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外国教育史教程
定价:31.10元
售价:14.0元,便宜17.1元,折扣45
作者:吴式颖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6-01
ISBN:9787107156335
字数:474000
页码:38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本书在处理历史分期问题时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划归近代,把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划归现代,意在更好地反映教育自身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并强调教育观念变革的意义,强调影响教育发展的多方面因素。无论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变革,还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兴起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都是当时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这样的处理还可以加强读者对世界范围内教育现代化历史进程和不同类型的了解。
(二)外国教育史所涉地域宽广,时跨古今,内容极为丰富,但作为一门学科的教科书,只能取其要者以论述之。因此,本书在章节的安排上,除坚持贯彻厚今薄古、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并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密切联系等原则要求外,既十分注意较系统地反映外国教育史发展的基本轨迹,又尽力突显各个时期人类在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上所取得的重要的成就与经验,尽可能做到对各种教育问题的论述详略得当。例如在近代部分,本书一般是将各国重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安排在对该国有关时期教育制度的论述后作比较简要的介绍,而对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福禄培尔等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教育思想则设有专章,进行更为详细的论述。在现代部分,本书对杜威、蒙台梭利和马卡连柯也设专章进行了较细致的评述。此外,本书在现代部分设立专章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苏联教育和发展中国家的教育,这对读者了解各种不同类型国家的教育现代化进程及其遇到的问题,并从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角度总结历史经验是有益处的。
(三)本书作者在史料的选用上力求准确,尽可能地使用了手资料;在论述中力求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对各种教育思想与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我们认识到,这是提高教材质量的基本保证。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体量看起来挺厚实,内容密度也相当高,但阅读起来却不觉得枯燥乏味,这得益于作者在处理复杂历史事件时的叙事节奏感。比如,涉及到二十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教育思想的巨大波动,书中没有陷入简单的善恶评判,而是细致地分析了民族主义和功利主义教育思潮是如何被推向极端,以及战后各国在教育改革中对“国际理解教育”和“和平教育”的重视程度。作者在讨论战后美国教育,特别是斯波特伍德计划及其对科学教育的推动时,文字充满了历史的张力,让人感受到那种举国上下致力于技术超越的决心。再者,它对现代教育理论流派的梳理,如结构主义、建构主义等,虽然没有像专业心理学书籍那样深入到实验细节,但对于厘清这些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核心主张和历史渊源,却是极其到位的。对于我这种非教育专业出身的读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认知地图,帮助我分辨出哪些是历史的继承,哪些是真正的创新。整体来看,这本书的学术性和可读性做到了很好的平衡,绝非那种索然无味的教科书式陈述。
评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在收尾部分对当代全球教育议题的关照。它没有止步于对过去数百年的回顾,而是将笔触延伸到了后现代思潮对教育的挑战,以及信息技术革命对传统学校形态的颠覆。作者对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公平性、教育质量标准化的讨论,展现了相当高的敏感度。书中对“终身学习”理念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的梳理,特别是它如何从一种社会福利概念,逐渐演变为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这条脉络勾勒得非常清晰有力。这种对教育史的回顾与对现实问题的呼应,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历史研究范畴,更像是一部具有前瞻性的教育思想指南。它引导读者思考,在面对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带来的冲击时,我们应该如何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以构建面向未来的、更具人文关怀的教育体系。阅读全书后,我对于“教育”这个概念的理解不再是静态的知识传授,而是一个不断自我反思、适应和进化的复杂社会建构过程,收获是全方位的。
评分我必须得说,这本书在处理跨文化教育思想交流方面,做得比我预期的要好得多。很多传统教材在谈到近现代教育时,往往会将焦点集中在美、英、法等西方强国,对其他区域的提及较为简略。但令人惊喜的是,这本《教程》相当详尽地回顾了启蒙运动后期,欧洲教育思想如何反向输出并影响了俄国彼得大帝的改革,以及在德意志邦国中,洪堡模式大学的诞生及其对“研究与教学统一”原则的坚持。作者对洪堡教育思想的解读,深刻阐释了它如何从一个区域性的学术实验,最终演变为影响全球高等教育体系的典范。我尤其喜欢它对19世纪后期,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论述。不同于一些枯燥的理论介绍,作者将实用主义教育理念,置于美国快速工业化和民主化进程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解释了为什么“做中学”、“教育即生活”的理念会产生如此强大的社会土壤。书中对杜威教育哲学中“社会经验的不断重建”这一核心概念的剖析,极富启发性,让我对现代探究式学习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种将教育理论与社会变迁紧密绑定的叙事手法,使得整本书充满了生命力和现实关怀。
评分这本《[二手] 外国教育史教程》着实让我对教育的发展脉络有了耳目一新的认识。记得我刚翻开它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对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时期教育思想的深入剖析,那份对知识与美德的极致追求,在作者的笔下显得如此鲜活。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人名和年代,而是巧妙地将当时的社会背景、哲学思潮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比如,它细致地阐述了雅典民主制度如何催生了辩论术和公民教育的兴起,而斯巴达的军事化教育体系又是如何塑造了其独特的社会结构。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多元思想碰撞的时代,亲身体会了不同城邦教育理念的差异与冲突。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论述,那种将信仰与理性相结合的尝试,虽然在现代看来有些僵化,但却是西方高等教育体系建立的基石。书中对大学起源的描述,从最初的行会组织发展到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机构,整个演变过程逻辑清晰,条理分明,让人不禁感叹知识传播的路径是多么曲折而坚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中保持的批判性视角,没有将历史人物简单“神化”,而是客观地分析了他们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局限性。这本书无疑为我理解当代西方教育体系的根源提供了一把极佳的钥匙,读起来酣畅淋漓,收获颇丰。
评分说实话,刚拿到这本成色略显陈旧的教材时,我心里其实是有点打鼓的,毕竟是二手书嘛,内容的新旧程度是个隐患。然而,一旦沉浸其中,那些关于文艺复兴后欧洲教育变革的描述,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对人文主义教育的复兴,特别是伊拉斯谟等人的教育思想,描绘得尤为生动。书中不仅仅停留在“培养完整的人”这一口号上,而是深入探讨了这种教育如何渗透到贵族家庭、宫廷和早期大学的课程设置中,比如拉丁文、希腊文和修辞学的重要性是如何被重新抬高的。接着,当读到近代早期自然科学兴起对教育理念的冲击时,那种思维范式的转变被作者捕捉得十分到位。十七世纪的经验主义思潮,如何促使教育更加注重观察、实验和对自然规律的探究,书中通过对培根和洛克思想的对比分析,展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洛克在《一些关于教育的思考》中提出的“白板说”,作者没有将其简单地视为一种心理学观点,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社会对个体潜能开发和精英培养的期望背景下进行解读,视野非常开阔。整本书的结构设计也很有匠心,各个章节之间衔接自然,不会让人觉得知识点是零散堆砌的,倒像是在看一部宏大的历史长卷,层层递进,引人入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