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技术经济学学科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数量经济学会理事长、中国技术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技术经济、产业经济等领域研究工作,主持参与多项**重大经济问题研究和宏观经济预测,包括“我国未来各阶段经济发展特征与支柱产业选择(1996~2050)”“中国能源发展战略(2000~2050)”等项目研究;参加“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京沪高速铁路工程”等**跨世纪重大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论证。**南水北调工程审查委员会专家,起草南水北调综合审查报告,**京沪高速铁路评估专家组专家,代表作有《特大型投资项目的区域和宏观经济影响分析》《中国工业绿色转型》《“十二五”时期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研究》等。
努力建设“现代金融”体系(代前言)
——学习***报告关于建设现代金融的论述 李扬
Ⅰ 总报告
1 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2017年秋季报告“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2 “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7年秋季座谈会”综述彭战
Ⅱ 经济增长与经济预测篇
3 中国经济增长与货币供给机制转变 张平
4 2017年国民经济发展预测和2018年展望 赵琨 王宝林
5 经济增长新基础初步形成,新特点日益明显
——2017~2018年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张立群
6 2017年前三季度工业经济运行分析及趋势预测 黄群慧 江飞涛 张航燕
7 2017年前三季度工业运行情况分析及全年工业增速预测 解三明
8 2017~2018年经济景气形势分析与预测 陈磊 孟勇刚 孙晨童
Ⅲ 宏观政策与供给侧改革篇
9 当前的经济形势和政策取向 祝宝良
10 2018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 李泊溪
11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2017~2018年 郑超愚
12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分析与展望师博 任保平
Ⅳ 财政与金融篇
13 中国财政再分配效应测算 娄峰
14 稳健中性取向下的货币金融运行 闫先东 刘西 苗大林
15 中国金融状况分析与展望(2017~2018) 陈守东 孙彦林
Ⅴ 消费、投资与进出口形势分析篇
16 当前投资形势分析与对策 张涛
17 中国消费结构变化及政策取向:2017~2018年 宣烨 余泳泽 陈启斐 张莉
18 中国对外贸易转型升级获重大进展
——2017年形势分析与2018年展望 金柏松 刘建颖
Ⅵ 市场价格与收入分配篇
19 PMI显示:供给体系创新新消费时代来临
——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前瞻 于颖
20 2017年大宗商品市场分析及2018年展望 陈克新
21 2017年中国税收形势分析预测及2018年初步展望 付广军
22 2017年中国股票市场回顾与2018年展望 李世奇 朱平芳
Ⅶ 新经济、新动能篇
23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2016~2017年) 叶秀敏 姜奇平
24 积极推进现代供应链创新与发展,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蔡进 武威
25 电动汽车替代燃油汽车前景对未来能源需求的影响分析 李平 刘强 王洽
26 中国的就业奇迹与后续行动 杨宜勇 黄燕东
Ⅷ 附录
27 统计资料
我是在一次朋友的推荐下接触到这本《2018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经济蓝皮书》的。说实话,我对经济类的书籍一直有些敬而远之,总觉得过于学术化,难以消化。但是,《蓝皮书》却意外地给了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它没有使用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相对平实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我最欣赏的是它在分析2018年经济形势时,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数据,而是着重于解读这些数据背后的深层原因和潜在影响。例如,在分析消费升级这一现象时,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人们更愿意花钱了”的表层,而是深入剖析了驱动这一趋势的社会文化变迁、技术进步以及收入分配等多元因素。书中对房地产市场的分析也相当有见地,它并没有简单地给出“涨”或“跌”的预测,而是详细阐述了政策调控、市场供需、人口流动等多种因素如何交织影响着房地产市场的走向,并为普通购房者提供了一些值得参考的视角。此外,书中对于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关注也让我印象深刻。它深刻地认识到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分析了2018年民营企业在融资、营商环境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总的来说,这本书对于我这样一个经济学门外汉来说,算是一次非常愉快的阅读体验,它让我不再觉得经济分析是遥不可及的事情,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评分这本书,我拿到的时候,直观的感受就是厚重,那种沉甸甸的分量,仿佛承载着过去一年的经济脉络。翻开第一页,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它不像我以前读过的那些经济报告,充斥着空洞的理论和难以理解的图表,《2018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经济蓝皮书》更像是一本精心打磨的“经济故事集”。作者在讲述2018年中国经济的宏大叙事时,没有忘记那些构成经济肌体的“毛细血管”。我特别想强调的是,它对“高质量发展”的解读,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产业升级案例,一次次的技术突破,一次次的企业转型升级来具体呈现。比如,它对中国制造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演变过程的描绘,让我看到了中国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方面的努力和成就。同时,它也没有回避2018年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比如国际贸易环境的复杂性,国内结构性矛盾的凸显等,但是它并没有渲染焦虑,而是以一种客观、冷静的态度,分析了这些挑战的成因,并提出了应对策略。书中关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论述,让我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思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理解了为何要更加注重国内市场的潜力,为何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竞争。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它充满了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这种信心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建立在对现实情况的深入分析和对未来趋势的准确把握之上。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感到好奇,也希望能有一些更加深入的了解,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2018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经济蓝皮书》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买下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印象就是“有料”,而且“有料”得相当有条理。它不像某些市场分析文章那样,仅仅停留在热点事件的表面,而是能够挖掘到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新发展理念”的解读,它不仅仅是在重复官方的口号,而是深入剖析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些理念如何贯穿于2018年的中国经济实践中。例如,在创新方面,它不仅提到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还关注到了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以及技术创新如何赋能实体经济。在绿色发展方面,书中也详细介绍了中国在环保政策上的努力,以及绿色产业如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它在分析宏观经济数据时,能够很好地将其与微观个体联系起来。比如,在分析就业形势时,它不仅仅给出失业率的数据,还会探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就业结构性变化,以及年轻人在就业市场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经济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判断。
评分对于我这种非经济学专业出身的读者来说,如何读懂一本经济蓝皮书,一直是个难题。大部分的经济分析报告,要么就是数据堆砌,要么就是术语林立,让人望而生畏。但《2018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经济蓝皮书》却给我带来了完全不同的体验。它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一步步探索2018年中国经济的“风景”。我特别欣赏它在分析2018年经济数据时的“故事性”。比如,在讲到消费市场时,它并没有仅仅给出消费总额的数字,而是通过分析不同消费群体的画像,不同消费品类的变化趋势,以及新兴消费模式(如直播带货、社群团购等)的兴起,让我看到了消费市场背后生动而鲜活的个体需求。书中对于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解读也相当深入,它不仅仅是泛泛而谈,而是结合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自贸区建设的进展、以及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案例,让我看到了中国经济在全球化浪潮中扮演的角色。而且,这本书对于风险的分析也非常审慎,它并没有回避2018年中国经济可能面临的下行风险,例如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地缘政治风险等,但它也提供了一些应对这些风险的思考方向。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觉得,经济分析是可以是有趣的,是可以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的,它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经济的窗户。
评分这本《2018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经济蓝皮书》拿到手的时候,其实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关于经济形势的分析和预测,市面上这类书籍数不胜数,很多时候都显得有些枯燥乏味,充斥着各种官方术语和冰冷的数据,读起来就像是在啃一本字典。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惊喜地发现,它的解读方式却截然不同。作者在开篇就强调了“宏观大势与微观视角相结合”,这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觉得,真正的经济分析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国家层面的GDP增长、通货膨胀率这些抽象的概念上,更应该深入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每一个企业的经营之中。《蓝皮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回避2018年中国经济所面临的挑战,比如全球经济下行压力、贸易摩擦加剧等等,但是它并没有将这些挑战描绘成不可逾越的障碍。相反,它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现了中国经济在复杂环境中展现出的韧性和活力。我特别喜欢它对“新旧动能转换”这一主题的深入探讨,通过对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如数字经济、绿色产业等的描绘,让我看到了中国经济转型的希望和方向。书中对于“双循环”战略的解读也十分到位,不仅从理论上解释了其重要性,更通过具体的政策措施和市场表现,让我对这一战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经济报告,更像是一次与中国经济的深度对话,让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