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現貨 圖說心經:[唐] 玄奘法師 著

正版現貨 圖說心經:[唐] 玄奘法師 著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唐] 玄奘法師 著,施青石 編
圖書標籤:
  • 心經
  • 玄奘
  • 佛教
  • 經書
  • 唐朝
  • 經典
  • 文化
  • 哲學
  • 玄學
  • 正版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鴻圖博華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甘肅人民美術齣版社
ISBN:9787552705140
商品編碼:20909561274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11-01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心經》在佛學界廣為流傳,是《大般若經》的一部分,並被認為是600 捲《大般若經》的心髓。260 字的《心經》不但將佛教思想的核心概念完整地呈現瞭齣來,還是治愈心病的經。佛經中說:“佛說種種法,為治種種心。”心就是指我們心中的煩惱。而《心經》就是要治我們的種種心,就叫人找到自心,認識自心,明白自心,打破迷情妄執,沐浴佛化,洗滌我們內心的垢穢,使人心平氣靜,進而擁有超脫的智慧,還我們本來清淨的境界。因此,《心經》可以說是幫助我們找迴自心的佛經。

  書中采用準確簡潔的現代圖解手法,一目瞭然的圖錶和生動有趣的手繪插圖,同娓娓道來的文字相得益彰,讓人們在視覺上的享受中獲得一次心靈的礪煉。


作者簡介:

原譯:玄奘法師(602-664),是中國唐代旅行傢、譯經傢和高僧,又稱唐三藏。他與鳩摩羅什、不空、真諦並稱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傢。由於玄奘有較高的漢文化素養,又精通梵文,所以他的譯文流暢優美,且忠於原意。他所翻譯的經、律、論三藏聖典精準,譯經的數量繁多。

  編者:施青石,80後,重慶大足人,業餘醉心研究佛教文化十餘年,曾與人共同編撰佛教普及讀物,後至北京從事媒體工作,吸取現代傳播手法編著《圖說金剛經》《圖說心經》等著作。


目錄:

第一章《心經》的由來與主旨

1.《心經》的起源:260字來源初探/2

2.《心經》與《大般若經》:二者之間什麼關係/4

3.《心經》最早漢譯本的譯者:鳩摩羅什/6

4.流傳最廣的漢譯本:玄奘法師與《心經》的因緣/10

5.《心經》的七個漢譯本:兩個略本和五個廣本/14

6.兩種《心經》:“廣本”和“略本”的區彆/16

7.《心經》般若思想的核心要義:空/20

8.《心經》的精神:明白並破除執著/24

9.《心經》的佛法道理:因緣所生法/28

10.《心經》的人生觀:人生是苦/30

第二章 與《心經》相關的一些問題

1.探討《心經》人物:佛陀在《心經》中的角色/34

2.《心經》說法盛會:有哪些人參加/38

3.《心經》的說法地點:佛陀與觀自在菩薩在哪裏開示/40

4.王捨城:在佛教史上為什麼如此重要/42

5.《心經》的聽眾:三種對象/44

6.《心經》的性質:是“經”還是“咒”/46

7.密教的般若佛母與心經女神:是否同屬一人/48

8.甚深禪定觀修狀態:觀自在菩薩說法/50

9.人們喜歡《心經》的原因:字句簡短,含義深遠/52

10.《心經》的應用:找迴自己的心/54

11.《心經》的文字:《大般若經》的精髓/56

12.《心經》流通分:與一般經典有何不同/58

13.揭諦揭諦,波羅揭諦:《心經》咒語齣自何處/60

14.《大般若經》的說法地:四處/64

第三章 如何讀懂《心經》

1.掌握關鍵佛法詞匯:體會《心經》世界/70

2.瞭解佛法詞匯梵語原意:解開《心經》經文真義/72

3.讀略本,也要讀廣本:更全麵、正確地認識《心經》/74

4.掌握《心經》的修學次第: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和實相般若/76

5.“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八個字的正確念法/80

6.般若等於智慧:玄奘大師為何不直接翻譯/82

7.《心經》淺解:從字麵上瞭解《心經》梗概/84

8.密教《般若心經》的修持法:日日念,經常念/88

9.密教《般若心經》的數珠法:隨身使用,不染一切諸惡/90

10.密教《般若心經》的念誦法:唱真言的規定/92

11.密教《般若心經》的供養法:置神壇的標準/96

12.密教《般若心經》的抄寫:開發自我的妙法/100

第四章《心經》經文詳解

1.經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106

2.般若智慧已達自在之境:觀自在菩薩/110

3.修習般若波羅蜜多的狀態: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114

4.照見五蘊是空無實體:照見五蘊皆空/116

5.利他、救世、利益眾生:度一切苦厄/118

6.智慧第一的佛弟子:捨利子/122

7.色與空兩者相互依存:色不異空,空不異色/124

8.物質現象為空,空也為物質現象:色即是空,空即是色/128

9.心理層麵的四蘊:受想行識亦復如是/132

10.一切法都是空性:捨利子,是諸法空相/134

11.佛的宇宙觀: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136

12.“空”無五蘊: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140

13.六根為空,六塵也不會影響自身:無眼耳鼻舌身意/144

14.一切世間現象皆為空無: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148

15.十二因緣也是空性:無無明,亦無無明盡/152

16.超越四諦:無苦集滅道/158

17.去除對概念名相的執著:無智亦無得/166

18.依據般若甚深智慧證得空性: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172

19.不畏生死,自然沒有任何恐怖:無掛礙故,無有恐怖/176

20.遠離不閤理的思想行為:遠離顛倒夢想/178

21.一切煩惱都已止息:究竟涅槃/186

22.齣現於三世的一切佛:三世諸佛/190

23.以般若波羅蜜多為前導:依般若波羅蜜多故/192

24.無法超越的完全正覺菩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194

25.贊嘆般若有極大的力量: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198

26.般若波羅蜜多是偉大的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202

27.離苦得樂,達到涅槃: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204

28.咒語與經文的分水嶺: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206

29.前往、到達:揭諦揭諦/208

30.直接無任何媒介地證悟空性:波羅揭諦/210

31.一起到彼岸去吧:波羅僧揭諦/212

32.成就圓滿的智慧:菩提薩婆訶/214

第五章 讀《心經》還需瞭解的佛法概念

1.法:一切事物,宇宙萬有/218

2.佛:自覺、覺他、覺行圓滿/220

3.三寶:佛、法、僧/224

4.涅槃:不生不滅,永恒安樂的境界/226

5.緣起:諸法由因緣而起/228

6.十二緣起:探求人生痛苦的根源/230

7.心性:心識本來所具的不變不改體性/232

8.無我:沒有眾生所執為實常的自我/234

9.無常:沒有恒常的存在/236

10.因果相續:因因果果,沒有間斷/238

11.有漏皆苦:佛教對苦的緣起的解釋/242

12.三界唯心:一切現象不離“心”/244

13.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度眾生的誓願/246

14.大乘:著重有利於大眾的行為/248

15.五乘教法:佛教修行的五種教義體係/250

16.菩薩:將自己和眾生一起解脫齣來/252

17.四攝:攝引眾生歸嚮佛道的四個條件/254

18.八宗:中國佛教的八大宗派/256

附錄一

1.藏文版《心經》與玄奘版《心經》咒語的差異/262

2.《心經》密教化的證據/266

3.不同根器運用三科的修行方法/270

4.鳩摩羅什《大品般若經》與玄奘《心經》比較分析錶/272

附錄二

1.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274

2.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三藏法師玄奘譯)/274

3.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摩竭提國三藏沙門法月重譯)/274

4.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罽賓國三藏般若共利言等譯)/274

5.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敦煌石室本唐國大德三藏法師沙門法成譯)/275

6.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上都大興善寺三藏沙門智慧輪奉詔譯)/275

7.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宋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賜紫臣施護奉詔譯)/275


圖說心經:[唐] 玄奘法師 著 緣起與深意 《心經》,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佛教般若係經典中最簡短、也最廣為人知的一部。其原文僅二百餘字,卻濃縮瞭般若思想的精髓,直指人心,揭示瞭諸法實相的奧秘。韆百年來,無數佛弟子乃至普通大眾,因其字字珠璣,句句真切,而獲得智慧的啓迪,心靈的慰藉。 這部經典之所以能夠穿越時空,曆久彌新,在於其所闡述的“空性”智慧。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人們往往被錶象所迷惑,執著於“我”、“法”的實有,由此生齣無盡的煩惱與痛苦。《心經》以無礙的智慧,帶領我們勘破虛妄,認識到一切現象的無常、無我、空寂,從而瞭脫生死,達到自在解脫的境界。 玄奘法師譯本的價值 《心經》的翻譯,曆史上多有其譯本,其中尤以唐代高僧玄奘法師的譯本最為流通,影響最為深遠。玄奘法師一生緻力於佛法東傳,曆經韆辛萬苦,遠赴天竺求法,學成歸國後,譯齣瞭大量佛經,其譯筆嚴謹、準確,義理精微,深受推崇。 玄奘法師所譯的《心經》,以其流暢的語言,清晰的邏輯,準確地傳達瞭原文的深層含義。他不僅是佛法的集大成者,更是將深奧的佛法轉化為普通人能夠理解的文字的偉大翻譯傢。他的譯本,如同一盞明燈,照亮瞭無數求法者的心田。 “圖說”的創新與視角 本書之所以命名為“圖說心經”,正是因為其在傳統解讀的基礎上,融入瞭現代化的視覺呈現方式。佛經的義理往往深奧難解,即便是朗朗上口的經文,其背後蘊含的智慧也需要深入的體悟。而“圖說”正是彌閤這一鴻溝的橋梁。 本書並非簡單地將經文配以插圖,而是通過精心設計的視覺元素,力求將《心經》的抽象概念形象化,將深邃的哲理具體化。每一幅圖畫,都經過反復斟酌,力求精準地傳達經文的意涵,同時兼顧藝術的美感與觀賞性。 “圖說”的視角是多維度的。它可能從以下幾個方麵展開: 意象化解讀: 經文中的某些詞匯,如“色”、“受”、“想”、“行”、“識”,在《心經》中被賦予瞭特殊的含義。本書可能通過圖像,將這些概念的運作過程,或者其所代錶的現象,以具象化的方式呈現齣來。例如,對於“色”,可以描繪齣世間萬物的形態、色彩,但同時暗示其無常變化,終歸消散。 情境化呈現: 《心經》所揭示的諸法實相,往往是在特定情境下纔能被更深刻地體會。本書可能通過繪畫,描繪齣人們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種煩惱場景,例如執著於財富、名譽,或者麵對生老病死時的痛苦。然後,再通過相應的圖像,展現齣《心經》智慧如何破除這些睏境。 概念可視化: 諸如“空性”、“無常”、“無我”、“涅槃”等佛教的核心概念,對於初學者來說,是抽象而難以把握的。本書將嘗試將這些概念進行可視化處理,通過富有象徵意義的圖像,幫助讀者建立直觀的認識。例如,“空性”可能通過描繪大海的浩瀚無垠,或者天空的廣闊無邊來暗示,但同時也要展現齣其中孕育的生機勃勃,並非虛無。 修行次第引導: 《心經》不僅僅是理論的闡述,更是指導修行的方法。本書可能會通過圖像的序列,來展現從凡夫心到覺悟心的轉變過程,將修行中可能遇到的障礙,以及剋服障礙的方法,用圖像語言進行呈現,起到一種循序漸進的引導作用。 曆史文化關聯: 佛教在中國傳播的曆史悠久,形成瞭豐富的文化藝術。本書可能也會在視覺上融入一些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元素,例如山水畫、書法、寺廟建築等,在享受《心經》智慧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韻味。 本書的價值與意義 本書的齣現,旨在為廣大讀者提供一個更易於理解和親近《心經》的途徑。它不僅僅是一本佛經讀物,更是一本能夠引發思考,啓迪智慧的心靈之書。 普羅大眾的啓濛: 對於初次接觸《心經》的讀者,本書以直觀的圖像,能夠大大降低理解門檻,讓他們在輕鬆愉悅的閱讀中,初步領略到《心經》的偉大。 修行者的參考: 對於已經有一定佛學基礎的修行者,本書的圖像化解讀,也可能提供新的視角和啓發,幫助他們深化對經義的理解,更好地指導修行實踐。 藝術與哲學的融閤: 本書將藝術的直觀性與哲學的深刻性相結閤,創造齣一種獨特的閱讀體驗。它證明瞭,即便是最深奧的智慧,也可以通過創新的方式,觸動人心。 心靈的慰藉與力量: 在快節奏、充滿壓力的現代社會,人們普遍麵臨著焦慮、迷茫和不安。《心經》所蘊含的智慧,是化解這一切煩惱的良藥。本書通過其圖文並茂的形式,將這份智慧更加有效地傳遞給讀者,給予他們心靈的慰藉與前行的力量。 結語 《心經》的智慧,是無盡的寶藏。玄奘法師的譯本,是開啓寶藏的金鑰匙。而本書,則以其獨特的“圖說”方式,為讀者鋪就瞭一條通往寶藏的便捷之道。願通過這本書,能夠幫助更多人瞭解《心經》,體悟《心經》,最終在《心經》的智慧光芒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與自在。這不僅僅是一次閱讀,更是一次心靈的滌蕩,一次生命的覺醒。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重量拿在手裏恰到好處,不至於太輕顯得單薄,也不至於太重讓人望而卻步。我試著隨便翻開其中一頁,發現它的裝訂方式似乎采用瞭某種高質量的鎖綫工藝,書頁可以很平整地攤開,這在閱讀長段落或者需要對照參考時簡直是福音,不用費力地去按住書頁,這一點對深度閱讀者來說簡直是太貼心瞭。此外,紙張的選擇似乎是偏嚮於柔和的米白色,而不是刺眼的純白,這種色彩處理對於保護視力,尤其是在光綫不那麼理想的環境下閱讀時,能起到很好的緩衝作用。這種對細節的關注,讓整本書散發著一種專業和耐讀的氣質,讓人覺得這是一次值得的投資。

評分

這本書的整體氣場非常“正”,它沒有用花哨的裝飾來嘩眾取寵,而是用一種近乎樸素的莊重感來吸引人。這種“正”不僅體現在書名和作者的嚴肅性上,更滲透在每一個細節之中。比如,它沒有使用那種容易反光的銅版紙,而是選擇瞭啞光質感的紙張,這在任何角度下都能保證文字清晰可見,不會因為光綫變化而産生閱讀障礙。這種對實用性和美學的完美結閤,讓我對這本書的內涵有瞭更高的期許——它應該是一部既能供奉於案頭,又能隨時陪伴身邊的良師益友。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份外在的精緻與內裏的精髓,將如何完美地交織在一起。

評分

說實話,我之前對這類經典著作的理解可能停留在比較錶層的概念上,總覺得晦澀難懂。但是,光是看到這本書的整體布局,就讓我有瞭一種全新的期待。它不僅僅是一堆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個精心設計的閱讀引導係統。從封麵的設計元素中,我能感受到一種試圖將古老的智慧與現代人的生活經驗連接起來的努力。這種努力不僅僅體現在視覺上,我預感在文字的呈現和段落的劃分上也會有獨到的匠心。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我理解深奧哲學的可靠階梯,而不是又一座難以攀登的高山。這份期待,源於對優秀書籍設計所能帶來的潛移默化影響的信任。

評分

我是一個很注重書籍“手感”的人,對我來說,一本書的觸感往往能反映齣製作者的態度。這本書摸上去的質感非常溫潤,不是那種廉價的光滑,而是一種帶著微弱紋理的觸感,拿在手上有一種踏實和安定的感覺。而且,邊距的留白處理得非常考究,既保證瞭文字的充分舒展,又不會讓人覺得頁麵空洞。這種恰到好處的平衡感,在閱讀過程中能讓人心緒穩定。我發現自己很享受用指尖輕輕撫過書頁時的那種細微的摩擦感,這無形中也加強瞭閱讀的專注度,仿佛每一頁都在輕聲地訴說著它所承載的智慧,讓人願意慢下來,細細品味。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真是吸引人,讓我忍不住想翻開看看。拿到手的時候,那種紙張的質感和油墨的清香,就讓人感覺這是一本用心製作的書。雖然我還沒有深入閱讀,但光是封麵設計和版式排布,就透露齣一種沉穩而又不失現代感的氣息。我特彆留意瞭一下裝幀工藝,看起來非常結實耐用,即使經常翻閱也不會輕易散架,這對於一本需要反復研讀的書來說太重要瞭。而且,這個版本的印刷字體清晰度非常高,對於長時間閱讀來說,眼睛的負擔會小很多。從這些外部的細節來看,齣版方對讀者的閱讀體驗是相當尊重的。我期待著內容能夠像這精美的外殼一樣,帶給我深刻的啓迪和寜靜的體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