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ISO9001:2015内审员实战通用教程
:55.00元
作者:张智勇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111545026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正文共分3个部分。第1部分对质量管理体系系列标准做了概括性论述,并对过程方法、七项质量管理原则,以及ISO9001:2015的理解作了详细的讲解。第2部分讲述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通过对审核方案管理、审核实施的详细讲解,使读者掌握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全过程,同时对内审员应具备的知识、能力、技巧与方法,做了详细说明。第3部分讲述管理评审,从管理评审计划的制订、管理评审的实施、管理评审报告的编写几个方面详细地介绍了管理评审的全过程。本书所附的光盘中,附录1、附录2对ISO9001:2015新增要求——风险管理、知识管理,做了详细讲解。附录3对ISO9001:2015的审核要点作了讲解,并配上审核案例分析。附录4为读者提供了17份审核检查表,包括部门审核检查表以及用过程方法编制的审核检查表。附录5、附录6针对ISO9001:2015的文件编写要求进行了讲解。附录7、附录8是针对内审员的训练练习题。本书在进行理论讲述时,辅以了大量实用性案例。
目录
前言
第1部分 ISO 9001:2015标准的理解
第1章 质量管理体系国际标准介绍 2
1.1 ISO组织简介 2
1.1.1 ISO/TC 176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 2
1.1.2 IEC与ISO的关系 2
1.2 ISO 9000族标准的历史沿革与构成 2
1.2.1 ISO 9000族标准的历史沿革 2
1.2.2 ISO 9000族标准的构成 3
1.3 ISO 9001:2015标准修订情况 4
1.3.1 质量管理原则的变化 4
1.3.2 ISO 9001:2015结构的变化 5
1.3.3 ISO 9001:2015术语与定义的变化 10
1.3.4 ISO 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变化 10
1.3.5 ISO 9001:2015与其他管理体系标准的关系 11
1.4 过程方法(流程管理) 12
1.4.1 什么是过程 13
1.4.2 什么是过程方法 16
1.4.3 PDCA循环 18
1.4.4 ISO 9001:2015 PDCA过程模式图 20
1.4.5 过程方法应用指南 21
1.4.6 单一过程分析图——乌龟图 23
1.4.7 过程流程图 25
1.4.8 过程绩效指标的建立 26
1.4.9 过程及过程绩效指标案例 29
1.5 七项质量管理原则 38
1.5.1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38
1.5.2 领导作用 39
1.5.3 全员积极参与 40
1.5.4 过程方法 40
1.5.5 改进 41
1.5.6 循证决策(基于证据的决策方法) 42
1.5.7 关系管理 43
1.6 质量管理体系重要术语 44
1.6.1 关于ISO 9001标准中的术语的说明 44
1.6.2 产品、服务 45
1.6.3 质量 46
1.6.4 质量方针 49
1.6.5 质量目标 49
1.6.6 质量管理 50
1.6.7 质量管理体系 51
1.6.8 监视、测量 52
第2章 ISO 9001:2015标准的理解 54
2.1 引言(标准条款:0) 54
2.1.1 总则(标准条款:0.1) 54
2.1.2 质量管理原则(标准条款:0.2) 57
2.1.3 过程方法——总则(标准条款:0.3——0.3.1) 57
2.1.4 策划—实施—检查—处置循环(标准条款:0.3.2) 59
2.1.5 基于风险的思维(标准条款:0.3.3) 60
2.1.6 与其他管理体系标准的关系(标准条款:0.4) 62
2.2 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标准条款:1、2、3) 62
2.3 组织环境(标准条款:4) 64
2.3.1 理解组织及其环境(标准条款:4.1) 64
2.3.2 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标准条款:4.2) 65
2.3.3 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标准条款:4.3) 66
2.3.4 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标准条款:4.4) 69
2.4 领导作用(标准条款:5) 72
2.4.1 领导作用和承诺——总则(标准条款:5.1——5.1.1) 72
2.4.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标准条款:5.1.2) 73
2.4.3 质量方针(标准条款:5.2) 74
2.4.4 组织岗位、职责和权限 (标准条款:5.3) 76
2.5 策划(标准条款:6) 77
2.5.1 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标准条款:6.1) 77
2.5.2 质量目标及其实现的策划(标准条款:6.2) 79
2.5.3 变更的策划(标准条款:6.3) 86
2.6 支持(标准条款:7) 87
2.6.1 资源——总则(标准条款:7.1——7.1.1) 87
2.6.2 人员(标准条款:7.1.2) 87
2.6.3 基础设施(标准条款:7.1.3) 88
2.6.4 过程运行环境(标准条款:7.1.4) 89
2.6.5 监视和测量资源(标准条款:7.1.5) 91
2.6.6 组织的知识(标准条款:7.1.6) 94
2.6.7 能力(标准条款:7.2) 95
2.6.8 意识(标准条款:7.3) 97
2.6.9 沟通(标准条款:7.4) 99
2.6.10 形成文件的信息(标准条款:7.5) 100
2.7 运行(标准条款:8) 107
2.7.1 运行策划和控制(标准条款:8.1) 107
2.7.2 产品和服务要求(标准条款:8.2) 108
2.7.3 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和开发(标准条款:8.3) 112
2.7.4 外部提供的过程、产品和服务的控制(标准条款:8.4) 122
2.7.5 生产和服务提供——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标准条款:8.5——8.5.1) 128
2.7.6 标识和可追溯性(标准条款:8.5.2) 131
2.7.7 顾客或外部供方的财产(标准条款:8.5.3) 133
2.7.8 防护(标准条款:8.5.4) 135
2.7.9 交付后的活动(标准条款:8.5.5) 138
2.7.10 更改控制(标准条款:8.5.6) 139
2.7.11 产品和服务的放行(标准条款:8.6) 140
2.7.12 不合格输出的控制(标准条款:8.7) 142
2.8 绩效评价(标准条款:9) 145
2.8.1 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总则(标准条款:9.1——9.1.1) 145
2.8.2 顾客满意(标准条款:9.1.2) 146
2.8.3 分析与评价(标准条款:9.1.3) 148
2.8.4 内部审核(标准条款:9.2) 151
2.8.5 管理评审(标准条款:9.3) 153
2.9 改进(标准条款:10) 154
2.9.1 总则(标准条款:10.1) 154
2.9.2 不合格和纠正措施(标准条款:10.2) 156
2.9.3 持续改进(标准条款:10.3) 163
第2部分 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
第3章 审核概论 166
3.1 与审核有关的术语与定义 166
3.2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目的 171
3.3 各类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区别 173
3.4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特点 174
3.5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原则 174
3.6 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组织管理 176
第4章 内部审核员 178
4.1 内审员的条件 178
4.2 内审员的个人行为要求 178
4.3 内审员的作用 179
4.4 内审员的知识和技能 179
4.4.1 管理体系审核员的通用知识和技能 179
4.4.2 质量管理领域审核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180
4.4.3 审核组长的通用知识和技能 181
4.5 内审员的工作方法和技巧 182
4.5.1 审核工作方法 182
4.5.2 审核技巧 183
4.6 现场审核活动的控制 185
4.7 有利与有害的审核员特质 186
4.8 内审员应克服的不良习惯 187
4.9 成功审核的几个要点 187
4.10 审核中可能见到的人物类型及对策 187
第5章 审核方案管理 190
5.1 审核方案管理概述 190
5.1.1 审核方案的内容 190
5.1.2 审核方案管理概述 191
5.2 确立审核方案的目标 192
5.2.1 确定审核方案目标时考虑的因素 192
5.2.2 审核方案目标示例 193
5.3 建立审核方案 193
5.3.1 审核方案管理人员的作用和职责 193
5.3.2 审核方案管理人员的能力 194
5.3.3 确定审核方案的范围和详略程度 194
5.3.4 识别和评估审核方案风险 197
5.3.5 建立审核方案的程序 198
案例5-1:年度审核方案 198
5.3.6 识别审核方案资源 199
5.4 实施审核方案 200
5.4.1 规定每次审核的目标、范围和准则 200
5.4.2 选择审核方法 201
5.4.3 选择审核组成员 201
5.4.4 为审核组长分配每次的审核职责 202
5.4.5 管理审核方案结果 203
5.4.6 管理和保持审核方案记录 203
5.5 监视审核方案 204
5.5.1 审核方案监视的内容 204
5.5.2 审核方案的修改 204
5.6 评审和改进审核方案 204
案例5-2: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控制程序 205
第6章 审核实施 210
6.1 审核实施概述 210
6.2 审核的启动 211
6.2.1 与受审核方建立初步联系 211
6.2.2 确定审核的可行性 211
6.3 审核活动的准备 212
6.3.1 审核准备阶段的文件评审 212
6.3.2 编制审核计划 212
案例6-1:内部审核计划 214
案例6-2:职能分配矩阵表 216
6.3.3 审核组工作分配 218
6.3.4 准备工作文件 218
案例6-3:各部门通用审核检查表 223
案例6-4:产品研发部审核检查表 229
案例6-5:质量部审核检查表 235
案例6-6:“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审核检查表 242
6.4 审核活动的实施 248
6.4.1 举行会议 248
案例6-7:会议怎么开? 249
6.4.2 审核实施阶段的文件评审 251
6.4.3 审核中的沟通 252
6.4.4 向导的作用和职责 253
6.4.5 信息的收集和验证(现场审核) 254
6.4.6 形成审核发现 258
案例6-8:不符合报告 261
6.4.7 准备审核结论 262
6.4.8 举行末次会议 263
案例6-9:末次会议怎样开? 265
6.5 审核报告的编制和分发 265
6.5.1 审核报告的编制 265
6.5.2 审核报告的分发 267
案例6-10:审核报告 267
案例6-11:不符合项分布表 269
6.6 审核的完成 271
6.7 审核后续活动的实施 271
6.7.1 纠正措施在内部审核中的重要性 271
6.7.2 纠正措施要求的提出 272
6.7.3 纠正措施的批准 272
6.7.4 纠正措施的实施 272
6.7.5 纠正措施的跟踪和验证 273
第3部分 管 理 评 审
第7章 管理评审 276
7.1 管理评审概述 276
7.2 管理评审与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比较 279
7.3 管理评审的实施过程 279
7.4 管理评审案例 280
案例7-1:管理评审计划 280
案例7-2:管理评审会议议程 282
案例7-3:管理评审报告 284
参考文献 286
附录——光盘部分
附录1 风险管理
附1.1 概述
附1.2 明确环境信息
附1.3 风险识别
附1.4 风险分析
附1.5 风险评价
附1.6 风险应对
附1.7 风险监督、检查和改进
附录2 知识管理
附2.1 概述
附2.2 知识管理的实施
附录3 ISO 9001:2015标准的审核要点与审核案例分析
附3.1 组织环境(标准条款:4)
附3.1.1 理解组织及其环境(标准条款:4.1)
附3.1.2 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标准条款:4.2)
附3.1.3 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标准条款:4.3)
附3.1.4 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标准条款:4.4)
附3.2 领导作用(标准条款:5)
附3.2.1 领导作用和承诺——总则(标准条款:5.1——5.1.1)
附3.2.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标准条款:5.1.2)
附3.2.3 方针(标准条款:5.2)
附3.2.4 组织岗位、职责和权限(标准条款:5.3)
附3.3 策划(标准条款:6)
附3.3.1 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标准条款:6.1)
附3.3.2 质量目标及其实现的策划(标准条款:6.2)
附3.3.3 变更的策划(标准条款:6.3)
附3.4 支持(标准条款:7)
附3.4.1 资源——总则(标准条款:7.1——7.1.1)
附3.4.2 人员(标准条款:7.1.2)
附3.4.3 基础设施(标准条款:7.1.3)
附3.4.4 过程运行环境(标准条款:7.1.4)
附3.4.5 监视和测量资源(标准条款:7.1.5)
附3.4.6 组织的知识(标准条款:7.1.6)
附3.4.7 能力(标准条款:7.2)
附3.4.8 意识(标准条款:7.3)
附3.4.9 沟通(标准条款:7.4)
附3.4.10 形成文件的信息(标准条款:7.5)
附3.5 运行(标准条款:8)
附3.5.1 运行策划和控制(标准条款:8.1)
附3.5.2 产品和服务的要求(标准条款:8.2)
附3.5.3 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和开发(标准条款:8.3)
附3.5.4 外部提供的过程、产品和服务的控制(标准条款:8.4)
附3.5.5 生产和服务的提供——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标准条款:8.5—8.5.1)
附3.5.6 标识和可追溯性(标准条款:8.5.2)
附3.5.7 顾客或外部供方的财产(标准条款:8.5.3)
附3.5.8 防护(标准条款:8.5.4)
附3.5.9 交付后的活动(标准条款:8.5.5)
附3.5.10 更改控制(标准条款:8.5.6)
附3.5.11 产品和服务的放行(标准条款:8.6)
附3.5.12 不合格输出的控制(标准条款:8.7)
附3.6 绩效评价(标准条款:9)
附3.6.1 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总则(标准条款:9.1——9.1.1)
附3.6.2 顾客满意(标准条款:9.1.2)
附3.6.3 分析与评价(标准条款:9.1.3)
附3.6.4 内部审核(标准条款:9.2)
附3.6.5 管理评审(标准条款:9.3)
附3.7 改进(标准条款:10)
附3.7.1 总则(标准条款:10.1)
附3.7.2 不合格和纠正措施(标准条款:10.2)
附3.7.3 持续改进(标准条款:10.3)
附录4 审核检查表
案例附4-1:采购部审核检查表
案例附4-2:生产部审核检查表
案例附4-3:设备管理部审核检查表
案例附4-4:营销部审核检查表
案例附4-5:仓库审核检查表
案例附4-6:人力资源部审核检查表
案例附4-7:企业管理部(含文控中心)审核检查表
案例附4-8:公司高层审核检查表
案例附4-9:“供应商开发与管理过程” 审核检查表
案例附4-10:“采购过程”审核检查表
案例附4-11:“监视和测量设备控制过程” 审核检查表
案例附4-12:“培训过程”审核检查表
案例附4-13:“合同评审过程”审核检查表
案例附4-14:“设备管理过程”审核检查表
案例附4-15:“文件控制过程”审核检查表
案例附4-16:“顾客满意度调查过程”审核检查表
案例附4-17:“产品检验过程”审核检查表
附录5 ISO 9001:2015文件编写说明
案例附5-1:产品设计和开发控制程序
附录6 流程图绘制
附录7 ISO 9001:2015标准理解练习题
附7.1 单项选择题
附7.2 多项选择题
附录8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知识练习题
附8.1 单项选择题
附8.2 多项选择题
附8.3 案例分析题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过去阅读过不少关于管理体系的资料,很多要么过于理论化,把人绕得云里雾里,要么就是流于表面,教了一些空洞的口号。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完美地平衡了理论的深度与实操的落地性。作者在阐述条文要求时,并没有简单地复制粘贴标准原文,而是用极其精炼且贴近企业日常运营的语言进行了解读,真正做到了“去术语化”的翻译。更关键的是,它提供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具和方法论,比如如何设计一套高效的审核检查表,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访谈,以及如何撰写出既客观又具有指导价值的观察记录。这些都不是教科书上能轻易找到的“秘籍”,而是经验的沉淀。每次我按照书中的建议去准备或实施某项工作时,都能感受到自己信心倍增,因为我知道自己手中握着的不是一堆理论,而是经过市场检验的实战工具箱。
评分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它对“通用性”的把握。虽然书名指向了特定的标准和角色,但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其中蕴含的管理哲学和思维方式,远远超越了特定体系的范畴。书中对于“系统性思维”、“流程化控制”以及“持续改进”的论述,是任何追求卓越运营的组织都需要的核心能力。这意味着,即使我的工作职责未来有所变动,或者我们组织采用的是其他管理标准,这本书所传授的核心方法论依然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和可迁移性。它教会的不是如何死记硬背规则,而是如何建立一套自我发现问题、自我修复问题的机制。这种培养深度思考能力和构建适应性系统的训练,才是这本书能带给我的,超越了单纯的“考试通过”价值,使其成为了我案头一本可以时常翻阅的、具有长期指导意义的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拿到手就能感觉到这绝对是一本用心制作的教材。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但又巧妙地融入了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些核心视觉元素,那种蓝与白的经典配色,透露出一种专业和严谨的气质。内页的排版也极其考究,字体大小适中,段落间距和行距都经过了精心设计,阅读起来毫不费力,即使是长时间盯着看,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在图表和示意图上的处理,那些流程图和模型的可视化效果做得非常出色,复杂的概念通过图形的辅助,一下子就变得清晰明了,这对于我们这种需要大量理解和记忆体系框架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很多同类的书籍往往在印刷细节上敷衍了事,导致内容传达的效率大打折扣,但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让人从拿起书的那一刻起,就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和敬意。这种对细节的把控,也侧面反映了作者团队对“质量”二字所蕴含的真正价值的深刻理解。
评分从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它没有那种传统教材的冷峻和说教感,反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坐在你对面,语重心长地跟你分享他多年摸爬滚打的心得体会。作者的文笔幽默又不失分寸,时常穿插一些生动的比喻和恰到好处的个人洞察,这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枯燥感。我常常在阅读一些相对枯燥的章节时,因为被作者某句精辟的总结或独到的见解逗乐或引发深思,从而重新提起精神继续深入。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大量的知识和思维模式。它不仅仅是在教我如何通过考试,更是在塑造一种积极、批判性和以结果为导向的职业素养。一本好的教材,其语言本身就应该是一种强大的学习驱动力,而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
评分我尝试着从内容逻辑性的角度来审视这本教程,发现它的章节划分和知识点串联简直是一气呵成,根本不像是一本“教程”,更像是一部经过精心编排的、循序渐进的实战演练手册。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和条文,而是从一个非常接地气的、企业管理者普遍面临的痛点入手,自然而然地引导我们进入到质量管理思维的构建过程。每一个知识模块之间的过渡都非常平滑,前一个章节的结论无缝衔接到下一个章节的起点,使得整个学习路径看起来异常流畅和自然。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具体审核技巧时所采用的那种“情景再现”的方式,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虚拟的沟通场景,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地去思考审核员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的各种复杂人际关系和突发状况。这种深度和广度兼备的结构设计,确保了读者不仅能理解“是什么”,更能明白“为什么”以及“怎么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