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邮 电动汽车结构·原理·应用+电驱动理论与设计+动力电池及电源管理 3本

包邮 电动汽车结构·原理·应用+电驱动理论与设计+动力电池及电源管理 3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志坚,王志福,张承宁,徐艳民 等 著
图书标签:
  • 电动汽车
  • 电驱动
  • 动力电池
  • 电源管理
  • 汽车工程
  • 新能源汽车
  • 车辆工程
  • 电机控制
  • 电化学
  • 汽车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旷氏文豪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08528
商品编码:22289360086

具体描述

YL12449  9787122308528 9787111484868 9787111552871

电动汽车结构·原理·应用(第二版)

《电动汽车结构·原理·应用》(第二版)在初版的基础上作了改进,结合实例系统地介绍了电动汽车结构原理、设计开发与使用维修方法,增加了更为先进实用的新案例和前瞻性内容。全书内容涵盖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能源系统、电机系统、驱动系统、控制系统、充电系统、电动汽车标准化与测试、诊断与维修技术等。
《电动汽车结构·原理·应用》(第二版)文字浅显通俗,技术资料新颖翔实,有较丰富的实例,信息量大。对第1章~第6章,还专门配备了教学课件PPT,只需扫一扫这几章标题后的二维码即可下载观看。
第1章 电动汽车及应用概述/001
 1.1 电动汽车组成及分类001
  1.1.1 电动汽车主要结构组成001
  1.1.2 电动汽车分类002
 1.2 发展电动汽车的意义005
  1.2.1 发展电动汽车与节约能源005
  1.2.2 发展电动汽车与环境保护005
  1.2.3 发展电动汽车与《中国制造2025》006
第2章 电动汽车能源系统/008
 2.1 动力电池008
  2.1.1 电动汽车对动力电池性能的要求008
  2.1.2 铅酸电池010
  2.1.3 镍氢电池011
  2.1.4 锂离子电池013
  2.1.5 动力电池新技术成果016
 2.2 燃料电池017
  2.2.1 燃料电池及应用概述017
  2.2.2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结构与原理018
  2.2.3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020
  2.2.4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性能及其影响因素021
  2.2.5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技术创新021
 2.3 其他能量源022
  2.3.1 **级电容022
  2.3.2 飞轮电池025
 2.4 混合能源系统029
  2.4.1 动力电池+**级电容构成的混合能源系统029
  2.4.2 动力电池+燃料电池构成的混合能源系统029
  2.4.3 动力电池+内燃机能源系统029
第3章 电动汽车电机系统/031
 3.1 概述031
  3.1.1 电动机分类031
  3.1.2 电动汽车电动机的要求032
  3.1.3 电动汽车电动机的基本组成033
  3.1.4 电动汽车驱动电动机的发展趋势033
 3.2 直流电动机034
  3.2.1 直流电动机的结构034
  3.2.2 直流电动机的基本原理036
  3.2.3 直流电动机的励磁方式037
  3.2.4 数学方程038
  3.2.5 直流电动机的特点039
 3.3 感应电动机040
  3.3.1 感应电动机的结构040
  3.3.2 感应电动机的工作原理042
  3.3.3 感应电动机的矢量控制系统043
  3.3.4 感应电动机的特点045
  3.3.5 电动汽车交流感应电机控制系统设计045
 3.4 永磁电动机048
  3.4.1 永磁电动机的概念和分类048
  3.4.2 磁性转子结构049
  3.4.3 永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050
  3.4.4 永磁电动机的特点050
  3.4.5 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051
  3.4.6 永磁同步电动机053
 3.5 开关磁阻电动机053
  3.5.1 开关磁阻电动机的工作原理053
  3.5.2 开关磁阻电动机的结构054
  3.5.3 开关磁阻电动机的特点055
  3.5.4 电动汽车高效率开关磁阻电机系统设计056
 3.6 轮毂电机059
  3.6.1 电动汽车轮毂电机驱动技术的优点060
  3.6.2 电动汽车轮毂电机的工作原理060
  3.6.3 电动汽车轮毂电机控制技术063
 3.7 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匹配065
  3.7.1 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的布置形式065
  3.7.2 电动机的参数匹配067
  3.7.3 传动系参数设计069
  3.7.4 分析计算实例070
第4章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071
 4.1 混合动力驱动概述071
  4.1.1 混合动力系统的分类071
  4.1.2 混合动力系统关键技术072
  4.1.3 混合动力汽车节油机理072
  4.1.4 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发展现状与前景073
 4.2 串联式混合动力电驱动系统074
  4.2.1 运行模式075
  4.2.2 控制策略077
 4.3 并联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079
  4.3.1 运行模式079
  4.3.2 控制策略080
 4.4 混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084
  4.4.1 运行模式084
  4.4.2 控制策略085
 4.5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方案设计与仿真实例089
  4.5.1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方案设计及匹配089
  4.5.2 混合动力系统主要机构Simulink建模090
  4.5.3 CYC_ UDDS 循环工况下整车性能仿真分析091
  4.5.4 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经济指标094
  4.5.5 荣威750混合动力系统开发实例094
第5章 电动汽车的控制系统/098
 5.1 电动汽车控制系统的组成098
 5.2 电动汽车的控制策略100
  5.2.1 开环控制100
  5.2.2 闭环控制101
  5.2.3 自适应控制102
  5.2.4 模糊控制102
  5.2.5 神经元网络ANN 控制104
  5.2.6 电动汽车控制系统的ECU105
  5.2.7 增程式电动汽车控制策略的优化106
 5.3 电动汽车总线CAN通信网络111
  5.3.1 概述111
  5.3.2 汽车CAN总线的特征114
  5.3.3 CAN总线数据链控制115
 5.4 电动汽车电气系统的控制116
  5.4.1 电动汽车电气系统概述116
  5.4.2 电动汽车的用电安全技术117
  5.4.3 车联网环境中电动汽车高压安全监控123
  5.4.4 电动汽车电气系统的电磁兼容性127
  5.4.5 电动汽车用电机驱动系统的电磁兼容技术129
  5.4.6 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的电磁兼容测试132
  5.4.7 容错控制136
第6章 电动汽车充电技术/138
 6.1 概述138
  6.1.1 充电技术概况138
  6.1.2 有关国家和地区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现状140
  6.1.3 电动汽车充电对电力系统的影响142
  6.1.4 效益分析142
  6.1.5 发展趋势143
 6.2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144
  6.2.1 充电设施概述144
  6.2.2 发展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若干问题145
  6.2.3 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系统149
  6.2.4 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桩152
  6.2.5 新型智能电动汽车充电器的设计155
  6.2.6 家用电动汽车充电体系的建设159
  6.2.7 电动汽车分布式储能策略及其在充放电管理中的应用161
  6.2.8 基于多智能体系统的电动汽车充换电站协调规划170
  6.2.9 基于车联网的电动汽车充电服务模式176
 6.3 电动汽车充电站和电池更换站监控技术180
  6.3.1 监控系统特点180
  6.3.2 监控系统功能181
  6.3.3 监控系统架构182
  6.3.4 监控系统设计实例184
 6.4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186
  6.4.1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及应用186
  6.4.2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原理与方法190
  6.4.3 电动汽车无线反馈非接触充电电路193
第7章 电动汽车标准化与测试技术/196
 7.1 电动汽车标准化技术196
  7.1.1 电动汽车标准化概述196
  7.1.2 电动汽车标准化工作进展197
  7.1.3 电动汽车国内外标准对比分析204
  7.1.4 电动汽车锂电池标准与测试205
  7.1.5 充电设施国内外标准概况209
  7.1.6 电动汽车运营标准化210
 7.2 电动汽车测试技术211
  7.2.1 国外电动汽车测试评价现状211
  7.2.2 国内电动汽车测试评价现状212
  7.2.3 电动汽车绝缘检测方法215
  7.2.4 电动汽车蓄电池组系统的检测218
  7.2.5 电动汽车用电机及其控制器的检测223
  7.2.6 电动汽车电动机及控制器性能测试系统228..........

电动汽车电驱动理论与设计(第2版)

《电动汽车电驱动理论与设计(第2版)》较为全面地介绍了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的构成及控制方法等内容。《本书分为十章,讲述了电动汽车的发展及其对驱动系统的要求,并着重介绍了电驱动系统的理论基础分析,参数设计与评估,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方式、类型、特点及一般控制方法,电磁兼容性的一般性分析与设计,测试技术与实现及*性分析,还讲述了与电驱动系统密切相关的辅助系统等内容。书中内容融入了编著者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实际工作的总结,对于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相关设计与研究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1章绪论1 
1节电动汽车1 
一、电动汽车发展的背景需求1 
二、电动汽车的种类及技术特点4 
三、电动汽车发展的关键技术9 
第二节电驱动系统10 
一、电驱动系统的构成10 
二、电驱动系统的作用11 
三、电驱动系统的发展现状11 
四、电驱动系统的发展趋势16 
参考文献20 
第二章电动汽车电驱动理论基础22 
1节电动汽车的构造与工作原理22 
一、电动汽车的构造22 
二、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的结构形式25 
第二节电动汽车动力学26 
一、电动汽车受力分析26 
二、电动汽车动力学方程32 
三、电动汽车行驶的附着条件与附着率34 
四、电动汽车的性能36 
参考文献43 
第三章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的匹配与评估44 
1节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动力需求特性理论44 
一、驱动电机的特性44 
二、传动装置的特性45 
三、电动汽车动力性能分析46 
第二节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参数匹配准则48 
一、电驱动系统的特性要求48 
二、电机参数匹配48 
三、传动装置参数匹配50 
第三节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性能评估方法和标准50 
一、汽车行驶工况50 
二、电驱动系统评价标准55 
三、电驱动系统评估方法56 
参考文献76 
电动汽车电驱动理论与设计第2版目录第四章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结构77 
1节单电机驱动系统77 
一、单电机直接驱动77 
二、单电机驱动手动机械式变速器78 
三、单电机驱动电控机械式变速器79 
四、单电机驱动液力机械式自动变速器82 
五、单电机驱动无级式自动变速器85 ............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及电源管理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及电源管理/“十二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新能源汽车**规划教材》以目前电动汽车核心技术之一,亦即动力电池及电源管理为教学内容的主题,内容涵盖电动汽车各类动力电池结构、原理、特点、检测及电源管理,采用情境模式编写,每个情境划分若干项目,每一个项目结合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某一种应用,针对性地详解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及其管理系统的关键技术,内容深入浅出,使读者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迅速了解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相关新技术及应用情况,不仅满足高职院校教学需要,而且也适合对电动汽车感兴趣的人们阅读和学习。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及电源管理/“十二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新能源汽车**规划教材》的编写还得到了孔辉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精进能源有限公司、陆地方舟新能源电动车集团有限公司等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整车及检测设备研究开发与生产单位的大力支持。因此,教材选材贴近企业全新的科学技术前沿,并且真实地再现了企业岗位需求,课程内容新颖,选材得当,贴近电动汽车应用的前沿。

前言
1章 电动汽车与动力电池发展历程
1节 电动汽车与动力电池发展历史
一、蓄电池的发明
二、电动机的发明
三、电动汽车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电动汽车与动力电池发展现状
一、目前电动汽车上使用的动力电池的类型
二、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的技术现状
第三节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发展趋势
一、典型的动力电池特点及发展趋势分析
二、下一代车辆燃料行动计划
【实训操作】 自制丹尼尔蓄电池和法拉第电动机

第二章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基本知识
1节 蓄电池的工作原理与结构类型
一、蓄电池的分类
二、化学能与电能转换基本原理
三、电池的基本构成
四、电池的基本参数
第二节 动力电池的性能评价
一、动力电池的应用特点
二、动力电池的测试
第三节 动力电池的充放电方法及充电基础设施
一、动力电池充电功能
二、典型的动力电池充电方法
三、动力电池成组充电方式
四、充电机
五、充电管理模式
六、充电站
【实训操作】充电机的使用

第三章 铅酸动力电池及其应用
1节 铅酸动力电池的储能原理与结构
一、铅酸蓄电池的类型
二、铅酸电池的储能原理
三、铅酸电池的结构
第二节 铅酸动力电池的性能及影响因素
一、铅酸蓄电池的性能
二、温度对铅酸电池性能的影响
三、放电深度对性能的影响
第三节 铅酸动力电池的应用
一、铅酸动力电池应用实例
二、铅酸电池的回收
【实训操作】铅酸电池充放电性能测试

第四章 碱性动力电池及其应用
1节 碱性动力电池的储能原理与结构
一、镍镉电池结构及储能原理
二、镍氢电池结构及储能原理
第二节 碱性动力电池的性能及检测
一、镍镉电池的特性
二、镍镉电池应用存在的问题
三、镍氢电池与镍镉电池的对比分析
四、镍氢电池特性
五、镍氢动力电池的检测
第三节 碱性动力电池的应用
一、碱性动力电池的应用概况
二、镍氢动力电池在电动汽车上的应用
【实训操作】镍氢电池充放电性能测试

第五章 锂离子动力电池及其应用
1节 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储能原理与结构
一、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类型
二、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工作原理
三、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四、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五、锂离子电池的优点
第二节 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性能及检测
一、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性能
二、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分析测试
三、典型测试设备简介-XP- EVBT400-150型动力电池测试系统
第三节 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应用
一、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应用状况
二、锂离子电池在电动汽车上的应用实例
三、锂离子电池的失效机理
【实训操作】锂离子电池充放电性能测试

第六章 用于电动汽车的其他动力源
1节 锌空气电池的结构原理与应用
一、锌空气电池原理
二、锌空气电池的分类
三、锌空气电池的应用
四、锌空气电池的优点
五、锌空气电池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高速飞轮的结构原理与应用
一、**高速飞轮的构造和原理
二、飞轮电池的特性
三、飞轮电池的应用情况
四、飞轮电池在电动汽车上的应用案例
第三节 **级电容器的结构原理与应用
一、**级电容器工作原理
二、**级电容器分类
三、**级电容器特性
四、**级电容器在电动汽车上的应用实例
第四节 燃料电池的结构原理与应用
一、燃料电池构造和原理
二、燃料电池的分类
三、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
四、燃料电池的应用与发展趋势第七章 电动汽车电源管理系统

1节 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功能及参数采集方法
一、电池管理系统的功能
二、单体电压采集方法
三、电池温度采集方法
四、电池工作电流采集方法
第二节 动力电池电量管理系统
一、电池荷电状态(SOC)估算精度的影响因素
二、**估计soc的作用
三、soc估计常用的算法
第三节 动力电池的均衡管理
一、能量耗散型均衡管理
二、非能量耗散型均衡管理
三、电池均衡管理系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动力电池的热管理
一、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的功能
二、电池内传热的基本方式
三、电池组热管理系统设计实现
第五节 动力电池的电安全管理及数据通信
一、动力电池电安全管理系统的功能
二、烟雾报警
三、绝缘检测方法
四、动力电池数据通信系统
【实训操作】电动汽车电源管理系统功能试验与验证
参考文献
《电动汽车的奥秘:从原理到实践的深度探索》 随着全球对可持续能源和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电动汽车(EV)已然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们以其零排放、低噪音、高能效等优势,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出行方式和能源消费结构。然而,在光鲜亮丽的外表之下,电动汽车的内部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精密设计和前沿技术?它们是如何实现能量的存储、转换与驱动的?又将如何应对未来更加复杂多样的应用场景? 本书旨在为广大汽车工程专业学生、技术研发人员、行业爱好者以及任何对电动汽车技术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详实的知识体系。我们将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生动易懂的语言,剥开电动汽车的层层外衣,揭示其核心技术与发展脉络,帮助您构建起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洞察未来的技术前沿。 第一部分:电动汽车结构、原理与应用 本部分将作为您进入电动汽车世界的入门指引,系统梳理电动汽车的整体架构,并深入剖析其关键组成部分的运行原理。 电动汽车的整体架构: 我们将首先介绍电动汽车与传统燃油汽车在结构上的根本差异,着重讲解其由高压动力系统、低压辅助系统、车身与底盘等主要模块构成的基本框架。通过对比分析,让您清晰地认识到电动汽车在动力总成、能量存储、驱动方式等方面的独特性。 电驱动系统的核心: 电驱动系统是电动汽车的“心脏”和“大脑”。我们将详细阐述电驱动系统的组成,包括电机、电控(逆变器、DC/DC转换器等)以及减速器。 电机技术: 深入解析不同类型电机(如永磁同步电机、交流异步电机等)的工作原理、优缺点以及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选择。我们将探讨电磁学基本原理如何在电机中转化为动能,并讲解电机参数(如功率、扭矩、效率)与车辆性能的关系。 电控系统: 重点介绍电控系统中的核心部件——逆变器。它如何将电池输出的直流电转换为电机所需的交流电,如何精确控制电机的转速和扭矩,以及其中的PWM(脉冲宽度调制)技术等关键概念。同时,我们将介绍DC/DC转换器在连接高压动力电池与低压车载电气系统中的作用。 传动系统: 讲解电动汽车中常用的减速器(或单速变速器)的作用,以及其与电机协同工作,将电机的高转速转化为适合车轮驱动的扭矩。 储能单元:动力电池系统: 电池是电动汽车的“能量仓库”。本部分将全面剖析动力电池系统,包括其基本构成、类型选择以及关键技术。 电池类型与化学原理: 重点介绍当前主流的锂离子电池技术,包括不同正负极材料(如三元材料、磷酸铁锂等)的化学反应原理、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环寿命等关键性能指标。同时,也会提及其他潜在的电池技术,如固态电池等。 电池管理系统(BMS): BMS是动力电池系统的“健康管家”。我们将深入讲解BMS的功能,包括电池状态监测(电压、电流、温度)、电量估算(SOC)、健康状态估算(SOH)、过充过放保护、均衡管理以及热管理策略等。BMS的性能直接关系到电池的安全、寿命和整车续航里程。 高压系统设计与安全: 探讨电动汽车高压系统的整体设计理念,包括高压线束、连接器、绝缘设计以及安全防护措施。我们将强调高压系统的安全至关重要,并介绍相关的安全标准和测试方法。 充电与能量回收: 充电是电动汽车补能的关键。 充电技术: 介绍交流慢充和直流快充的原理、充电接口标准(如国标、欧标、美标等)以及充电过程中的通信协议。我们将探讨不同充电方式对电池寿命和用户便利性的影响。 能量回收(制动能量回收): 讲解电动汽车特有的能量回收技术,即利用电机作为发电机,在车辆减速或制动时将动能转化为电能储存回电池。我们将分析能量回收的原理、效率以及对续航里程的贡献。 电动汽车的应用场景与发展趋势: 结合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探讨电动汽车在乘用车、商用车(公交车、卡车、物流车)、特种车辆等领域的应用现状。我们将展望电动汽车在智能化、网联化、自动驾驶等方面的融合发展,以及其对未来城市交通和能源格局的深远影响。 第二部分:电驱动理论与设计 本部分将聚焦于电驱动系统的核心——电机和电控,从理论层面深入剖析其工作原理、设计方法与性能优化。 电机电磁学基础与模型: 回顾和深化电磁学理论在电机设计中的应用,包括磁场、电场、感应电势、电磁转矩等基本概念。我们将介绍不同电机模型的构建方法,如等效电路模型、多物理场耦合模型,为电机性能分析和仿真奠定基础。 电机设计与优化: 电机类型选型: 基于车辆性能需求(如扭矩、功率、效率、成本等),分析不同电机类型的适用性,并讲解电机结构设计(如定子槽形、转子结构、绕组方式)对性能的影响。 磁场计算与设计: 讲解如何利用有限元分析(FEA)等数值计算方法,精确计算电机内部的磁场分布,并以此优化磁轭、齿部等关键部件的设计,以提高磁通利用率和降低损耗。 绕组设计与性能: 深入探讨电机绕组的结构、连接方式(如星形、三角形)以及绕组参数(如匝数、线径)对电机性能(如反电动势、电感、电阻)的影响。 损耗分析与效率提升: 全面分析电机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损耗(如铁耗、铜耗、机械损耗、杂散损耗),并介绍各种降低损耗、提高电机效率的设计策略,例如采用高性能磁性材料、优化散热设计、减小风阻等。 电控系统设计与控制策略: 功率半导体器件: 介绍逆变器中常用的功率半导体器件,如MOSFET、IGBT,及其工作原理、关键参数和选型依据。我们将探讨功率器件的损耗、开关特性以及散热设计的重要性。 矢量控制(FOC): 详细讲解矢量控制(Field-Oriented Control)技术,这是实现精确电机控制的关键。我们将阐述其坐标变换原理(如Clark变换、Park变换),如何实现对电机磁场定向控制,从而独立控制电机转矩和磁链,获得优异的动态响应和稳态性能。 其他控制方法: 简要介绍其他控制策略,如直接转矩控制(DTC)等,并对比其优缺点。 热管理: 讨论电驱动系统(尤其是电机和电控)的热管理对于保证性能和寿命至关重要。我们将介绍不同的冷却方式(如风冷、液冷)以及散热设计策略。 集成化与智能化: 探讨电驱动系统集成化(如将电机、减速器、电控集成一体)的趋势,以及如何通过智能化控制提升系统的整体性能、可靠性和用户体验。 第三部分:动力电池及电源管理 本部分将深度聚焦于电动汽车的能量核心——动力电池及其管理系统,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电源管理技术。 动力电池的微观与宏观: 电化学原理: 深入剖析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反应机理,包括充放电过程中正负极材料的相变、锂离子的迁移以及电解液的作用。我们将探讨不同材料体系(如LCO, LMO, LFP, NMC, NCA)的优劣及其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电池单元与模块设计: 介绍电池单元(如圆柱形、方形、软包)的结构设计,以及如何将多个电池单元组合成电池模块,再进一步构成电池包。我们将讨论串并联设计对电压、容量和内阻的影响。 电池热失控机理与防护: 详细讲解电池热失控的发生机制,包括内部短路、过充、过热等诱因,以及其连锁反应。重点介绍多种电池安全防护措施,如安全阀、隔膜设计、阻燃材料、主动散热与冷却系统、BMS的失效安全策略等,以确保电池包的安全运行。 电池管理系统(BMS)的进阶: 高精度SOC/SOH估算: 深入研究SOC(State of Charge)和SOH(State of Health)估算的高级算法,包括卡尔曼滤波、安德森滤波、神经网络等机器学习方法,以及它们在不同工况下的应用。 均衡管理策略: 讲解电池均衡的必要性,以及动态均衡、静态均衡、主动均衡、被动均衡等不同策略的原理和实现方式。 热管理策略: 详细介绍BMS如何协同电池的物理热管理系统,实现对电池温度的精准控制,包括恒温、加热、制冷等策略,以及其对电池性能、寿命和安全的影响。 诊断与故障预警: 阐述BMS如何通过监测电池数据,及时发现潜在故障,并进行预警,从而避免严重事故的发生。 OTA(Over-the-Air)更新: 探讨BMS软件通过OTA进行远程升级的优势,如何持续优化电池性能和功能。 电源管理与整车能量流: DC/DC转换器设计: 深入解析在电动汽车中广泛应用的DC/DC转换器(如升压、降压、升降压拓扑),及其在连接高压动力电池与低压车载用电设备(如照明、娱乐系统、空调)中的作用,以及其效率优化和电磁兼容性设计。 能量流管理: 讲解整车能量流的整体控制策略,如何协调动力电池、电驱动系统、车载用电设备以及充电系统之间的能量分配,实现最优的续航里程、驾驶性能和乘坐舒适性。 V2X(Vehicle-to-Everything)通信与能源应用: 展望未来,探讨电动汽车如何通过V2X技术与电网(V2G, Vehicle-to-Grid)、建筑(V2B, Vehicle-to-Building)、家庭(V2H, Vehicle-to-Home)等进行能源交互,实现更广泛的能源管理和应用。 充电基础设施与标准: 充电站设计与建设: 介绍不同类型充电站(如公共充电站、私人充电桩)的设计要素、设备选型、通信协议和安全要求。 充电标准与互操作性: 深入解读国内外主要的充电标准,如CCS, CHAdeMO, GB/T等,以及它们在通信协议、安全认证等方面的差异,并探讨互操作性的重要性。 本书力求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宏观到微观,从原理到应用,全面系统地展示电动汽车技术的前沿面貌。我们相信,通过阅读本书,您将不仅能够掌握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知识,更能培养出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投身于电动汽车这一充满活力和机遇的伟大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电驱动理论与设计》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场关于能量转换和控制的深度探索之旅。我之前对电动汽车的动力来源一直停留在“电池+电机”的模糊概念,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从最基础的电磁学原理讲起,循序渐进地阐述了电机的工作机制,包括不同类型电机的特性、优势和劣势,例如永磁同步电机、异步电机等等,并且详细分析了它们在不同工况下的效率曲线和扭矩输出特性。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电机控制策略的讲解,比如矢量控制、直接转矩控制等,这些内容让我明白了为何电动汽车能够实现如此平顺且精准的动力响应。作者用大量的数学公式和仿真图表来支撑理论,但同时又会辅以通俗易懂的解释,让我这个非电气工程专业的读者也能逐步理解。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探讨了电机设计中的一些关键挑战,比如散热问题、功率密度提升等,并介绍了当前行业内的前沿技术和解决方案。这让我了解到,看似简单的“电动机”背后,蕴含着多少复杂的科学与工程智慧。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对电动汽车的“心脏”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理解,也对工程师们的智慧充满了敬意。

评分

在我翻阅这套书的过程中,最令我惊喜的莫过于书中对“应用”这一环节的详尽描绘。很多技术书籍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而这套书却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在《电动汽车结构·原理·应用》中,作者列举了不同类型电动汽车(如纯电动、混合动力、插电式混合动力)在结构设计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其性能和使用场景。我尤其喜欢关于新能源汽车普及面临的挑战以及解决方案的讨论,比如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续航里程焦虑的缓解、以及购车成本的降低等。书中并没有回避这些现实问题,而是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技术和政策建议。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关于能量回收制动(Regenerative Braking)的原理和实际效果,以及它如何通过优化设计来提升续航里程。此外,书中还介绍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电动汽车推广方面的政策导向和市场趋势,这让我对这个行业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这种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我认为这套书最宝贵的价值所在。

评分

《电驱动理论与设计》这本书,让我对“效率”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我过去一直以为,电机就是把电能变成动能,效率高低似乎只是个数字。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效率的背后牵扯到的是能量的损失,是资源的浪费,更是成本的增加。书中详细分析了电机在不同转速和负载下的效率变化,以及导致效率损失的各种因素,比如铜损、铁损、机械损耗等等。作者还介绍了各种提高电机效率的先进技术,比如采用高性能磁性材料、优化绕组设计、降低摩擦损耗等。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通过大量的图表和数据,直观地展示了即使是百分之几的效率提升,在电动汽车的整体运行中也能带来显著的续航里程增加和能源消耗降低。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细节决定成败”在工程设计中的重要性。读到这里,我甚至开始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电器,是否也存在着可以优化的空间,是否也能从提高效率的角度来节省能源。

评分

总的来说,这套书的结构非常合理,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从宏观的整车结构,到微观的电机原理,再到核心的电池技术,最后回归到整体的电源管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我非常喜欢作者在不同章节之间建立的联系,例如在讲解电池管理时,会提及它与电机控制的协同关系,以及如何根据不同工况来调整电池的输出策略。这种整体性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电动汽车作为一个复杂系统的运作方式。我曾尝试过阅读一些单一主题的书籍,但往往感觉知识点比较零散,难以形成系统性的认识。而这套书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它提供了一个“全景图”,让我能够从各个角度去审视电动汽车。我甚至发现,其中很多关于系统集成和优化设计的理念,也可以应用于其他工程领域。

评分

《电动汽车结构·原理·应用》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对于“用户体验”的关注。在讲解结构设计时,作者不仅仅是罗列各种参数和标准,而是会时常提及这些设计如何影响驾驶者的感受。比如,在讨论车身轻量化时,会分析其对操控性、加速性能以及乘坐舒适度的影响。在描述底盘悬挂时,会详细对比不同类型的悬挂系统在颠簸路面和高速行驶时的表现差异。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人机工程学和内饰设计的讨论,虽然这部分内容可能不是技术核心,但它却直接关系到用户在实际使用中的体验。例如,座椅的包裹性、仪表盘的显示信息、中控系统的交互逻辑等等,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考量。这让我明白,一辆优秀的电动汽车,不仅仅是技术堆砌的产物,更是以人为本、服务于用户的最终目标。

评分

《动力电池及电源管理》这部分内容,无疑是整个电动汽车系统中的“大脑”和“血液”。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总觉得电池组就是一个大容量的能量罐,而电源管理系统则负责“插拔充电”。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这其中的复杂程度远超我的想象。作者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动力电池的化学原理、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环寿命以及安全性等关键指标。从磷酸铁锂到三元锂,从固态电池的未来展望,书中都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对电池管理系统(BMS)的讲解,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电压电流监控,更是包含了电量估算、状态监测、均衡管理、热管理和故障诊断等一系列复杂的功能。我理解了BMS是如何通过精确的算法来延长电池寿命、保证电池安全,并最大化电池性能的。书中还提到了许多关于电池安全性的设计考量,比如过充保护、过放保护、短路保护等,以及热失控的预防和应对措施。这让我对电动汽车的安全性有了更放心的认识。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快充技术、电池回收利用等当下热门话题,让我对电动汽车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视角。

评分

《电驱动理论与设计》这本书,让我对“可靠性”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总觉得,电机这个东西,一旦制造出来,应该就能稳定工作很长时间。但书中详细分析了电机在长期运行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绝缘老化、轴承磨损、绕组短路等等。并且,作者还介绍了提高电机可靠性的各种设计和制造工艺,比如选择耐高温的绝缘材料、采用高精度的加工技术、以及进行严格的出厂测试等等。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提到了冗余设计和故障诊断技术,这些都是为了在发生小故障时,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防止问题进一步恶化,从而保证车辆的整体安全和可靠运行。这让我意识到,一个看似简单的电机背后,蕴含着工程师们对安全和可靠性的极致追求,他们必须预见到所有可能的风险,并提前做好防范。

评分

总而言之,这套关于电动汽车的书籍,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我过去看待汽车,更多的是一个交通工具,一个完成出行任务的载体。而现在,我开始能够从更深层次去理解它,去欣赏它背后蕴含的科技魅力。书中对各个子系统的相互关联性和协同工作的阐述,让我明白了电动汽车并非是各个独立部件的简单堆砌,而是一个高度集成、精妙设计的整体。例如,在讲述电池管理系统时,作者会提及它与电驱动系统的配合,以及如何根据电机的工作需求来调整电池的输出策略。这种系统性的思考方式,让我对复杂工程系统的设计有了更宏观的认识。我甚至开始尝试将书中的一些原理应用到生活中,比如观察家里的一些电器,思考它们的电源管理是如何工作的,以及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电池损耗和寿命的问题。这套书让我意识到,科学和工程的原理,其实是普遍存在的,只是在电动汽车这个领域得到了极致的应用。

评分

《动力电池及电源管理》部分,我对书中关于“热管理”的论述印象尤为深刻。我之前总是认为,电池不过就是个电子元件,只要不放在火上烤,应该就不会有问题。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电池的性能和寿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工作温度。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对其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书中详细介绍了动力电池的热管理系统,包括风冷、液冷、直冷等不同方式,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对各种热管理策略的仿真分析,以及如何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高效的温度控制。我还了解到,电池的充放电速率也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而电源管理系统就需要通过精密的控制算法,来平衡能量输出和热量控制之间的关系。这让我对电池的“娇贵”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工程师们如何在极端环境下保证电池正常工作的智慧感到钦佩。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电动汽车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汽车的机械结构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市面上的科普读物往往过于浅显,或者又过于专业,让我望而却步。而这套书,特别是《电动汽车结构·原理·应用》这本,恰好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作者没有回避复杂的工程细节,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形象的方式将其娓娓道来。我最喜欢的一点是,书中对各个部件的讲解,不仅仅是“是什么”,更是“为什么是这样”。比如,在讲解底盘结构时,作者会详细分析不同悬挂系统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在实际驾驶中带来的不同感受,甚至会涉及到不同材料选择对成本和性能的影响。这种深度解析让我感觉自己不再只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仿佛置身于设计室,和工程师们一起探讨每一个细节。我尤其被书中的图示和模型所吸引,它们制作得非常精美,而且标注清晰,即使是初学者也能一目了然。通过这些图示,我能够直观地理解例如转向系统、制动系统是如何协同工作的,以及车身结构如何实现轻量化和高强度的统一。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实际案例分析,比如某款热门电动汽车在设计上的创新点,以及这些创新是如何解决行业痛点的。这让理论知识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有了鲜活的应用场景,极大地激发了我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我迫不及待地想把书中的知识应用到我日常对电动汽车的观察中去,去理解它们为何如此设计,去品味其中的匠心独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