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桑兵教授多年來發錶於各種學術期刊上的文章結集,共計十篇。這些曾在學界引起重大反響的文章,現統攝在“學人與學風”這一主題下,文章間有機結閤,既有對學風産生的曆史條件、社會環境的高明洞徹之把握,又有對學人的學術成就、治學方法的客觀條理之辨析,同時寄寓作者本人的治學心得於其中,亦對當下的學人與學風有著藉鑒和針砭意義。是史學專門領域研究的一部力作。
桑兵對晚清民國學術生態的剖析和呈現,一是有助於讀者對當時的學人及其學術有全麵深入的瞭解,獲得恰如其分的整體判斷和具體把握,並藉鑒反思陳寅恪、傅斯年、金毓黻等學人的治學態度和方法;同時,書中也寄托瞭作者對當下學術生態的批判和期望,使人反思當下重指標、重名利的學術亂象。
桑兵,河北威縣人,曆史學博士。曆任廣東省珠江學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現任中山大學逸仙學者講座教授。齣版《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國學與漢學:近代中外學界交往錄》《孫中山的活動與思想》《庚子勤王與晚清政局》《治學的門徑與取法》《交流與對抗:近代中日關係史論》《曆史的本色:晚清民國的政治、社會與文化》等專著。主編《近代中國的知識與製度轉型》及同名叢書等。閤編《戴季陶集》《近代中國學術批評》《近代中國學術思想》《國學的曆史》《讀書法》等。
緒論:晚清民國的學人與學風/005
教會學校與西體中用
一 聖道與技藝/032
二 分途未必並重/038
三 西體雙軌/044
四 分途與閤流/050
“中國哲學”探源
一 “東洋哲學”與“支那哲學”/058
二 泰西哲學與中學/068
三 “中國哲學”的取嚮/076
文與言的分與閤:重估五四時期的白話文
一 廢除漢字:近代漢語言文字改革的目標/088
二 我手寫我口:白話文的過渡使命/096
三 文言白話 孰為正宗/104
四 龍種?跳蚤? /110
馬裕藻與1934 年北大國文係教授解聘風波
一 元勛還是罪魁/118
二 解聘與辭職/124
三 師、生、校異趣/133
四 挽留背後的矛盾/145
五 消沉與發奮/154
金毓黻與南北學風的分閤
一 北將入主南營/164
二 南北新舊/171
三 由分而閤歸本原/179
留歐前後傅斯年學術觀念的變化及其牽連
一 留歐前後的轉變/194
二 頓悟:環境與交友/210
三 敬而不畏之畏/222
四 心照不宣的禮讓/232
陳寅恪的西學
一 學問難以貫通中西/245
二 中國的東方學首席/254
三 國人之中 西學較優/263
四 取珠還櫝/269
五 申論/275
民國學人的宋代研究及其糾結
一 宋代為中國學術文化高峰/280
二 “ 宋學”淵源 /289
三 新宋學及其取徑/301
四 南北宋的高下/313
“瞭解之同情”與陳寅恪的治史方法
一 取西洋哲學觀念/322
二 瞭解之同情/329
三 宋賢治史之法/335
求其是與求其古:傅斯年《性命古訓辨證》的方法啓示
一 思想為語言所支配/341
二 求其是與求其古/349
三 方法為儀型 結論不成立/355
人名索引/365
徵引文獻/373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成功地還原瞭那個時代的“溫度”。作者似乎花瞭大量時間去挖掘那些不常被提及的文獻和私信,從而描繪齣一幅立體的“學術生態圖”。我們看到的不再是教科書上被符號化的名字,而是一個個有缺點、有熱情、有掙紮的個體。比如,某個學者在經濟睏窘時如何維係自己的研究,某個學派如何在政治風暴中艱難求存,這些細節處理得入木三分。這種“微觀”的敘事策略,使得曆史的厚重感不再遙遠,而是變得可以觸摸。閱讀過程就像是參與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讓人對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堅韌和傲骨油然而生敬意。這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品讀的書,它的迴味悠長。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一扇通往舊時光的窗戶,它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曆史敘事,而是選擇瞭一種非常貼近人心的視角。讀著那些學人如何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裏堅守自己的學術信念,那種精神力量真的很有感染力。我特彆喜歡作者對細節的捕捉,比如他們日常的衣著、餐桌上的談話,甚至是他們私下的筆墨往來,這些零碎的片段拼湊齣瞭一個真實可感的“學人世界”。它讓我意識到,那些在曆史書上被簡化的人物,其實都是有血有肉、有各自掙紮和追求的普通人。而且,作者的文字功底紮實,行文流暢自然,一點也不覺得枯燥。對於那些對晚清民國曆史感興趣,又想深入瞭解當時學術生態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值得一讀的良伴。它不僅僅是史料的堆砌,更像是一部充滿人情味的社會切片。
評分不得不說,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很有自己的特色,它不像那種嚴謹的學術專著,倒更像是一位深諳此道的長者,娓娓道來一段段往事。作者似乎對那個時代的“江湖”有著深刻的理解,那種文人之間的惺惺相惜、明爭暗鬥,都被描繪得淋灕盡緻。讀到某些段落時,我仿佛能聽到那時的書齋裏傳來的筆尖劃過紙麵的沙沙聲,甚至能聞到淡淡的墨香。最讓我觸動的是,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那個時代的學者美化,而是坦誠地展現瞭他們的局限性與時代的悲劇色彩。這種客觀而又飽含深情的敘述方式,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既有知識的厚度,又不失閱讀的樂趣。對於想瞭解當時知識分子精神睏境與追求的讀者,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獨特的切入點。
評分坦白講,我對曆史書籍的閱讀通常抱有戒備心理,生怕遇到那種堆砌史料、缺乏靈魂的作品。但這本書完全打破瞭我的刻闆印象。作者的文筆非常具有畫麵感,他不僅記錄瞭學者的成就,更關注瞭他們如何“成為”學者——那些選擇、那些妥協、那些不為人知的努力。其中對於不同地域、不同學派之間的交流與隔閡的描摹,尤其精彩,展現瞭知識共同體內部的復雜性。我尤其欣賞作者對“風氣”二字的把握,那種潛移默化的氛圍如何影響瞭一個人的學術走嚮,這本書提供瞭非常精彩的案例分析。總而言之,這是一部兼具學術深度和人文溫度的佳作,值得嚮所有對近代史和思想史感興趣的朋友大力推薦。
評分初拿到手,我還擔心這本書會不會過於晦澀難懂,畢竟涉及的年代和人物都比較專業。然而,翻開第一頁我就放下瞭心。作者的敘事節奏掌握得非常好,他總能在宏大的曆史背景下,精準地切入到某個學者的具體事件中去,讓讀者能夠輕鬆地跟上思路。特彆是對不同學派之間思想碰撞的描寫,處理得既清晰又富有張力。它不是簡單地羅列觀點,而是通過人物的言行舉止,展示瞭思想是如何在現實的土壤中生根發芽,乃至引發論戰的。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看到瞭學術思想的演變過程,是多麼依賴於特定的曆史情境和鮮活的個體生命力。對於想要拓寬視野,瞭解中國近代思想史脈絡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絕佳的參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