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实务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一是大部分案例来自司法实践,集合并批判实践中的判例研究观点;二是本书的观点是笔者对司法实践的总结,但高于实践并用于指导实践;三是本书内容着重于中国本土的非法证据排除制度构建。四是本书引用了大量的实践案例,为立法、教学提供实践性参考资料。《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实务研究》有*的理论意义: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各种非法证据及其排除,为系统研究我国非法证据排除制度提供基础理论,为我国制定非法证据排除实施细则提供理论参考;本书中*地提出的“接触说”全程录音录像制度、“供述闸门理论”、“屈服点理论”、“讯问前权利义务告知制度”等理论,为解释相关非法证据产生的原因及完善立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立法沿革
二、对《刑事诉讼法》第54条之解读
三、对《非法证据规定》之解读
四、对“两高解释”之解读
五、对《严格排除非法证据规定》之解读
*节 非法证据概述
一、非法证据的概念与特征
二、非法证据的分类
三、非法证据与瑕疵证据的区别
第三节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概述
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含义与特征
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分类
三、非法证据排除的现状与意义
四、非法证据排除的效力
第四节 非法证据排除的范围
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的排除条件
二、证人证言和被害人陈述的排除条件
三、非法物证、书证的排除条件
第五节 非法证据排除程序
一、非法证据排除程序的启动
二、对排除非法证据申请的处理
三、证据收集合法性的审查与调查
四、非法证据排除的救济程序
*章 刑讯逼供及非法口供的排除
*节 刑讯逼供问题的提出
*节 刑讯逼供概述
一、刑讯逼供的概念
二、刑讯逼供的现状特征
三、刑讯逼供产生的原因
四、刑讯逼供的危害
第三节 刑讯逼供的排除规则
一、刑讯逼供排除规则综述
二、刑讯逼供的排除应当适用“痛苦规则”
第四节 “痛苦”边界与非法口供排除
一、肉刑的边界
二、肉刑与粗暴执法的区别
三、肉刑与自残行为的区别
四、变相肉刑的边界
第五节 防范刑讯逼供的立法建议
一、建立讯问权利义务告知制度
二、建立犯罪嫌疑人到案时的全程录音录像制度
三、建立犯罪嫌疑人入所体检的录音录像制度
四、建立反向的诉讼监督制度
第三章 威胁逼供及非法口供的排除
*节 威胁逼供问题的提出
*节 威胁逼供概述
一、威胁逼供的概念
二、威胁取证的特点
三、威胁取证的分类
第三节 威胁取证的合理性理论
一、威胁取证的合理性之争
二、威胁取证合理性的法理基础
第四节 威胁取证与威胁逼供的区别
一、威胁取证与威胁逼供的联系
二、威胁取证与威胁逼供的区别
第五节 威胁逼供的排除规则
一、主观标准——痛苦规则
二、客观标准——可能性确信规则
第六节 威胁逼供的排除方式
一、对以亲情威胁逼供的排除
二、对以隐私威胁逼供的排除
三、对以人身自由威胁逼供的排除
四、对以酷刑威胁逼供的排除
五、对以损害财产进行威胁逼供的排除
第四章 骗供及非法口供的排除
*节 骗供问题的提出
*节 欺骗取证概述
一、欺骗取证的概念与特征
二、欺骗取证的分类
三、欺骗取证的立法现状
第三节 欺骗取证的合理性基础
一、刑事讯问的博弈论
二、刑事诉讼模式的控制论
三、公众情感认同论
四、域外立法经验的参考论
五、*公约的规定
第四节 欺骗逼供的排除规则
一、界定欺骗取证合理性的基本原则
二、欺骗逼供的排除规则
第五节 骗供的排除方式
一、以虚构证据进行骗供及排除
二、以隐瞒真相进行骗供及排除
三、以曲解法律进行骗供及排除
四、以态度欺骗进行骗供及排除
五、以虚构事实进行骗供及排除
六、以隐瞒身份进行骗供及排除
七、以违背人伦道德进行骗供及排除
八、以允诺某种利益进行骗供及排除
第五章 诱供的排除
*节 诱供问题的提出
*节 诱供概述
一、诱供的定义
二、诱供的特征
三、诱供的分类
第三节 诱供与其他非法取证手段的关系
一、诱供与骗供的联系与区别
二、引诱与威胁的联系与区别
三、诱供与诱惑侦查的联系与区别
四、诱供与刑讯逼供的联系与区别
第四节 诱供合法性的界限
一、从侦查人员的主观目的角度分析
二、从犯罪嫌疑人的主观角度分析
三、从取证模式的采用角度分析
四、从讯问规则的运用角度分析
五、从口供的表现形式分析
六、从讯问过程的综合角度分析
第五节 常见的诱供方式
一、以物质利益进行诱供
二、以诉讼利益进行诱供
三、以情感利益进行诱供
四、以精神利益进行诱供
五、以诱导性讯问进行诱供
第六节 诱供的排除规则
一、诱供排除的法理依据
二、诱供的排除方式
第六章 指供的排除
*节 指供问题的提出
一、佘祥林“杀妻”案基本案情
二、佘祥林的申诉材料:透露指供过程
三、指供在司法实践中的问题
*节 指供概述
一、指供的概念
二、指供的特征
三、指供的分类
四、指供的立法现状
第三节 指供与诱供的联系与区别
一、诱供与指供的联系
二、诱供与指供的区别
第四节 指供产生的原因
一、产生指供的外部因素
二、指供产生的内部原因
第五节 常见的指供方式
一、指定受贿金额的问供
二、指定行贿人的问供
三、指定请托事项的问供
四、指定受贿细节进行的问供
第六节 指供的排除
一、指供排除的原因
二、指供的审查与排除
三、指供的排除方式
第七章 重复供述的排除
*节 重复供述问题的提出
*节 重复供述概论
一、重复供述的概念
二、重复供述的特点
三、重复供述的分类
四、重复供述与雷同供述、指供的关联
第三节 重复供述形成原因
一、诉讼制度原因
二、诉讼模式原因
三、侦查*的主观原因
四、侦查实践原因
五、犯罪嫌疑人的原因
第四节 重复供述排除的原因
一、重复供述排除的理论之争
二、重复供述排除的原因
第五节 重复供述排除的法理依据
一、域外国家对重复供述排除规则的规定
二、*关于重复供述排除的学说
三、确定排除重复供述的“三性”规则
第六节 重复供述的排除方式
一、先前非法取证行为的违法程度和强迫程度较轻
二、审讯人员发生变化
三、讯问场所发生变化
四、重复供述有足够的时间间隔
五、已经采取清洁措施
六、有罪供述间的关联程度
七、重复供述的密集程度
第八章 非法羁押下口供的排除
*节 非法羁押逼供问题的提出
*节 非法羁押概述
一、非法羁押的概念及特征
二、非法羁押的分类
三、非法羁押产生的原因
第三节 非法羁押口供的性质
一、非法羁押口供性质的理论之争
二、非法羁押口供的双重性质
第四节 排除非法羁押口供的原因
一、非法羁押下讯问的违法性
二、非法羁押下讯问的强迫性
三、非法羁押下讯问的侵权性
四、非法羁押下讯问的公害性
第五节 非法羁押口供的排除方式
一、初查期间非法羁押的口供及其排除
二、非法监视居住下的口供及其排除
三、非法拘禁的口供及其排除
四、超期讯问的口供及其排除
五、讯问地点违法的口供及其排除
第九章 非法证言的排除
*节 非法证言问题的提出
*节 非法证言概述
一、非法证言的概念
二、非法证言的特征
三、非法证言的分类
第三节 证人证言制度的立法现状
一、非法证言的范围不足
二、禁止暴力取证的范围不足
三、对证人权利保护的立法处于空白
第四节 非法证言的形成方式
一、以刑讯逼供形成的非法证言
二、以威胁形成的非法证言
三、以非法拘禁形成的非法证言
四、以欺骗形成的非法证言
五、以引诱形成的非法证言
六、以药物等获取的非法证言
七、无法补正的非法证言
第五节 非法证言产生的原因
一、法律制度原因
二、诉讼模式原因
三、司法*的原因
四、受贿案件的特殊原因
五、证人自身的原因
第六节 非法证言的排除方式
一、申请排除非法证言的条件
二、证人证言的合法性证明方式
三、证人出庭作证的效力
第七节 完善证人出庭制度
一、证人出庭制度的立法现状及缺陷评析
二、证人出庭制度是以审判为中心司法改革的核心内容
三、完善证人出庭制度
第十章 讯问同步录音录像资料的排除
*节 讯问同步录音录像问题的提出
*节 讯问同步录音录像制度概述
一、讯问同步录音录像的概念
二、讯问同步录音录像的特征
三、讯问同步录音录像的分类
四、讯问同步录音录像制度的发展概况
第三节 讯问同步录音录像资料的法律性质
一、讯问同步录音录像资料属于案卷材料
二、讯问同步录音录像属于证据材料
第四节 同步录音录像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同步录音录像的完整性问题
二、同步录音录像资料的移送与播放问题
三、同步录音录像资料的查阅、复制问题
第五节 同步录音录像的审查与排除
一、同步录音录像资料的审查
二、非法同步录音录像资料的排除
后 记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法律实践者进行深度对话。作者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复杂的法律概念,拆解成一个个易于理解的模块,并辅以大量的实务案例,使得原本枯燥的规则,变得生动有趣。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毒树之果”理论的解读,以及在实践中如何判断“毒树”的界限,以及“果实”是否受到污染。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它更注重培养读者的法律思维,引导我们去思考问题的本质,去探究规则背后的精神。我从中不仅学习到了非法证据排除的具体操作方法,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深刻理解了司法公正的意义,以及我们作为法律人,所肩负的责任。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希望在司法实践中,更好地运用和理解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读者,提供了一份宝贵的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停留在对“刑讯逼供”等传统非法证据的探讨,而是将目光延伸到了更加隐蔽和现代化的取证方式,例如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避免因技术手段的不当使用而产生新的非法证据。书中对于“逼供、骗供、诱供”的界定,在不同司法阶段,甚至不同法官之间可能存在的理解差异,都做了细致的梳理和比较。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非法证据的排除”所带来的程序正义的实现,以及其对侦查、公诉、审判各个环节的倒逼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并非是一本“冷冰冰”的法条汇编,而是在用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视角来审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它让我们看到了这项规则在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和法律进步的实践中,所展现出的生命力。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很长,也很有吸引力,让我一看就知道它探讨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法律问题——非法证据的排除。在刑事诉讼中,如何保证证据的合法性,防止刑讯逼供、威胁、欺骗等手段获取的证据被采信,直接关系到案件的公正与否,也关系到当事人的基本人权。这本书的名字里提到了“实务研究”,这让我非常期待,希望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能结合具体的司法实践,分析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解决方案。我特别关注“刑讯威胁逼供骗供诱供”这些关键词,因为这些都是最容易导致非法证据产生的环节,也是司法实践中最需要警惕和规范的。希望这本书能深入剖析这些行为的认定标准、证据收集的界限,以及法院在审查和排除非法证据时的考量因素。作为一名对法律实践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希望能从中获得宝贵的知识和启示,理解和掌握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具体运用,这对于维护司法公正至关重要,也是我一直以来希望了解的。
评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传统的法学论著那样晦涩难懂,而是更像是一本为一线法律工作者量身打造的“工具书”。作者在处理理论问题时,总是紧密结合生动的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阐述。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做法,使得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迅速抓住问题的核心。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对于一些争议性问题的探讨,作者并没有急于给出唯一的答案,而是展现了不同的观点和论证过程,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例如,在关于“诱供”的界定上,书中就列举了多种情形,并分析了不同法院对此的处理差异,这对于我理解司法实践中的不确定性非常有帮助。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规则的讲解,更是在传递一种严谨的司法精神,它告诉我们,每一个案件都值得被认真对待,每一个当事人的权利都应该被充分尊重。
评分读罢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以一种极其详尽和深入的方式,为我们揭示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复杂性与挑战。书中所描绘的案例分析,并非简单的罗列,而是对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深入的解构,让我们看到了规则在具体案件中的每一次碰撞与博弈。从侦查阶段的线索收集,到公安、检察院的讯问技巧,再到法院的庭审质证,本书几乎覆盖了整个刑事诉讼流程中可能产生非法证据的各个环节。作者的论述逻辑严密,既有对西方国家成熟的证据排除理论的介绍和比较,更有对我国本土化实践的深刻反思。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合理怀疑”在判断证据是否非法时的作用,以及如何平衡保障犯罪嫌疑人权利与有效打击犯罪之间的尺度。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没有回避现实中的难题,而是直面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建设性的思考,对于提升我国刑事司法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