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肇,東晉高僧,曾撰佛教論文數篇,闡述般若義旨。南朝梁、陳之間,經人匯編成集,名曰《肇論》。《肇論》文筆優美,結構嚴整,深寓哲理,不僅在當時、而且對後世産生瞭極其深遠的影響,在中國佛教思想史、中國哲學**均有重要的地位。本書即是該作的校釋本。
引子
緒論
凡例
宗奉義
物不遷論**
不真空論第二
般若無知論第三
劉君緻書竅問
論主復書釋答
涅盤無名論第四
附錄
肇論集解令模鈔
說明
捲上
捲下
夢庵和尚節釋肇論
說明
注肇論疏序
捲上
捲下
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從一個普通讀者的角度來看,是極其值得稱贊的。它並非追求那種光鮮亮麗的現代感,而是采取瞭一種沉穩、內斂的風格,完美地襯托瞭其內容的厚重。紙張的選擇既保證瞭足夠的耐翻性,又有效控製瞭反光,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的疲勞感相對較低。更讓我欣賞的是其校勘的細緻程度,在很多關鍵的引文處,都能看到審慎的標記和對比,這種對文本原真的尊重,對於嚴肅的學術閱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它讓人感到安心,知道自己正在接觸的是經過多重檢驗、力求還原原貌的可靠版本。在如今信息碎片化、文本隨意改動的時代,能擁有這樣一本如此認真對待文字的書籍,實在是一種幸運,它本身就代錶瞭一種對知識尊重的文化態度。
評分我曾嘗試用幾個不同的時間段來接觸這本書,發現它對閱讀者的心境要求很高。如果帶著急躁或功利的目的去翻閱,很容易迷失在繁復的術語和錯綜的論證結構中,最終隻會感到一頭霧水。但如果是在一個相對寜靜、心緒平和的狀態下打開它,你會發現它內部蘊含著一種奇異的節奏感。那些看似僵硬的佛學術語,在特定的語境下,會展現齣令人驚嘆的靈活性和闡釋力。我個人特彆喜歡它對某些核心概念的層層遞進的解析,每解析一層,原有模糊的理解就會清晰一分,就像剝開洋蔥,雖然辛苦,但最終能觸及到最核心的那個“真”。這種閱讀體驗,更像是一場修行,而非簡單的信息獲取,它考驗的不僅是智商,更是定力。
評分就這本書帶給我的整體感受而言,它更像是一把精密的尺子,用來衡量和校準我對某個古代思想流派的認識深度。它沒有采取迎閤大眾的簡化策略,而是直接將讀者置於原始的論辯現場,讓讀者自己去體驗思想交鋒的火花。我能從字裏行間感受到不同學派之間那種既相互繼承又激烈辯駁的張力,這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動態感,絕非枯燥的單嚮灌輸。對我這樣一位業餘愛好者來說,每一次的理解突破,都伴隨著對中國傳統知識體係復雜性的更深一層認識。它教會我,真正的深刻絕非輕易可得,它需要耐心、謙卑以及對細節的極緻關注。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為我們保留瞭一份珍貴的、未經稀釋的思想原液。
評分坦白說,初次接觸這類專業性極強的著作,我多少有些敬畏與畏懼,生怕自己無法企及其中高深的義理。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這本書的價值並不完全局限於專傢學者的小圈子內。它提供瞭一個極為可靠的參照係,讓我得以窺見中國佛教思想發展脈絡中的某個關鍵節點。它像是一麵清晰的鏡子,反射齣曆史的思潮如何被吸收、改造,最終融入本土文化的語境之中。那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非常奇妙,仿佛能聽到古人的聲音在耳邊低語,探討著關於“有”與“無”、“空”與“色”的永恒命題。這種體驗是閱讀一般通俗讀物所無法比擬的,它強迫你的思維跳齣日常瑣碎的框架,去觸碰更宏大、更本質的問題。對於任何想深入理解東方哲學內核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張不可或缺的地圖。
評分這本厚重的典籍,光是拿在手裏就能感受到一種曆史的沉澱感,那種紙張泛黃、油墨略微洇開的質感,仿佛帶著韆年前的微塵與氣息。我翻開它,首先被其嚴謹的排版和精細的注釋所震撼。雖然我並非專精佛學,但能清晰地感受到編纂者在考證和梳理過程中的一絲不苟,每一個字、每一個標點背後都蘊含著大量的學術心血。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對照文後的詳盡說明,理解那些古奧的術語和晦澀的哲理,這無疑是一場智力上的挑戰,卻也帶來瞭極大的滿足感——每攻剋一個難點,就仿佛推開瞭一扇通往古代思想深處的窗戶。這本書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張由無數先賢智慧編織而成的復雜網絡,需要耐心和專注纔能體會到其內在的韻律和邏輯的精妙之處。它要求讀者慢下來,去品味那些字裏行間流淌的思辨之河,而不是囫圇吞棗地追求速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