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簡史蔡天新

數學簡史蔡天新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數學史
  • 數學
  • 曆史
  • 科普
  • 蔡天新
  • 通俗易懂
  • 數學普及
  • 文化
  • 科學
  • 教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湖南葉洋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信齣版集團
ISBN:9787508679464
商品編碼:1848894956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版 次:1

  • 頁 數:
  • 字 數:
  • 印刷時間:2017年09月30日
  • 開 本:16開
  • 紙 張:膠版紙
  • 包 裝:平裝-膠訂
  • 是否套裝:否
  •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08679464

 

  >內容簡介

在一般人眼中,數學意味著繁難的計算、無盡的邏輯推演,以及如天書般的公式和符號。這些讓數學看起來離我們的生活很遠,且與文化藝術這類精神生活毫不相乾。而在《數學簡史》的作者蔡天新看來,數學與科學、人文的各個分支一樣,都是人類大腦進化和智力發展進程的反映。它們在特定的曆史時期必然相互影響,並呈現齣某種相通的特性。

《數學簡史》是一部另類的“數學簡史”,跨越瞭不同的地域和種族,依次探討瞭數學與不同文明之間的關係,並各有側重。關於古代,包括四大文明古國和希臘、阿拉伯,《數學簡史》著力於發現有現代意義的亮點;至於近代文明,則考察瞭文藝復興的藝術與幾何學、工業革命與微積分、法國大革命與應用數學的關係。對現代數學與現代藝術進行闡述和比較,也是《數學簡史》的一大亮點。

數學來自人類對生活和世界的觀察,以及對現實事物和問題的思考。數學的觸角幾乎遍及人類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以及曆史和生命的每一個瞬時。希望讀者能通過《數學簡史》的閱讀,拉近與數學這門抽象學科的心理距離,從中理解各自所學或從事與數學的關係,進而反思人類文明的曆史進程甚或生活的意義。

>作者簡介

(中國)蔡天新

蔡天新,浙江颱州人,曾是少年大學生,山東大學理學博士,浙江大學數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時是一位詩人、作傢、攝影師,近作有詩集《美好的午餐》《日內瓦湖》,隨筆集《數學傳奇》《輕輕掐瞭她幾下》,旅行記《美國,天上飛機在飛》《裏約的誘惑——迴憶拉丁美洲》,攝影集《從看見到發現》,以及《數之書》,主編《現代詩110首》(藍、紅、黃捲)、《漫遊之詩》和《冥想之詩》。他的作品被譯成20多種語言,並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等外版著作10餘種。

近年來,蔡天新應邀在海內外大中小學、圖書館書店和機關部隊做瞭300多場公眾講座,先後在紀錄片《西湖》《南宋》裏齣鏡解說。紐約、巴黎、劍橋、舊金山、法蘭剋福、墨西哥城、內羅畢等城市舉辦過他的詩歌朗誦會,他的攝影展先後在深圳、杭州、南京、鄭州、閤肥、上海、休斯頓等城市舉辦。

蔡天新在上大學的路上次見到火車,如今足跡已遍及中國每個省份和包括埃及、巴比倫、印度、波斯、腓尼基、迦太基、瑪雅、印加和希臘在內的100多個國傢和地區。2015年,蔡天新入選“首屆杭州十大創新人物”。

>目 錄

前 言 VII

章 中東,或數學的起源

數學的起源 003

計數的開始 003

數基和進製 005

阿拉伯數係 007

形而幾何學 010

尼羅河文明 012

奇特的地形 012

萊茵德紙草書 014

埃及分數 016

在河流之間 019

巴比倫尼亞 019

泥闆書上的根 021

普林頓322 號 022

結語 025

第二章 希臘的那些先哲們

數學傢的誕生 029

希臘人的齣場 029

論證的開端 031

畢達哥拉斯 034

柏拉圖學園 039

芝諾的烏龜 039

柏拉圖學園 041

亞裏士多德 045

亞曆山大學派 048

《幾何原本》 048

阿基米德 051

其他數學傢 054

結語 059

第三章 中世紀的中國

引子 065

先秦時代 065

《周髀算經》 067

《九章算術》 069

從割圓術到孫子定理 073

劉徽的割圓術 073

祖氏父子 076

孫子定理 079

宋元六大傢 083

瀋括和賈憲 083

楊輝和秦九韶 085

李冶和硃世傑 090

結語 094

第四章 印度人和波斯人

從印度河到恒河 099

雅利安人的宗教 099

《繩法經》和佛經 101

零號和印度數字 104

從北印度到南印度 108

阿耶波多 108

婆羅摩笈多 110

馬哈維拉 112

婆什迦羅 115

神賜的土地 119

阿拉伯帝國 119

巴格達的智慧宮 121

花拉子密的《代數學》 123

波斯的智者 127

伊斯法罕的海亞姆 127

大不裏士的納西爾丁 131

撒馬爾罕的卡西 134

結語 137

第五章 從文藝復興到微積分的誕生

歐洲的文藝復興 143

中世紀的歐洲 143

斐波那契的兔子 145

阿爾貝蒂的透視學 147

達·芬奇和丟勒 150

微積分的創立 154

近代數學的興起 154

解析幾何的誕生 157

微積分學的先驅 161

牛頓和萊布尼茨 164

結語 171

第六章 分析時代與法國大革命

分析時代 177

業餘數學傢 177

微積分學的發展 182

微積分學的影響 186

伯努利傢族 190

法國大革命 194

拿破侖·波拿巴 194

高聳的金字塔 197

法蘭西的牛頓 201

皇帝的密友 203

結語 207

第七章 現代數學與現代藝術

代數學的新生 213

分析的嚴格化 213

阿貝爾和伽羅華 217

哈密爾頓的四元數 221

幾何學的變革 227

幾何學的傢醜 227

非歐幾何學的誕生 229

黎曼幾何學 234

藝術的新紀元 239

愛倫·坡 239

波德萊爾 242

從模仿到機智 246

結語 249

第八章 抽象化:20 世紀以來

走嚮抽象化 255

集閤論和公理化 255

數學的抽象化 259

繪畫中的抽象 265

數學的應用 270

理論物理學 270

生物學和經濟學 274

計算機和混沌理論 278

數學與邏輯學 286

羅素的悖論 286

維特根斯坦 291

哥德爾定理 295

結語 298

附錄1 數學年錶 303

附錄2 常用數學符號的來曆 307

參考文獻 309

人名索引 313 >前 言

2012 年盛夏,從歐洲大陸北部的挪威王國傳齣一條令人震驚的消息。首都奧斯陸近郊一座名為於特的湖心島上,80 多位參加夏令營的青少年被一名歹徒瘋狂掃射身亡。挪威是當今世界富庶美麗、寜靜安逸的國度,也是數學天纔阿貝爾(N. H. Abel)的祖國,首屆菲爾茲奬1936 年在奧斯陸頒發,以阿貝爾命名的數學奬與諾貝爾和平奬也每年在奧斯陸評選並頒發。悲憤之餘,仍有許多人對挪威發生如此恐怖的事件錶示難以置信。

1829 年,26 歲的挪威青年阿貝爾死於營養不良和肺病,卻依然是19 世紀乃至人類曆史上偉大的數學傢之一。阿貝爾是個揚名世界的挪威人,他取得的成就激發瞭他的同胞們的纔智。在阿貝爾去世前一年,挪威誕生瞭戲劇傢易蔔生,接下來的還有作麯傢格裏格、藝術傢濛剋和探險傢阿濛森,每一位都蜚聲世界。想到這些,不由得對奧斯陸槍擊案可能産生的陰影稍感樂觀,阿貝爾的英年早逝、易蔔生的背井離鄉和濛剋的畫作《呐喊》,都說明這個國傢的人民曾經遭受過不幸和磨難。

在所有與數學史有關的書籍裏,阿貝爾的名字總是在人名索引裏名列前茅。本書對他有較為詳細的描述,書中還談到他的晚輩同胞索菲斯·李(S. Lie,1842—1899),21 世紀的兩個重要數學分支—李群和李代數均得名於他。1872 年,德國數學傢F. 剋萊因(F. Klein,1849—1925)發錶瞭《埃爾朗根綱領》,試圖用群論的觀點統一幾何學乃至整個數學領域,所依賴的正是李的工作。

限於篇幅,本書未談及2007 年過世的挪威數學傢賽爾伯格(A. Selberg,1917—2007),他是我本人見過且交談過的數論同行。早在1950 年,他便因給齣素數定理的初等證明榮獲菲爾茲奬。或許是一種補償,書中後齣場的奧地利人維特根斯坦(L. Wittgenstein,1889—1951)與挪威結緣,他是20 世紀有數學意味的哲學傢。任職劍橋大學期間,維特根斯坦在挪威西部鄉間蓋瞭一間小木屋,經常從英國跑到那裏度假思索,有時一住就是一年,他死後齣版的代錶作《哲學研究》(1953)便是在小木屋裏開始構想的。

從以上敘述中讀者可能已經看齣,本書的寫作風格和宗旨是,既不願錯過任何一位偉大的數學傢和任何一次數學思潮,以及由此産生的內容、方法,也不願放棄任何可以闡述數學與其他文明相互交融的機會。這是一部沒有藍本可以參照的書,從書名來看,接近的同類著作是美國數學史傢M. 剋萊因(M. Kline,1908—1992)的《西方文化中的數學》(1953)。可是,M. 剋萊因的著作討論的範圍被“西方”和“文化”兩個詞限定瞭,我們卻不得不考慮整個人類的曆史長河,涉及的領域也超齣瞭“文化”的範疇。如同英國數學傢、哲學傢阿爾弗雷德·懷特海所言,“現代科學誕生於歐洲,但它的傢卻是整個世界。”

從寫作方式來看,盡管存在著多種可能性,主要麵臨的選擇卻隻有兩個,即是否把數學史作為一種寫作綫索? M. 剋萊因的著作雖以時間為主綫(他的另一部力作《古今數學思想》也是這樣),卻以每章一個專題的形式來講述數學與文化的關係。顯而易見,M. 剋萊因既精通數學,又熟知古希臘以來的西方文化(主要是古典部分),我認為這方麵已經很難瞭。況且,他的書早已有瞭中文版。

不過,通過閱讀M. 剋萊因的著作,我們不難發現,他假設的讀者對象是數學或文化領域的專傢。而我心目中的讀者範圍更為寬廣,他們可能隻學過初等數學或簡單的微積分,也許對數學的曆史及其與其他文明的關係所知不多,對數學在人類文明的發展曆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認識不足,尤其是,對現代數學與現代文明(比如,現代藝術)的淵源缺乏瞭解。這樣一來,就留齣瞭寫作空間。

在我看來,數學與科學、人文的各個分支一樣,都是人類大腦進化和智力發展進程的反映。它們在特定的曆史時期必然相互影響,並呈現齣某種相通的特性。在按時間順序講述不同地域文明的同時,我們先後探討瞭數學與各式各樣文明之間的關係。例如,埃及和巴比倫的數學來源於人們生存的需要,希臘數學與哲學密切相關,中國數學的活力來自曆法改革,印度數學的源泉始於宗教,而波斯或阿拉伯的數學與天文學互不分離。

文藝復興是人類文明進程的一個裏程碑,這個時期的藝術推動瞭幾何學的發展。到瞭17 世紀,微積分的産生解決瞭科學和工業革命的一係列問題,而18 世紀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數學涉及力學、軍事和工程技術。19 世紀前半葉,數學和詩歌幾乎同時從古典進入現代,其標誌分彆是非交換代數和非歐幾何學的誕生,愛倫·坡(E. Allan Poe,1809—1849)和波德萊爾(C. Baudelaire,1821—1867)的齣現。進入20 世紀以後,抽象化又成為數學和人文學科的共性。

數學中的抽象以集閤論和公理化為標誌,與此同時,藝術領域則齣現瞭抽象主義和行動繪畫。哲學與數學的再次交匯産生瞭現代邏輯學,並誕生瞭維特根斯坦和哥德爾定理。更有意思的是,數學的抽象化不僅沒有使其被束之高閣,反而得到意想不到的廣泛應用,尤其在理論物理學、生物學、經濟學、電子計算機和混沌理論等方麵。由此可見,這是符閤曆史潮流和文明進程規律的。盡管如此,數學天空的未來並非一片晴朗。

本書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對現代數學和現代文明的比較分析和闡釋,這是我多年數學研究和寫作實踐的思考、總結。至於古典部分,我們也著力發現有現代意義的亮點。比如,談到埃及數學時,我們重點介紹瞭“埃及分數”這個既通俗易懂又極為深刻的數論問題,它甚至仍然睏擾著21 世紀的數學傢。又如,巴比倫人早發現瞭畢達哥拉斯定理,同時知道瞭畢達哥拉斯數組,這一結果也是1 000 多年以後興起的希臘數學和文明的代錶性成就,卻與20 世紀末的熱點數學問題——費爾馬大定理——相聯係。

本書的另一個特點是,多數小節以人物為標題,同時做到圖文並茂,以方便理解、欣賞和記憶。在100 餘幅精心挑選的圖片(有的是我拍攝的照片)中,相當一部分與文學、藝術、科學、教育有密切的關聯。希望讀者能通過本書的閱讀,拉近與數學這門抽象學科的心理距離,從中理解各自所學或從事與數學的關係,進而反思人類文明的曆史進程甚或生活的意義。

誠如部分讀者所瞭解的,2012 年夏,商務印書館的“名師講堂”推齣瞭我所著的《數學與人類文明》,後入選國傢新聞齣版廣電總局嚮全國青少年推薦的“百優圖書”。該書源自我的同名教材,係教育部高等學校“十一五”規劃教材的一種,應用於浙江大學等多所大學的通識課程。迄今為止,兩者已印瞭3 萬多冊。如今,商務印書館的版權到期,應中信齣版社的約請和建議,我修訂瞭全書,更新瞭相當一部分圖片。

我們把這本書易名為“數學簡史”,正是這一點觸動瞭我,這個名字更符閤書的本意。因為本書既著眼於數學的曆史,同時數學與人類文明的關係本身也屬於數學史的範疇,這樣一來就適時迴避瞭現代數學的復雜性,努力幫助讀者從不同的角度理解數學。另一點引起我注意的是,中信齣版社引進齣版瞭以色列曆史學傢尤瓦爾·赫拉利的兩本力作《人類簡史》和《未來簡史》。令人鼓舞的是,我在微博上發布徵求本書封麵設計方案的建議後,北京海澱區的藤先生留言道:“在國內引進的各種簡史浪潮中,終於有蔡教授挺身而齣,寫一本數學簡史瞭。”

後,我想用一首詩來結束本序言。這是2005 年夏天,作者偕同4 位研究生,到馬尼拉的菲律賓大學參加一個數論與密碼學的國際研討會期間所作。那是令麥哲倫摺戟沙灘,殖民者不足以重視,數學史傢和文化史傢容易忽略的國度。詩中齣現瞭一些幾何圖形,如綫段、弧綫、圓圈、扭結、麯麵和拓撲變換,當然,均已被改換成相應的詩歌語言。這首詩似乎在敘述一些數學概念,但流露的分明是一種生活的情緒。

.....


《數學的足跡:文明的基石與創新的引擎》 從古老的蘇美爾人使用算籌記錄交易,到現代宇宙學傢運用微分幾何描繪時空;從埃及人測量尼羅河泛濫的土地,到人工智能算法驅動著信息時代的浪潮——數學,以其特有的嚴謹與抽象,悄然滲透進人類文明的每一個角落,成為我們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工具。本書《數學的足跡》將帶領讀者踏上一段波瀾壯闊的旅程,探索數學這門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學科,如何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孕育、發展,並最終成為驅動人類社會進步不可或缺的基石與創新的引擎。 我們並非從零開始。早在史前時代,計數、測量以及對形狀的初步認知,就已經萌發瞭數學的種子。當人類開始定居,發展農業,對土地的劃分與管理變得至關重要,這催生瞭最初的幾何學概念。古代巴比倫人將數學用於天文觀測、曆法製定以及工程建設,他們對數的運算有著驚人的熟練程度,並發展齣瞭一套獨特的記數係統。與此同時,古埃及人則在金字塔的建造和土地的重新丈量中,展現瞭對幾何學的實用主義應用。這些早期的數學實踐,雖然與我們今天理解的抽象數學相去甚遠,卻是人類理性思維萌芽的珍貴記錄,是後來更宏大數學體係構建的原始素材。 古希臘,無疑是數學發展史上的一座裏程碑。柏拉圖將數學視為通往真理的階梯,亞裏士多德則將邏輯學引入數學推理。畢達哥拉斯及其學派對數的神秘性與和諧性的探索,雖帶有宗教色彩,卻也孕育瞭對數字關係的深刻洞察,特彆是著名的畢達哥拉斯定理,至今仍是幾何學的基石。歐幾裏得的《幾何原本》更是數學史上的一部不朽巨著,它確立瞭公理化演繹推理的典範,將幾何學提升到瞭一個前所未有的理性高度,其影響深遠,曆經兩韆多年依然熠熠生輝。阿基米德,這位古希臘的百科全書式天纔,在幾何、物理學和工程學領域都做齣瞭卓越貢獻,他對無限小和麯麵麵積的求解,預示瞭微積分的萌芽。 然而,數學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它如同大河奔流,時而激蕩,時而平靜,又時而匯聚新的支流。在中世紀,當歐洲經曆一段相對沉寂的時期,數學的火種在東方得到瞭傳承與發揚。印度數學傢在數字係統方麵取得瞭突破性的進展,他們發明瞭位值製記數法,特彆是“零”的概念,這極大地方便瞭數的運算,為後來的代數發展奠定瞭基礎。阿拉伯數學傢則在繼承希臘和印度數學成果的基礎上,將其係統化、推廣化,並對代數(al-jabr)做齣瞭開創性的貢獻,引入瞭負數和符號運算,使得數學的錶達能力大大增強。 文藝復興的曙光重新點燃瞭歐洲對知識的渴望,數學也迎來瞭又一個黃金時代。代數方程的求解、概率論的興起,都為這門學科注入瞭新的活力。笛卡爾的解析幾何將代數與幾何巧妙地結閤起來,為研究麯綫和方程提供瞭統一的視角,這是數學史上的又一次偉大融閤。費馬在數論上的探索,牛頓和萊布尼茨在微積分上的獨立創造,更是將數學推嚮瞭一個全新的高度。微積分,這門研究變化率和纍積量的工具,不僅解決瞭物理學中的大量難題,也為工程、經濟等諸多領域提供瞭強大的分析手段,至今仍是現代科學技術的核心語言。 隨後的幾個世紀,數學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嚮前發展。歐拉,這位多産的數學巨匠,幾乎涉足瞭數學的每一個分支,他引入瞭大量的符號(如e, i, π),並奠定瞭復分析、圖論等領域的基礎。高斯,被譽為“數學王子”,在數論、代數、幾何、分析、統計等領域都取得瞭非凡成就,他的工作深刻地影響瞭整個數學界。拉格朗日、拉普拉斯等人在分析力學和概率論上的貢獻,進一步鞏固瞭數學在描述和預測自然現象中的核心地位。 19世紀,數學展現齣驚人的抽象化和結構化趨勢。黎曼幾何的創立,為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提供瞭數學框架,徹底改變瞭我們對時空的認知。抽象代數的發展,如群論、環論、域論的齣現,揭示瞭數學結構之間的普遍聯係,為後來的抽象數學奠定瞭堅實基礎。康托爾集閤論的齣現,雖然一度引起爭議,但卻深刻地影響瞭數學的基礎,並引發瞭關於無窮的更深入思考。 20世紀至今,數學的疆域不斷拓展,應用領域日益廣泛。邏輯學與數學的結閤,催生瞭計算機科學。圖靈機的概念,以及後來馮·諾依曼架構的計算機,徹底改變瞭信息處理的方式,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都離不開數學的支撐。微分幾何、拓撲學在物理學中的應用,如弦理論、粒子物理學,都在試圖理解宇宙的最基本規律。代數幾何、數論在密碼學中的應用,保障瞭現代數字通信的安全。金融數學、運籌學等新興領域,則將數學工具應用於解決復雜的經濟和管理問題。 《數學的足跡》不僅僅是一部數學史的編年史,更是一次對人類智慧的贊頌。它展現瞭數學如何從簡單的計數和測量,演變成一門高度抽象、嚴謹且充滿創造力的學科。它揭示瞭數學概念是如何在不同文明、不同時代相互激化、融閤,並最終塑造瞭我們今天的世界。從宏觀宇宙到微觀粒子,從抽象思想到具體應用,數學無處不在,它如同文明的基因,代代相傳,不斷進化,為人類的認知邊界和實踐能力開闢新的可能。 本書將深入探討這些關鍵的轉摺點,介紹那些改變數學麵貌的傑齣人物,剖析那些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數學理論。我們將追溯那些曾經被視為“不可能”的問題,如何被一代代數學傢們以非凡的毅力和智慧攻剋;我們將看到數學如何從純粹的理論探索,逐漸滲透到科學的各個角落,成為現代科技發展的“硬核”。 通過閱讀《數學的足跡》,讀者將能夠: 理解數學的本質: 認識到數學並非枯燥的公式堆砌,而是對模式、結構、邏輯和關係的深刻探究,是人類理性思維的極緻體現。 感受數學的演變: 瞭解數學概念和方法如何在曆史長河中逐步積纍、發展、變革,以及其背後的人文與社會因素。 領略數學傢的風采: 走近那些在各自時代獨領風騷的數學巨匠,感受他們的思考方式、創新精神和不懈追求。 洞察數學的應用: 認識到數學在物理、工程、計算機、經濟、藝術等各個領域所發揮的關鍵作用,以及其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激發對數學的興趣: 擺脫對數學的刻闆印象,發現數學的魅力與美感,體會它作為一門“美的科學”的獨特之處。 《數學的足跡》是一次關於知識、關於智慧、關於人類文明探索的宏大敘事。它旨在為廣大讀者,無論您是否是數學專業人士,提供一個深入瞭解數學世界的窗口,幫助您認識到數學在人類曆史和未來發展中所扮演的不可替代的角色。它將證明,數學並非高不可攀的象牙塔,而是每個人都可以參與、欣賞並受益的普適性語言,是理解世界、塑造未來的重要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遠超齣瞭我最初的預期。蔡天新先生的寫作,充滿瞭對數學的熱愛和對知識的敬畏。他不僅僅是一位數學傢,更是一位傑齣的傳播者,他能夠將自己深厚的學識,用最易懂、最有趣的方式展現給大眾。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數學發展中的一些“小故事”,比如那些天纔數學傢們的軼事,他們的奇思妙想,以及他們之間的一些趣聞軼事。這些故事,讓冰冷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鮮活,也讓我們看到瞭數學傢們作為普通人的另一麵。書中對不同時期數學發展的社會背景和文化影響的探討,也讓我對數學有瞭更全麵的認識。它不再是孤立的學科,而是與人類文明的進步緊密相連。這本書讓我感到,數學,原來可以如此迷人,如此深刻,如此富有詩意。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驚喜,是它將數學史與哲學、曆史、藝術等領域巧妙地結閤起來。蔡天新先生在講述數學發展的同時,並沒有忽略它與人類思想史的深刻聯係。比如,他如何將古希臘哲學中的理性主義思想與歐幾裏得幾何學聯係起來,又如何將文藝復興時期對自然的興趣推動瞭數學的研究。我特彆期待書中關於近代數學發展的部分,比如微積分的誕生,它不僅僅是數學上的一個巨大飛躍,更是推動瞭整個科學革命的進程。書中對牛頓、萊布尼茨以及他們之後的數學傢們的研究,是否會深入到他們思想的碰撞和相互啓發?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看到,數學不僅僅是冰冷的數字和公式,它更是人類對宇宙規律的探索,是構建我們認知世界框架的重要基石。它也讓我思考,數學的抽象性究竟是如何幫助我們理解更廣闊的現實世界的。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一種跨學科的、全方位的知識啓迪。

評分

《數學簡史(蔡天新)》這本書,我拿到手的時候,就被它沉甸甸的質感和封麵設計所吸引。翻開第一頁,一股曆史的厚重感撲麵而來,仿佛穿越瞭時空的隧道,準備去探尋那些塑造瞭我們今天世界的數學思想。作者蔡天新先生,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位非常值得尊敬的數學傢和科普作傢。他的文字,總能有一種化繁為簡的魔力,將那些晦澀難懂的數學概念,用生動有趣、娓娓道來的方式呈現在讀者麵前。我特彆期待他如何梳理數學這門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學科的發展脈絡,從古希臘的幾何學,到阿拉伯世界的代數,再到近代科學革命中的微積分,最後抵達現代數學的各個分支。我很好奇,他是否會重點介紹那些偉大的數學傢們,他們的生活經曆、他們的靈感迸發,以及他們如何突破時代的局限,創造齣影響深遠的數學理論。這本書給我的感覺,不僅僅是一本單純的數學史,更像是一部人類智慧的史詩,展現瞭人類在認識世界、理解宇宙過程中所付齣的艱辛努力和輝煌成就。我準備花上大量的時間,慢慢品讀,細細體會,讓自己的數學視野得到一次深刻的拓展和升華。

評分

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將數學的宏大敘事與人文精神巧妙融閤。蔡天新先生的文字,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讀者在數學的浩瀚星空中漫遊。他不僅講解瞭數學理論的演變,更著力於展現數學傢們的思想火花和不懈追求。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數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性的探討,比如數學與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甚至與藝術和音樂之間的聯係。這讓我認識到,數學並非是獨立於世的學科,而是滲透在各個領域,是理解自然和人類社會的重要工具。書中對於數學證明的演進,從直觀的幾何證明到形式化的邏輯推理,也讓我看到瞭數學嚴謹性的不斷提升。這本書的閱讀,讓我對數學的認識,從簡單的工具,升華到瞭對人類智慧和創造力的深刻理解。它是一次令人愉悅的知識探索之旅,也讓我對未來數學的發展充滿瞭期待。

評分

我最近在讀《數學簡史(蔡天新)》這本書,被書中對數學發展的細緻描繪所深深吸引。作者不僅梳理瞭數學理論的演進,還深刻地探討瞭數學在不同文明和時代背景下的發展軌跡。我尤其對書中關於中國古代數學的章節感到好奇,作者是如何將中國古代數學的成就,例如《九章算術》等,與世界數學史的主流敘事相結閤的?這讓我對中華文明在數學領域的貢獻有瞭更深的認識。同時,書中對數學思想的抽象化和普遍化過程的講解,也讓我對數學的本質有瞭更清晰的理解。例如,數的概念是如何從具體的物體數量演變到抽象的數學對象的,幾何學的研究是如何從現實世界中的圖形推廣到更高維度的空間的。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對人類思維方式和智慧發展曆程的一次深刻迴顧,讓我對數學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評分

我一直認為,科學史的書籍,最重要的是能夠激發讀者的思考,而不僅僅是傳遞信息。《數學簡史(蔡天新)》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在我閱讀的過程中,我經常會被書中提齣的問題所吸引,然後不由自主地去思考,這些數學傢們是如何想到的?他們麵對的難題是什麼?他們是如何突破思維的局限的?書中對數學發展中一些關鍵性轉摺點的描述,比如微積分的誕生、非歐幾何的齣現,讓我看到瞭科學革命是如何由數學驅動的。我特彆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內,將如此龐雜的數學史梳理得如此清晰而又引人入勝的。它讓我明白瞭,數學的進步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曆瞭漫長的探索、質疑、修正和重建的過程。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思維的啓迪,讓我看到瞭人類智慧的偉大力量,以及數學作為一門學科的持續生命力。

評分

這本書我斷斷續續地讀瞭有幾天瞭,雖然還未讀完,但已經深深地被它所吸引。蔡天新先生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他不像一些純粹的學術著作那樣枯燥乏味,而是充滿瞭人文關懷和故事性。他能夠將復雜的數學概念,比如數論、群論、拓撲學等等,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和生動的故事來解釋,讓我這個數學愛好者也能輕鬆理解。我尤其喜歡他筆下那些數學傢的形象,他們不再是冰冷的符號和公式,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追求的鮮活個體。讀到丟番圖、歐拉、高斯、黎曼這些名字時,我仿佛看到瞭他們在燈下苦思冥想的身影,感受到瞭他們麵對難題時的那種執著和喜悅。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數學並非是空中樓閣,它是根植於人類的實踐活動,是解決現實問題的重要工具,也是探索宇宙奧秘的語言。它不僅能訓練我們的邏輯思維,更能培養我們的抽象思維和創造力。我發現,這本書的價值,並不僅僅在於知識的傳授,更在於它能夠激發我們對數學的興趣,讓我們重新審視數學在我們日常生活和科技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似乎不是簡單地按照時間順序來敘述,而是更注重數學思想的演變和不同分支之間的聯係。我特彆期待書中關於“數”這個概念的起源和發展,從最初的計數工具,到數的概念的抽象化,再到數的運算和性質的研究,這個過程一定充滿瞭有趣的思考。同時,我也對書中關於“證明”的演變非常感興趣,從古代的歸納法到現代的公理化體係,數學的嚴謹性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來的?這本書讓我看到,數學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思想的深化和邏輯的拓展。蔡天新先生作為一位資深的數學傢,他能夠從宏觀的角度審視數學的發展,並將其中的精髓提煉齣來,這本身就具有極高的價值。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對數學的本質有更深刻的認識,理解數學作為一門科學的獨特魅力和重要地位。

評分

作為一名對科學史一直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係統性地講述數學發展曆程的書籍。《數學簡史(蔡天新)》這本書,無疑滿足瞭我長久以來的期待。我注意到作者在書中花瞭相當大的篇幅來講述古代數學,比如巴比倫、埃及的數學成就,以及希臘數學的理性精神和邏輯體係的建立。我特彆好奇,在那個沒有發達計算工具的時代,那些偉大的數學傢們是如何進行如此精妙的推導和論證的。同時,書中對中世紀阿拉伯數學的介紹也讓我眼前一亮,我一直以為數學的發展是從歐洲開始的,這本書的齣現,糾正瞭我的一些片麵認識。作者對不同文化背景下數學發展的比較,也讓我對數學的普適性和人類智慧的共通性有瞭更深的理解。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數學概念的演變過程,例如“數”的概念是如何從具象走嚮抽象,幾何學是如何從測量土地發展到研究空間性質的,微積分又是如何孕育而生的。這本書讓我感受到,數學的發展並非是綫性的,而是充滿瞭麯摺、交流和融閤,是人類文明不斷進步的縮影。

評分

我之前對數學的瞭解,大多停留在學校裏學習的那些公式和定理,總覺得它有些枯燥和遙遠。但自從翻開《數學簡史(蔡天新)》這本書,我的看法徹底改變瞭。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不僅僅是羅列事實,更是將數學傢的故事、他們的探索過程、甚至是他們的睏惑和掙紮都娓娓道來。我讀到關於費馬大定理的研究曆史時,就被那種跨越幾個世紀的堅持和智慧深深打動。書中對數學分支的介紹,也讓我大開眼界,比如我從未想過數論可以如此引人入勝,而代數又是如何從解決方程發展到如此抽象的領域。蔡天新先生能夠用如此生動形象的語言,將那些看似高深的數學概念解釋清楚,這本身就是一種非凡的功力。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數學並非是少數天纔的專利,它蘊含在人類文明的方方麵麵,是理解世界、解決問題的重要工具。它也點燃瞭我進一步探索數學奧秘的熱情,讓我看到瞭數學背後那無窮的魅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