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民法典

德国民法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台湾大学法律学院台大法学基金会... 编
图书标签:
  • 民法典
  • 德国民法
  • 法律
  • 法规
  • 德语
  • 法律文本
  • 法学
  • 德国法律
  • 法律参考
  • 法律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
ISBN:9787301280119
商品编码:21856586923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德国民法典
  • 作者:编者:台湾大学法律学院//台大法学基金会
  • 定价:288
  • 出版社:北京大学
  • ISBN号:9787301280119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7-09-01
  • 印刷时间:2017-09-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32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1732
  • 字数:2324千字

内容提要

.

作者简介

.

目录

**序一/翁岳生
**序二(含原文)/Max G.Huber
第二版序/蔡明诚
例言
德国民法总简介/戴东雄(修订)
**编 总则编
简介
**章 人
**节 自然人、消费者、企业经营者(§§1—20)
第二节 法人(§§21—89)
第二章 物及动物(§§90—103)
第三章 法律行为
**节 行为能力(§§104—115)
第二节 意思表示(§§116—144)
第三节 契约(§§145—157)
第四节 条件及期限(§§158一163)
第五节 代理及代理权(§§164—181)
第六节 允许及承认(§§182—185)
第四章 期间及期日(§§186一193)
第五章 消灭时效
**节 消灭时效之标的及期间(§§194—202)
第二节 时效消灭之不完成、期满之不完成及重新开始(§§203—213)
第三节 消灭时效之法律效果(§§214—225)
第六章 物行使权利、自卫行为、自助行为(§§226—231)
第七章 提供担保(§§232—240)
《德国民法典》与台湾地区“民法”条文对照表(总则编)
《德国民法典》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法律条文对照表(总则编)
第二编 债之关系法
简介
**章 债之关系之内容
**节 给付义务(§§241—292)
第二节 债权人迟延(§§293—304)
**章 因定型化契约而生之法律行为之债(§§305—310)
第三章 约定债之关系
**节 成立、内容及终了(§§311一319)
第二节 双务契约(§§320—327)
第三节 向第三人为给付之承诺(§§328—335)
第四节 定金、违约罚(§§336—345)
第五节 解除;消费者契约之撤回权及退还权(§§346—361)
第四章 债之关系消灭
**节 清偿(§§362—37 1)
第二节 提存(§§372—386)
第三节 抵销(§§387—396)
第四节 免除(§397)
第五章 债权之让与(§§398—413)
第六章 债务承担(§§414—419)
第七章 多数债务人及债权人(§§420—432)
《德国民法典》与台湾地区“民法”条文对照表(债编通论)
《德国民法典》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法律条文对照表(债编通论)
……
第三编 物权编
第四编 亲属编
第五编 继承编
缩写说明
专有词汇索引表
附录 《德国民法典》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条文对照表


建筑的逻辑:结构、材料与空间塑造的历史演进 一、 引言:建筑作为文明的物质载体 本书并非一部法律文献的导读,而是深入探讨人类自史前时期至今,如何利用自然材料构建栖居环境、塑造社会空间的一部宏大叙事。我们所关注的“建筑”,超越了单纯的工程技术范畴,将其视为一种文化、经济、政治力量相互作用下产生的物质结晶。我们将沿着历史的长河,审视建筑形态的变迁如何反映着不同时代人们的宇宙观、生产力水平以及社会组织结构。 建筑的本质在于对“结构”的追求——如何以有限的材料,对抗重力、风雨、地震等自然力量,创造出稳定且具有功能性的内部空间。这种结构性的挑战,催生了从石块的堆砌到钢筋混凝土的精妙计算,再到了解材料内在力学特性的科学探索。同时,建筑也是对“空间”的定义与界定,它划分了私密与公共、神圣与世俗的界限,是人类社会关系在物理世界中的投射。 二、 早期文明中的基础结构与象征意义 在人类社会早期,建筑活动主要围绕着生存需求展开,但即便是最原始的结构,也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 2.1 史前聚落的适应性: 从穴居到半地穴式居所,再到早期的木构架与夯土技术,早期建筑的首要目标是抵御恶劣气候。例如,在潮湿多雨的地区,抬高的地板和倾斜的屋顶成为标准配置。这种早期的“气候适应性设计”是人类经验积累的直接体现。在新石器时代的巨石阵(Megalithic Structures)中,我们看到了人类组织大规模劳动力、精确计算天文方位并利用简单杠杆原理搬运巨石的惊人能力。这些结构(如巨石阵、斯通亨治)虽然缺乏内部居住空间,但它们作为宗教或社会集会的中心,确立了早期社群的公共空间概念。 2.2 古代东方的土木智慧: 在美索不达米亚和平原地区,泥砖(Adobe)成为主要的建筑材料。苏美尔人的“金字形神塔”(Ziggurats)展示了对垂直性的追求,这种层层退台的结构不仅是宗教敬拜的阶梯,也象征着人与神之间层级的关系。而在中国,早期宫殿和民居中成熟的木构架体系,则奠定了数千年来东方建筑的基调。榫卯结构的精妙之处在于其“柔性”——通过节点连接而非整体刚性来抵抗侧向力,这与西方采用的厚重墙体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技术的高度成熟,使得建筑能够适应活跃的地震带,并易于修复和重建。 三、 古典时代的工程奇迹与几何秩序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是建筑技术与美学理论深度融合的黄金时代。结构不再仅仅是生存的工具,而是被纳入了严谨的数学和哲学体系中。 3.1 希腊的柱式系统: 希腊建筑的核心在于其对秩序和比例的极致追求。多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三大柱式,不仅是装饰风格的区分,更是一种标准的结构表达。圆柱支撑着横梁(楣梁),形成了典型的梁柱体系。帕特农神庙的微小曲率调整(Entasis),体现了建筑师对人类视觉误差的深刻理解——结构必须在视觉上达到完美的“不动感”。 3.2 罗马的拱券革命: 罗马人对建筑的贡献在于其工程上的突破,特别是拱(Arch)、券(Vault)和穹顶(Dome)的应用。通过对抛物线和半圆形拱的精确计算,罗马人成功地将集中于柱子上的垂直荷载分散到两侧的墙体或墩子上,极大地解放了中跨的尺度。万神殿(Pantheon)的巨大无柱穹顶,是结构力学在古代达到顶峰的标志。此外,他们对火山灰混凝土(Opus Caementicium)的掌握,使得建造庞大、持久的公共设施(如渡槽、巴西利卡)成为可能,这在材料学上是革命性的进步。 四、 中世纪的向天空的攀升:哥特式结构革命 中世纪,尤其是在西欧,建筑的焦点转向了对高度的崇拜——教堂成为了连接尘世与天堂的象征。 4.1 哥特式体系的力学解构: 哥特式大教堂彻底颠覆了罗马式厚重墙体的限制。其核心技术包括尖拱(Pointed Arch)、肋架拱顶(Ribbed Vault)和飞扶壁(Flying Buttress)。尖拱比半圆拱能更好地将侧推力导向地面;肋架拱顶将顶部的重量集中到特定点上;而飞扶壁则充当了外部支架,将拱顶和高墙产生的巨大水平推力安全地“拉回”到坚实的墩子上。这种“骨架结构”使得墙体可以被掏空,从而让位于巨大的彩色玻璃窗,实现了结构上的轻盈与视觉上的光辉。 四、2. 拜占庭的中心式空间: 与西方的纵向追求相对,东方的拜占庭建筑(如圣索菲亚大教堂)则专注于在有限的方形地面上创造一个无缝的圆形穹顶空间。通过使用溜肩(Pendentives)或耳片(Squinches)将方形基座平滑过渡到圆形穹顶,建筑师实现了对“天穹”的模仿,创造出宏大而统一的内部体验。 五、 文艺复兴与工业时代的结构理性回归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重新审视古典的比例与和谐,但结构逻辑并未停滞。 5.1 比例与力学的再平衡: 理论家如维特鲁威和阿尔伯蒂,试图将古典美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此时的结构设计更加注重几何的清晰性和可计算性,如布鲁内莱斯基在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穹顶上的自承式结构设计,是基于对力学原理的直觉把握和精密的现场管理。 5.2 工业革命对材料的重塑: 19世纪,铁、钢和玻璃的工业化生产彻底改变了建筑的可能性。铁和钢材以其远超石材和木材的抗拉强度,使得建筑的高度和跨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水晶宫(The Crystal Palace)和埃菲尔铁塔是这一时代的象征,它们展示了“结构即是装饰”的理念。结构不再需要被厚重的墙体掩盖,而是以其清晰的网格和骨架暴露在外,预示着现代主义对清晰表达结构逻辑的追求。 六、 现代主义与结构对形式的决定性影响 20世纪初,随着结构工程学的完善和新材料(如钢筋混凝土)的成熟,建筑师开始系统地探索“形式追随功能”的哲学。 6.1 框架结构与自由平面: 钢筋混凝土的普及使得框架结构(Frame Structure)成为主流。这使得外墙不再承担主要的承重功能,从而为勒·柯布西耶提出的“自由平面”和“自由立面”提供了可能。结构元素(柱子)可以被抽象为简洁的点,将建筑内部空间彻底解放出来。 6.2 结构张力与空间雕塑: 弗雷·奥托(Frei Otto)等结构大师则将目光投向了张拉结构和膜结构,他们利用工程学的复杂计算来创造出极度轻盈、富有雕塑感的屋盖,挑战了传统建筑的刚性边界。这些结构不仅在功能上适应性强,更在视觉上与自然形态产生了共鸣。 七、 结论:结构、材料与当代建筑的对话 从史前巢穴到摩天大楼,建筑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解决结构难题、探索新材料潜能的历史。每一项技术突破,无论是拱券的发明还是钢材的应用,都直接导致了空间形态的革命。本书的脉络清晰地表明:建筑的“美感”往往内化于其“逻辑”之中。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各种建筑风格,无一不是特定历史时期下,材料科学、工程计算、社会需求与哲学思想相互碰撞的产物。理解了结构如何被构建,才能真正理解建筑如何塑造了我们生活的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实在太厚重了,刚拿到手的时候,我就被它的体积镇住了。沉甸甸的,封面设计朴实无华,散发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一看就知道不是那种轻松的读物。翻开扉页,密密麻麻的德文法条瞬间扑面而来,我这种对法律一窍不通的普通读者,顿时感到一股强大的压迫感。但即便如此,我还是被一种莫名的吸引力驱使着,想要一探究竟。我一直对欧洲的法律体系,特别是德国民法典的严谨和影响力有所耳闻,知道它对很多国家,包括我们自己国家的民法典制定都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所以,即便看不太懂,我也想通过这本书,感受一下它作为一部“母法”的风范。我猜想,这里面一定蕴含着无数关于权利、义务、合同、继承等等社会最基础的规则,它们像看不见的丝线,维系着社会的正常运转。虽然我可能无法深入理解每一个条文的细微差别,但仅仅是拥有它,就仿佛掌握了一把理解现代社会运作逻辑的钥匙。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知识的象征,让我觉得很踏实,也让我对法律的奥秘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我期待着,有一天我能有足够的耐心和能力,去解读它,去从中汲取智慧。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字:“大”。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翻阅的消遣读物,而是充满了严谨和体系化的内容。我一直对“秩序”和“逻辑”有着天然的兴趣,总觉得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可以从背后运行的规则中找到解释。而法律,尤其是像民法典这样一部国家的基础性法律,恰恰就是关于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最高级体现。我猜想,这本书里凝聚了无数先哲的智慧,他们试图为人类社会建立一套清晰、公正的规则,来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财产之间的各种关系。即便我不是法律专业人士,我也会被这种构建庞大而精密的体系的努力所吸引。我常常会想象,在德国的法庭上,律师们可能就是引用着里面的条文,来为当事人争取权益。它不仅仅是一堆枯燥的文字,更是社会运转的基石,是保障公民权利的利器。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种对“规则的力量”的见证,它让我更加理解,一个有序、公正的社会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法律在其中扮演的至关重要的角色。

评分

这本书的份量,真是名副其实,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里面装满了智慧和规矩。我个人对这类体系性的、原则性的著作一直情有独钟,虽然我的背景和法律没有任何关系,但总觉得,一本完整的法典,就好像是一部关于如何构建和维护一个稳定社会的“说明书”。我常常会想,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很多事情,比如买卖东西、租房、结婚、继承财产等等,背后是不是都有一套非常严谨的规则在约束着?而这本《德国民法典》,我猜想,就是对这些规则最集中的体现。我甚至可以想象,在遥远的德国,无数的案件判决、社会争议,最终都能在这部法典中找到依据。它就像一个巨大的操作系统,为整个社会的运行提供着基础的指令和保障。虽然我可能没办法逐字逐句地去研究它,但仅仅是把它摆在书架上,就给我一种安心感,感觉自己离理解“规则”这件事又近了一步。我更把它看作是一种文化符号,是德国乃至欧洲法治精神的代表,能够拥有它,本身就是一种对知识和秩序的尊重。

评分

拿到这本书,感觉就像是收到了一份来自遥远过去的礼物,一份承载着时代智慧的馈赠。它不仅仅是一本厚厚的书,更像是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一个关于社会秩序和人际交往的精细蓝图。我虽然没有系统学习过法律,但一直以来,我都对事物的内在逻辑和规则充满好奇。我常常会想,为什么社会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界定的?在遇到冲突的时候,我们又该遵循什么样的准则?而这本书,我猜想,正是试图回答这些 fundamental(根本的)问题。我脑海中浮现出那些古老的欧洲庭院,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户洒在木质的桌子上,学者们正在一丝不苟地研究着这些法条,试图为社会构建一个公正、公平的框架。这是一种多么令人敬畏的努力啊!我并非想要成为一名专业的法律人士,但我相信,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原则,能够帮助我更好地认识世界,更理性地处理生活中的各种情况。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启迪,它让我看到了人类理性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也让我对社会契约和法律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拿到这本书,一股沉甸甸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封面的设计简洁而庄重,仿佛预示着里面内容的厚重与严谨。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系统性地解释世界运行机制的书籍抱有浓厚的兴趣,而法律,尤其是民法典,在我看来,就是这样一种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权利的根本性解释。我虽然不是法律领域的专业人士,但常常会思考,我们生活的社会是如何运作的?为什么某些行为是被允许的,而某些行为则会被禁止?在遇到纠纷的时候,我们又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来解决?我猜想,这本《德国民法典》,就是对这些问题给出了最权威、最系统的答案。它不仅仅是条文的堆砌,更是无数社会实践和理性思考的结晶,是人类文明在法律领域的重要成就。我把它看作是一种“智慧的宝库”,即使我无法完全掌握其中的精髓,但拥有它,就如同获得了一把理解社会运作逻辑的“万能钥匙”。它让我对“权利”与“义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构建一个公正、有序的社会充满了敬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