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酒趁年華》是酈波繼《人生自有境界》之後推齣的“品詩詞與人生”的又一力作。
儒傢像詩,佛傢像茶,道傢像酒。詩詞之於人生,就像乾渴生命裏的一杯茶,一碗酒,是滋潤心靈、滋潤靈覺的。我們都生活在社會當中,我們都有很多焦慮、很多壓力。當壓力層層襲來的時候,當靈魂産生焦慮的時候,其實就和口乾舌燥一樣,這個時候就需要水,就需要文化的潤澤,就需要詩詞的撫慰。所以說,沒有詩詞到底能不能活?當然也能活,但是沒有詩詞,我們可能活得沒那麼滋潤,活得少瞭一種格調,少瞭一種境界。
《詩酒趁年華》是《酈波品詩詞與人生》係列第二本,上海人民齣版社-學林齣版社傾情打造,用紙既精且美,力圖呈現齣絕美的詩詞境界。
在這本書裏,詩詞男神酈波帶你去看飛翔的李白、鮮活的老杜、硃熹的春天、永遠的詩豪劉禹锡、“隻有分離纔能讓我們在一起”的柳永、“我們愛的是愛情裏的心甘情願”的李商隱、“人世一生霜雪 歸來還是少年”的辛棄疾、“詩酒趁年華”的蘇軾等。
閱讀本書,就像是一段詩詞之旅,跟隨酈波,重溫古詩詞中的愛與美,體味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酈波,中國古典文學與文化專業博士,國內首位文牘學研究方嚮博士後,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全民閱讀形象大使,“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文化嘉賓,中央電視颱“百傢講壇”欄目主講人,已主講《風雨張居正》《抗倭英雄戚繼光》《“救時宰相”於謙》《清官海瑞》《評說曾國藩傢訓》《五百年來王陽明》等係列。著有《人生自有境界》(酈波品詩詞與人生·壹)、《五百年來王陽明》等。
總序:詩詞無用的年代,我們為什麼還要讀詩?
代序:沒有詩詞怎麼活?
真隱士的情懷——陶淵明《飲酒(其五)》
詩酒趁年華——蘇軾《望江南?超然颱作》
茶之道 茶之境——盧仝《七碗茶歌》
月上柳梢頭 人約黃昏後——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清明之謎——杜牧《清明》
人生競渡話端午——黃裳《減字木蘭花·競渡》
飛翔吧,李白!——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彆校書叔雲》
鮮活的老杜——杜甫《江畔獨步尋花(其六)》
永遠的詩豪——劉禹锡《鞦詞(其一)》
硃熹的春天——硃熹《觀書有感二首》
至今思易安 朗朗清輝照古今——李清照《夏日絕句》
人世一身霜雪 歸來還是少年——辛棄疾《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粉身碎骨渾不怕——於謙《石灰吟》
韆磨萬擊還堅勁 任爾東西南北風——鄭闆橋《竹石》
我們愛的是愛情裏的心甘情願——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彆亦難》
隻有分離纔能讓我們永遠在一起——柳永《雨霖鈴》
無此等傷心事 無此等傷心詩——陸遊《瀋園二首》
不朽的詩 都是純粹的淚——黃仲則 《綺懷》(十五)
我喜歡氣清景明的美麗春日,z喜歡的有關這個季節的一首詞作,便是蘇東坡的那首《望江南?超然颱作》,詞雲: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
試上超然颱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煙雨暗韆傢。
寒食後,酒醒卻谘嗟。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
詩酒趁年華。
“寒食後”,你看正是寒食剛剛過去,“酒醒卻谘嗟”。為什麼酒醒要谘嗟,要嘆息呢?在古代,寒食過後的兩天就是清明瞭,清明要祭祖,要掃墓,要寄托對先人的哀思,所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詩人遠離故土,俗務纏身,不能迴鄉祭祖掃墓,以敬先人,所以難免有些惆悵,難免有些感傷。這也是清明時節,在外宦遊的遊子常有的思緒。
但蘇東坡畢竟天性豁達,他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大宗師,深知在寒食、清明,“少陽始生”的季節,不能隻有哀傷和悲痛,那樣並不閤乎天地自然之道。略略惆悵之後,突然脫口而齣:“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真是敏感而通透,太棒瞭!我要講這首詞,就是因為這三句,這也是我個人特彆鍾愛的三句話。“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要理解這三句,一定要對整首詞和其中詞人蘊藉的情感有深厚的揣摩和瞭解。傳統的說法,都以為蘇東坡這首詞寫的是思鄉之苦和念親之痛。因為思念之情不得排遣,所以不得不自我安慰說“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但如果那樣的話,這樣的語句怎能産生韆百年來潤澤心靈的力量呢?
當然,這種傳統的說法也能得到某種貌似閤理的時代背景的支撐。這首詞作於宋神宗熙寜九年,也就是公元1076年。這時候王安石變法早已如火如荼地展開,而蘇軾、蘇轍兄弟作為舊黨中蜀黨的領袖,紛紛被遠放地方。蘇軾先是做杭州通判,然後於熙寜七年(公元1074年)又被調任山東密州做太守,就是現在山東的諸城。作為一個政治邊緣人物,又是被排擠的對象,一般論傢以為此時蘇軾的心中鬱悶孤憤,時近清明,登颱遠望,所謂“煙雨暗韆傢”,所謂“酒醒卻谘嗟”,當然是愁思滿懷,而故作“詩酒趁年華”之語,不過聊以自慰罷瞭。
我個人很不同意這種觀點,蘇軾絕不是一個作勉強之語的人。
你看這首《望江南》,它其實就是我們所熟悉的《憶江南》。這個詞牌原名叫做《謝鞦娘》,後來又叫《江南好》《望江南》《春去也》《夢江南》《憶江南》。當然叫做《憶江南》z有名,這是因為白居易:“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齣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對比白居易的《憶江南》,我們突然發現一個奇怪的地方,《憶江南》是一首小令,隻有一片,隻有二十七個字,為什麼蘇軾的《望江南》卻變成瞭上、下兩片,五十四個字瞭呢?這是因為他所錶現的情緒和情感太超然、太超脫瞭。這首詞的副題叫“超然颱作”,“試上超然颱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所以就隻憑“超然颱”三個字,也可以看齣來蘇軾的情緒,恐怕並非抑鬱悲苦、難以排遣,纔自我安慰。
事實上,就在寫作這首詞的時候,蘇軾還有一篇著名的《超然颱記》。開篇就說:“凡物皆有可觀。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偉麗者也。”通篇都在說一個“樂”字,都在說超然物外,獨得天地精神往來之樂。蘇軾調任並不富庶的密州之後,在熙寜八年(公元1075年)的鼕天,寫齣瞭宋詞史上豪放詞的扛鼎之作《江城子?密州齣獵》,所謂“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所謂“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就是在密州城的城牆西北角上,蘇軾發現瞭一塊廢颱。蘇軾其實是一個喜歡搞基建的地方官,在杭州喜歡築堤疏浚西湖,在密州、徐州就喜歡建颱、建城牆。熙寜八年的時候,蘇軾就把這塊廢颱重新“增葺之”,就是說不僅是修補瞭,還有新建,建成著名的超然颱。建成後,當時並沒有起名。他的弟弟蘇轍正在濟南做官,知道後特意為蘇軾建的這個颱起名為“超然颱”,並寫瞭一篇著名的文章,叫《超然颱賦》。後來,蘇軾又寫瞭一篇《超然颱記》。第二年的春天,也就是熙寜九年的春天,蘇軾寫下瞭這首《望江南?超然颱作》。
可見,蘇軾兄弟倆對“超然颱”這個超然的名字是非常喜歡的。蘇轍為什麼給這個颱起名叫“超然颱”呢?就是取自老子的那句名言:“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就是說,不論是榮華富貴還是時運不濟,我們的靈魂都要超脫在這塵世之上。這反映瞭典型的道傢思想。我們知道蘇軾貫通儒、釋、道三教,因此他在超然颱上作《望江南》,篇幅上突破瞭前人的藩籬。
這裏不得不感嘆,蘇軾真是改造文章的大宗師,真像他自己所說的那樣,寫文章也好,寫詩、寫詞也好,“行於所當行,止於所當止”。對於《望江南》這樣的單片小令,他意猶未盡,索性再作一片。試想一下,如果情感隻是悲苦思親,則完全沒有這個必要瞭。
而且我們看下片的內容,在“休對故人思故國”的寬勉之後,緊接著寫齣瞭韆古名句“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這裏的“新火”“新茶”“詩”和“酒”,還有“年華”,都特彆值得玩味。
寒食節真正的來源是“改火”習俗,是熄舊火、祀新火,蘇軾的這首詞正好是一個明證。新火之初,少陽始生,大地萌動,氣清景明。而我們知道,這時候的茶也是z珍貴的,所謂“明前茶”就是清明之前的茶。新茶入口沁人心脾,讓人覺得靈魂都會得到一種滋潤。茶對於中國文化來說,遠不是飲品那麼簡單。我們都知道,禪宗有樁著名的公案,趙州從諗禪師的“吃茶去”。所謂“茶禪一味”,佛理與茶道息息相通。我認為,以茶喻佛極為貼切。茶初入口是有點苦澀的,一般小孩子都不喜歡吃,但是苦而後甘,迴味悠長,那種入口苦澀的味道就像佛傢的慈悲,讓人嘗盡人間的滋味,終究慈悲為懷。
而酒則像道傢,道傢超然,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所謂“逍遙遊”,正是精神的高蹈者。這種感覺,就像喜歡喝酒的朋友,微醺之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不正是活脫脫的“高蹈者”嗎?詩則可比之儒傢,所謂“詩言誌”,所謂“溫柔敦厚,詩教也”,孔子也說他的教育理想是“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所以詩、酒、茶不就是儒、道、釋嗎?我研究儒釋道三傢,也一直主張以詩喻儒傢,以茶喻佛傢,以酒喻道傢。這樣的解讀靈感,其實就來自於蘇軾的“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在詩、酒、茶閤一的文化滋潤下,又逢新火始生,少陽萌發,不就是z好的年華嗎?這,就是華夏文明的獨特之處:三教閤一,百川歸海。既有對祖先的敬畏與哀思,又能免於頹廢與沉淪;既能順應自然,閤乎天地之道,又能將自然的智慧融入生命,然後藉此融會貫通,超然而上,從而達到人生的高妙境界。
所以我常想,作為華夏的知識分子,該是多麼幸運啊。我們有這樣的祖先、這樣的前賢、這樣的文化、這樣的境界,可供我們渺小的生命在其中汲取營養,獲得滋潤,不斷成長,生根萌芽。
請珍惜生命,請珍愛歲月,“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拿到《詩酒趁年華》這本書,我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充滿詩意的標題,它瞬間勾起瞭我對那些風雅往事和人生況味的遐想。然而,真正讓我沉醉其中的,是作者那獨特而富有感染力的筆觸。不同於許多心靈雞湯式的說教,這本書以一種更為細膩和貼近生活的方式,展現瞭作者對人生百態的深刻洞察。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禮,作者仿佛將自己的人生閱曆和感悟,化為涓涓細流,滋潤著讀者的心田。我特彆欣賞作者在闡述道理時所使用的比喻和意象,它們往往樸實無華,卻能直擊人心,引發共鳴。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反復咀嚼某一句,感受其中蘊含的情感力量。這本書並沒有提供標準答案,而是鼓勵讀者去獨立思考,去探索自己的人生道路。它讓我明白,真正的“詩酒趁年華”,並非放浪形骸,而是要在有限的年華裏,活齣屬於自己的精彩,追求內心的平靜與和諧,並在人生的旅途中,始終懷揣著對真善美的熱愛與追求。
評分《詩酒趁年華》這本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便是其語言的溫度。作者的文字,如同春風拂麵,不疾不徐,卻能在不經意間觸動你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它沒有華麗辭藻的堆砌,也沒有故作深邃的哲理,而是用一種極其自然、真摯的語言,娓娓道來。我喜歡作者在書中對人生不同階段的觀察和體悟,那些細緻入微的描寫,讓我仿佛看到瞭自己曾經走過的路。書中關於“傳遞真善美”的篇章,更是讓我深受啓發。它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個個鮮活的例子,讓我們明白,真善美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就蘊藏在我們日常的點滴之中。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長者,用一種平和而充滿智慧的方式,引導我們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好,去感受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去擁抱生命中最寶貴的價值。讀完它,我感到內心更加寜靜,也更有力量去愛生活,去愛身邊的人。
評分這本《詩酒趁年華》初讀之下,便被其標題所吸引,以為會是一本關於飲酒作樂、揮霍青春的輕快讀物。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驚喜地發現,它遠非如此淺顯。書中文字間流淌的,是一種深邃的人生哲思,一種曆經歲月沉澱的從容與智慧。它沒有刻意地去宣揚某種主義,也沒有故作高深的理論說教,而是通過一種溫潤如玉的敘述方式,引導讀者去感受那些觸動心靈的瞬間。我尤其喜歡作者對詩詞的解讀,並非生硬地考據其齣處和字麵含義,而是深入挖掘詩句背後蘊含的情感和意境,將其與我們當下的人生際遇巧妙地聯係起來。讀著讀著,我常常會陷入沉思,迴味自己的人生,那些曾經的歡笑與淚水,那些錯過的風景與遺憾,仿佛都在作者的筆下找到瞭新的注解。這本書就像一位老友,在你迷茫睏惑時,靜靜地坐在你身邊,用一種平和而充滿力量的方式,點撥你前行的方嚮,讓你重新審視生命的意義。它讓我懂得,年輕時的狂放不羈固然美好,但年華漸長後的沉澱與感悟,更能滋養心靈,讓我們在平凡的生活中,依然能尋找到詩意與真善美的光芒。
評分初次翻開《詩酒趁年華》,我被其“詩酒趁年華”的標題所吸引,以為會是一本關於青春飛揚、放蕩不羈的書。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逐漸體會到,這本書所蘊含的,是一種更為成熟和深刻的人生境界。作者並非簡單地歌頌青春的短暫與美好,而是通過對詩詞的解讀,引導讀者去領悟人生不同階段的況味。書中對“真善美”的闡釋,更是觸動瞭我內心深處的思考。它不是刻闆的說教,而是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滲透到文字的字裏行間。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感染力,他能夠將宏大的人生哲理,融入到尋常的生活細節中,讓讀者在不經意間獲得啓迪。這本書就像一位知己,在你失意時給你安慰,在你迷茫時給你方嚮,讓你在紛繁的世界中,找到內心的平靜與力量。它讓我明白瞭,真正的“詩酒趁年華”,並非一時的放縱,而是要用真誠的心去感受生活,用善的眼光去對待他人,用美的追求去點亮生命的旅程。
評分起初,我以為《詩酒趁年華》會是一本略顯沉悶的學術性讀物,畢竟“酈波品詩詞”這樣的字眼,容易讓人聯想到枯燥的文本分析。但事實證明,我的預設完全錯瞭。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場意想不到的精神盛宴。作者以其淵博的學識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將那些曆經韆年的詩詞,賦予瞭新的生命力。他並非簡單地羅列詩句,而是將詩詞的意境與人生的起伏跌宕巧妙地融閤,讓我們在吟誦古人的詩篇時,也能感受到自己生命中的脈動。書中對“真善美”的探討,更是讓我眼前一亮。它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入在字裏行間,體現在作者對生活細節的觀察,對人情世故的理解,對生命價值的思考之中。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場心靈的淨化,那些曾經睏擾我的煩惱,似乎也變得渺小起來。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更加珍視身邊的美好,並鼓勵我以更加積極、豁達的態度去麵對生活中的一切挑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