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詳情
苦纔是人生
做纔是得到
殘酷纔是青春
能斷
放下就是幸福
目錄
《苦纔是人生》
自序:認識人生之苦,纔能找到幸福
章 人怎麼活纔能不痛苦
“苦難,到底是財富還是屈辱?當你戰勝瞭苦難,它就是你的財富;當苦難戰勝瞭你,它就是你的屈辱。”
1.偉大和渺小隻有一念之隔
2.追求錯瞭,當然痛苦
3.樂觀、悲觀,一念之間
4.苦樂皆由心造
5.彆人的肩膀靠不住
6.“人傢幫我,永誌不忘;我幫人傢,莫記心上”
7.不能戰勝苦難,它就是你的屈辱
8.“若欲長久利己者,暫時利他乃竅訣”
9.安忍的智慧
10.做人彆學“一根筋”
11.易嗔之人,就連人都厭惡他
12.欲除痛苦,多念觀音心咒
13.消除痛苦的六大法
14.藏地幸福密碼
離苦得樂的幸福咒語
第二章 佛是這樣為人處事的
不責備彆人的小錯,不揭發彆人的隱私,不惦念以前的嫌隙,這三者不僅可以培養德行,還能讓自己遠離禍害。
1.有一種感動叫守口如瓶
2.不求以心換心,但求將心比心
3.對朋友要知恩、念恩、報恩
4.見彆人短處,請勿輕易揭露
5.為彆人著想,是大的利己
6.韆萬不要忘記給你戴帽子的人
7.學會敷衍不講理的人
8.不遠離小人,你就可能變成小人
9.說人過失,本身就是一種過失
10.對朋友要看在眼裏,放在心裏
11.感謝揭露你過失的人
12.不經逆境,怎能見真情
13.寜與君子結怨,不與小人為友
14.老友不可輕拋,新友不能全信
15.“愚者學問常宣揚,窮人財富喜炫耀”
16.自負的人一定會自取其辱
17.不知道就說不知道
18.不怕你犯錯,就怕你掩飾
19.給內心好好整一下容
第三章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被眾人恭敬、名利雙收時,沒必要心生傲慢,因為這個會過去的;窮睏潦倒、山窮水盡時,也不必痛苦絕望,因為這個也會過去的。
1.永遠快樂的保險你買瞭嗎
2.什麼都想要,會纍死你
3.感謝無常,讓我們少受摺磨
4.三種活法快樂
5.越執著,失去越快
6.萬事從調心開始
7.都會過去
8.幸福是怎樣煉成的
9.蓮藕是佛陀加持過的食物
第四章 感恩逆境
我們來到人間,每個人都有天神保護。中陰法門等密法中講過:“人的身上有許多與生俱來的神,如肩神、護神、白護神、黑護神……”
1.“我隻希望我的事情失敗”
2.學會藉力,甩掉逆境
3.苦乃昨日種
4.忍是世上難的修行
5.“忍”要經得起考驗
6.八風吹不動
7.相信報應,方能苦從甘來
8.人有善念,天必佑之
9.智慧駛得萬年船
10.不要緊,隨緣
第五章 在說話中修禪
一個人所說的語言、身體的行為,實際上都是心靈的外現。有什麼樣的心靈,就會有什麼樣的語言和行為。
1.惡語傷人,會遭惡報
2.一謊摺盡平生福
3.為什麼你會弄巧成拙
4.說話算數
5.請彆嘲笑有生理缺陷的人
6.“說法”
7.多說話有好處嗎
8.閉嘴
9.哪些“閑事”必須管
10.“若說悅耳語,成善無罪業”
第六章 父母就是菩薩
我們孝養父母的時間,每天都在遞減,如果不能及時盡孝,以後定會終身遺憾。
1.母心如水,子心如石
2.盡孝等不得
3.孝順並非隻是給錢
4.要把父母的話當菩薩語
5.對父母永遠要軟言柔語
第七章 生老病死都有福
假如從20歲就開始修行,到瞭80歲時,可能會直接進入來世的快樂生活。
1.生死事大,早做準備
2.學佛的老人不癡呆
3.生老病死不過纔一個輪迴
4.不要臨“死”抱佛腳
第八章 為什麼日子過得那麼難
幸福的根本,並不在於你擁有瞭多少金錢,而在於你減輕瞭多少欲望。
1.世人大的毛病,就是沒有無常觀
2.人80%的痛苦都與金錢息息相關
3.修心是一門技術
4.苦樂都是心在作怪
5.難得知足
6.財富宛若鞦雲飄
7.錢越多,欲望應該越少
8.越攀比,越吃虧
9.耍小聰明的下場都不好
10.把嫉妒心化為隨喜心
11.比富不如比德
12.失敗是如何煉成的
13.浪費時間等於謀財害命
14.學佛後我們能開什麼神通
15.有利他之心的人福報纔大
16.不圖迴報,反而有大迴報
17.布施,隻會讓你越來越富
18.慈善不是錢,是心
附錄大歡喜--索達吉堪布開示錄
後記與智慧、慈悲同在
《做纔能得到》
作者序:願大傢以此得到點滴的利益/
章做,就是得到
人的快樂,都是從利益他人中産生的;痛苦,都是由隻為自己而引起的。你若能明白這一點,並試著去慢慢改變,其實得到幸福很快,並且很長久。
1. 學佛能為我帶來什麼好處
2. 多做利他的事就不苦
3. 想除苦,修“自他相換”就行
4. 有些病,請交給佛來醫
5. 改變一種觀念,就可能新生
6. 怕老是沒用的
7. 有歸宿感的人,晚年不會苦
8. 人老瞭,投靠阿彌陀佛可能有意義
9. 念一聲佛號,功德無法估量
10. 死是大苦,請佛來幫您解脫
11. 他若死時你救他,你若死時天救你
12. 愛護物命,從點滴做起
13. 孤獨無援時,不妨試一試佛法
第二章笑談人間幾多苦
總是叫著“我要、我要”的人,往往什麼都得不到,後一貧如洗;總是慷慨布施的人,有“捨”纔有“得”,財富會自然而然湧現。
1. 苦纔是人生
2. 快樂並不可靠
3. 禍不單行很正常
4. 有錢有地位,苦就會少嗎
5. “人有財發瘋,牛有草發瘋”
6. 不過分追求金錢,財富纔可能不期而至
7. 你是那個總叫著“我要、我要”的人嗎
8. 布施不是非錢不可
9. 天不算,心貪
10. 獲取財富,不要盲目跟風
11. “得便宜處失便宜,貪什麼”
12. 其實,你並不窮
13. 苦與樂的真諦
第三章把無常變生的正能量
如今很多人不安於現狀,拼命追求地位、名聲。但就算你擁有瞭這,內心也仍然不會知足,這種無厭的追求終將毀瞭自己。正如有些教言中所說:“欲望毀希望。”
1. 無論自己身上發生什麼,都不必覺得很倒黴
2. 懂得無常,纔不為感情所傷
3. 珍惜感情,絕不貪執
4. 癡情不是奇跡
5. 感情執著,必來自於前世怨仇
6. 珍惜現在,比妄想未來更重要
7. 把的生活當一生來觀修
8. 多修無常,得佛安慰
9. 如果想專修一法,無常為重要
10. 警惕無常
11.無常絕不會按常理齣牌
12. 請為來世找尋方嚮
第四章懂因果的人有福
如果你是獅子,彆人罵你是狗,你不會真的變成狗,故不用為此而傷心;如果你是狗,彆人贊嘆你是獅子,你也不會真的變成獅子,故不必為此而欣喜。
1. 嫉妒彆人,隻能害瞭自己
2. “名譽,是魔鬼對你的奉承”
3. 罵人的果報相當可怕
4. 做人要厚道
5. “害心是地獄的使者”
6. 不要隨便發惡願
7. 隨喜惡人,惡報更大
8. 一念之差,福報頓消
9. 善心能帶來大的福報
10. 心善的話,做什麼都會積功纍德
11. 任何苦樂都不會無因無緣
12. 有就享受,沒有就坦然接受
第五章佛的加持不可思議
我們在祈求諸佛菩薩時,要堅信他們就在麵前,這一點很重要。倘若沒有這種信心,隻是將信將疑,則很難得到真實的利益。
1. 學佛後,有些感應非常奇妙
2. 一絲善念,勝過萬韆靈丹妙藥
3. 若想孝敬老人,教他用轉經輪
4. 轉經輪可以讓你心想事成
5. 供佛就有大福報
6. 右繞佛塔,功德無量
7. 轉繞佛塔時要有想法
8. 有信心,狗牙也是佛牙
9. “我的媽媽叫綠度母”
10. 當你的生活齣現障礙時,祈禱蓮師十分重要。
11. 觀修蓮師,彆的佛會不會生氣
12. 想除去負罪感,就念金剛薩卅心咒
13. 積福是不是一種執著
第六章孝順父母的智慧
要知道,在這個上,從世俗角度而言,比父母更重要的事情是沒有的。
1. 父母之恩,深似大海、如須彌
2. 尊敬長輩,連動物也懂
3. 不要指使父母為自己做事
4.不恭敬父母,佛也曾遭報應
5. 父母需要你時,你在哪裏
6. 不敢輕視老年人
7. 聽老人言沒錯
8. 大的孝順是讓父母不再怕死
第七章 佛是這樣關懷臨終者的
當今時代,人們對臨終者的關懷遠遠不夠。如果誰傢生瞭個寶寶,全傢人有一套嫻熟的“育兒經”;可是傢裏有位老人瀕臨死亡,許多人隻有哀傷、無助,想幫他卻不知從何做起。
1. 再放不下就晚瞭
2. 念“阿彌陀佛”,老少鹹宜
3. 極樂要經常想
4. 睡覺時要吉祥臥
5. “生前擁有再多的財産,都比不上死後的一句觀音心咒”
6. 亡者已逝,請彆再給他添苦
7. 願人人都掌握“刹那往生法”
8. 彆把“文武百尊”當泥菩薩
9. 臨終一念至關重要
10. 人死後並非一瞭百瞭
第八章看法決定活法
有些人做的事就像芝麻一樣小,但到處錶功的聲音,卻像雷聲一樣大。就如同被淋濕的木柴,燃火的能力非常微弱,但冒齣的滾滾黑煙,卻四處彌漫。
1. 關愛可憐人,比供養菩薩的功德大
2. 要想獲得快樂,必須要有産生快樂的因
3. 永遠牢記自輕他重
4. 縱有十分福氣,也隻享受三分
5. 忘恩負義,天人也會嫌棄
6. 挑剔彆人前,請先挑剔自己
7. 挑撥離間,來世變成啞巴鬼
8. 讒言容易讓人輕信
9. 善於傾聽就是智者
10. “貨物要過秤,方知其輕重”
11. 有信仰,就能活齣奇跡
12. 敬畏後世,就能避災遠禍
13. 每個人的生命都將不朽
14. 幸福如此遼闊
附錄 願人人都能成就所願:索達吉堪布精彩開示錄
我通常閱讀心靈類書籍時,很容易犯睏,因為很多作者的論述太過抽象,像在雲端漂浮。但這一冊給我帶來的閱讀體驗卻是腳踏實地的,它非常“接地氣”。作者很擅長從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最容易被忽略的細節入手,比如對食物的貪戀、對贊美的過度渴望,甚至是走路時姿態的鬆垮,來反觀我們內在的精神狀態。書中用瞭很多篇幅來探討“精進”的真正含義,它不是指拼命地工作或學習,而是指持續不斷地、不懈怠地嚮內探尋真理。我曾一度認為自己是個非常自律的人,但讀完後纔發現,我的自律大多是外在的、為瞭迎閤社會期待的,而這本書引導的是一種由內而生的、對自我成長的深層渴望。它讓我學會瞭如何與自己的“小我”溫柔地協商,而不是粗暴地壓製它。這本書的文字有一種寜靜的力量,即使在描述最痛苦的境遇時,也充滿瞭希望的光芒。我把它放在床頭,每晚睡前翻閱幾頁,總能帶著一份清晰和安詳進入夢鄉,第二天醒來,都覺得世界都清晰瞭幾分,那是一種久違的,對生命充滿感激的平靜感。
評分說實話,我對佛學這個領域一直抱持著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總覺得它太高深莫測,離我這個凡夫俗子太遠。然而,這本關於“苦”的探討,徹底顛覆瞭我的固有印象。它沒有堆砌那些晦澀難懂的專業名詞,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的語言,將那些看似遙遠的佛理融入到我們柴米油鹽的日常瑣事中去。比如,書中對比瞭“求而不得的苦”和“擁有後生怕失去的苦”,真是精準地描繪瞭現代人普遍存在的焦慮。我尤其喜歡作者對“執念”的剖析,他將執念比喻成一種不斷給我們內心製造噪音的收音機,你越是想關掉它,它的聲音就越大。這本書教給我的方法是,與其抗拒,不如傾聽,然後輕輕地放下調頻鍵。這是一種極其高明的智慧,它不是要你變得麻木不仁,而是讓你學會與自己的情緒和平共處。我嘗試著在跟伴侶發生爭執時,不再立刻反駁,而是先安靜地觀察自己升起的怒火,就像在看一場電影。這種抽離感,讓衝突的殺傷力大大減弱瞭。對於想初步瞭解佛學精髓,又害怕被復雜教條勸退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最好的敲門磚,它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就已經踏入瞭修行的門檻。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極其巧妙,它就像是一場精心設計的心理重建過程。第一部分是“覺察”,讓你看清自己到底在為什麼而痛苦;中間部分是“轉化”,教你如何用佛法的視角去重新詮釋這些痛苦;最後一部分則是“安住”,教你如何在理解瞭生命的本質後,迴歸到當下,找到內心的寜靜。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述“因果”法則時所用的比喻,非常形象。他將我們的每一個念頭、每一句話語,都比作播撒在土壤裏的種子,有些是善因,有些是惡緣,而我們正在享用或忍受的,就是過去播種的結果。這讓我對自己的言行舉止變得格外審慎,不再輕易地指責環境或他人。我開始關注自己內心的微小波動,努力種下更多能帶來清淨喜悅的“善因”。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收獲是,我不再害怕“失敗”或者“失去”,因為我知道,這些經曆本身就是財富,它們正在塑造一個更堅韌、更有智慧的自己。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沉浸式的,我甚至會停下來,閤上書本,去感受周圍環境的微妙變化,仿佛自己也在進行一場深刻的內心“煉金術”。
評分我是一個對“成功學”非常不感冒的人,因為市麵上太多書都在鼓吹“隻要你努力,就能得到一切”,這聽起來像是一種赤裸裸的販賣焦慮。但這本書完全走的是另一條路——它告訴你,‘得到’的前提是‘放下’和‘接納’。這種逆嚮思維對我産生瞭巨大的衝擊力。我以前總是在追逐外界的定義下的“成功”,比如更高的職位、更光鮮的生活,結果越追越纍,而且越靠近目標,反而越發現新的不滿足。這本書深入探討瞭“人生的苦諦”,它不是讓人消極遁世,而是引導我們去辨認哪些苦是自找的,哪些苦是生命必須經曆的必修課。我讀到關於“無常”的部分時,感觸最深。我們總想抓住美好的瞬間,卻忘記瞭美好之所以珍貴,正是因為它會逝去。理解瞭這一點,我對那些已經失去的人和事,終於可以溫柔地告彆瞭。這本書的語言有一種古老的韻味,像是一位飽經風霜的長者,在為你娓娓道來宇宙的真相,讓人心生敬畏又感到無比踏實。它沒有給我任何空洞的承諾,但卻給瞭我麵對未來所有不確定性的勇氣。
評分天呐,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覺得自己的人生充滿瞭迷茫和睏惑,每天都在重復著枯燥乏味的生活,感覺自己好像被睏在一個無形的牢籠裏齣不來。這本書的開篇就直擊我的內心深處,它用一種非常溫柔卻又極其有力的語氣告訴我,其實我們所經曆的“苦”,正是生命中最寶貴的養分。我記得其中有一段講述瞭“放下”的力量,讓我醍醐灌頂。我過去總是緊緊抓住那些不快樂的記憶和不切實際的期望不放,活得非常纍。讀完這一部分,我像是卸下瞭韆斤重擔,開始學著用一種更開闊的視角去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作者的敘述非常細膩,他沒有用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方式,而是把自己放在一個和我們一樣的“修行者”的位置上,分享他的感悟和掙紮。這種真誠,讓人很容易産生共鳴。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提供的許多實際操作的方法,比如如何通過日常的靜坐來觀察自己的念頭,如何將每一次挫摺都視為一次提升的機會。我已經開始嘗試著在工作壓力大的時候,不再急著抱怨,而是深呼吸,問自己:這件事想教會我什麼?這種轉變,讓我的工作效率和心情都得到瞭極大的改善。這本書不僅僅是提供理論,它更像是一位耐心又智慧的引路人,陪伴你一步步走齣迷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