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影像的追寻:台湾摄影家写实风貌
定价:260.00元
作者:张照堂
出版社: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1220794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郭力昕、简永彬、李威仪,倾情推荐。●精装设计,优质印刷,还原往昔朴拙、平实的“黑白”精神。●33位摄影前行者,400多张照片,创作年代从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几乎涵盖了台湾写实摄影从萌芽到茁壮的60个年头。这本书是以写实摄影为创作主体的台湾前辈摄影家,*次有系谱地列入台湾写实摄影的范畴,受到注视和讨论,对台湾摄影文化和历史影响深远。●摄影家张照堂历历如绘地述说着时间与土地的故事,文字的刻画隽永生动,影像的张力饱满厚实。展卷之际,恍如重返那消逝与未消逝的,一道道辉煌与闪耀的灵光。●透过张照堂的追寻之眼,为我们打开一个特殊时空,召唤上个世纪台湾这块土地的人间之味、人情之美。●“拍一张照片就像在世界上某处找回一部分自己。”藉由这些历久弥新的记忆回返,我们每个人也分别找回某些自己。
内容提要
1986年,摄影家张照堂在完成“百年台湾摄影史料”的整理工作之后,为专栏写作而展开三年台湾前辈摄影家的寻访之旅。在旅程中,他一一遇到活跃于40年代的邓南光、张才、李钓纶、林寿镒;50年代的黄则修、林权助、陈耿彬、廖心铭;60年代的郑桑溪、刘安明、林庆云、徐清波、谢震隆、陈石岸、黄伯骥、黄士规、蔡高明、许渊富、陈彦堂、翁庭华、黄季瀛、许苍泽、林彰三、施纯夫、周鑫泉、李悌钦……
33位摄影前行者,400多张照片,创作年代从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几乎涵盖台湾写实摄影从萌芽到茁壮的60个年头。他们的作品足以显现台湾摄影的成长轨迹,适切地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创作资产与时代见证。他们之中,有些人的影像创作在当时甚至未被探讨,也有部分摄影家的影像作品因保存不当而佚失。即使如此,在张照堂的寻访与爬梳下,仍清晰地呈现出台湾写实摄影前行者的纯真面容与对影像的无比执着,也见证了上一代前辈摄影家作品中的影像魔法与魅力。
摄影家张照堂历历如绘地述说着时间与土地的故事。文字的刻画隽永生动,影像的张力饱满厚实。展卷之际,恍如重返那消逝与未消逝的,一道道辉煌与闪耀的灵光。
这本书是以写实摄影为创作主体的台湾前辈摄影家,*次有系谱地列入台湾写实摄影的范畴,受到注视和讨论,对台湾摄影文化和历史影响深远。
目录
作者介绍
张照堂,摄影家/文化工作者,从事纪录片制作与影像教育工作。1943出生于台湾板桥,1959高中时始学习摄影,师学于郑桑溪与张才老师。大学时代以充满荒诞、虚无的嘲讽形式,在摄影的意境中融入文学、剧场与诗意等概念,赋予摄影现代化的面貌。70年始关注纪实报道摄影,90年代之后又在写实基点上衍生出较为个人化与思维性的影像语汇。多年来,他曾企划/编辑了《影像的追寻》《台湾摄影家群象》《乡愁记忆——邓南光》《岁月印样 1959—1961》《岁月风景 1959—2005》等摄影文集,也策划了许多人文、生态和社会风情的展览活动,将影像提升至更高的艺术层次。他也曾任职于多家媒体,创作了许多实验性、纪录性与内省风格的静照与影片。1997- 2009年在台湾台南艺术大学音像纪录研究所任教,退休后被聘为荣誉教授。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对人文历史和社会变迁充满兴趣的读者,我对《影像的追寻:台湾摄影家写实风貌 张照堂》抱有极高的期待。我一直认为,摄影是连接过去与现在最直观、最有力的桥梁之一。通过镜头,我们可以穿越时空,亲眼目睹那些曾经真实存在过的场景和人物。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大量具有代表性的台湾社会生活影像,它们能够真实地反映不同时期、不同阶层台湾人民的生活状态、精神风貌以及社会变迁的轨迹。我尤其希望能看到那些能够触动人心的、充满故事性的画面,它们不一定是宏大的历史事件,但一定是能够引起普通人共鸣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片段。张照堂先生作为一位重要的台湾摄影家,他的作品无疑是理解台湾摄影史和台湾社会史的宝贵资料。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深入了解他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以及他如何通过自己的镜头,去“追寻”那些稍纵即逝的“写实风貌”。我非常好奇,在书中,他是否会展现出对特定群体或特定主题的关注?例如,他对农民、渔民、工人等劳动者的记录,或者他对城市发展、乡村变迁的观察。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去认识和理解台湾这个充满故事的土地。
评分收到《影像的追寻:台湾摄影家写实风貌 张照堂》这本书,我首先被它浓厚的历史感所吸引。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大气,给人一种沉静而庄重的感觉。打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朴实无华的影像风格,它们没有华丽的色彩,也没有夸张的构图,却以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展现了台湾社会最真实的面貌。我尤其欣赏张照堂先生镜头下的人物肖像。那些眼神,或深邃,或明亮,或充满沧桑,都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他们的人生故事。我能够感受到被摄者在镜头前的坦诚和放松,这背后一定凝聚着摄影师与被摄者之间深厚的信任和理解。书中描绘的台湾社会场景,也让我仿佛置身其中。那些曾经的街景、建筑、生活用品,都唤醒了我对历史的记忆和想象。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摄影集,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档案,它忠实地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面貌,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我期待着,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深入了解张照堂先生的创作理念,以及他如何通过自己的镜头,去“追寻”和“定格”那些稍纵即逝的“写实风貌”。
评分我对《影像的追寻:台湾摄影家写实风貌 张照堂》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因为它触及了我一直以来非常感兴趣的主题——纪实摄影与时代记忆。我一直认为,伟大的摄影作品,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精湛,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承载和传递情感,记录历史,引发思考。这本书的书名,尤其是“追寻”和“写实风貌”几个字,让我立刻产生了共鸣。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张照堂先生是如何通过他的镜头,去“追寻”那些隐藏在日常中的、属于台湾的“写实风貌”的。我期待着,在书中看到那些不加修饰、充满生命力的画面,它们能够真实地展现台湾人民的生活状态、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奋斗与坚持。我希望这些影像能够像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社会变迁、文化特质以及人性的光辉。我特别好奇,这本书是否会侧重于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或者是某个特定的人群?例如,是否会深入记录台湾的农村生活,还是城市的变迁?是否会关注普通劳动者,还是社会变革中的某些群体?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让我能够通过影像,去感受和理解台湾的过去,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把握现在。
评分不得不说,张照堂先生的摄影作品,有一种独特的“静水流深”般的魅力。它不喧哗,不张扬,却能以一种温和而持久的力量,渗透到观者的内心。我在翻阅《影像的追寻:台湾摄影家写实风貌 张照堂》时,时常会陷入一种沉思。那些黑白或泛黄的影像,仿佛承载着岁月的重量,讲述着属于过去的故事。我看到那些曾经的街景,那些熟悉的建筑,那些早已改变的城市面貌,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情感。我仿佛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搏,感受到人们在那样的生活环境下所经历的喜怒哀乐。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摄影技术和影像美学,更是一次关于时间、关于记忆、关于一个民族集体情感的追溯。我期待着,能够通过这些影像,去连接我与那个遥远的时代,去理解那些塑造了今日台湾的深层原因。我非常欣赏张照堂先生对于细节的关注,那些被摄者衣服上的褶皱,他们手中物件的磨损痕迹,甚至是他们眼神中流露出的淡淡忧伤,都成为了他记录历史的重要载体。这些细节,让画面充满了真实感和厚重感,也让观者能够更深入地体会到那个时代的艰辛与温暖。
评分《影像的追寻:台湾摄影家写实风貌 张照堂》这本书,从书名上就散发出一种厚重而引人入胜的气息。我本身就对纪实摄影和历史影像情有独钟,总觉得那些凝固的瞬间,最能触动人心,也最能承载时代的温度。书名中的“追寻”二字,暗示了一种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而“写实风貌”则明确了其核心内容——对真实生活状态的刻画。我脑海中立即浮现出无数的可能性:是那些在台湾乡间田野辛勤劳作的身影?是城市街头熙熙攘攘的人群?还是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家庭场景?我非常好奇张照堂先生是如何通过他的镜头,去“追寻”和“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风貌”的。是否是通过长期的蹲点观察,还是通过与被摄者的深入交流?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呈现出一种朴实无华,却又充满力量的影像风格。我希望看到那些不加修饰的人物肖像,那些能够展现出被摄者内心世界的眼神;我希望看到那些充满时代印记的场景,那些能够唤起我们对过去时光的集体记忆。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摄影集,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一次与历史对话的机会。我渴望通过它,去感受那个我未曾亲历却又无比熟悉的土地的气息,去理解那些塑造了今日台湾的深层人文力量。
评分我尤其喜欢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那些描绘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场景,它们往往蕴含着最动人的力量。《影像的追寻:台湾摄影家写实风貌 张照堂》给我带来的,正是这种“真实”的力量。我仿佛能听到街头巷尾的嘈杂声,闻到空气中飘散的食物香气,感受到劳动人民汗水的气息。张照堂的镜头,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在场”的体验。他没有回避生活中的艰辛和不易,却也没有失去对美好事物的捕捉。我看到那些辛勤工作的双手,看到那些疲惫却依然坚毅的脸庞,也看到那些在短暂休息间隙露出的平和笑容。这些画面,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即使在最平凡的生活中,也蕴含着不平凡的韧性和尊严。我开始思考,摄影师是如何做到如此深入地融入到被摄者当中的?他是否花了大量的时间去与他们交流,去理解他们的生活,去建立信任?这种“深入”的镜头语言,是任何浮光掠影的拍摄都无法比拟的。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写实”的意义,它不应该仅仅是客观的记录,更应该是一种饱含情感的表达,一种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和敬畏。我期待着,在书中找到更多这样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让我产生共鸣的瞬间。
评分翻开《影像的追寻:台湾摄影家写实风貌 张照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种朴实无华的视觉语言,它不像某些摄影集那样追求炫目的色彩或戏剧性的构图,而是以一种沉静而坚定的姿态,向读者呈现一帧帧富有生命力的画面。我尤其欣赏书中那些捕捉到的、转瞬即逝的表情和眼神。它们不加修饰,却充满了力量,仿佛能穿越时空,直接与观者的心灵对话。我仿佛看到了台湾老一辈人的辛勤劳作,看到了他们在简陋的环境中不屈不挠的生活态度,也看到了孩子们纯真无邪的笑容。张照堂的镜头,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轻易地穿透表象,直抵人物内心最柔软或最坚韧的部分。我特别留意那些细节,比如人物手中握着的工具,身上打着补丁的衣裳,或者是背景中那些充满时代印记的建筑和物件。这些微小的元素,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的独特肌理,也让画面充满了叙事性。我脑海中不禁勾勒出摄影师当时拍摄的场景,他可能就静静地站在那里,耐心地等待着,等待着那个最自然的瞬间,那个最能代表人物性格和时代精神的瞬间。这种对“写实”的坚持,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摄影集,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它忠实地记录了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风貌,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历史温度。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结构和编排也颇感好奇。通常,一本高质量的摄影集,除了精彩的图片,还会包含深入的文字解读,比如摄影师的创作理念,或者对作品背景的介绍。《影像的追寻:台湾摄影家写实风貌 张照堂》是否也遵循了这样的模式呢?我期待着能够读到一些关于张照堂先生本人创作历程的叙述,了解他是如何走上摄影这条道路,又是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写实风格的。如果书中还能够收录一些评论家或学者的分析文章,那就更好了。这些文字能够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照片背后的文化语境和社会背景,从而更全面地把握作品的意义。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书中是如何呈现“台湾摄影家”这个群体的“写实风貌”的。是聚焦于某一个特定的年代,还是跨越了多个时期?是展现了某一类人群的生活,还是描绘了台湾社会的全貌?我希望书中能够清晰地梳理出一条脉络,让我能够感受到台湾摄影艺术在写实道路上的发展演变。这本书是否也包含了对当下台湾社会现实的关照?虽然标题是“写实风貌”,但我相信,好的写实作品,总是能够引发对当下和未来的思考。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对台湾的社会变迁、文化传承以及人性的复杂性,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影像的追寻:台湾摄影家写实风貌 张照堂》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翻到的,当时就被它厚重的封面和内敛的气质吸引了。书的装帧很考究,纸张的触感也相当不错,这种扎实的质感瞬间就拉满了我的期待。我向来对历史影像和纪实摄影情有独钟,总觉得那些凝固的瞬间,最能触碰到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这本书的标题“影像的追寻”本身就带有一种探索和求索的意味,再加上“台湾摄影家写实风貌”这个副标题,我立刻就联想到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台湾社会生活画卷。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那种程式化的、摆拍的肖像,而是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到的、充满故事感的人物表情和场景。张照堂这个名字,虽然我之前接触不多,但“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的出品,往往意味着内容上的专业性和历史厚度,所以我也充满好奇。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在这位摄影家的镜头下,究竟展现了怎样一个时代的台湾?是那些曾经在历史书上读到过的事件,还是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生活轨迹?我最期待的是,摄影师如何通过他的影像,去“追寻”那些容易被遗忘的、却又至关重要的“写实风貌”,是那些沉默的大多数,还是那些在时代变迁中坚守着某种精神内核的人物?这本书,就像是通往过去的一扇窗,我渴望透过它,去感受那个我未曾亲历但又无比熟悉的土地的气息。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影像的追寻:台湾摄影家写实风貌 张照堂》本身就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位摄影师,背着沉重的器材,穿梭在台湾的街头巷尾,用他的眼睛和心灵去捕捉那些最真实、最动人的瞬间。“追寻”二字,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执着和探索的精神,仿佛他不是在简单地拍摄,而是在寻找一种意义,一种真相,一种属于这个时代和这片土地的独特风貌。“写实风貌”则进一步锁定了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它承诺了我将会看到未经修饰、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而不是那种刻意追求艺术化的、远离现实的影像。我非常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能够让我产生强烈代入感的照片。我希望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感受到人们的情感,感受到生活的质感。张照堂这位摄影家,在他的镜头下,究竟是怎样呈现台湾的“写实风貌”的?是宏大的全景,还是细腻的局部?是充满活力的画面,还是沉静内敛的叙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惊喜,让我看到一些意想不到的视角,让我对台湾的摄影艺术和历史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