饭剩菜不随便吃
早餐营养非常重要
油炸食品面前止步
烧烤食品谨慎食用
更年期要预防疾病
骨质疏松正确补钙
更年期女性要运动
更年期的夫妻生活
老年人要调节情绪
老年人春季保健法
老年人夏季保健法
老年人秋季保健法
老年人冬季保健法

第二章 饮食宜忌
头痛饮食宜忌
失眠饮食宜忌
高血压饮食宜忌
冠心病饮食宜忌
饮食宜忌
腹泻饮食宜忌
便秘饮食宜忌
病毒性肝炎饮食宜忌
痛经饮食宜忌
肥大饮食宜忌
贫血饮食宜忌
糖尿病饮食宜忌
痛风饮食宜忌
春季饮食宜忌
夏季饮食宜忌
秋季饮食宜忌
冬季饮食宜忌
婴幼儿饮食宜忌
女性经期饮食宜忌
孕妇饮食宜忌
产妇饮食宜忌
产褥期与产后病症饮食宜忌
老年人饮食宜忌

第三章 健康检查
什么是健康检查
为什么要做健康检查
为什么要定期接受健康检查
什么人该做健康检查
……
第四章 常见疾病的自然疗法
第五章 家庭急救
第六章 孕产妇保健和育儿
第七章 美容知识
第八章 遇险自救
第九章 生活窍门
第十章 旅游常识
第十一章 礼仪常识
第十二章 理财常识
第十三章 法律常识
附录

精彩书摘

  章 中国人的历法书
  老黄历,现行公历与农历
  什么是老黄历
  黄历,又称做皇历,是在中国农历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带有许多表示当天吉凶的文字的一种历法。相传是由轩辕黄帝创制,故称为黄历,民间又俗称为“通书”。但因通书的“书”字跟“输”字同音,因避忌,故又名通胜。
  黄历主要内容为二十四节气的日期表,每天的吉凶宜忌、生肖运程等。
  什么是公历
  阳历的一种,是现在国际通用的历法。纪元是从传说的耶稣生年算起,也叫格里历。
  现行公历的优点
  1.公历具有通用性,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官方通用的历法。
  2.公历属于按时间周期定义的平历,所以其算法简单,天数基本固定,置闰规则。
  3.历年和历日的协调很规范,历年只有365日和366日两种。
  4.历日与太阳高度(直射角度)基本对应,误差很小,只有l至2日左右。
  现行公历的缺点
  1.公元元年在人类历史中期,给推算人类历史早期带来不便。
  2.岁首没有较强的天文学意义。
  3.历月的天数有28日、29日、30 151、31日四种,且排列不规则。
  4.公历的宗教意义和罗马皇权的烙印很强,不利于不同文化民族的交流。
  5.置闰法中400年97闰日没有128年31闰日简单和。
 

前言/序言

  我国是世界上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之一,据考古发现,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开始有了历法。将历法研究成果编制成百姓日常生活所用的历书,这一工作也是古已有之。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有了用甲骨文记载的历书,现在已知早的木刻历书出现在唐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当时,为了防止民间滥印历书,唐文宗还下令今后历书须由皇帝审定,官方印刷。因此,历书也就被称作皇历。皇历所记的历法,一般是一年为限,第二年变更,所以每年年末岁尾,都会印行下一年的历书。
  古代历书通常又称为“通书”(后因“书”“输”谐音,便有“通胜”之名),“黄历”(因采用的历法为黄帝历),“时宪书”等,是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工具书,具有参谋生活、指导农事、选定良辰吉日的功效。这主要是因为历书不仅清晰地显示出年、月、日及节气等数据,反映了自然界的时间更替和气象变化的客观规律。此外,还通常介绍与农事、生活相关的知识,以及婚丧嫁娶、传统节日、中华民俗等内容。
  古代历书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出现过很多的种类,从形式上来看,早期有毛笔书写的、装裱成轴的历书,后来有木版刻印的历书。从其记载的时间而言,历书可分为年历、月历、日历、万年历等。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如今历书的形式更多,还有挂历、台历、电子万年历等。
  “万年历”是历书中的一种,早见于1741年,流行于清朝民间,被清朝皇帝定为“御定万年历”。而现在所使用的万年历,实际上就是记录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具体阳历或阴历的日期和年月。
  综上所述,历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民俗文化中的璀璨明珠。时至,历书对广大百姓的日常生活仍有着重要而积极的意义。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我们对千百年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万年历》进行重新编写,打造了这部兼具传统文化和时代特色的新型万年历,以适合广大百姓生活工作需要。
  本书共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中华传统文化、万年历、实用生活百科知识。部分“中华传统文化”保留了传统历书的经典内容,如天文历法、周公解梦等,同时对中华民俗文化如婚丧嫁娶、民间禁忌、传统节日等,以及中华传统文化如对联文化、谜语文化、传世经典名著等做了概要地介绍,领读者全面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第二部分“万年历(1931~2030年)”详细列出1931~2030年共100年的年历。另在年历表格下补充了200条中华文化常识,多角度、多层次地介绍中华文化,是全面了解中华文化快捷的微型读本。 />

《中华万年历(白金版):百年时光,智慧传承》 这本《中华万年历(白金版)》并非一本简单的日历,而是一部浓缩了百年时光、融汇了中华智慧的珍贵典籍。它以精妙的设计和详实的内容,为你勾勒出1931年至2030年这百年间的每一个日子,更是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现代人探索过去、把握当下、展望未来的绝佳伴侣。 穿越百年,掌握时间脉络 本书核心内容涵盖了1931年至2030年,整整一个世纪的年历。每一页都清晰标注了公历和农历日期,让你轻松对照,无论是安排现代生活,还是追溯历史事件,都能得心应手。更重要的是,它不仅是简单的日期罗列,更巧妙地融入了中国传统的节气、节日以及重要的民间习俗。你将会在翻阅中,重温那些承载着民族情感的传统佳节,感受岁月的流转和时节的变化。从春节的喜庆团圆,到中秋的月圆人寿,再到清明的追思怀远,每一个节日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这本万年历,就是为你打开这些传统文化宝库的钥匙。 不止是日历,更是文化百科 《中华万年历(白金版)》的价值远不止于其年历功能。它精心收录了与每个日期相关的历史事件、名人诞辰忌日、以及在中华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传统习俗和节日由来。 历史长河中的重要节点: 你将在这里找到那些塑造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关键时刻。那些被载入史册的重大事件,那些改变时代的人物,它们发生的具体日期,都将在这里得到详尽的呈现。通过了解这些历史的坐标,你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近现代的发展轨迹,以及不同时期社会的面貌。 文化传承的缩影: 本书对于中国传统节气和节日的介绍尤为详尽。每一个节气,都不仅仅是一个日期,更代表着气候的变化、农事的安排,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比如,春分的耕耘希望,夏至的盛夏繁茂,秋分的丰收喜悦,冬至的万物收藏,这些都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顺应。同样,每一个传统节日,都不仅仅是放假休息,它们背后蕴含着家族的团聚、文化的传承、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祈愿。本书将为你一一解读这些节日背后的故事和意义,让你在现代生活中,依然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温度。 名人荟萃,智慧闪耀: 翻阅本书,你也会不经意间邂逅那些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文化名人。他们的诞辰和忌日被一一记录,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他们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从文学巨匠到科学先驱,从政治领袖到艺术大家,这些闪耀的名字,将引领你走进他们的思想世界,感受他们的智慧与精神。 民间智慧的宝藏: 除了宏大的历史事件和名人轶事,本书还深入挖掘了中华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的丰富智慧和独特习俗。这些贴近生活的点滴,可能是在特定节日进行的祈福仪式,也可能是某些农事谚语的智慧结晶,亦或是对天文、地理的朴素认知。这些内容,让你看到一个更鲜活、更立体、更充满烟火气的中华文化。 精心编排,实用与审美并存 《中华万年历(白金版)》在内容编排上也力求严谨与创新。 信息的可读性: 每一个日期的信息都被精心组织,力求清晰明了,易于查阅。公历、农历、节气、节日、重要事件等信息一目了然,方便用户根据自身需求进行快速查找。 视觉的享受: 除了内容的丰富,本书在装帧设计上也体现出“白金版”的精致与尊贵。精选的纸张、考究的印刷、典雅的版式,都为本书增添了艺术价值。无论你是将其置于书案之上,还是作为一份厚重的礼物赠予亲友,都能彰显出非凡的品味。 拥抱传统,启迪未来 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中华万年历(白金版)》提供了一个珍贵的契机,让你慢下来,去回味历史的厚重,去感受文化的传承,去汲取古人的智慧。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是理解中华民族独特精神内核的窗口。 无论你是历史爱好者,文化研究者,还是希望更好地规划生活、传承传统、感悟时节变化,亦或是为寻找一份有分量、有意义的礼物,《中华万年历(白金版)》都将是你的不二之选。它将陪伴你度过这百年间的每一个春秋,让你在日复一日的翻阅中,与中华五千年文明进行一次深刻而美好的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沉甸甸的,不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知识分量上的厚重感。我一直对中国传统的农历和节气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它们蕴藏着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拿到《中华万年历(白金版)》,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了它所覆盖的100年时间跨度。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每个农历节气所附带的简短说明,这些说明往往点到为止,却又非常精炼地概括了该节气的气候特征、农事活动,甚至是与之相关的民间习俗。我发现,即使是同一节气,在不同的年份,它的到来时间也会有细微的偏差,这让我对“天人合一”的理念有了更直观的理解。我还尝试着去查找我童年时期的一些年份,看看当年的元宵节、中秋节是落在公历的哪一天,那些熟悉的画面又重新浮现在眼前,感觉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查询日期,它更像是一本浓缩的中国传统文化百科全书,通过时间这个载体,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智慧和文化传承。每天翻开一页,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

评分

这本书的“白金版”名号,真的不是浪得虚名的,从它的装帧设计到内容呈现,都透着一股精致和用心。我平时就喜欢研究老黄历,觉得那里面藏着不少学问,能看到100年的跨度,而且是这么厚实的一本,我真是太高兴了。翻开书,我立刻就被它清晰的版式吸引了,字体大小适中,排版疏密得当,看着一点也不累。我主要看它在不同年份对传统节气和农历日子的标注,尤其是它对一些我不太熟悉的节气的简要说明,总能让我对自然界的变化和古人的生活智慧有更深的理解。我试着去找了几个我非常怀念的年份,比如我小时候过生日的那几年,看着日历上陌生的但又熟悉的农历标记,感觉特别亲切,像是和过去的自己隔空对话一样。我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日期,它更像是在讲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时间长河中的点点滴滴。每一次翻阅,都能让我对“时间”这个概念有新的认识,感受到它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更是承载着无数故事和情感的载体。这本书让我觉得,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连接和认同感。

评分

我之前一直以为万年历就是简单地把日期罗列出来,但《中华万年历(白金版)》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关于时间“叙事”的书。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研究它在不同年份对于一些重要节日的标注,不仅仅是公历和农历的对应,更重要的是,它还能让你窥见在那个特定年代,人们是如何看待和庆祝这些节日的。比如,我翻到20世纪中叶的某些年份,看到了一些在现在看来可能不太起眼的节日标记,就引发了我很多关于时代变迁的思考。这本书在内容深度上的挖掘,让我觉得非常惊喜。它没有止步于简单的信息罗列,而是试图去呈现一种时间线上的文化变迁。我特别喜欢它对于一些传统节气的解读,那些文字虽然简练,但往往能点出核心要义,让我这个平时只知道“冬至吃饺子,夏至吃面”的人,对“雨水”的到来、“霜降”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时间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数字,它更承载着人类的情感、习俗和集体记忆。我经常在晚上,对着书本,随意翻到某一页,看着上面那些熟悉的汉字和符号,感受着时光在字里行间流淌,真的有一种静谧而深邃的体验,仿佛自己也成了历史的一部分。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找到一本能够帮我清晰梳理家中长辈过往年份重要纪念日的工具。但《中华万年历(白金版)》带给我的,远不止于此。它如同一个静默的时间博物馆,让我得以窥见不同时代的生活脉络。我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去对比不同年份的节气变化,比如“谷雨”这个节气,在不同的年代,其标注的日期和附带的简短描述,都能让我感受到一丝年代的痕迹。书中对传统节日,如端午、重阳的详细标注,不仅仅是日期的罗列,更让我思考这些节日背后的文化意涵是如何随着时间流转而变化的。我尝试着去研究那些在当下已经逐渐淡化的传统习俗,通过书中的记录,重新认识它们曾经的鲜活生命力。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日历,它更像是一份关于时间流逝和文化演变的珍贵档案。它提醒着我,每一个日子都承载着属于它自己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共同构成了我们宏大的历史画卷。我常常在阅读中,陷入沉思,感叹时间的无情和历史的厚重。

评分

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说实话,是被它那个“白金版”的称呼给吸引住了。拿到后翻开,首先惊艳的是它的排版和印刷质量,纸张很厚实,触感温润,而且那个封面设计,简约又不失大气,确实有“白金”的质感。我一直是个对老黄历、传统历法有点情结的人,总觉得那里面藏着很多祖辈的生活智慧和时间节奏。这本书提供的跨度100年的年历,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本穿越时空的宝典。我翻看了1931年的部分,虽然我对那个年代的历史细节了解不多,但看着那些日期、节气、甚至是一些我不太熟悉的传统节日标记,就好像在和过去对话一样,能感受到一种时间的厚度。尤其是一些我从来没注意过的节气,比如“惊蛰”的细微变化,“立秋”时节的微妙预示,都能在日历上找到对应的提示,这让我对农耕文明和古人的智慧有了更深的体会。我甚至还对照着我父母的出生年份,看看他们生在那一年,具体是什么节气、什么农历日子,感觉特别有意思,像是把家族的历史和时间的长河联系起来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它更像是一个时间的朋友,让我能静下心来,去感受时间的流逝,去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去思考古人是如何观察和利用自然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