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现代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试图以一个工程从业人员的视角来介绍无线通信系统,共分10章,包括:概率论、随机过程与无线通信、无线信道、调制与解调、线性调制与信道均衡、正交频分复用调制(OFDM)、信道编码、多天线技术、同步技术、衰落信道中的分集技术和调度机制与链路适应,《现代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的重点主要聚焦在无线通信系统,试图用有限的篇幅将无线系统设计中的核心技术讲解透彻。 崔盛山 编著 崔盛山,本科和研究生就读于北京邮电大学、博士就读于(美国)新泽西理工学院。博士研究期间,曾与靠前知名信息论/通信理论专家H.V.Poor(普林斯顿大学)、S.Shamai(以色列理工)以及G.Foschini(贝尔实验室,MIMO发明人)合作,论文发表于IEEE的期刊(IEEE Transaction on Information Theory)。崔盛山博士曾就职于西门子(中国)通信集团、三星(美国)半导体部门,以及高通(美国)。曾经参与于高通公司靠前代和第二代LTE基带芯片的研发,以及三星的LTE基带芯片的研发。现就职于高通研发中心从事下一代卫星通信的等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初衷,主要是想了解一下5G技术的一些底层逻辑,因为现在到处都在谈论5G,但很多介绍都停留在概念层面,不够深入。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它把5G的核心技术,比如大规模MIMO、网络切片、边缘计算等等,都做了非常系统化的梳理。我特别喜欢它对大规模MIMO的讲解,通过大量的仿真分析和理论推导,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增加天线数量就能大幅提升通信容量和覆盖范围,以及其中的关键技术,比如波束赋形和空分多址。而且,书中对于网络切片的概念,也解释得非常到位,让我理解了为什么5G能够为不同应用场景提供定制化的网络服务。它不仅仅是罗列技术名词,更重要的是阐述了这些技术是如何相互配合,共同构建起一个更高效、更灵活的通信网络。读完这本书,我对5G的能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未来的通信发展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带着我去了一趟现代通信的“幕后探险”。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通信现象,比如手机信号时有时无,或者视频会议卡顿,在这本书里都有了“合理解释”。作者在分析多径效应时,用了几个非常生动的比喻,让我很容易就理解了信号在传播过程中是如何受到反射、衍射等影响,从而产生多径衰落。而且,书中关于抗衰落技术的部分,也讲得非常细致,从分集技术到均衡技术,每一个方面都做了深入的探讨,并给出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和工程实现方法。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关于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的讲解,它解决了传统单载波传输方式的 ISI(码间串扰)问题,是现代通信系统中最核心的技术之一。书中对OFDM的原理,包括子载波划分、IFFT/FFT变换等都做了详细介绍,并且结合了其在4G、5G等通信标准中的应用,让我看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评分这本书我前前后后翻了好几遍,虽然名字听起来很“硬核”,但实际读起来,它的逻辑线索特别清晰,循序渐进地把一个庞大复杂的领域拆解开来,让我这个原本对通信一窍不通的人,也能慢慢理解其中的奥秘。作者在讲解基本原理时,总是能找到非常贴切的比喻,比如描述信道传输时的损耗,就好像给小鸟的歌声戴上厚厚的耳罩,声音自然就衰减了。而且,书中大量的图示和表格,简直是我的“救星”,很多抽象的概念,一旦配上形象的图,瞬间就豁然开朗。最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花了很多篇幅去讲实际应用,比如我们每天都在用的手机,它背后是如何工作的,信号是怎么从我们手里传到远方基站的,再到另一个手机上的,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感觉,真的太棒了。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可以作为很多想要了解现代科技背后逻辑的普通读者的入门读物,它把原本枯燥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而且实用性极强。
评分我最近正在为一个项目收集资料,需要一些关于信号编码和解码的深入研究,找了很多文献,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直到我看到了这本书,我简直是如获至宝。书中关于纠错编码的章节,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制的!它不仅详细介绍了RS码、卷积码等经典编码方式的原理,还对它们在实际通信中的优缺点做了详尽的分析,特别是我特别关注的短码和长码的选择,书中给出了非常精辟的见解。更重要的是,它还联系了最新的技术发展,比如LDPC码和Polar码,在描述这些前沿技术时,作者没有简单堆砌术语,而是从其背后的数学思想和工程实现角度出发,层层剥茧,让我这个非专业背景的人也能领略到其中的巧妙之处。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译码算法的论述,对于Turbo译码和LDPC译码的迭代过程,以及它们收敛速度的比较,都讲解得非常透彻。这本书让我对通信系统的鲁棒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我后续的理论推导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我一直对无线通信的频谱利用问题非常感兴趣,特别是随着无线设备数量的爆发式增长,频谱资源越来越紧张,如何高效地利用频谱就成了一个关键的挑战。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些非常宝贵的思路。它详细介绍了目前主流的频谱接入技术,包括时分多址(TDMA)、频分多址(FDMA)、码分多址(CDMA)等,并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以及适用场景。更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中还讨论了一些新兴的频谱共享技术,比如认知无线电(Cognitive Radio)和软件定义无线电(Software Defined Radio),这些技术为解决频谱短缺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作者在讲解认知无线电时,不仅仅是描述其概念,还深入探讨了其关键技术,例如频谱感知、动态频谱接入策略等,并分析了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和机遇。这本书让我对无线通信的频谱管理和优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未来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的进一步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