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 | ||
| 中國文化的命運 | 中信齣版社 | 38 |
|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 上海人民齣版社 | 36 |
| 中國文化要義 | 上海人民齣版社 | 36 |
| 人心與人生 | 上海人民齣版社 | 32 |
| 東方學術概觀 | 上海人民齣版社 | 36 |
| 梁漱溟日記(2冊)上海人民 | 上海人民齣版社 | 108 |
| 我生有涯願無盡:漱溟自述文錄 | 上海人民齣版社 | 46 |
| 印度哲學概論 | 上海人民齣版社 | 36 |
| 鄉村建設理論 | 上海人民齣版社 | 45 |
| 內容簡介 | |
| 《梁漱溟精選作品集》匯集瞭一代國學宗師梁漱溟先生代錶性的4部著作:《中國文化要義》《人心與人生》《鄉村建設理論》《印度哲學概論》。梁漱溟先生是風雲激蕩的百年中國的見證者與建設者,一生以“認識老中國,建設新中國”相號召,在兩個問題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問題,即人為什麼活著;二是社會問題,亦可雲中國問題,即中國嚮何處去。作者畢生思索主要凝結為這6本專著,不僅作者本人珍愛有加,更是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留給後世的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作品集的整理基於梁漱溟先生後人近30年的收集編校,精心校勘,是為迄今可靠的梁漱溟著作文本。《中國文化要義》(闡述中國文化,開示中國道路,梁漱溟受歡迎的作品) 《人心與人生》(凝聚人生智慧,啓迪人生大道,梁漱溟撰寫50年的心血之作) 《鄉村建設理論》(建設鄉村,變革中國,梁漱溟的政治路綫圖) 《印度哲學概論》(梁漱溟北大講義,印度哲學研究之作) 論衡東西文化,投身鄉村建設,發起民主同盟,直諫 生於都市,要為農夫代言;心歸佛法,甘為孔子正名 “我不是書生。我不是學問傢。我是一個要拼命乾的人。 為往聖繼絕,為萬世開太平。此正是我一生的使命。 我是一個佛教徒。我的前生是一個和尚。” ——梁漱溟 《我生有涯願無盡——漱溟自述文錄》是完整的梁漱溟自傳。梁漱溟自稱不是哲學傢、國學傢,隻是“問題中人”,以“認識老中國,建設新中國”相號召,畢生所求惟在人生與社會(中國)兩大問題的解答。從清末,曆民國,到新中國,北大教書,鄉建運動,發起民盟,廷爭麵摺,時代變遷,世相百態,作者皆以細膩坦誠的筆觸客觀敘述,九十多年人生軌跡中自學之曆程、情感之所依、思想之嬗變以及以天下興亡為己任之社會實踐等諸多方麵縴毫畢現。本書由梁漱溟長子梁培寬先生曆時27年,前後增刪5次,編纂而成,是瞭解梁漱溟先生的人生經曆、學術思想以及生活感悟的可靠資料。“問題中人”梁漱溟求解中國文化前途的問題之書。您可以不同意他的結論,卻不該忽視他所提齣的問題。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包括本體論、認識論、文化觀、曆史觀和倫理學思想五個部分。作者將西方的非理性主義和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相結閤,對東西一艾化加以}=匕較,極富開創性和啓發性。 《這個會好嗎? 梁漱溟晚年口述(增訂本)》是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艾愷在寫作《*後的儒傢——梁漱溟與中國現代化的兩難》一書後,為印證事實,於1980年8月來華專訪梁漱溟先生的訪談記錄。談話中,梁漱溟論述瞭儒傢、佛傢、道傢的文化特點及代錶人物,也談及與諸多政治文化名人,包括李大釗、陳獨秀、*、、蔣介石、康有為、章太炎、鬍適、馮友蘭等的交往經曆,並迴顧瞭他一生的重要活動——任教北大、從事鄉建運動、創建民主同盟等。書中內容豐富,可作為瞭解與研究梁漱溟思想與活動及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重要參考,對讀者修身處世亦不乏啓迪。《梁漱溟日記(套裝共2冊)》是有後的儒傢”之稱的梁漱溟先生現存全部日記(近80萬字)的匯編,並附數十張公開的珍貴私傢曆史照片。梁先生早年起即有記日記的習慣,現存日記始於1932年,終於1981年,曆經“”抄傢等磨難纔得留存。著者早年投身鄉村建設,巡視抗戰敵後,調停國共兩黨爭端,上縉雲山閉關修佛,解放後參觀城鄉新變與土地改革,“”抄傢受辱,政協學習論辯,常年堅持著述修行等等,長達50年的行止經曆及感受心境,在日記中都有樸實的記錄。本書是梁漱溟日記完整單行,編者撰寫瞭導讀性質的前言和每一年大事提要,修訂及增補注釋600餘條,並編製主要人名索引近2000條,是深入研究梁漱溟,瞭解20世紀中國社會與政治變遷的珍貴的實錄。 《中國文化的命運》是梁漱溟長子梁培寬先生整理編輯的梁漱溟有關中國文化及其精神的文稿,其中三分之二是未曾公開齣版的遺稿,時隔七十年之後一次呈現給讀者。本書主要圍繞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及其對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塑造的影響展開,並用中西比較的視角,觀察兩種文化的根本不同,梁先生幾十年前的見解遠超今人庸論。本書可為理解中國和中國文化提供一個尤為有價值的讀本。 |
| 作者簡介 | |
| 梁漱溟(1893—1988),20世紀中國獨具創造力的思想傢、身體力行的社會實踐傢。原名煥鼎,字壽銘,又字漱冥,後以漱溟行世。早歲信佛而後歸儒,然亦心係佛法;以中學學曆而執教北京大學。壯年辭去教職,長期從事鄉村建設;發起民盟,為調停國共奔走呼號。1949年後屢受批判而不改“獨立思考,錶裏如一”之誌,傲然宣稱“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一生以“認識老中國,建設新中國”相號召,在兩個問題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問題,即人為什麼活著;二是社會問題,亦可雲中國問題,即中國嚮何處去。主要作品有《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後覺悟》、《鄉村建設理論》、《中國文化要義》、《人心與人生》、《東方學術概觀》等。 |
| 精彩文摘 | |
“注意中國傳統文化” “順應時代潮流”(代序) 三年前即2010年本書問世,可至今沒有“前言”或“後記”。現在想來,有些須介紹或交代的話還是不宜略而不談,何況現在又將再次加印,正可藉此機會增補上去。 同時,這本僅10萬字的小書,據齣版者說,至今已加印12次。這使齣版者與筆者均感到有些始料不及。昨天偶然有兩位客人來訪,談起來這本小書。他們都對本書熱心關注。那影視總編導說,她一下買瞭60本,分送友好。而另一位從事生態農村建設的工作者,說她曾前後買過100多冊,分給追隨她工作的大學生義工。聽過這些,筆者更覺得有寫一些的必要瞭。 現在即就至今尚未收入《梁漱溟全集》的《社會演進上中西殊途》(第二輯)與《發揮中國的長處以吸收外國的長處》(第三輯)兩篇文字,作些介紹與說明。 先說《社會演進上中西殊途》(以下簡稱《中西殊途》)。此文於1942年5、6兩月在《思想與文化》雜誌(成都)上連載,是為發錶。1944年9月,又由中周齣版社(重慶)以單行本的形式齣版發行。這都是抗日戰爭中日本投降前兩年的事,距今已70年瞭。 香港脫險後,1942年2月初梁老迴到桂林;1944年9月因日軍由湖南入侵廣西,又離桂林避難昭平;計息影桂林前後約兩年半。在這段歲月裏,他為奔走國共閤作抗敵及民盟工作已暫時退居次要位置,而講學與撰寫已成為其生活的主要內容;撰寫又以與《中國文化要義》有關的文字工作為主,付齣的時間與精力亦以此居多。依此來看,《中西殊途》即寫於初至桂林之時是極為可能的。 從《中西殊途》標題看,其內容主旨已清清楚楚:由於中西兩方社會演進路途的殊異,其結果——形成的社會組織結構,也明顯不同。 《中國文化要義》(1949年底齣版)其主旨與《中西殊途》完全相同。它同樣是闡明中國韆餘年曆史演進,其結果是以倫理組織社會,或說社會以倫理為組織,且曆久少變。西方社會與此對照來看,他們以團體組織社會,或說社會以團體為組織;團體或稱集體,有宗教的、政治的(民族的、階級的等)、經濟的,彼此對立、競爭、對抗、鬥爭不斷。 由此可見,《中西殊途》與《中國文化要義》二者闡釋的是同一問題,隻是前者寫成在前(1942年於桂林),後者撰成於後(1949年於重慶北碚);一前一後,隻有深淺精粗之彆而已。 據以上筆者對《中西殊途》有關情況兩三年來的考查結果來看,現在收入本書不過是發錶約70年後,又重新發錶。可是發錶於戰亂年代中,能見到它的恐極為有限。即是梁老本人,是否曾見到發錶它的書刊也無從考究瞭。因1996年於上海圖書館發現此文單行本時,全集已齣完,故《中西殊途》至今尚未收入《梁漱溟全集》,所以現在重新發錶,對讀者來說猶如發錶瞭。讀者對《中西殊途》一文給予較多的關注,或與此有關。 現在再說本書第三輯,即《發揮中國的長處以吸收外國的長處》,其內容一如標題之淺顯易曉,無須贅述。應說明的是,它本是1949年梁老在北碚的一次講話的記錄,曾由北碚管理局以單行本小冊子印行。 至於本書一輯《中國文化之精神》,其中多選錄自《中國文化要義》。所以總覽全書一二三輯,其中心就在於從多方麵(如宗教有無、民族精神、階級之隱顯、國*不像國*、缺乏政治上民主、詳於人事而忽於物理——科學,等等)闡明老中國社會之特徵——以倫理組織社會。 認識老中國,方能建設新中國;而認識老中國社會特徵之必要,不言而喻。 後,講一下梁老有一次接受記者訪問的事。 1988年5月17日,在協和醫院的一間病房裏,臥病在床的梁老接受來自的一位記者采訪。她是《遠見月刊》的尹萍女士。因病人已極度虛弱,談話極簡短,其內容如下: 尹女士:梁老願不願對青年說幾句話? 梁老:要注意中國傳統文化……可讀我的《中國文化要義》。 尹女士:梁老對中國的未來有何期望? 梁老:要順應時代潮流。 訪談至此結束。梁老此生後一次答記者問(此次答記者問後的第37天——6月23日,梁老即與世長辭),他所說的這兩句話:“注意中國傳統文化”,“順應時代潮流”,值得我們深思。 這兩句話,似為中國今後的發展指明瞭一條閤情閤理的走嚮。按此走去,中華民族的自救、中國國*的振興將會因此而較順利地實現? 姑且將筆者個人一些所知、所見及所感,寫齣如上,作為本書又一次加印的代序。 梁培寬於北大承澤園 2013年4月1日 時年八十有八 |
對比閱讀梁漱溟先生關於“東西文化”的論述,我發現他提齣的視角非常具有前瞻性。他將文化視為一種生命形態的展現,而非簡單的器物或習俗的堆砌。書中對西方文化的“積極進取”與東方文化的“安命知足”的對比分析,並非簡單的褒貶,而是深入探討瞭兩種生命態度的優劣及其在不同曆史階段的適用性。這種辯證的思維方式,極大地拓寬瞭我看待世界衝突與融閤的角度。我過去總覺得文化衝突是不可調和的,但在梁先生的筆下,我看到瞭如何在一個更高的維度上去尋求平衡與共存的可能性。他的論述充滿瞭對人類命運的深切關懷,促使我們思考,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東方智慧是否能為全球化帶來的異化趨勢提供一種精神上的錨點。
評分最近讀瞭梁漱溟先生的《人心與人生》,真是感慨萬韆。這本書簡直是心靈的清泉,尤其是在當下這個信息爆炸、人心浮躁的時代,更能讓人靜下心來思考“人為什麼活著”這個終極問題。梁先生的文字,帶著一種穿越時空的智慧和洞察力,他不是簡單地提供答案,而是引導你去探索,去感受生命的本質。他剖析瞭人性的復雜與微妙,那種對個體生命體驗的深刻關懷,讓我不禁反思自己過去對生活、對自我的認知偏差。書中關於“盡性”與“物欲”的辨析尤為精妙,仿佛一位慈悲的導師,在你迷茫時為你點亮一盞燈。每一次翻閱,都有新的體悟,感覺就像跟一位飽經風霜卻依然保持著赤子之心的智者對話,那種樸素而堅定的生命哲學,為我忙碌的日常注入瞭一股強大的內在定力。我尤其欣賞他那種不迎閤世俗、堅持獨立思考的學者風範,讓人由衷地敬佩。
評分我手邊正好有另一本關於東方哲學的著作,但說實話,梁漱溟先生的《東方學術概觀》自成一派,其闡述的深度和廣度是其他作品難以企及的。它不是一本枯燥的學術綜述,而更像是一張導覽圖,帶領讀者領略東方思想體係的精髓與美學。尤其在解釋儒傢、道傢思想的內在聯係與張力時,梁先生的洞見令人嘆服。他沒有用晦澀難懂的術語來包裝,而是用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將那些深奧的義理闡釋得清晰明瞭,使得即便是對傳統哲學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從中汲取營養。這種化繁為簡的功力,體現瞭一位真正的大師對知識的徹底掌握。它讓我對“東方”這個概念有瞭更立體、更具精神性的理解,而非僅僅是地理或政治上的界定。
評分翻開《這個世界會好嗎?》,我仿佛被捲入瞭一場跨越世紀的深刻對話。這本書的視角宏大而又細膩,梁先生對人類文明走嚮的憂慮與期盼,直擊我心底最深處的不安。他沒有停留在對現狀的簡單抱怨,而是從文化、曆史、哲學等多個維度,層層剝開社會問題的根源。我特彆關注瞭他關於中西文化差異的論述,那種深入骨髓的文化自覺,讓人在比較中反思我們自身文明的價值與齣路。文字的節奏感很強,時而如山洪般磅礴有力,時而又如潺潺溪水般溫潤細緻,邏輯層層遞進,讓人不得不跟隨他的思路去推演。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的世界觀被重塑瞭一遍,不再是碎片化的信息接收者,而開始嘗試從更宏觀的曆史脈絡中去理解當下的種種紛擾,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是其他許多暢銷書所無法給予的。
評分最近在整理舊物時,無意中翻到瞭幾頁關於梁漱溟日記的摘錄,那種手寫體的力量感和時間沉澱下來的質感,本身就帶著一種強大的感染力。日記的魅力就在於它的真實和未經修飾,從中可以看到一位思想巨匠在日常瑣碎中的掙紮、思辨與自我砥礪的過程。不同於他公開發錶的那些邏輯嚴密的文章,日記更像是他思想的“原材料”,充滿瞭即時的情緒波動和未經定稿的靈感火花。我尤其留意他記錄下不同曆史時期,他對自身學說發展曆程的反思和修正,這種坦誠的自我審視,比任何理論構建都來得更為動人。它展示瞭一個偉大學者是如何在實踐中不斷錘煉和完善自己思想體係的,非常具有啓發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